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理通;田俊
目的了解不同学校学生群体掌握艾滋病知识情况及健康教育效果,为学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不记名问卷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后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回答正确得分分别为60.04±14.25,81.23±10.12(t=26.43,P<0.01),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3.61%,82.18%(x2=143.17,P<0.01).学生主要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70%以上来自大众传媒.结论学校应有计划地开设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
作者:杨玉萍;王永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长途货运卡车司机是一类特殊人群,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高危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针对该人群进行的健康教育工作难度较大.为了解大同市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行为状况和行为意向,并为今后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大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3年7月对大同市长途货运卡车司机进行了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树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艾滋病信息资源中心(China HIV/AIDSInformation Network,CHAIN)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全国艾滋病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为所有参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机构、组织或个人提供信息服务.其宗旨是促进艾滋病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推广艾滋病预防教育、监测治疗和政策倡导方面的佳实践,促进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政府及非政府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作者:陈晓宏;刘雁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对1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开展规范的健康教育,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文嘉;高建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恙虫病是通过恙螨的叮咬而将恙虫病立克次体传给宿主和人类引起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海南岛为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流行季节从6月份开展,8~11月达高峰,12月停止[1].通过对西沙医院连续7年门诊就诊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时发现,恙虫病在所有就诊疾病中排序第9位,而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系统疾病中占疾病构成比的51.22%,位居首位,是该岛影响官兵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现就如何在西沙部队开展健康教育做如下探讨.
作者:夏菱;吴新文;潘文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小学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对卫生保健教师来说,做好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
作者:曲欣;杨玉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态度、行为,为社区的宣传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对10个社区的1966名居民进行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只有44.00%的居民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50.80%的居民知道共用餐具不会传播艾滋病;仅43.10%的居民知道性生活后冲洗生殖器不能预防艾滋病;仅有36.00%的居民在其朋友感染艾滋病后还愿意与其来往;只有24.40%的居民在性生活中经常使用安全套.结论对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有待加强.
作者:陈世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本社培训部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为掌握食品从业人员对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并为进一步在此类人群中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基本资料,2004年3~4月,南京市秦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秦淮区健康教育所对前来办理健康证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陈志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社区健康教育对居民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为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群体实验流行病学方法,选择城市2个社区作为实验社区和对照社区.从2002年1月开始,对干预社区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高血压社区干预.通过比较两个社区基线与2年后(2004.1)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及分布的改变,以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社区高血压知识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排除年龄与性别的影响,两年后,高血压知识问卷积分的平均分在干预社区上升了1.07分(P<0.01),对照社区改变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社区2年后高血压知识积分4分以上(总分6分)的人数所占比例由43.9%上升到66.2%(P<0.05),对照社区得分构成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社区中,40岁以下组,女性和低文化者,2年后高血压知识提高尤为显著.以高血压知识积分为因变量的Logist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高血压知识水平的因素有年龄(OR=1.002)和文化程度(OR=0.617).结论高血压社区干预对一般居民的高血压知识水平的提高有较好的作用,老年人和低文化水平者是社区高血压知识干预的重点人群.
作者:徐琢;倪再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湖州市于1998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截至2003年11月底,共发现14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其中较大部分是通过吸毒和性传播感染的.卖淫嫖娼和静脉吸毒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作者:金玫华;李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艾滋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严重的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问题.2003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大艾滋病高级别会议对全球防治艾滋病现状提出警告.安南说,艾滋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采取的行动远远不够.他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对艾滋病的投入,加强在艾滋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广泛合作与交流,分享别国的成功经验.
作者:彭红;丁建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据资料显示[1]: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而体育课的运动特点,决定了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伤害事故很难在任何学校完全避免.兰州理工大学体育部收集了1999年2月至2002年12月甘肃省6所学校的大学生体育课堂中伤害事故案例,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现叙述如下.
作者:杨建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前关于学校暴力的报道较多,有的可以说是怵目惊心.世界各国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事件发生,已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暴力是故意使用武力,对自己、他人或者对一个团体、社区进行威胁或采取实际行动,造成或有较高的可能造成身体的、精神的伤害、死亡,发展为破坏或抢夺行为[1,2 ].而学校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暴力虐待行为,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间的,形式有集体和个体之分.
作者:刘宇珠;马迎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普遍关注的焦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为研究者所热衷.从目前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学生的较多,研究教师的较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作者:李家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已经在机构建设、运行机制、服务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各地的社区健康教育仍然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队伍现状、政策支持等方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发展很不平衡;不仅缺乏工作规范,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而且专业人员能力建设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应针对这一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政策倡导,制定发展对策,促进全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科学、规范和持续发展.
作者:孙建国;胡俊峰;程玉兰;张刚;陈淑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在社会学中,模式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1].
作者:郭子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对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性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加强多部门合作,在高危、重点、敏感人群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积极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性病感染者以阻断其传播已成共识[1].监狱服刑人员成分复杂,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为了解这一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评价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2年11月对本市一所监狱的服刑人员进行了行为干预,结果如下.
作者:修翠珍;姜珍霞;储全胜;王中东;法仆;郝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也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Anderson等提出的性病流行动力学理论,通过对公众健康教育,降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率,是控制艾滋病传播感染的重要措施.侯马市是世行贷款卫Ⅸ项目市,近年来本市已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例,为了解本市公众艾滋病知识水平,为卫Ⅸ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利的依据,实现<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的目标,山西省侯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3年7~8月对本市3个乡镇的378名居民进行了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军;申学武;秦志雄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青春期女生食物选择倾向和节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对青春期女生进行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85名8~21岁青春期女生进行食物选择倾向和节食行为调查.结果60.0%以上女生存在食物好恶,影响食物选择倾向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的味道、营养、外观、家庭饮食习惯、潮流时尚或节食减肥行为等.青春期前、中、后期女生中发生节食的比例分别为4.9%、22.6%和28.9%,各年龄组发生节食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调查还发现,节食与非节食的青春期女生对自身体形认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青春期女生有食物好恶倾向,部分女生存在节食行为,应制定有效的营养教育措施,培养青春期女生健康的饮食行为.
作者:冯翔;郑琳;陈秋莲;肖新才;罗晓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