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D试验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赵昕峰;厉小玉;高扬;王云桥;周俊;岳美娜;刘荻;吴亦栋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D试验, 诱导耐药, 耐药率
摘要: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感染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1月-2014年8月儿童医院住院及门诊973例SAU感染患儿临床资料,使用VIT 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和D试验检测,用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两个指标确认MRSA。结果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共973株,其中检出MRSA 168株、检出率为17.27%,<2岁患儿中检出M RS A 132株、检出率为18.38%;M RS A中D试验阳性率为27.38%,M RS A对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D试验阳性率为92.00%,MSSA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率为87.30%;MR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加环素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 M RS A耐药严重,且多见于婴幼儿,患儿克林霉素诱导率较成人高,应加强对M RS A的管理与监测,防止其暴发与流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3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率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6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1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手术切口感染,分别占39.13%、34.78%、26.09%;共检出病原菌2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6株占69.56%;患者年龄、有慢性病史、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均是诱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易发生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可能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定中;赵海;唐闻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麻醉及镇痛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及镇痛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方法降低呼吸道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手术胃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患者给予单纯全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 ),B组给予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VAS评分为(0.98±0.34)分,呼吸道感染率为32.56%;B组VAS评分为(0.97±0.35)分,呼吸道感染率为13.95%,经统计检验,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20株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5株占25.00%。结论与单纯全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可以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云峰;王冬冬;范珊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临床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68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患者,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等,总结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临床表现以体温升高33例占48.53%、膝关节肿痛65例占95.59%、髌上囊压痛阳性59例占86.77%为主;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30 mmol/L者47例占69.12%、红细胞沉降率>50 mm/h者49例占72.06%、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20 g/L者45例占66.18%;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常见,共44株占60.27%;经过一系列保守或手术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均明显得到改善,关节镜复查正常率为89.71%。结论早期诊断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感染,并及时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抗菌药物治疗,辅以积极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樊瑾;刘文杰;刘晓松;彭文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治疗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11月肝胆外科72例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送检的标本进行培养,并对检出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术后感染患者共检出86株病原菌,标本来源主要为胆汁占25.58%;86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5株占63.95%;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妥布霉素与阿米卡星有较低的耐药性,均<40.00%。结论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后应及时选择耐药性比较低的抗菌药进行治疗。

    作者:鲍继锋;鲍星;吴哲高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临床送检的10058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M IC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58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0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95株占38.5%、革兰阴性菌571株占55.7%、厌氧菌26株占2.5%、真菌34株占3.3%;分离多的为大肠埃希菌245株占23.9%,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9.4%、13.9%、7.7%及4.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74.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4.9%和45.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0.4%和14.7%。结论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居首;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耐药性严重。

    作者:孙雁鸣;鲁海燕;余丹青;余道军;周田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热毒宁与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3 d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痊愈率为57.63%、总有效率为94.92%,对照组患儿痊愈率为28.81%、总有效率为81.36%;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16±1.15)d,咳嗽消失时间为(2.18±1.26) d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可缩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情、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临床疗效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方万芬;刘子龙;赵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临床特征与血清型分布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 )临床特征及血清学分布资料,为IPD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3例IPD患儿临床资料及分离出51株肺炎链球菌(SPN )血清型分布,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显示,IPD患儿以两岁以下居首位占58.14%;67.44%患儿冬春季发病,83.72%患儿为社区获得性感染;疾病谱主要是败血症占48.84%、化脓性脑膜炎占18.61%、化脓性胸膜炎占16.28%;5例占11.63%有基础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临床治愈28例、好转11例、3例未愈自动出院,死亡1例;5例并发症分别是脓毒性休克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硬膜下积液及癫痫各1例;51株SPN常见血清型是19F、19A、14和9V ,分别占27.45%、19.61%、17.65%和9.81%,有1株无法确定血清型。结论 IPD好发于2岁以下患儿,疾病谱以败血症多见,血清型主要是19F、19A、14和9V ,推荐接种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

    作者:周凯;谢国锦;王晓卫;徐飞;姚开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肺癌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3年5月医院收治的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共527例,调查分析患者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52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06例,感染率为20.11%;共分离出病原菌12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71株占55.47%;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及年龄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是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及患者高龄是肺癌晚期患者化疗期间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有感染高风险的患者应在临床中做好相应的重点监护工作,重视对患者的免疫支持治疗。

    作者:尚学琴;王继营;段玉印;俎云芬;田丹;阎婷婷;刘建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测定细菌耐药性,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143例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共分离培养出62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43.36%,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2株占51.61%,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共30株,占48.39%;前3位病原菌依次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81%、16.13%及16.13%;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均不耐药;革兰阴性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占72.4%,对亚胺培南没有耐药菌株检出。结论分析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华;赵华;袁拥华;杜甦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烧伤患者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巨细胞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0月烧伤总面积≥15%且巨细胞病毒(HCM V )IgG抗体阳性患者132例,根据其HCMV‐DNA是否阳性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HCMV‐DNA阳性,B组为阴性;对两组患者脓毒血症发生率以及存活率进行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发生脓毒血症的发生率A组为57.97%、B组为22.22%,A组患者脓毒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存活率A组为84.06%、B组为95.25%,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的烧伤患者脓毒血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对于烧伤患者应积极预防巨细胞病毒复发感染,一旦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则应积极给予敏感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谭静雷;张帆;王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烧伤患者感染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研究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分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 CarO、op rD2基因的存在状况,以探讨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的分子水平依据。方法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分离自2012年10月-2013年8月医院住院烧伤患者,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4种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 CarO ,op rD2基因,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达100.0%;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检出率,blaT EM‐1为10.0%、blaA DC为100.0%、blaOX A‐2群为95.0%、blaOX A‐24群为5.0%、blaOX A‐23群为95.0%、blaOX A‐66群为95.0%;耐药株与SDF株的OprD2蛋白分子立体结构存在4个氨基酸的变异。结论医院分离的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存在β‐内胺酶基因 blaA DC变异型、blaOX A‐23和 blaOX A‐66,与SDF株的OprD2蛋白分子立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许小敏;胡锡浩;糜祖煌;冯伟云;梁珊燕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手显微外科智能温箱降低断指再植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并探讨手显微外科智能温箱应用于断指再植/再造术,以降低术后医院感染率,从而更好的提高断指存活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断指再植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应用智能温箱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鹅颈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率、断指存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6例,感染率5.45%,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17例,感染率15.45%;观察组患者断指存活103例,存活率为93.64%,对照组患者断指存活91例,存活率为82.73%;观察组血管危象发生8例,发生率为7.27%,对照组血管危象发生21例,发生率为19.0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智能温箱应用于手显微外科治疗断指再植术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率,并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断指存活率,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黄红波;俞巍;彭清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整形外科抗菌药物管理前后手术感染率的统计分析

    目的:分析对比抗菌药物管理前后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感染率,探讨抗菌药物管理对控制整形外科手术感染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医院整形外科手术的15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将其分为抗菌药物管理组(2011年8月-2012年8月)850例和抗菌药物未管理组(2010年8月-2011年8月),分析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手术感染率。结果抗菌药物管理组Ⅱ类和Ⅲ类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Ⅰ类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管理组I类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抗菌药物未管理组Ⅰ类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未管理组700例患者中,1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57%;抗菌药物管理组850例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59%,抗菌药物管理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抗菌药物未管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整形外科手术中,规范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外科手术中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可降低整形外科手术感染率,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刘羽;裴斌;李德胜;王谦;艾金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控制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医院感染的控制作用,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月于医院进行颅脑损伤手术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则以手术室强化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干预,即对于各项护理措施均进行频率及量的强化,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感染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各类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仅呼吸道感染率为2.70%,泌尿系及创口感染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呼吸道、泌尿系及创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11%、10.81%、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感染相关知识掌握优良率67.57%,对照组45.95%,观察组感染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室对于各项护理措施均进行频率及量的强化,有利于患者康复,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卜玲;陈顺芳;李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出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患者共187例,采集发生感染患者样本进行病原菌测定以及药敏测试,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7例长期透析患者中有30例患者发生留置导管出口感染,感染率为16.0%;共检出30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7株占56.7%;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有较好的药敏性,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有较好的敏感性;30例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86.7%;4例患者再继续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根据患者的药敏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并且采用抗菌药物封管能够有效治疗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出口感染。

    作者:郭淑玲;张凤;李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革兰阳性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2012年革兰阳性菌流行病学与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菌596株,采用VITEK‐2 Compact测定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MIC ,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96株革兰阳性菌中以下呼吸道检出为主,共254株占42.6%;596株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121株占20.3%,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共75株占12.1%;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98.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95.0%,粪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四环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90.0%。结论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仍有很高抗菌活性,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有增高趋势,应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并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牛小斌;荆鹏伟;李永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MTB)是导致结核病(TB)的病原菌,机体感染MTB后,有10.0%的机会发展成活动性TB;感染M TB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高龄、患有糖尿病、激素使用及酗酒等,同时可能与人类基因的多态性有一定联系;该综述分析了M TB感染诊断技术、感染因素及预防治疗措施等,研发早期诊断M TB感染技术及更有效且疗程更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崔哲哲;林玫;刘飞鹰;林定文;刘慧慧;蓝如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2009-2013年天津市肠道门诊运行的调查评价

    目的:了解5年肠道门诊的运行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天津市2009-2013年各级综合医院4个区的肠道门诊运行进行回顾性调查,通过描述性对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天津市开诊肠道门诊的医院数分别为279、275、278、267和270所,开诊的一级医院主要集中在5个郊县,其所占比例高在56.00%~58.45%,三级医院主要集中在市内6个区,其所占比例在64.29%~72.22%;市内6个区接诊例数多占67.68%;非感染性腹泻约占35.00%,细菌性痢疾约占10.00%;各年霍乱培养率皆>86.00%,各年总体培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津市肠道门诊霍乱培养率较高,一级医院接诊例数较少,应重新调整一级医院肠道门诊的设置。

    作者:徐文体;刘辉;李琳;董晓春;髙璐;李佳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内外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随机对照试验(RC T ),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终纳入12个研究,共1033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在有效率、病灶吸收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肺空洞变化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莫西沙星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有效率和病灶吸收率优于左氧氟沙星,在肺空洞变化有效率和安全性方面无差异。

    作者:王述蓉;冯申奎;黄毅岚;陈坤;卢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关系,为胃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在医院治疗并均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142例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水平,分析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胃癌患者中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97例,感染率为68.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胃癌患者中肿瘤≥5 cm、中低分化、Ⅲ~Ⅳ期和淋巴结转移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4.4%、82.8%、73.5%和75.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淋巴结转移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幽门螺杆菌在胃癌患者中感染率较高,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是预测胃癌患者生存的一项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钟爱丽;荣培姣;陈原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