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霞
玻璃体切割手术(简称玻切)是治疗玻璃体出血或外伤、炎症所致的玻璃体混浊,机化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1]。随着手术器械和仪器的不断改善以及各种眼内填充物的使用,此项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功,已成为眼后段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2002年7月~2011年6月,共施行了1204例手术。
作者:李红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心静脉置管是目前临床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首选的给药方法。而PICC留置期间,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在PICC并发症中,尤以静脉血栓为严重。文献显示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发生概率在20%左右[1]。
作者:罗义琼;石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糖尿病并伴有低血糖的临床内科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低血糖病患60例,观察这些病患的临床表现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治疗方法。结果:糖尿病伴低血糖病患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交感神经兴奋与低糖神经系统。结论:对病患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病患的治愈率。
作者:仝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随着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有所上升,糖尿病足群体也在逐渐扩大,因此,在社区开展预防糖尿病足的社区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陆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亚硝酸盐属强氧化剂,是工业原料,也可用于食品加工[1]。亚硝酸盐中毒-是指机体摄入大量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食物而引起的以组织缺氧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中毒,一般在食后0.5~3小时可突然感到头晕、气短、无力、恶心、呕吐、末梢紫绀血压下降等。病情危急;1~2g可致人死亡。及时诊断,恰当处理是预后的关键。
作者:张菊霞;郝鑫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3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施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锻炼,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Banhel指数与Harris积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Banhel指数与Harris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锻炼能显著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田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面部软组织创伤的急诊整形修复效果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3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入院的176例面部软组织创伤患者,所有患者行急诊整形修复,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并且随访1年。结果:所有176例面部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通过急诊整形美容修复,伤口均为Ⅰ期愈合,美容效果良好,通过术后随访观察1~12个月,未发现伤口瘢痕增生以及错位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急诊整形修复应用于面部软组织创伤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患者面部外观及功能得到大限度恢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临床推广。
作者:李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我院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儿童1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治疗,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6.3%,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组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种都无肝功、肾功、心电图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我院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有很好的疗效,安全性良好,不过要继续加强临床监测。
作者:张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温水擦浴和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在热性惊厥患儿降温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6例热性惊厥患儿,分为2组,温水擦浴为实验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比较2组30分钟和60分钟后温度下降情况。结果:实验组30分钟和60分钟后平均下降0.78℃和1.83℃。对照组30分钟和60分钟后平均下降0.49℃和1.4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温水擦浴可在短时间内降温,可作为热性惊厥患儿降温的首选措施。
作者:刘利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ET-CT评价结合早期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康复组和早期康复+PET-CT评价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手术及对症支持治疗,早期康复组在外科手术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PET-CT评价组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PET-CT评价。3个月后分别通过格拉斯哥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评分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功能改善程度。以CT和PET-CT分别预测早期康复组和早期康复+PET-CT评价组中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苏醒的可能性,评价两种预测方法的准确率。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的GSC、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MBI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PET-CT可提示颅脑损伤区域的脑功能状态并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苏醒可能性。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PET-CT可以早期发现患者的康复进展,并且对判断病情预后有一定帮助。
作者:张荣国;张俊;刘大立;杨珩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鼻中隔偏曲症状中常见的症状为鼻阻,呈持续性或交替性鼻塞,常可出现弯曲对侧中甲或下甲的代偿,重者可引起鼻窦炎、筛前神经综合征等征状。鼻中隔偏曲手术适应证,需根据相应情况解决中、下甲肥大或中甲反张、气化问题,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周勇森;张显飞;蔡兴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应用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都有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评分下降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0%,较对照组36.7%的复发率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应用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复发率低,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田士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手足口病(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手掌、足底、臀部及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和溃疡为主要特征。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但有少数患儿可并发脑干脑炎、心肌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1]。笔者对我院自2010年~2012年收治的32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抢救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辅以654-2治疗,关于654-2在手足口病重症中的应用、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效果参差不齐,但严格掌握其应用指征,仍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卢光慧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0月收住的60例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SAS评分和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亢彩霞;刘莹;王秀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中风患者护理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治的中风患者共123例,其中2011年1月~2012年2月救治患者61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2012年3月~2013年1月救治患者62例为观察组,在常规药护理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训练、日常生活训练以及心理辅导等优质护理方式。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对中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作者:宋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母体产伤指母体在分娩过程中器官受到的损伤,一般指生殖系统的损伤。
作者:邵星月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例,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结果:5例患者病情均好转出院。结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殷红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脑梗死是一种易致残的常见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导致机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思维紊乱,记忆力衰退,行动迟缓,步态蹒跚,甚至瘫痪长期卧床,易发生跌倒、压疮、坠床、烫伤、窒息,甚至走失等意外,直接影响护理效果,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患者年龄大,自理能力差,病情变化快,这些均成为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为加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安全管理,自2012年以来,我院对住院患者实施了入院评估,有针对性的加强了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保障了护理安全,无1例发生意外,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淑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主因右足小趾包块4年,性质待查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min,呼吸:22/min,血压:140/90mmHg。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右足小趾背侧跟部可见一约1×2cm大小包块,皮肤不红,无溃疡,轻度肿胀,局部有明显压痛,右小趾活动受限,血运可。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辅助检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小趾包块切除术”,手术顺利,包块送病理检查确诊为血管平滑肌瘤。术后吸氧,心电监护,行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右小趾伤口处未见渗血渗液,各趾血液循环良好,术后第3天查房患者诉右足背内侧烧灼样痛,局部可见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急查血液分析:白细胞为12.29×109/L ,中性粒细胞79.20%,淋巴细胞16%;诊断为右足背内侧丹毒,给予抗感染,活血消肿等治疗,右足背内侧湿敷50%硫酸镁及止痛消炎膏,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抬高,嘱严格卧床休息。坚持上述治疗,2周后查房观右足背内侧皮肤无肿痛,右小趾伤口无疼痛,右足各趾血运良好,伤口愈合好,拆线后遂予出院。
作者:欧阳庆武;张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电解质紊乱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将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区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的血清钠、钾水平分为高钠/钾血症组、正常钠/钾血症组、低钠/钾血症组,分别分析不同电解质水平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高、低血钠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P<0.05);低血钾组病死率与正常血钾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血钾组病死率与正常血钾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常出现血清电解质紊乱,低钠、高钾可以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赵峻波;姬馨彤;赵伟;马小二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