学术投稿

抑肝散在日本的发展状况

黄栋;陈粮

关键词:抑肝散, 老年性痴呆, 中医药
摘要:抑肝散在17世纪后半期就已经传到日本,早期主要应用于小儿科肝经虚热诸症状。18世纪后期,其应用扩展到成人,主要应用于虚证的痫证。昭和时代,其组方经过加减,应用进一步扩展到大人神经过敏、失眠、更年期的神经功能证。进入21世纪,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通过大规模的药理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抑肝散被应用于老年痴呆症的周围神经症状。在日本,抑肝散的适应人群从小孩、成人到老人不断扩大,适应证从小儿夜啼,虚证的痫证、神经过敏、失眠到老年痴呆症的周边精神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病证。由于法律规范的不足和缺少系统中医教育,阻碍抑肝散在日本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于《金匮要略》,功擅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原方用于治疗胸痹、心痛病属痰瘀痹阻者。现代亦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创伤性气胸、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肺炎、肺间质纤维化等肺疾病属上述病机者,临床运用本方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亦获得确切疗效。

    作者:于小芸;王璞子;安蓉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帕罗西汀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抑郁症42例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3例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西医组41例和中西联用组42例。西医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中西联用组采用帕罗西汀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中医证候和HAMD评分的差异。结果:中西联用组对比西医组抑郁症临床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中西联用组、西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干预前两组中医证候和HAMD评分相似(P>0.05);干预后中西联用组对比西医组中医证候和HAMD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抑郁症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和HAMD评分,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邹铭斐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心电图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月内随访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的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减少心绞痛发注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世国;杨继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Ⅰ级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Ⅰ级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58例Ⅰ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Ⅰ级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兰冬;周善康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按数字分组法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n=30)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n=30)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率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1.5%(P<0.05);两组治疗后的脑钠肽、6min步行耐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游春木;李建杨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甘草人参白芨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甘草人参白芨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在基础治疗后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29例在基础治疗后进行甘草人参白芨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休克纠正情况、中医症状评分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89.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评分变化值为(16.97±2.152)分,对照组为(12.02±1.4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止血时间为(3.04±1.352)d,对照组为(4.50±1.09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实验组休克纠正率为93.1%,对照组为7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后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人参白芨汤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疗效较好,止血时间短,症状改善好,值得推广。

    作者:黄章豫;吴金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姜莉云主任治疗阴火诸症举隅

    阴火理论对后世医家治疗阴火所致病症有其指导作用,扶阳派对阴火理论有着独到的认识。姜莉云主任作为扶阳学派的传承人,其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总结姜莉云主任关于阴火的治疗经验,临床辨证以虚为主,多属阳虚相火不密证,中医治疗效果显著,并举典型病例,以飨同道。

    作者:时岱;姜莉云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瑶医火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瑶医火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观察组采用瑶医火攻疗法,辨证分为五种证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3%,对照组总有效率65.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大便次数、排便用力情况、大便性状症状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瑶医火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明确,在总有效率及肠道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药物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文斌;赵建峰;陆廷信;王丽荣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党中勤教授行气润肠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总结

    功能性便秘病因病机虽多,但脾虚气滞、肠燥失润、传导失常是各型便秘的共同点。党中勤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各型便秘共性,创立“行气润肠方”,并在此基础上加减运用,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满意。

    作者:李自强;李瑞娇;党中勤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六月雪的研究进展

    从质量分析研究、药理作用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六月雪进行的综述。六月雪主要分布在华东、中南、华南及贵州、云南等地区;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萜类与甾体类、木脂素类、蒽醌类等;药理方面有促凝血作用、抑菌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治疗感冒、头痛、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角膜炎、盛夏解暑等。六月雪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作者:许玉华;甄丹丹;甄汉深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HPLC法测定山茶油中角鲨烯的含量

    目的:建立山茶油中角鲨烯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法。方法:采用Inertsil ODS-SP色谱柱(250mm ×4.6mm,5μm);甲醇/乙腈体积比60/4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10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角鲨烯峰得到良好分离,在1~200μg/mL 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线性相关系数 R2=0.9991,精密度 RSD 为0.39%,重复性RSD为1.22%,16h内测定稳定性RSD为2.75%,角鲨烯平均回收率为98.12%。测定山茶油原油、粗炼山茶油、精炼山茶油中角鲨烯含量,分别为0.0139%、0.0118%、0.0056%和0.0045%,有较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山茶油中角鲨烯含量的质量控制。

    作者:曾勇;张亚敏;徐榕青;林文津;徐小妹;孙凤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8.2±0.4),对照组的NIHSS评分(16.7±0.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疏血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很好地调节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申太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引气归元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举隅

    “引气归元”是薄智云教授腹针疗法的常用处方之一,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效。薄老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椎源性疼痛及瘫痪等。谢长才教授以“引气归元”为基础方,通过辨证加减化裁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卵巢早衰等疾病,疗效显著。

    作者:李庆云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随机选出105例作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抗感染、平喘等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拟气管炎咳喘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肺功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指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华雄;周爱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壮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壮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壮药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究。

    作者:周燕萍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病机制及针刺调节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诱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支气管哮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至今不完全清楚,但气道炎症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笔者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病机制及针刺调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韩君萍;李双;赵叶;杨金华;虞跃跃;孙娜;崔建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中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肺功能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所提高,但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鹏;陈玉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薄氏腹针与常规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对比薄氏腹针与常规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薄氏腹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研究治疗后MPQ评分、LMG评分、WOMAC 评分以及JOA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氏腹针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灸,其能有效缓解症状严重程度并降低疼痛程度,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健帆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抑肝散在日本的发展状况

    抑肝散在17世纪后半期就已经传到日本,早期主要应用于小儿科肝经虚热诸症状。18世纪后期,其应用扩展到成人,主要应用于虚证的痫证。昭和时代,其组方经过加减,应用进一步扩展到大人神经过敏、失眠、更年期的神经功能证。进入21世纪,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通过大规模的药理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抑肝散被应用于老年痴呆症的周围神经症状。在日本,抑肝散的适应人群从小孩、成人到老人不断扩大,适应证从小儿夜啼,虚证的痫证、神经过敏、失眠到老年痴呆症的周边精神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病证。由于法律规范的不足和缺少系统中医教育,阻碍抑肝散在日本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作者:黄栋;陈粮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加四关穴与传统针刺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眩晕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加四关穴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间隔2d,连续治疗30d,30d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评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针刺穴位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宇;薛宏伟;宋聪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主管: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