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君;Liu Zhengwei
肺结核,尤其是并发支气管病变、胸膜肥厚、肺纤维化与肺气肿的肺结核以及重症肺结核病人,继发肺部感染是常见的急症,也是导致肺结核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由于细菌分布的变化和耐药性的产生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为了解复治肺结核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本文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复治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痰菌培养阳性病例165例及同期我院初治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痰菌培养阳性病例425例进行统计学分析.
作者:蒋瑞华;张忠顺;肖和平;刘轾彬;刘一典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文总结了2003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498例首次复治肺结核病例,对其中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81例(142人次)不良反应特点、治疗、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
作者:梁莉;许家琏;肖和平;孙华;范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初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病变仍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经过6个月以上化疗,结核菌可能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何把握住此次机会,提高治愈率是降低耐多药结核发生率的关键.而标准的肺结核复治方案仅在初治方案上加用链霉素或乙胺丁醇,这一方案是否能有效治疗各种复治肺结核患者尚有众多争议.通过对我院既往肺结核病患者的观察,探讨静脉联合治疗初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
作者:顾瑾;肖和平;唐神结;胡家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百年来全世界有过2次肺结核的大流行,为一战、二战期间,因世界战争引发肺结核肆虐.20世纪90年代初期,肺结核有卷土重来之势,1993年WHO宣告:结核病仍然是全球性的一个突出问题,处于紧急状态[1].又一次指出古老的结核病仍然是全世界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普通人群中肺结核的发病率、患病率上升,而且在精神病人中也出现了疫情的回升.
作者:陈文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成人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 方法 对1999-2004年收治确诊的62例成人脊髓型结脑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脊髓型结脑占同期住院结脑13.9%,除具有发热及脑膜刺激征外,以截瘫、尿便障碍和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脑脊液循环通路存在不同程度梗阻,脑脊液常规生化并非完全符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ADA活性明显升高,虽然细胞学呈混合性细胞反应,但是嗜中性粒细胞比例较低,平均仅为17.7%,尿便障碍较截瘫恢复早,治愈率为61.3%,病死率为3.2%,后遗症发生率为35.5%,复发率为1.6%. 结论 脊髓型结脑治愈率低,后遗症发生率高.结脑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可有效预防一部分脊髓型结脑的发生,以H、R、S(E)、Z为主的四联18~24个月抗结核治疗方案适用于脊髓型结脑,适宜剂量地塞米松和长疗程的放脑脊液并鞘内注药治疗可以提高脊髓型结脑的治愈率.
作者:韩利军;Yan Shiming;郭子源;李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以医院为基础的涂阴肺结核诊断评分模型.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19例作为病例组,其他肺疾病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选择与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相关的危险因素和症状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计算各变量的权重分数,建立临床诊断评分模型.结果 根据此诊断评分模型对两组进行评分,病例组平均(21.3±3.0)分,对照组平均(15.3±3.4)分,二者比较P<0.01.选取评分>19分作为鉴别涂阴活动性肺结核和其他肺部疾病的临界值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理想,分别为 84.9%(101/119),81.0%(64/79).结论 新建立的涂阴活动性肺结核诊断评分模型简便易行,有助于涂阴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尤其适合于无分枝杆菌培养条件的基层单位,具有进一步扩大论证的价值.
作者:张青;Xiao Heping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为了评价台州市各县(市、区)结核病实验室痰涂片质量和镜检能力,提高结核病痰涂片镜检质量.方法 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EQA)的要求,对结核病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价和盲法复检.结果 复检符合率98.6%、阳性符合率96.1%、阴性符合率99.1%、综合医院符合率98.9%、结防机构符合率98.1%.痰涂片质量指标: 痰细胞、大小、厚薄、染色、脱落合格率分别为89.5%、69.5%、72.9%、91.5%、97.4%.结论 EQA盲法复检和实验室现场评价,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的纠正错误.
作者:包文君;Liu Zhengwei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以血脑屏障紊乱、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为特征,是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严重的类型.未经治疗死亡率达100%,治疗后死亡率约为10%,生存者中约80%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作者:牟君;Hou Kang;谢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 由结核科专业医师提供病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 ,回顾性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222例住院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702例(57.4%),共25种.287例合并多种不良反应.总的不良反应为1097例次.其中332例(332/1222,27.17%)因不良反应严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多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尿酸增高,占所有不良反应的37.28%(409/1097).96%的不良反应发生在60d之内.结论 应重视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对患者的宣教,对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采取个体化治疗并密切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反应,需进一步完善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呈报系统.
作者:谢莉;Gao Weiwei;卜建玲;马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支气管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 E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核病,可并发支气管阻塞、肺叶或肺段不张.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化疗,药物很难达到支气管黏膜,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低,有时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应用纤支镜局部给药并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支气管结核,可提高疗效.现将我科2006年1月-2006年12月经纤支镜局部给药治疗的34例EBTB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巧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结核性胸膜炎是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及时治疗不但可以控制病情、消除病人痛苦,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由于胸液常规检查缺乏特异性,难以与其他类型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胸腔积液(特别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胸液中γ-干扰素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良好特异性,本文通过测定胸液γ-干扰素浓度与其他指标比较,进一步阐明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尹洪云;杨妍;卞陆琴;乐军;吴福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长春市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方法 收集2003-2006年全市10个县区常规监测相关资料,汇总分析.结果 4年共发现涂阳肺结核病人11533例,涂阳登记率30.80/10万上升至48.64/10万,提高了57.9%;新涂阳病人8491例,登记率由16.68/10万上升至41.57/10万,提高了149.2%;初治涂阳病人治愈率91.5%,复治涂阳病人治愈率84.0%;复治涂阳病例数及比例逐年下降;病人丢失比例较项目前明显下降,初、复治涂阳病人丢失率分别由项目前3年的5.6%、30.1%降至2006年的0.6%、0.9%.结论 项目实施4年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控制结核病疫情任务仍艰巨,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晓坤;Yang Guangxu;袁理;杨家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起唐河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26~57岁,平均35岁.结核病灶累及部位:L3~L4 1例,L4~L5 4例,L5~S1 1例,L3~L5 1例,L4~S1 1例.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手术并配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对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植骨融合及角度丢失等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获12个月以上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消失,无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依照Bridwell等评价标准:Ⅰ级2例,Ⅱ级2例.结论 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治疗下腰椎治疗结核具有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损伤相对较小的优点.
作者:孟朝中;Dang Li;任凤强;刘全祥;任延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结核病免费政策在居民和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知晓情况.方法 将目标人群分为居民和肺结核可疑症状者2组.采取非概率目的 抽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了居民637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220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了解免费政策的不到一半,居民更少不到30%.20岁以下年龄组对免费政策的知晓率高,不同性别的可疑者和居民对免费政策的知晓没有差别,居民中经济水平好的对免费政策的知晓率较高.结论 加强对免费政策在大面积宣传力度;医务人员在接诊肺结核病人时,要认真地进行门诊健康教育;结核病控制政策的宣传应当向贫困地区倾斜.
作者:蒋建国;Zhang Yanqiu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用药史和耐药情况,为评价复治肺结核标准化疗方案适用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IUATLD 《结核病耐药监测指南》要求的整群抽样方法 ,在浙江省随机抽取30个监测县,药敏试验采用比例法,详细询问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用药史并填写临床资料调查表,对药敏结果 和用药史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复治肺结核病人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52.9% 和29.7%,对4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H(38.1%)、R(34.8%)、S(29.7%)、E(13.5%);其中复治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耐药率和耐多药率高,分别为77.3%和52.3%,首次复治患者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45.1%和23.2%;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随用药时间和种类的增加呈升高趋势.结论 不同用药史的肺结核病例耐药率差异悬殊,现行标准复治化疗方案对部分患者可能无效,提示复治病人化疗方案应多元化.
作者:缪梓萍;郑锦雷;Liu Zhengwei;何海波;何铁牛;刘北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每日2次皮下注射治疗开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开放的比较观察12周.60例T2DM合并肺结核患者被随机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诺和灵30R治疗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2次皮下注射方案,观察2组患者7个时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观察2组治疗后痰菌转阴情况及肺结核病灶X线变化.结果 诺和锐30治疗组3餐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5);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诺和灵30R组,严重低血糖发生次数为诺和灵30R组的55.5%;2组HbA1c、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诺和锐30组治疗后痰菌转阴率为90.4%,诺和灵30组痰菌转阴率为75%,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肺部病灶改善例数分别为19、18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2DM合并肺结核患者采用早、晚餐前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治疗时,诺和锐30对餐后血糖控制更为满意,且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少,对痰菌转阴更为有效.可应用于开始胰岛素治疗的广大T2DM合并肺结核患者.
作者:金周德;Yu Guancheng;张智勇;孙集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河南省新密市2002年实施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后,为规范结核病控制工作,结合《传染病防治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及规定,从中汲取现代结核病控制理念,利用县级结防机构这个平台,在13项工作领域共量化50项硬指标来规范防治行为,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从而增强控制效果.实施5年多来,随着一些指标可操作性的不断完善,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总体绩效考评自测结果已达90分以上(满分100分),现总结如下.
作者:靳鸿建;靳晓伟;段海霞;魏晓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分析试点区县执行《抗结核药品管理标准操作手册》(《SOP手册》)的效果.方法对比分析27个试点区县执行《SOP手册》前(2007年1季度)与执行半年后(2007年4季度)药品缺货时间百分比、库存可使用时间(月)、有库存百分比情况.结果执行前后药品缺货时间百分比、有库存百分比相同.HRZE、HR、注射用水、注射器可使用时间在1~5个月合理使用时间范围内的区县数分别由执行前的19(67.9%)、18(64.3%)、16(57.1%)、17(60.7%)提高到执行后的23(85.2%)、21(77.8%)、21(77.8%)、20(74.1%).结论经过半年试点,试点区县药品库存可使用时间控制更趋合理;但仍有少数区县的库存控制工作存在问题.建议今后在推广《SOP手册》时,加强培训和督导,以全面提高药品管理工作水平.
作者:秦玉宝;Fang Hongxia;房宏霞;谢艳光;杨忠喜;闫兴录;宋朝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病人数居全球第二[1],且80%的病人在农村[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通过对我国河南、福建、辽宁和新疆的调查显示,结核病人诊断延迟现象非常严重[3].诊断延迟包括就诊延迟和确诊延迟.
作者:张文龙;李朝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肺结核病例发现和彻底化疗是当代结核病控制对策中有效的措施[1].当治愈率达较高水平时,病例发现,即成为能否实现全国《规划》以及影响结核病控制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常山县卫生局自2000年起在全县实施卫生行政干预,落实归口管理,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及加强病例发现的组织管理等综合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王谦信;傅美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