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孢哌酮/舒巴坦预防肾移植术后感染112例观察

韩林;王长安;刘永生

关键词:头孢哌酮/舒巴坦, 肾移植, 感染, 治疗
摘要:我们自2002年9月起共对112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预防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肾移植患者112例,男72例,女40例;年龄16~72岁,平均43.5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3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病历作回顾性调查,分析他们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

    作者:杨梅英;马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癌患者院内真菌感染与治疗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真菌感染相关治疗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肺癌患者 68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类,分析真菌感染因素并做统计学处理. 结果肺癌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为15.06%,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感染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组内,Ⅲ、Ⅳ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Ⅳ期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化疗、放疗+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组和放疗+化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感染组和预防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感染组和预防感染组内随着联合用药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肺癌患者手术、化疗、联合应用抗生素、激素、导管侵入治疗增加真菌的感染率.

    作者:周涛;陆红;邹冰心;谢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方法

    目的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方法成立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相关知识培训;落实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义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出限时整改方案;将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全员目标考核内容. 结果以上措施的落实使我院实现了医疗废物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的目标. 结论医务人员人人参与,分级监督,综合管理,是依法管理医疗废物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宝莲;牛淑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头孢米诺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评价

    目的观察头孢米诺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6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头孢米诺治疗,每次1g静脉滴注,1次/12 h或8 h,疗程7~14 d. 结果治疗痊愈率78.4%,总有效率92.6%,细菌清除率90.9%,药物不良反应率2.1%. 结论头孢米诺可经验性地用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治疗,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万建华;李冬;陈佰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898份无菌体液标本污染的分析

    为了解我院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中污染情况,对我院2004年1~9月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4年1~9月,我院临床送检的无菌体液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的菌株及污染菌.

    作者:李鸣媛;漆坚;周淑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用UF-100测尿液细菌对医院感染监测的意义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变异,耐药菌株的变异,以及大量老年人群及慢性患者的存在,加之医疗技术的进展,化疗、放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这一切使医院感染有日益增加的趋势.而尿沉渣检验是住院患者必查的常规项目,探讨用UF-100检测尿液细菌的阳性率及其能否对尿道感染的检出有筛查作用,无疑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作者:李慧;张晓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雾化通气管消毒处理及效果监测

    为了控制减少患者在雾化吸入过程的感染,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我院儿科于2002年1月~2003年12月,使用中及使用后并消毒处理的雾化通气管,分别作了随机抽样检测90份样本,进行监测报道如下.

    作者:曾跃华;王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湿性敷料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护理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湿性敷料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护理中的疗效. 方法将40例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患者,按照伤口基本条件相当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伤口脓性分泌物多时使用优赛填充伤口,待伤口渗出较少时改用清得佳凝胶填充伤口,安舒妥薄膜或安普贴封闭固定;对照组使用普通敷料换药,直至伤口愈合;对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使用湿性敷料换药可缩短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的愈合时间,效果优于普通敷料.

    作者:孟凡慧;王嘉茹;王丽华;杨晓秋;王淑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对策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特点,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方法以主动监测与系统回顾相结合的方法,对2003年全年入住ICU 38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判,并与全院住院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 ICU的医院感染率是28.8%,显著高出同期的医院平均感染率23.6个百分点;因医院感染而导致死亡的占ICU总死亡的36%;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50%,而双重感染达78.7%;下呼吸道感染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占61.7%,但多部位多器官感染占29.6%. 结论 ICU医院感染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耐药性;其相关因素有病情重、年龄大、基础疾病多、侵入性诊疗操作多与交叉感染等.

    作者:周瑞微;陈永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临床常见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检测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性. 方法应用Etest法对 173株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93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耐药率依次为1.1%、10.8%、5.4%、2.2%和5.4%;31株光滑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6.5%、54.8%、22.5%、3.2%和16.2%;24株热带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12.5%、12.5%、4.2%、4.2%和4.2%;12 株克柔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16.7%、33.3%、8.3%、16.7%和33.3%;4株近平滑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0、25.0%、0、0和25.0%. 结论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非白色念珠菌较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高.

    作者:刘小平;李建武;樊尚荣;徐安平;吴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

    目的测定氟喹诺酮类(FQ)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54株,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分别测定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及MPC,并计算MIC90、MPC90. 结果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42株环丙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的MPC90值,分别为0.5 μg/ml、0.5 μg/ml、4 μg/ml 和8 μ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MPC90/MIC90比值)分别为4、4、16和16;对12株环丙沙星耐药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的MPC90值均为16 μg/ml,MPC90/MIC90比值均为8. 结论对环丙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限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优于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单药能有效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而环丙沙星则容易选择出耐药突变株;而对环丙沙星耐药但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单药则不能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

    作者:崔俊昌;刘又宁;王睿;梁蓓蓓;郑专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脏疾病并发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为预防肾脏疾病患者临床感染,分析我院近年来肾脏患者218例,其中46例合并医院感染进行分析.

    作者:杨荣丽;孙正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亚低温治疗医院感染的调查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亚低温治疗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方法对1996年8月~2003年8月,住院>3d的 216例脑室引流术后, 亚低温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 亚低温治疗并发医院感染28例,感染发生率12.96%,多发生在住院14 d内,上呼吸道感染高39.29%,其次为泌尿系统17.86%,病原学检查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因素主要与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冬眠、意识状态、年龄、住院时间、营养情况等有关. 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亚低温治疗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医院感染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闫雅凤;唐晟;刘宗琼;高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耐庆大霉素粪肠球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的方法探讨

    目的筛选出较好的高耐庆大霉素粪肠球菌质粒接合转移的试验方法. 方法使用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筛选临床分离36株高耐庆大霉素(HLGR)粪肠球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肉汤接合法和滤膜接合法. 结果 36株粪肠球菌用普通肉汤(NB)、普通肉汤加马血清(NBH)、心脑浸液(BHI)、心脑浸液加马血清(BHIH)4种培养基作为接合前及接合过程培养介质,HLGR接合转移率分别为50%、75%、89%、89%,滤膜接合法转移率达到100%,所形成的HLGR接合子也不同程度的获得了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论采用BHI或 BHI加马血清的肉汤培养基接合转移效果较好,结果一致,滤膜接合法可获得更高的转移通过率.

    作者:刘志远;许淑珍;马纪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995~2001年上海地区部分医院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了解1995~2001年上海地区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方法对上海地区11所医院1995年1月~2001年12月所有血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按统一方案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995~2001年血培养获分离菌4 00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6.5%,革兰阴性杆菌占43.5%;常见的分离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以及肠球菌属和伤寒沙门菌;1995~2001年血培养分离株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由44.4%增至53.1%;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高度敏感. 结论 1995~2001年革兰阳性菌,尤其是CNS在血液感染中占重要地位,血培养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增多明显;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耐药明显.

    作者:李光辉;朱德妹;张婴元;汪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PNS患者138例,进行医院感染分析. 结果 138例PNS医院感染率为34.06%,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分离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为主;血清IgG含量、住院时间、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与医院感染显著相关(P<0.01). 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疾病本身护理,合理用药,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

    作者:胡美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 428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为更有效地监测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感染情况,发现危险因素,及时控制感染,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2年11月~2003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加以分析.

    作者:方靖;殷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24株多重耐药菌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西丁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选药参考. 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持续高产1型诱导酶(AmpC),应用K-B纸片法对124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24株多重耐药菌株ESBLs检出率为42%,AmpC检出率为50%,同时产ESBLs和AmpC两种酶检出率为18%;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西丁的敏感性分别为98%、71%、69%、44%及26%,其耐药性分别为2%、18%、19%、16%及74%,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为40%. 结论 124株多重耐药菌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其耐药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

    作者:刘文恩;王红梅;唐银;李宪;张晋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预防肾移植术后感染112例观察

    我们自2002年9月起共对112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预防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肾移植患者112例,男72例,女40例;年龄16~72岁,平均43.5岁.

    作者:韩林;王长安;刘永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为比较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社区获得性MRSA的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MRSA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02~2004年从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不重复MRSA菌株, 参照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社区获得性MRSA组与医院获得性MRSA两组,各组随机各取20株作为本试验的试验对象;对两组的耐药率进行配对t检验,并就其耐药性及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社区获得性MRSA、医院获得性MRSA耐药性存在差异,医院获得性MRSA较社区获得性MRSA耐药性高. 结论 MRSA的出现是高抗生素选择压力的结果;医院获得性MRSA较社区获得性MRSA耐药性差异确实存在统计学的显著性,尤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差异明显; MRSA菌株多具有多重耐药性.

    作者:万钧;李羲;贾坤茹;陈美华;胡龙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