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和P-耐药糖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智迎辉;宋茂民;涂巍;郭仁宣

关键词:胆囊肿瘤/病理学, 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分析, P-糖蛋白类/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P-耐药糖蛋白(P-gp)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4例胆囊癌组织标本中COX-2和P-gp蛋白的表达.结果:胆囊癌组织中COX-2和P-gp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1.9%(46/64)和65.6%(42/6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两者的阳性率4.8%(2/42)和7.1%(3/42),P<0.05,P=0.006.COX-2的表达与胆囊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P=0.000、0.000、0.01,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g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P=0.002、0.001,而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均无关.COX-2与P-gp的表达调控呈正相关,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r=0.425,P<0.05.结论:在胆囊癌中,COX-2、P-gp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并与患者的预后有关,COX-2和P-gp的协同作用在肿瘤多药耐药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应用会预防肿瘤耐药并提高化疗的疗效.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80例乳腺癌、27例乳腺不典型增生以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OX-2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57.5%(46/80),明显高于乳腺不典型增生11.1%(3/27)和正常乳腺组织10.0%(2/20),P<0.01.COX-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COX-2高表达的乳腺癌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COX-2低表达者,P<0.05.结论:COX-2表达可以作为判定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西京;代志军;赵世平;刘小旭;康华峰;薛锋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胆囊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和P-耐药糖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P-耐药糖蛋白(P-gp)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4例胆囊癌组织标本中COX-2和P-gp蛋白的表达.结果:胆囊癌组织中COX-2和P-gp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1.9%(46/64)和65.6%(42/6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两者的阳性率4.8%(2/42)和7.1%(3/42),P<0.05,P=0.006.COX-2的表达与胆囊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P=0.000、0.000、0.01,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g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P=0.002、0.001,而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均无关.COX-2与P-gp的表达调控呈正相关,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r=0.425,P<0.05.结论:在胆囊癌中,COX-2、P-gp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并与患者的预后有关,COX-2和P-gp的协同作用在肿瘤多药耐药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应用会预防肿瘤耐药并提高化疗的疗效.

    作者:智迎辉;宋茂民;涂巍;郭仁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肝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s)在肝细胞癌(HCC)肿瘤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9例(男34例,女5例)共4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病灶VEGF、Flt-1和KDR/Flk-1的蛋白表达.观察病灶肿瘤大小、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和肝硬化等.记录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HBsAg、HBV和AFP情况.手术结果记录病灶大小、数目、肝硬化和包膜情况.病理结果记录病理分级、肝硬化等情况.结果:在转移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或)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VEGF表达阳性率均高于转移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的表达与Edmondson分级、HBV、HBsAg、AFP水平以及肝硬化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DR/Flk-1表达阳性病灶29个,阳性率为70.73%(29/41);KDR/lk-1在转移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或)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表达的阳性率也均高于转移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R/Flk-1蛋白的表达亦与Edmondson分级、HBV、HBsAg、AFP水平、肝硬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1阳性病灶28个,阳性率为68.29%(28/41);Flt-1的表达与转移、包膜情况、肿瘤大小以及Edmondson分级、HBV、HBsAg、AFP水平、肝硬化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VEGF的表达与KDR/Flk1-存在相关性,P<0.001;而VEGF表达与Flt-1及KDR/Flk1的表达与Flt-1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VEGF通过结合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特别是受体KDR/Flk-1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因子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作者:高志芹;朱月莉;史英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骨肉瘤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骨肉瘤中抗凋亡基因Survivin的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38例骨肉瘤、15 例骨软骨瘤、5例正常骨组织中Survivin Mrna表达及骨肉瘤组织中cyclin D1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比较Survivin Mrna 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参数及cyclin D1 表达的关系.结果:Survivin Mrna在正常骨和骨软骨瘤组织无明显表达,但显著表达于骨肉瘤中65.8%(25/38),其表达率与骨肉瘤组织学分级无关,与WHO分型及转移有关,P<0.05;骨肉瘤细胞凋亡指数(AI)均值为8.3%(0~17%),Sur-vivin阴性组AI值显著高于阳性组,P<0.01;骨肉瘤中cyclin D1过度表达(71.1%,27/38),其与Survivin表达正相关,rs=0.370,P<0.05.结论:Survivin 选择性表达于骨肉瘤组织,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并与cyclin D1协同作用参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Survivin可能是评价骨肉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高大新;吕刚;黄涛;孟辉;杨向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硒化合物与EGFR/MAPK信号传导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亚硒酸钠(Na2SeO3)及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SC)与EGFR/MAPK信号传导的相关性,初步探索这两种硒化合物可能的与MAPK信号传导相关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形态学、丫啶橙(acridine orange,AO)荧光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等方法,观察分析Na2SeO3和MSC在不同作用浓度与时间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的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EGFR、MAPK、act-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Na2SeO3及MSC这两种硒化合物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EGFR及act-ERK1/2蛋白表达均有低浓度(1μg/mL)激活、高浓度抑制的作用;并均呈明显的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但其区别表现在:1)细胞形态学观察:Na2SeO3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出现胞质空泡及颗粒状物质增多等毒性改变,并随剂量增加毒性改变愈明显;MSC则主要呈现细胞固缩、凋亡小体形成,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MSC组对EC109 细胞EGFR/act-ERK1/2信号传导的抑制作用均明显高于相应浓度的Na2SeO3组,P<0.01,但MSC 16μg/mL作用24、48 h时EGFR及act-ERK1/2蛋白表达有很微弱回升.结论:1)Na2SeO3和MSC对EC109细胞系细胞形态学影响与MAPK信号传导相关,且对EGFR/MAPK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2)与Na2SeO3比较,MSC低毒且具有更强的作用.

    作者:裴小娟;苏敏;田东萍;李冠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将68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和联合组(艾迪注射液+化疗),单纯化疗组32例给予NP(诺维本+顺铂)方案,联合组36例化疗的同时给予艾迪注射液50 mL+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入,化疗方案同单纯化疗组.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CR+PR)为55.6%(20/36),单纯化疗组为46.9%(15/3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临床症状改善率及生存质量的提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以上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联合组较单纯化疗组低.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NSCLC有明显的协同、增效、减毒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王燕;安聿玫;许海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卵巢甲状腺肿八例报道

    卵巢甲状腺肿是卵巢畸胎瘤的特殊类型,也是很少见的卵巢肿瘤,文献报道较少.我们近年来共收治800例卵巢畸胎瘤,其中8例为卵巢甲状腺肿,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曾四元;李隆玉;李诚信;于晓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评价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1995年1月~2001年1月对90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介入治疗.24例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TAI),66例肝动脉灌注化疗加碘油栓塞(LP-TACE).分析其生存率与治疗方法、次数、门脉癌栓、肿瘤分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1)全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26.7%、16.7%、3.3%、1.1%.TACE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59.1%、31.8%、22.7%、4.5%、1.5%;TAI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0%、12.5%,无存活3年者.TACE组疗效较好,P<0.01;2)生存期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P<0.01;3)门脉内无癌栓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门脉内有癌栓者,P<0.05;4)单结节型生存率高,弥漫型差,P<0.01;瘤径≤5cm者疗效好,P<0.01;5)肝功能Child A级者疗效较好,P<0.05;6)Ⅰ期生存率高,Ⅲ期差,P<0.01.结论:肝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与治疗方法、次数、门脉癌栓、肿瘤分型、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积极地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喻建华;万会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肾癌肺转移15例综合治疗

    为探讨综合治疗对肾癌肺转移患者的治疗作用,15例肾癌合并肺转移的患者中,14例行肾癌根治术.术后7~10 d开始生物治疗和化疗.白介素-Ⅱ(IL-2)100万U,静脉滴入,1次/d,连续7d;5-氟尿嘧啶(5-FU)500mg/m2,静脉滴入,1次/d,连续5 d.1个月后开始第2个疗程.干扰素-α(IFN-α)3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休息4周后重新开始下1个疗程.如果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给予孕激素甲地孕酮0.5,1次/d口服,长期服用.结果示,15例患者中,CR 1例(6.7%),无瘤生存期为38个月;PR 3例(20%),持续时间6~14个月(平均9.4个月);MR 2例(13.3%);SD 2例(13.3%);PD 7例(46.7%).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根治性手术、化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方法是治疗肾癌肺转移患者的较好方法.

    作者:邱祥政;孙三元;王阔兴;贺厚光;范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cyclinD1和CDK4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dependent kinas,cyclin D1)和细胞周期依赖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clin D1、CDK4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结果:cyclin D1在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揶毛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72.22%和88.89%,CKD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61.11%和72.22%,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组与葡萄胎比较,cyciin D1和CDK4的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cyclinD1和CDK4的表达成正相关,r=5.675,P=0.017;妊娠滋养细胞肿瘤Ⅰ~Ⅱ期、Ⅲ~Ⅳ期组织中,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和93.75%,CDK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和87.5%,随肿瘤临床期别的增加,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率逐渐升高.结论:cyclin D1和CDK4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过度表达,并与其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余志英;漆秀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胃癌组织中层连接蛋白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层连接蛋白受体(LN-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4年5月1日~1998年9月30日经病理诊断明确、随访资料完整的65例胃癌组织标本、31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N-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特征、预后间的关系.结果:胃癌中LN R阳性表达率为38.5%(25/65),阳性细胞表达产物主要见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9.7%(3/31),两者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胃癌组织中LN-R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大小、大体形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6、0.008、0.001、0.009及0.001;阳性表达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及死亡率均高于阴性者,P值分别为0.046及0.0079.结论:1)胃癌组织中存在着LN-R蛋白高表达现象.2)LN-R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肿块越大、浸润深度越深、临床分期越晚,LN-R蛋白表达水平越高;LN-R可作为判断胃癌细胞侵袭转移力的指标,其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宁菊;王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与恶性肿瘤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的高表达在促进细胞增殖、转化及肿瘤发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myc在调节DAN合成、细胞凋亡及分化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PTTG和c-myc的过度表达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少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的探讨--附12例临床分析

    手术治疗十二指肠肿瘤患者12例,术前分别行B超、螺旋CT、钡剂造影、内镜检查;术中行常规冷冻病理切片检查;确诊良性肿瘤8例,恶性4例.除降部3例恶性肿瘤行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外,其余病例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结果:B超、钡剂造影、螺旋CT、内镜检出率分别为5/7、81.8%(9/11)、8/9及83.3%(10/12);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手术平均时间2.5 h(1.5~4 h),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5.5 h(4.5~6.5 h).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出现.平均住院时间18 d(12~23 d).随访时间30(3~48)个月,无肿瘤复发.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螺旋CT在诊断十二指肠肿瘤方面具有优势,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安全简便,切实可行.

    作者:姜海毅;丁红光;田晓卫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血清CEA和hAFP测定对消化道良恶性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消化道良恶性疾病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cmbryonic antigen,CEA)和甲胎蛋白(human alpha-fetoprotein,Hafp)表达状况以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检测245例消化系良恶性疾病患者和200例健康成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Hafp的水平.结果:消化系恶性肿瘤组血清CEA(79.57±224.5)ng/Ml比消化系良性疾病组(4.03±4.6)ng/Ml增加20倍,P<0.01;良性疾病组比健康对照组(2.24±1.22)ng/Ml升高<2倍.亚组分析CEA对结直肠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8.1%和60.0%.结论:时间分辨荧光检测血清标志物具有超敏感特性,增强Hafp和CEA对恶性肿瘤特别是结肠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率,有助于消化系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签别能力.

    作者:骆燕;田耀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性手术入路的探讨

    目的:探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路径的合理选择、手术技巧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96年1月~2003年12月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91例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左胸切口75例,经右胸切口116例.结果:经右胸切口切除食管长度足够,清除淋巴结彻底,不切开膈肌,吻合方便,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减少手术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优势,安全性较好.结论:手术路径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和个人手术习惯而定,合理掌握手术指征.对于食管中下段癌Ⅰ、Ⅱ期优先考虑经右胸路径手术.

    作者:陈景伟;阎晓刚;墙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男性肺腺癌与肺鳞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目前男性肺腺癌与肺鳞癌患者的部分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男性肺腺癌与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岁组腺癌为35.0%(21/60),鳞癌为48.5%(33/68).肺腺癌与肺鳞癌发病均集中于产业工人、农民及文职人员.腺癌以Ⅳ期多56.7%(34/60),鳞癌以Ⅲ期多58.9%(40/68);腺癌发生转移占65.0%(39/60),鳞癌发生转移占30.9%(21/68).结论:男性肺癌的发病仍体现出腺癌比鳞癌患者年龄轻、分期晚及转移早的特点,但腺癌和鳞癌患者在职业构成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确诊时两者的可手术治疗率均不高.

    作者:马万里;叶红;彭晓玲;白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食管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观察食管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S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探讨其可能的组织起源.方法:采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食管SC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SC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肿瘤多呈息肉样或蕈样,表现为癌和梭形细胞肉瘤双相形态特征,癌和肉瘤组织相互之间可见移行过渡.免疫组化,4例SC中的癌成分对上皮性标记物CK和EMA均呈阳性表达,对间叶性标记物Vimentin表达阳性1例;肉瘤成分Vimentin表达阳性3例,弱阳性1例,部分瘤细胞S-100蛋白表达阳性2例,SMA阳性1例;同时对CK或EMA表达阳性各1例.结论:食管SC是一种不同于食管其他型癌的少见的恶性肿瘤,肉瘤样癌细胞的双重形态表象可能是癌细胞多向转化的结果.

    作者:赵尔增;张建中;郑燕华;张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膝周恶性骨肿瘤瘤段关节灭活再植远期疗效观察

    恶性骨肿瘤多发于青少年,以往多采用高位截肢或关节离断,致残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45例膝周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瘤段关节截除,体外95%乙醇浸泡灭活再植,膝关节重建的保肢治疗,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黄惠民;陶志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Ommaya氏泵法综合治疗颅内囊性肿瘤46例

    颅内囊性肿瘤主要是囊性胶质瘤和转移瘤,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复发率很高,预后很差.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我们采取尼莫司汀(nimustine,ACNU)Ommaya氏泵间质性给药联合化疗和立体放疗的方法对46例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陶荣杰;徐军;王岩;刘吉兵;陈明;王常贞;陈增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乳腺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乳腺癌骨转移的特点.方法:通过对9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骨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乳腺癌骨转移的特点.结果:乳腺癌患者骨转移表现以异常放射性浓集灶为主,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骨转移病灶以脊柱及肋骨为多,占80%;颅骨、胸骨、骨盆及四肢骨约占20%.浸润性导管癌多,占35.5%;腺癌其次,占25.8%;髓样癌占12.9%;黏液癌仅占4.3%.结论:乳腺癌患者骨转移表现以异常放射性浓集灶为主,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浸润性导管癌和腺癌骨转移率高于髓样癌和黏液癌.

    作者:方永存;胡旭东;左文述;杨国仁;陈鸣陆;张鹏;李国梁;霍宗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