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鸣
目的:通过不同年龄分层和性别分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都进行了心脏检查、颅内外血管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病因学检查。并排除其它方面病理因素的干扰。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病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从而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结论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作者:彭雅卓;武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效果较为明显,且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高。
作者:努尔色曼·麦麦吐孙;古力米娜·莫合旦;依力木古丽·阿卜杜克热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入院的肺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焦虑状态17例(28.3%),对照组患者出现焦虑状态26例(4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心病患者进行规范的常规护理和细致的心理护理,能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升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疗效,为患者恢复打下良好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霍秀美;刘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诊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5岁以上的甲亢患者79例为老年组,选取同时段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5岁以下的甲亢患者75例为非老年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同时分析疗效。结果非老年组T3、T4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总有效率为94.93%,略高于非老年组的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甲亢患者与非老年组患者在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实验室检查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为其可靠的诊断方法,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王雪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心脉通片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DNP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脉通片联合甲钴胺为期一个月的治疗,在采用该疗法治疗前给予患者血脂、血糖控制处理。分别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率并列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为期一个月的用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显效3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治疗后患者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通片联合甲钴胺治疗DNP,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黎雅清;张家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协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协调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升血压控制效果。
作者:潘兰兰;徐静;赵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连续性协同护理模式在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1例。对照组采取医院常规护理模式,要求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实验组采用连续性协同护理模式,要求患者进行特定的康复训练、稳定患者不良情绪、要求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走访病人了解康复情况。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肺功能、呼吸困难的症状、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实验组连续性协同护理后,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肺功能、呼吸困难的症状、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协同护理模式降低了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增强了患者肺功能、减轻了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艳;张芬;李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DN患者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9例。对照组口服贝那普利片;研究组口服贝那普利片+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含量及尿微蛋白排泄率及疗效。结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尿蛋白含量及尿微蛋白排泄率都有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的两指标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贝那普利联合治疗能明显减少患者蛋白尿,有效率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库尔班·吾甫尔;阿曼古丽·吾甫尔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探讨头孢噻肟钠联合左氧氟沙星腹腔灌注治疗肝硬化腹水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给予头孢噻肟钠联合左氧氟沙星腹腔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噻肟钠联合左氧氟沙星腹腔灌注治疗肝硬化腹水合并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显著,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艳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片联合胆宁片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胆源性消化不良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铝碳酸镁片联合胆宁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铝碳酸镁片治疗。分别于治疗1周、2周、4周末记录临床症状观察结果,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在1周、2周、4周时总有效率分别达38.6%、88.6%、100%,均高于对照组的21.4%、47.1%、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停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铝碳酸镁片联合胆宁片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疗效较好,起效快,安全性高。
作者:王燕;白彦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我院的入院编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治疗即小剂量治疗,经过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护理之后,对比两个不同小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经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后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8.5%、93.9%,而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6.4%、75.8%,实验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强化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提高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治疗疗效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借鉴应用。
作者:邢国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气滞痰阻血瘀型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05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分散片或非诺贝特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及中医症状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TG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气滞痰阻血瘀型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作者:刘娜;孟康;张秀景;张文科;王运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分成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基础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且护理效果明显。
作者:赵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血压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降血压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具体的降血压治疗。结果35例患者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后病情维持正常,15例患者则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后,病情出现加重现象。结论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血压治疗需要分情况进行,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选择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作者:王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进行分析与判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的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片进行口服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等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TC、TG、HDL、VLDL、SBP及DBP等指标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内血脂及血压水平,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作者:庞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77.77%。实验组的血压、血脂、硝酸甘油的使用量、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血压、血脂、硝酸甘油使用量、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作者:任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强化护理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的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措施分为研究组120例与对照组10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于此基础上行强化护理,比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AS与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施行强化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作者:詹洋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主要包括抗凝与抗血小板两大部分;强效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事件的减少有着很大作用;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用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导致围手术期的出血机率提高,且出血过度又会导致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等发生。因此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前后的抗凝方案,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疗效的提高均有重大的作用。
作者:袁玉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对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5例,患者均进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焦虑评量表(SAS)、抑郁评量表(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舒适护理对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显著。
作者:张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诊断方式应用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其CTA诊断方式与结果,将诊断结果同临床确诊(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准确率及脑血管狭窄程度符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狭窄症状,其中重度狭窄39例,中度狭窄65例,轻度狭窄16例;经CTA诊断有患者存在脑血管狭窄115例,准确率为95.83%,其中重度狭窄39例,符合率100.00%,中度狭窄63例,符合率96.92%,轻度狭窄13例,符合率为81.25%;CTA诊断结果同临床确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可准确检出脑血管狭窄症状以及狭窄程度,诊断价值高。
作者:贾彬;李荣兴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