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锴;赵玉芹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即将我院收治的5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通过分析得出,2组的秋季发病率和过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病因、诱因以及春夏2季的哮喘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多,诱发的原因主要是以气候变化和感染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气喘、胸闷等,治疗时针对个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杨世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一反应蛋白及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81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通心络;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安慰剂。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高敏C一反应蛋白和斑块指数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后高敏C一反应蛋白较前下降(2.20mg/L ±1.9mg/L VS1.83mg/L士1.69mg/L,P<0.05)、斑块指数较前减少(2.93±1.68V S2.65±1.29,P<0.05),且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具有抗炎作用,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1插镜中配合:插镜是检查中的第一步,也是病人紧张担心的环节。轻柔、顺利的插入胃镜,对减轻病人不适及加快检查速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插镜技术及有关配合细节。
作者:李红丽;王月霞;赵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基因第4号外显子G→A点突变所致的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并发症有关。方法:分析5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有运动并发症组和无运动并发症组)与5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 COMT基因多态性。结果:3组COMT的基因型分布频率有显著差异(P=0.003)。有运动并发症组与无运动并发症组比较,G/G的基因型显著增高;A/A基因型明显降低(P=0.035)。结论:COMT基因第4号外显子G→A点突变所致的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并发症有关。
作者:张春媛;戴艳萍;靳美;齐丹;李军;曹利;唐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主因右足小趾包块4年,性质待查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min,呼吸:22/min,血压:140/90mmHg。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右足小趾背侧跟部可见一约1×2cm大小包块,皮肤不红,无溃疡,轻度肿胀,局部有明显压痛,右小趾活动受限,血运可。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辅助检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小趾包块切除术”,手术顺利,包块送病理检查确诊为血管平滑肌瘤。术后吸氧,心电监护,行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右小趾伤口处未见渗血渗液,各趾血液循环良好,术后第3天查房患者诉右足背内侧烧灼样痛,局部可见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急查血液分析:白细胞为12.29×109/L ,中性粒细胞79.20%,淋巴细胞16%;诊断为右足背内侧丹毒,给予抗感染,活血消肿等治疗,右足背内侧湿敷50%硫酸镁及止痛消炎膏,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抬高,嘱严格卧床休息。坚持上述治疗,2周后查房观右足背内侧皮肤无肿痛,右小趾伤口无疼痛,右足各趾血运良好,伤口愈合好,拆线后遂予出院。
作者:欧阳庆武;张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3D VR)三维容积重建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胸部外伤疑似肋骨骨折的,并且具有完整的普通X线片及64层螺旋CT 3D VR图像资料90例患者,肋骨骨折的诊断中X线片及3D VR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90例患者中,X线片诊断骨折48例,可疑骨折13例,总骨折数为197处;3D VR图像诊断骨折82例,可疑骨折1例,总骨折数为382处。 X线片显示骨折例数及数量均明显少于3 D VR 图像,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的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X线片,是诊断肋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爱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占乳腺门诊病人一半以上,并且发病率不断增多,本病常见于育龄妇女,青春期和绝经期后少见,是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城市较农村多见,治疗多主张药物进行治疗。近几年我们应用清乳散结胶囊加维生素E、维生素B6治疗该病,取得很好效果,现将198例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金成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的一种术式。它比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日短、恢复快等优点,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各种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为治疗胆囊疾患的一种新技术。
作者:崔新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一对一”全程陪护分娩助产模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足月待产妇分为2组,常规护理组在产妇宫口大于2cm后送入产房行助产护理,全程陪护组自入院至分娩后2小时末行“一对一”全程陪护分娩助产模式,观察2组分娩结局、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全程陪护组阴道分娩率63.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40%, P<0.01;全程陪护组平均出血量146.8±37.5ml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215.6±41.9ml,P<0.01;全程陪护组Apgar评分正常率91.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69.00%,P<0.01。结论:“一对一”全程陪护分娩助产模式能够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降低产后出血和改善新生儿预后,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保障母婴方面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作者:王合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集体康复模式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0例,病情稳定,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人。对照组以传统1对1治疗为主,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增加集体康复内容。并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15天、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测定汉密尔顿( HAMD)抑郁量表分数、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结果:(1)在HAMD评定对比中,2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2个月前有差异(P<0.01)、3个月后无差异(P>0.05)。(2)在VAS评定对比中,2组之间短期变化有差异(1个月前,P<0.05),长期变化无差异(2个月后,P>0.05,3个月后2组均无痛)。(3)主动屈曲角度对比中,2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也不同(P<0.01,P<0.01),其中实验组角度的波动更平稳;在被动屈曲角度对比中,2组之间无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不同(P<0.01,P<0.05),实验组角度的波动更稳定。(4)伸膝角度对比中,2组主/被动伸膝角度短期变化有差异(1个月前,P<0.05),长期无差异性(2个月后,P>0.05)。(5)在Lysholm评定对比中,2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也不同(P<0.01,P<0.01),其中实验组评分提高更明显。结论:集体康复模式对膝关节功能障碍恢复有明显疗效,对患者膝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运动能力恢复、心理状况、疼痛缓解都有促进作用。
作者:车世钦;王凭;厉翠珍;毛世刚;张素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奥氮平组和奋乃静组,疗程4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药物副作用。结果: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奥氮平组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奥氮平组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桃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 CRP)在妇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妇科炎症性疾病和非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用Qurk Read CRP分析仪采取免疫投射比浊法对150例妇科病患者测定CRP值同时用Sysmex1000 i采取核酸染色法测定WBC计数,并对盆腔炎患者其中5例进行CRP连续监测。结果:通过对150例妇科患者全血中CRP监测表明炎症性疾病与非炎症性疾病CRPD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盆腔炎患者血清中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卵巢良性囊肿及子宫肌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变化较之WBC变化更符合临床治疗效果。结论:全血CRP的检测有助于妇科炎症性疾病和非炎症性疾病的鉴别,并可作为临床鉴别炎症性疾病与良性肿瘤依据之一,动态监测CRP有助于疗效判断,CRP更能反应炎性细胞的转归过程。
作者:董素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1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1)患者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血压的疾病。通常都是动脉血压升高,用血压计来测量血压,如果是收缩压在139mmHg以上,舒张压在89mmHg以上就是高血压。(2)高血脂:高血脂是血浆中的脂类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这种疾病无法根治,一生都会伴随患者,属于血脂代谢性疾病。患者一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很高。临床中主要划分为2类:①原发性,这类事遗传所导致的疾病;②继发性,这种是后天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其他病症所引发的疾病。(3)心力衰竭: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中,心脏再将血液排除输送到全身,可是如果心力衰竭,则会使得心肌无法正常的将血量输送到全身,这种因为供血不足无法为身体代谢需要提供排血量的心肌功能障碍就叫做心力衰竭。患者的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哮喘,如果病情严重会因为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休克。(4)脑卒中: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以动脉疾病多见。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都较高,因此应该加强防治。(5)冠心病: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指因为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机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过度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目前,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中国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列世界第2位。
作者:鲁宁;赵伟华;李海霞;左怀蕾;牟颖杰;林海青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提高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66例确诊的AECO-PD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加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结果:对于66例确诊的AECOPD病例,采用常规治疗有效率为72.7%。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7.9%。结论:大环内酯类药物在AECOPD治疗中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谢力扎提木拉提;唐承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建立Rh(D)阴性血型库,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减少稀有血液资源的浪费,合理开发利用稀有血液资源,保证临床Rh稀有血液的有效及时供给,保障临床用血需求。方法:从2008年起对该地区所有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分布状况进行筛选调查,给经筛检为Rh阴性的无偿献血者建立个人信息档案资料。结果:建立起宿迁地区173人的Rh(D)阴性稀有血型库,形成了一支Rh(D)阴性稀有血型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结论:Rh(D)阴性血型库建立,确保稀有血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解决了稀有血液供需矛盾,2008年~2012年共向临床发放Rh(D)阴性血液1339.5U,为稀有血型患者的临床用血提供了可靠保证。并为今后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稀有血液资源,确保临床特殊用血的需要和安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金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静脉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1]。能补充需要量,增加心排出量,提高血压,改善循环,增加血浆蛋白,能供给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能增加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直接挽救病人的生命。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应当注意其存在的潜在危险,有3%~10%的病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必须严密观察输血后的并发症,积极地给予预防和处理。
作者:蔡美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进展。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胰岛素在临床上应用的文献报道。结果:胰岛素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糖,还能显著的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长期应用安全,不良反应少。结论:胰岛素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降糖作用优于口服降糖药。
作者:杨利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优质服务是一种能让病人满意的服务,在符合行业标准或部门规定的前提下所提供的一种能够满足病人合理需求的一种服务。手术室作为一个与病人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优质服务的应用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针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各层面的健康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满足病人的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叶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256层ICT在探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中的意义。方法:采用256层ICT对2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钙化积分由工作站软件自动获得,132例患者分为2组,55例稳定心绞痛,77不例稳定心绞痛。结果: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钙化积分要显著大于稳定心绞痛患者(p<0.05),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管钙化数目要明显多于稳定心绞痛组。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钙化更明显,因此预测冠状动脉情况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可以作为重要指标。
作者:朱大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收治的2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肛周脱皮及手足硬肿是川崎病特有且早期表现,急性期血沉快大于40㎜/L,CRP>30㎎/L,血清白蛋白小于30 g/L ,免疫球蛋白正常,血小板多正常,1例急性期降低到44万,10天后均升高,大于450万。心包积液和少量腹水急性期也常见。结论:川崎病诊断靠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全面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及超声检查。排除感染出疹性疾病而作出临床诊断。
作者:李永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