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余冠东;罗地来;曹源原
1 资料和方法经Holter证实,有孤立性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患者共174例,年龄41~79岁,其中男性105例,女性69例.心室率范围在46~213次/min,长的孤立性R-R间期为2.0 s.
作者:张家利;尹娟;范军;吴一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对象和方法在102例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准的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4.9±10.2)岁.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2.2±10.2)岁.
作者:张萍;温东辉;刘肇禧;范军;范丽文;康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者认知功能及脑代谢状况.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为TGA的患者分别行简易心理测试(MMSE)、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WMS-R)测定和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恢复后不同时间以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为示踪剂行脑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成像,并对其图像、量表测试结果与病史作对照研究.结果 3例患者MMSE测试及MRI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而WMS-R测试及PET成像显示:1例正常,另外2例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与记忆相关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低代谢.结论 TGA患者认知功能及局部脑代谢与其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尽早终止其发作是必要的.
作者:贾建军;尹岭;王鲁宁;汤洪川;田嘉禾;安宁豫;杨炯炯;卢文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几年,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常面临一个棘手的诊断问题,即有轻度记忆或认知损害,但尚无痴呆的老年人,究竟是属于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on impairment,MCI),还是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早期表现,抑或是老年人自然认知下降呢?
作者:王炜;王鲁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功能障碍,现认为主要与心脏的前后负荷相关,影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功能的另一个因素为内分泌激素及代谢因素的改变,我们观察了9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江;余冠东;罗地来;曹源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鼾症老年人中睡眠呼吸暂停症(SAS)与部分心血管异常改变的相关性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SAS的有关疗效.方法采用多导睡眠仪将67例60岁以上老年鼾症者分为SAS组和非SAS组,同时通过Holter心电及血压检测仪就两组间血压昼夜节律、高血压、心率变异性、部分心律失常、冠心病的状况作出比较.在SAS组中将接受nCPAP治疗5~7 d后的以上有关心血管状况与治疗前加以比较.结果鼾症老人中SAS的发病率较高(47.8%);在SAS组中,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冠心病心绞痛对扩冠药疗效不佳、睡眠期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SAS组.经nCPAP治疗后睡眠期不仅鼾声消除、SaO2明显增高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降低;而且心率变异性(HRV)和血压昼夜节律恢复.结论SAS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应用nCPAP不仅对SAS有较满意的疗效,而且对改善其并存的心血管病变也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希龙;童茂荣;夏锡荣;施毅;曹鄂洪;张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泰尼注射液(国产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对重度高血压病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舒张压≥120mmHg的重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3组,观察泰尼注射液的起效时间、疗效与安慰剂的双盲比较、泰尼注射液的量效关系及其副作用.结果 63例病人血压均达到良好控制,滴注泰尼注射液可使血压逐步下降,连续滴注可产生持续效果,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泰尼注射液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重度高血压.
作者:张晓;赵文炳;王建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内皮素-1基因表达的变化和部位,以及丹参对内皮素-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应用点杂交的方法,动态观察大鼠持续性脑缺血前和缺血后0.5、1.5、3、6、12、24、48和72 h皮层和尾壳核内皮素-1 mRNA水平的变化;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了脑缺血后24h大脑表达ET-1 mRNA的部位及细胞类型,以及丹参的影响.结果缺血侧皮层和尾壳核ET-1 mRNA水平于缺血6 h开始明显升高,于缺血24~48h达高峰.在缺血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广泛ET-1 mRNA表达.在ET-1基因表达阳性的细胞中,既有血管内皮细胞,又有神经细胞.丹参预防组ET-1基因表达增强,但低于对照组.结论脑缺血可诱发ET-1基因表达增加,导致ET-1合成增加.丹参能部分抑制脑缺血后ET-1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振洲;吴卫平;匡培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对象与方法选择7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60~82岁,平均66.2岁,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其中32例为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者,均符合WHO规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40例为高血压病不合并冠心病者.
作者:李凯;魏秀芹;汪卫华;张红文;徐金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通过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ICAM-1(sICAM-1)、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旨在研究TNF-α、细胞凋亡、细胞间粘附分子、一氧化氮和氧化应激在CHF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这五种机制在心衰中的相互关系.
作者:惠海鹏;许顶立;李琦;刘煜;赖文岩;王兵;侯玉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在心血管病临床应用已达40年,在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及某些心律失常等方面效果肯定,是临床常用药物.由于β阻滞剂是具有负性变时及变力的药物,所以心力衰竭曾被认为是使用β阻滞剂的禁忌证.
作者:顾复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动物模型观察,探讨细胞凋亡在其中的作用,以及p53,bcl-2,Bax基因对其发生进行的调控.方法采用TUNEL标记技术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现象,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及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研究p53,bcl-2及Bax基因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缺血预适应组(P)及非缺血预适应组(NP)非缺血区均未见凋亡细胞,但在P组缺血区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而在NP组缺血区则多见.P组p5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NP组,bcl-2蛋白表达在P组显著高于NP组,Bax蛋白表达在P组显著低于NP组,并且bcl2/Bax的比值P组与NP组相比显著升高.P组p53基因mRNA表达显著低于NP组,bcl-2基因mRNA表达在P组显著高于N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并且通过bcl-2表达增加,p53、Bax表达减少对其进行调控.
作者:戚本玲;刘承云;彭雯;张银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我科自1997年7月至2000年10月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金纳多(EGb761)治疗VD 11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王岭;李从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糖尿病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死亡率高达12%~26%.为查清糖尿病与脑梗死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现将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例155例作了回顾性临床分析.
作者:江鸿;张维强;曾世京;王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材料和方法新生SD大鼠,取其双侧海马,用0.125%的胰蛋白酶消化,加入培养基:DMEM78%,10%的胎牛血清,1%的双抗,10%的马血清.放入37℃、pH=7.2~7.3、CO2浓度为10%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内.
作者:胡波;邓学军;梅元武;孙圣刚;杜怡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基因转移系统日渐完善,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已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作者:高文谦;李小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脑电图、磁共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影像学特点,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30例比较.结果 (1)变视症的种类老年组主要以大脑性色盲为主,非老年组主要以小视症为主(P<0.005).(2)病因诊断老年组主要以脑梗死为主,非老年组主要以癫痫为主(P<0.005).(3)脑电图呈脑叶性癫痫放电,部位主要在颞叶、枕叶,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无差别.(4)头部磁共振示脑梗死,梗死面积小,梗死部位在枕极、上前方顶枕交界区、下前方颞枕交界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也无差别.结论脑梗死是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的主要病因,因无其它症状及神经科查体阳性所见,容易漏诊,MRI可帮助病因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韩蓉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