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西医学杂志

广西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3-4304
  • 国内刊号:45-1122/R
  • 影响因子:1.11
  • 创刊:197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8-29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省级优秀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广西医学杂志   2001年2期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新诺明的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新诺明片含量测定的HPLC法。方法:以甲醇-缓冲液(35:65)为流动相,在232nm波长处检测。结果:复方新诺明中SMZ的平均回收率为99.10%,RSD=0.28%;TMP的平均回收率为97.89%,RSD=0.4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复方新诺明片的含量测定。

    作者:郭炎荣;韦戈;蒙大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附13例报告)

    目的:探讨左腋下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对13例小儿PDA应用左腋下微小直切口结扎术,切口以第4肋间上下延长共约5cm进胸后常规行PDA结扎术。结果:全组术野显露良好,术中经过顺利,术后并发症少,无死亡。结论:左腋下微小切直切口手术径路隐蔽美观,效果满意,特别适合小儿PDA结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香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2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区域动脉给药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59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人分成A、B两组。A组32例,经区域动脉灌注给药;B组27例,外周静脉给药。结果:住院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A组分别为(26.8±20.6)天、21.87%、6.25%;B组分别为(35.6±25.4)天、48.14%、25.93%。结论:经区域动脉给药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效果好于常规的外周静脉给药,是治疗急性坏死胰腺炎的新途径。

    作者:梁驰;邓晓军;苏东星;董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动、静态核素心肌显像与QT离散度的对比分析

    目的:了解心肌缺血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对71例疑诊冠心病者用99Tc-MIBI心肌门控断层显像技术(ECT)检查,发现可逆性心肌充盈缺损者34例(A组),固定性充盈缺损者11例(B组),未见异常者26例(C组),测量各组QT离散度及射血分数(EF)。结果:A组分别较B组、C组显著增大(P<0.01),B组及C组无显著变化(P>0.05);存在心肌充盈缺损者(A、B两组)EF均有显著异常(P<0.05)。结论:提示心肌缺血是导致QTd异常的原因之一,对存在可逆性心肌充盈缺损者,应及时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王红;吕桂芬;韦令欣;谢剑;吴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工晶体脱入玻璃体腔内的处理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PC—IOL)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对12例后房型人工晶体脱入玻璃体腔内通过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取出,若条件允许,则联合行IOL睫状沟固定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2例PC-IOL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患者均通过玻璃体切割术成功取出,其中10例行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术前视力均为光感至眼前指数。随访3至6个月,行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10例患者术后IOL位置正中,稳固;视力均有明显提高,高达0.8(矫正视力),其中1例术后发生反应性葡萄膜炎,1例术后发生眼内出血。人工晶体取出但未行睫状沟固定的2例患者术后视力不变。结论:IOL脱入玻璃体腔后,应尽早手术,玻璃体切割术是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术可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班胜刚;区显宁;卢荣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男性肝硬化患者血清性激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男性肝硬化患者性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男性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睾丸酮(T)、雌二醇(E2)、泌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的T、E2浓度降低,PRL浓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与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而各肝硬化组的各项性激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异;LH、FSH变化不大,各级肝硬化组之间及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E2降低和PRL升高可作为估计男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培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性白内障超声诊断声像图分析

    目的:运用B型超声高频探头(7.5MHz)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总结老年性白内障眼超声特征及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西门子B超诊断仪对78例(156只眼)老年性白内障进行超声探测。结果:78例患者中双眼病变的占61.53%,单眼病变的占32.05%,双眼显示正常的占6.14%。结论:B超检测对老年性白内障具有简单、易行、无创、重复性好等特点,作为一种眼科辅助检查,值得推广。

    作者:练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声控电视腹腔镜胃大部分切除术4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新术式。方法:对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行腹腔镜胃大部分切除术。结果:4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胃大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黄顺荣;秦千子;麦威;周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间置空肠远端悬垂胆肠内引流术防胆肠返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附15例分析)

    目的:为证实间置空肠远端悬垂确实具有优良的防胆肠返流功能。方法:行间置空肠远端悬垂胆肠内引流术,作术中及术后胆道测压并抽取胆汁作化验对比,术后作胃肠钡餐观察有否胆肠返流。同时作临床随访有否残余或结石复发等。结果:术后胆道压力下降,钡餐无胆肠返流现象,临床随访无胆石复发征象。结论:间置空肠远端悬垂胆肠内引流术具有优良的防胆肠返流作用,较现存的术式有较多优点。

    作者:曾达才;王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的观察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的血脂及载脂蛋白含量,分析其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程度。方法: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结果:冠心病患者的TC、TG测得值高于对照组,APOB的值及APOB/APOA1的比值更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POA1的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清TC、TG、APOB值以及APOB/APOA1比值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降低血清TC、TG、APOB的水平和APOB/APOA1的比值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黄荣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附86例报告)

    目的:探讨和总结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对86例大肠癌肝转移的病人通过检测癌胚抗原、B超、CT及肝动脉造影检查,作出早期诊断措施,对肝转移根治切除20例与肝转移灶未切除27例进行肝动脉插管化疗,门静脉插管化疗、冷冻及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后以及肝转移灶未治疗39例进行3年、5年生存率比较。结果:早期诊断肝转移灶并能根治性切除的20例3年、5年生存率为65%和35%,非根治性切除而采用综合治疗的27例3年、5年生存率为33.3%、14.8%,未治疗的39例3年、5年生存率为13.5%和0。结论:早期诊断及手术根治性切除大肠癌肝转移灶的治疗效果好。

    作者:黄世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1例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作AFP,B超及CT检查为诊断方法,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剖腹探查2例及放弃治疗11例在1年内死亡,手术切除肿瘤8例存活3~10年,其中2例原发性肝癌复发再次手术仍存活。结论:AFP及B超联合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肝脏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唯一根治的方法。

    作者:秦千子;黄顺荣;麦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脑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脑病的疗效,探讨尿毒症脑病的病因。方法:随机把52例尿毒症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HDF组)和对照组(HD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清除血β2-MG的效果;另测定同期住院条件相似的非尿毒脑病的慢性肾衰患者的血β2-MG浓度作对比。结果:HDF组尿毒症脑病完全缓解96.1%,部分缓解3.9%,HDF后血β2-MG显著下降(P<0.001);HD组尿毒症脑病完全缓解15.4%,部分缓解19.2%,无效65.4%,HD前后血β2-MG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尿毒症脑病缓解程度与β2-MG清除率成正比关系,尿毒症脑病患者血β2-MG浓度明显高于非尿毒症脑病的慢性肾衰患者(P<0.001)。结论:HDF治疗尿毒症脑病疗效显著,能有效地清除血β2-MG;尿毒症脑病的病因可能与β2-MG在体内蓄积有关。

    作者:伍秋霞;彭小梅;龚智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视觉电生理检查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行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和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检查对术后视力预测的可靠性。方法:记录62只眼白内障患者的FERG和FVEP,术后1个月检查佳视力及眼底情况。结果:视觉电生理检查的符合率达91.3%。结论:白内障术前检查FERG及FVEP可以预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程度。

    作者:唐彦慧;张家麟;杨灿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鼻咽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对鼻咽癌进行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53例鼻咽癌随机分组研究;单纯放疗组(甲组)52例、放疗前诱导化疗组(乙组)52例、放疗同步化疗组(丙组)49例,各组均采用60Coγ射线或4MVX线常规分割放疗,颈部加180KVX射线。鼻咽部剂量70~80Gy/7~8W,颈部预防照射50Gy/5W,根治量60~75Gy/6~7.5W。乙组在放疗前予DDP50mg,第1,5天,5-Fu500mg,第1~5天,静滴,休息2周,再重复上述方案。丙组在放疗开始同时给予DDP20mg,第1~5天,5-Fu 500mg,第1~5天,静滴,第4周再重复上述方案。结果:甲、乙、丙组鼻咽部肿瘤完全消退率为90.4%、75.0%、89.8%。颈部转移灶除N0者外,全消率分别为75.7%、64.5%、75.0%。按临床分期比较消退率Ⅱ、Ⅲ、Ⅳa期,甲组分别为85.7%、71.4%、60%,乙组分别为70%、58.3%、66.6%,丙组分别为81.3%、72.7%、63.4%。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综合治疗与单纯放疗疗效比较,晚期病例的近期疗效稍有提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阮展鸿;陈甲信;卢晓宁;谭祥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金蒲抑瘤片治疗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金蒲抑瘤片治疗气滞血瘀证之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0例,口服金蒲抑瘤片,每天3次,每次5片,治疗≥4周,联合常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放疗治疗;对照组:100例,常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放疗治疗。一个月后评价症状改善、肿瘤大小的变化,以及药物的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病例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4%)高于对照组(65%);治疗组癌灶总有效率(CR+PR+NC)为83%,亦高于对照组(64%);毒副反应低。结论:金蒲抑瘤片对原发性肝癌的化学和放射治疗具有增效作用。

    作者:吴英德;胡晓桦;梁安民;刘宗河;李茂;涂文升;黎丹戎;宋向群;康平;李伟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胎盘血对放疗化疗病人升白细胞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胎盘血治疗实体瘤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按一次性塑料采血袋采血法采胎盘血,放、化疗后WBC计数较放、化疗前下降1.5×109/L时开始输注胎盘血2~3单位,对照组应用一般的升白细胞药物。观察两组病人白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后者较前者明显下降,同时治疗组的白细胞回升也显著快于对照组。结论:胎盘血使用安全,可提高白细胞活力和数量,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作者:甘柏柳;朱凌;吕敬熙;蔡利群;陆群芳;杨萍;周天红;徐杏美;张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潘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潘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潘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4例,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并与奥美拉唑治疗的40例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率81.82%,总有效翠100%,三天止痛率63.63%,对照组溃疡愈合率77.5%,总有效率100%,三天止痛率为40%,两组14天止痛率均为100%.结论:潘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率相当,但潘托拉唑3天止痛率显著高于奥美拉唑,且副作用少,安全性好。

    作者:唐凤珠;陆荣达;覃启勤;韦国永;苏宏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结核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和危险因素。方法:以46例肺结核并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例(院感组)的痰培养结果与空气培养结果比较,并以院感组与住院对照组(对照组)在年龄、病程、病灶范围,合并症、治疗措施、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免疫功能8个方面进行回顾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用计数资料χ2检验。结果:院感组痰培养以G-杆菌为主占56.7%,与空气培养G-杆菌为9.8%,差别有显著性P<0.001;院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等8方面的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至P<0.001。结论:肺结核并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自身条件致病菌感染,以G-杆菌感染为主,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而与自身基础疾病因素、住院治疗因素、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何根;覃美逢;周莲娣;唐柳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南宁地区221株淋球菌对青霉素、壮观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淋球菌对青霉素、壮观霉素的敏感性。方法:我们于1996年至1999年对221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以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壮观霉素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7株(3.17%)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青霉素MIC范围为0.008~16mg/L;2.71%菌株对青霉素敏感,36.20%为低敏,61.09%为耐药。其中1996至1999年各年耐药率分别为23.92%、37.10%、89.16%、90.00%。壮观霉素MIC范围2~>128mg/L;92.76%菌株对壮观霉素敏感,7.24%菌株为耐药;1999年未发现耐壮观霉素菌株。结论:南宁地区淋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比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出现了耐壮观霉素的菌株。持续性监测青霉素、壮观霉素对临床合理用药十分重要。

    作者:李伟;赵秀梅;覃善列;唐桂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D3AK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CD3AK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CD3AK细胞与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共育24h,然后分别涂片和制成超薄切片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在光镜下,可见CD3AK细胞聚积于靶细胞周围,并粘附于靶细胞膜上,可见肿瘤细胞核固缩,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均质红染;电镜下,可见凋亡的肿瘤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染色质沿皱缩的核膜下聚积成新月状,细胞质起泡等典型的形态学改变。结论:CD3AK细胞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匡志鹏;梁安民;谢裕安;罗小玲;吴继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上腹部手术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上腹部手术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年龄>65岁)15例,ASAI~Ⅱ级,监测麻醉期间病人氧供量(DO2)、氧耗量(VO2)、氧摄取率(ER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动脉血乳酸含量(ABL)等指标动态变化的情况。结果:与麻醉前比较,老年病人麻醉诱导后至术毕30min,DO2、VO2、SvO2及ABL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ERO2在手术开始后60min至术毕30min明显增高,并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意义(P<0.05或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上腹部手术氧供需平衡无明显影响,能维持术中良好的氧供需平衡。

    作者:汤展宏;谭冠先;林成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腺癌中MTS1基因外显子2及蛋白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测MTS1基因外显子2缺失及其表达的P16蛋白阴性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重PCR扩增MTS1基因外显子2,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P16蛋白表达。结果:本组乳腺癌中MTS1基因外显子2的纯合子缺失频率为35.8%(19/53)。蛋白阴性占19.4%(7/36)。三种类型的乳腺癌中MTS1基因变异及P16蛋白阴性频率有明显差异,淋巴转移组的基因变异及蛋白阴性频率极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1)。结论:MTS1基因外显子2变异及P16蛋白阴性与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分型相关,与乳腺癌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

    作者:黄健;侯巧燕;周英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癌中癌基因联合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在大肠癌中EGFR、C-erbB-2、CD44v6和P53基因蛋白联合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在各临床阶段的表达差异。方法:对63例存档大肠癌石蜡组织标本进行重新切片,分别采用EGFR、C-erbB-2、CD44v6和P53四种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染色结果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Dukes)进行比较。结果:EGFR、C-erbB-2、CD44v6和P53联合阳性表达与大肠癌肿瘤大小、组织分级、浸润深度均无显著相关;而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阳性表达的基因数目逐渐增多,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线性相关趋势。结论:联合检测EGFR、C-erbB-2、CD44v6和P53对准确判断大肠癌浸润转移有所帮助。

    作者:谢忆山;余莉;胡文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肝细胞癌、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肝硬变、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27例HCC、90例肝硬变组织中PCNA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肝硬变组织(P<0.05);伴有LCD改变或HBV感染的肝硬变组织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无LCD改变和HBV感染者(P<0.05)。结论:(1)PCNA可能是检测各种细胞增殖状态的很有价值的标记物;(2)具有较高PCNA阳性表达率的LCD有活跃的增殖能力,可能是一群具有肿瘤性增殖潜能的癌前细胞。

    作者:冯震博;何如崑;凌云峰;吕自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无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DM)和糖尿病肾病(DN)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照组43人,DM组45例,DN组40例,测定血浆CGRP、ET及血压。结果:DM组的CGRP比对照组、DN组显著增高(P<0.01,P<0.05)。DN组的ET比对照组、DM组显著增高(P<0.01,P<0.01)。三组的血压:DN组高,DM组次之,对照组低。对照组、DM组的CGRP与ET正相关,DN组的CGRP与ET无显著相关。结论:CGRP对血压的影响,在无血管并发症的DM大于DN。

    作者:黄珍萍;贺汉昌;黄莹;王丽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黄芩片中黄芩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黄芩片中黄芩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Spherisorb C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三乙胺(38:62:0.2:0.3),流速为1.3ml/min,在280nm波长处检测。结果:黄芩苷的线性范围为0.179~1.434μg,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57%,RSD为2.81%(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适合于复方黄芩片生产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雪梅;王青青;蒋伟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将57例ACS患者随机分组:A组(28例)给予阿斯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加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国际单位2次/日,连续7天),B组(29例)给予阿斯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结果:A组和B组在住院7天内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死亡分别为18%、0、4%与52%、7%、13%,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2%与72%(P<0.01)。结论:表明ACS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安全和方便。

    作者:李娟;谢剑;吕桂芬;何柳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附16例分析)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特点,设野方式,时间-剂量-分次关系,旨在探讨放射性脑病的致病因素,争取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1994年6月~2000年5月收集鼻咽癌放疗所致的放射性脑病16例,采用CT和/或MRI诊断.并使用名义标准剂量(Nominal Standard Dose,NSD),生物效应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和脑耐受量(Brain Tolerance Unit,BTU)公式分析射野内脑组织受量,判断出现放射性脑病的几率。结果:本组脑组织受量NSD:1413~2139,BTU:967~1350,BED:82~168。死亡4例,其中急性者2例(2/4),延迟性者2例(2/12)。结论:(1)可以使用NSD,BED,BTU公式来判断出现放射性脑病的几率,三者结合起来判断较为合理。(2)急性放射性脑病预后差,本组延迟性者,潜伏期1~8年,预后相对较好。(3)早期诊断和重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旦出现,积极治疗可以改善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复脑灵口服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观察

    目的:探讨复脑灵口服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治疗组40例应用复脑灵口服液10ml口服;对照组20例用脑复康片0.8口服,均一日三次,连用三个月,并配合康复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6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复脑灵口服液对恢复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公认对痴呆有较好疗效的西药脑复康疗效相当,较之更方便、安全。

    作者:甘照儒;陆晖;刘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国产克拉霉素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可乐必妥和克拉霉素抗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者分成两组,分别口服可乐必妥和克拉霉素,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有关标准和实验室培养结果判定疗效。结果:克拉霉素组痊愈率(87.88%)、病原体清除率(87.88%)均高于可乐必妥组(60.00%与63.33%)(P均<0.05);两组病例副作用出现率均较低,仅为轻度胃肠道反应。结论:克拉霉素治愈率高,副作用轻微。目前,可作为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

    作者:梁建秀;陆云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前后IL1、IL6、TNF、Fn及Ln水平测定结果分析

    目的:为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脾脏在肝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检测1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切脾前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纤维连接蛋白(Fn)及层粘连蛋白(Ln)五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脾切除后患者外周血中五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脾脏参与了肝硬化的形成,这种病理脾脏不宜保留。

    作者:江泉;张奇东;龙琼华;张兆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胸膜进路持续椎旁阻滞用于剖胸术后镇痛

    目的:观察经胸膜进路持续椎旁阻滞用于单侧剖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对血压、心率、SpO2的影响。方法:10例单侧剖胸术病人,在手术关胸前经壁层胸膜穿刺置一根硬膜外导管于椎旁间隙,待术毕病人清醒后经导管注入局麻药0.2%布比卡因,负荷量10~15ml,1小时后接微量注射泵输注2~4ml/h镇痛。观察用药前、后10、30min、6、24、48、72小时的血压、心率、SpO2变化和镇痛评分。结果:椎旁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好,均不需使用镇痛剂止痛,对血压、心率、SpO2无明显影响,无恶心呕吐和局麻药毒性反应。结论:经胸膜进路持续椎旁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直视下置管定位准确,术后镇痛完善,对机体干扰少,并发症和副作用少,适用于单侧剖胸术后的镇痛。

    作者:黄燕娟;陆炳德;曾建业;韦涌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可能性。方法:自2000年7月对4例直肠癌患者持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结果:4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达到根治性切除要求。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可以达到安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

    作者:黄顺荣;秦千子;麦威;周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鼻咽癌手术摘除肿瘤后减量放疗可行性研究

    目的:对早期鼻咽癌,手术摘除肿瘤后,减量放疗,观察远期疗效及放疗后遗症。方法:对42例早期鼻咽癌患者采用硬腭进路鼻咽部肿瘤摘除术,术后给予放疗量60~63Gy。同期的42例早期鼻咽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单纯放疗,放疗量为73~80Gy。观察两组病人的5年.10年无瘤生存率,总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42(97.6%)和35/42(83.3%),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χ2=4.97,P<0.05)。5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41/42(97.6%)和39/42(92.8%)。两组病人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7/21(80%)和15/20(75%)总的生存率分别为19/21(90.4%)和15/20(75%)。5年和10年的总生存率,10年无瘤生存率,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放疗后遗症出现的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早期鼻咽癌手术摘除肿瘤后减量放疗是可行的。

    作者:陶仲强;王培中;梁建平;张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ABO血型与HBVM分布及关系

    目的:探讨PHC患者ABO血型、HBVM模式分布及相互关系。方法:192例PHC按ABO血型和HBVM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HC患者A血型多于对照组(P<0.05),B血型少于对照组(P<0.01);ABO血型HBVM各模式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模式一四五、一五和一较对照组高(P<0.01),而模式一三五、二和0较对照组低(P<0.01);ABO各血型HBV感染者均多于无HBV感染者。结论:ABO各血型HBV感染者罹患PHC的倾向性均较无HBV感染者高,A血型和HBVM模式一四五、一五和一人群罹患PHC的倾向性较其他血型和模式高。B血型罹患PHC的倾向性较低。

    作者:蒋就喜;欧镔进;李胜联;王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isp)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心电图测定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转复成窦性心律时的P波离散度,并与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46例阵发性房颤组的Pdisp为(52士10)ms,其中Pdisp≥40ms者为42例(91.3%);46例对照组的Pdisp为(28±7)ms,其中Pdisp≥40ms为5例(10.8%)。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波离散度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可靠的指标,当P波离散度≥40ms时预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陈园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银杏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银杏为银杏科植物Cinkgo biloba L,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银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下就近几年来银杏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述如下: 1.银杏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银杏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双黄酮(±)、黄酮甙元(±)、黄酮单糖甙(+)、黄酮双糖甙(+)、黄酮三糖甙(+)、桂皮酰黄酮苷(+)、原花青色素(+)、儿茶素单宁(-)、银杏萜内酯(+)、游离甾体和三萜(-)、甾体甙类(±)、有机酸(+)、银杏酸(-)、叶绿素(-)、聚异戊醇类(-)和非黄酮甙(+)等(1)。

    作者:方秀桐;周智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痉挛的治疗进展

    前列腺增生症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其发生率很高,国外统计80.1%40岁以上的男性患有此病,国内尚无明确的统计数字(1),但发病率也是很高的。 前列腺增生常合并不稳定膀胱,其发生率为52%~80%(2),主要是由逼尿肌不稳定引起的。其动力学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和不稳定性膀胱,膀胱压力差>1.47kPa。而前列腺增生术后发生膀胱痉挛也是由逼尿肌不稳定造成的。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者尿意频发,强烈的尿意感以及尿道耻骨上区疼痛难忍,阵阵发作,伴盆底肌及下肢肌阵挛。

    作者:徐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992年,印度南部Madras市发生了由非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典型霍乱样腹泻爆发,分离的弧菌与O1~O138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均不凝集,日本专家岛田等将其命名为O139血清群,并将“Bengal”作为O139群霍乱弧菌的同义词,以此纪念该菌种在孟加拉湾的海滨城市首次分离到。O139霍乱的流行来势凶猛,病死率高。由于人群缺乏对O139霍乱弧菌的免疫力,极易发生爆发和流行,有些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第八次霍乱世界大流行的开始(1)。因此,对O139霍乱的防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借助高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人们从基因水平上对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遗传特征进行了广泛研究,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该菌的来源及特征,现将此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秋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是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Tissue expander)植入正常皮肤软组织下,通过注入液体使皮肤面积增大,利用新增加的皮肤软组织进行组织修复和器官再造。目前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应用广泛(1,2)。 皮肤软组织可以扩张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妊娠妇女的腹部扩张,肥胖者的皮肤扩张。 在非洲乍得,妇女们将小木盘不断地从小到大植入下唇以延长下唇长度,以此为美。

    作者:殷国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治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又称肝细胞癌(HCC),是危害人体严重的肿瘤之一。在中国,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30万患者死于肝癌,年死亡率仅次于胃癌(1)。近30年来,随着外周血甲胎蛋白检测的应用、小肝癌的发现、不规则性肝切除技术的进步,大肝癌综合治疗的发展,肝癌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手术切除率由20%左右提高到40%左右,切除后5年生存率由0%提高到20%左右,而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60%~70%,不能切除的肝癌二期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30%~50%(2)。90年代以来,肝癌的治疗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新措施。但肝癌肝内复发和转移率仍高,总的预后较差。本文就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赫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急性损害24小时后,心、肺、脑、肝、肾、中枢神经、消化道、凝血系统等生命器官或系统,同时或渐进性地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1)。MODS过去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严重创伤、严重感染严重的后果,也是外科危重病人的主要死因之一。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现代外科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有以下3点共识:(1)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必需的,因为腋窝淋巴结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2)乳腺癌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如上肢淋巴回流性水肿及患肢侧上肢疼痛等,主要由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所致;(3)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很低,如T1期患者约有80%无淋巴结转移。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性腋淋巴切除(ALND)可导致淋巴水肿及患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目前,早期乳癌患者即使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也常常行ALND。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上述并发症及避免不必要的过大手术呢?近几年来,哨兵淋巴结定位技术的出现,使上述情况成为可能。

    作者:陈俊强;李绍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晚期面瘫治疗进展

    面神经瘫痪(faciol palsy),简称面瘫,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面神经损害,是以面部表情功能丧失和组织营养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候群,面瘫的主要症状是面部表情肌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表情呆板、语言不便、患侧口腔滞留食物,甚至患侧角膜混浊、失明,造成丑陋的面容,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交都带来极大困难,使患者失去参加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甚至痛不欲生。晚期面瘫常用的修复方法有静态悬吊术、面神经损伤修复术、面部皮肤松弛整复术、动力性功能重建术等。虽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晚期面瘫表情肌修复的效果仍然不尽人意,是临床医师感到十分棘手的难题,本文就晚期面瘫治疗的近况及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作者:陈石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

    血管内超声(IVUS)系指将超声探头置于血管腔内,从腔内获得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切面图像的一种新技术,它能清晰显示血管的组织形态、内膜下各层结构,血管的横断面形态、血管腔内径、动脉壁的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分布及其组织学特征等,可提供异常血管壁形态学的详细信息。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IVUS对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在冠脉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冠脉成形术(PTCA)术后的疗效、并发症、有无血管再狭窄及预后等方面比冠脉造影更敏感准确(1,2),现本文就此技术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朱尚勇;刘若川;龙伟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酮康唑制剂的开发及应用

    酮康唑(ketoconazole)为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通透性而抑制其生长。临床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念珠菌、酵母菌、皮肤真菌所致的疾病。但酮康唑片剂、胶囊剂口服后常有恶心、呕吐、瘙痒、腹痛、头痛等反应,可引起肝损害(1)。为了扩大给药途径,近年来,国内对酮康唑非口服新制型或新制剂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比较多,现概述如下。

    作者:李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位末端标记检测肿瘤细胞凋亡与PCNA表达的国内研究概况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称为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由内在基因调控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1)。自从kerr等病理学家于1972年首先描述后,PCD已成为生物学、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Apoptosis与PCD在含义上有所差别,前者是形态上的概念,后者是机制上的概念,一般认为Apoptosis是PCD的一种形态表现(2)。

    作者:张锡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岛β细胞功能检测方法及评估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估计甚至预测高危人群将来是否发生糖尿病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胰岛β细胞功能检测的新研究进展作扼要介绍。 1.胰岛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RIA是Yalow和Berson1959年创建测定血中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方法。临床对β细胞功能的了解,至今是通过该RIA法测定外周静脉血中的β细胞分泌诸激素的浓度变化间接获得的,一般均作某种刺激试验,同时测血糖,将结果合起来分析,以达到对胰岛素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作者:郭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在医药上的应用研究

    甲壳质又叫甲壳素、几丁质、壳多糖,化学名为(1.4)—2—乙酰胺基—2—脱氧—D—葡聚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是一种线型的高分子多糖(1),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大量存在于海洋节肢动物(虾、蟹)的甲壳中,自然界每年由生物合成的甲壳质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甲壳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碱水溶液,化学性质相当稳定(2)。由于其分子中乙酰胺基的存在,分子间形成很强的氢键,降低了溶解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作者:张贵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包括:(1)肝管分叉癌;(2)横沟部左肝管癌;(3)横沟部右肝管癌;(4)胆管癌侵犯及总肝管的上二分之一(1)。肝门部胆管癌约占全部胆管癌的60%~80%(2),由于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治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肝门部胆管癌解剖位置特殊,结构复杂,肝门部的重要血管易受侵犯,故过去切除率低,近年由于影像诊断水平和外科技术的进步,切除率有了显著提高,现就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卢俊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病案质量全程监控的实施与体会

    病案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自1998年争创“全国百佳医院”以来,加强病案质量的整体管理,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的全程监控体系,大体分为事先控制、环节检查、终末评定、结果反馈四个步骤,环环紧扣,重点放在环节检查上。现将具体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梁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秩和比法在医院医疗质量工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综合评价医院的医疗工作效益是当前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反映我院不同时期的住院医疗工作质量和管理的综合水平,寻找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院领导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动用秩和比(RSR)法对我院1992~1997年住院资料进行评价和分析。

    作者:陈剑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崇左县1995~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1993年崇左县麻疹发病率为67.79/10万,自1994年我县全面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麻疹的发病明显下降,1996年报告病例数46例,发病率为14.02/10万。但从1997年开始麻疹发病持续上升,出现了局部流行。1998年报告病例393例,发病率高达118.96/10万,同时全县采取麻疹疫苗(MV)应急接种后,疫情迅速被控制。2000年罗白乡又发生一起麻疹局部暴发流行。为了探讨近年来我县麻疹的流行规律和流行原因,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1995~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黄洪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