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3岁,发现腹部包块20天,腹痛半天,3年前曾接受剖宫产术.查体:下腹压痛,右下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11.4×109/L,中性粒细胞0.92.CT平扫示右下腹腔及右下腹直肌区分别见10.20 cm×11.92 cm×10.53 cm及6.11 cm×3.72 cm×6.74 cm肿块,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CT值分别约21 HU和35 HU,同层腹肌平扫CT值约50 HU;右下腹腔肿块左后缘见小肠管嵌入,邻近系膜肿胀、模糊(图1).
作者:刘国红;李永华;张立新;李明超;毛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37岁,主因“胸痛1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34.7 ng/ml.CT:后纵隔左、右心房后方,腹腔内及腹膜后见多发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部分融合,较大者约11.1 cm×9.5 cm× 13.8 cm,平扫密度不均,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内见无强化坏死区;病灶包绕并推压双侧肺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腹腔干等血管(图1).
作者:桂思;吴梅;江新青;魏新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47岁,因“心前区疼痛2 h”就诊.查体:血压130/100 mm-Hg,心浊音界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行溶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心电图示广泛前壁、下壁急性心肌梗死,遂予以维持血压治疗.
作者:丁慧;刘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儿男,9岁,主因“3年来间断出现屈膝疼痛,发现右膝关节后方肿物1年”就诊.查体:右膝关节内后方局限性肿大,质硬、无压痛,膝关节轻度外翻,关节活动受限伴跛行.
作者:赵振江;崔建岭;闫振双;李石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度强化,右颞浅动、静脉血管分支分布至病变部位 图3镜下见患者女,20岁,半年前发现右额部皮下绿豆大小结节,后增大至鸡蛋大小.专科检查:右额部包块约4.0 cm×4.5 cm×4.5 cm,质硬,包块外皮肤发红,稍有压痛,活动可,与皮肤稍粘连.MSCT示软组织密度包块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在皮肤与颞肌筋膜间,边界清,内见点状高密度影(图1);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并见右颞浅动、静脉分支分布于病灶处(图2).行右额部皮下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完整切除病变.病理结果:毛母质瘤(图3).
作者:赵菁;徐胜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54岁.间歇性头痛、头晕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喷射性呕吐1次,CT示左侧颞部硬膜下弧形等密度影,考虑少量硬膜下血肿,治疗后未进一步检查;近1周来头痛加重.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胸片及腹部超声未见异常
作者:魏铭;李静;燕小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60岁.1个月前误服洁厕灵约250 ml后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经当地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入院查体:血压190/110 mmHg,心率106次/分,S0279%,口唇轻度发绀,齿龈充血,口腔黏膜糜烂,咽后壁充血肿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啰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4次/分.
作者:沈杉杉;冯平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儿男,13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8年,以“反复心慌1年,双下肢水肿3个月,加重伴尿少3天”就诊.查体:心界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心率118次/分,心前区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胸部DR示胸腔积液,心影增大.
作者:詹莹;任卫东;刘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59岁,主因“间歇性咽下困难、液体食物反流3年余”就诊.体检: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超声:平卧位食管腹段扩张,管腔内为液性回声,浮动点状高回声,内径25 mm,长104 mm,下端近贲门处变窄(图1A),扩张段食管壁厚度正常,层次结构可见,贲门呈闭合状态.
作者:赵自建;赵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38岁,以“突发左侧肢体活动受限3周”入院.CT示右侧大面积脑梗死.TTE:左心房内见附加等回声结构,形态不规则,呈细条状,有分叶,约7.8cm×2.3 cm,似有蒂附着于二尖瓣前叶根部左心房面,随心动周期有明显活动度和形变,舒张期通过二尖瓣口到达左心塞下部,但对二尖瓣血流无明显影响,收缩期退回左心房.
作者:张妍;马春燕;刘爽;杨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67岁,于3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活动性胸闷、气短,伴头晕,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伴双下肢水肿;近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无外伤史,有子宫肌瘤病史.外院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给予溶栓、抗凝等处理后症状仍有反复,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作者:冯天鹰;何怡华;李治安;韩建成;王林林;刘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32岁,孕3产2.主因“停经49天、阴道流血4天”就诊.既往有2次剖宫产史.血β-HCG为776.32 mIU/ml.妇科检查:宫体正常大小,无压痛,宫颈无异常,双侧附件无压痛及包块.阴道超声:子宫体51 mm×44 mm×49 mm,内膜厚5 mm,子宫前壁峡部见5 mm×4 mm×3 mm妊娠囊样暗区(图1A),内未见卵黄囊.
作者:赵新美;吴春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43岁,半年前发现“颈部肿物”,无明显不适.入院查体于颈左侧下颌角后方可触及肿物,质硬、固定,无压痛.CDFI示左侧颈动脉前方椭圆形不均质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左侧颈部多发淋巴结影.
作者:李大胜;张在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1,男,41岁,因“发现HBsAg阳性10余年,上腹胀痛3个月”就诊.腹部超声示肝内多发占位病变,大病变位于Ⅱ、Ⅳ及Ⅷ段,约75 mm×63 mm;肝左、肝中静脉受累、增宽,管腔内为低回声充填,并于第二肝门呈团块状经下腔静脉向上延续.心脏超声:右心房内中等回声团,约61mm×28 mm,可随心动周期运动:心房收缩时探入右心室,心房舒张时回纳于右心房(图1).
作者:王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26岁,因“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10余天”入院.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下肢腘静脉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右心房55 mm×51 mm,右心室33 mm,右心明显增大;房间隔中部右心房侧旁见18 mm× 10 mm斑片状中高回声,附着于卵圆窝水平,房间隔中部左心房侧见条带状高回声,长约35 mm,厚约3~4 mm,一端附着于卵圆窝水平,另一端游离、活动,二者在卵圆窝处相连(图1);肺动脉主干增宽,其内未见异常回声;三尖瓣见中度反流信号,间接估测肺动脉压约65 mmHg.
作者:岳庆雄;刘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头部少见部位不典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PNET的MR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例PNET发生在3脑室内,沿3脑室塑形生长,实质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改变,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PNET发生在右侧颈静脉孔区,呈囊实混杂信号改变,右侧枕骨受侵,增强后囊变周围实质呈明显强化;1例PNET发生在左侧颞区硬膜外,见弥漫性蜂窝状囊变,左侧颞骨受侵,增强后囊变间隔呈明显强化;1例PNET发生在侧脑室中线旁,基底部位于透明隔,呈囊实混杂信号,增强后囊变周围实质呈明显强化.4例PNET在MRI影像上均未见周围水肿带,增强后囊变周围实性成分强化程度与囊变程度关系密切,与病理结果一致.结论 头部少见部位不典型PNET表现各异,但仍有一定特征; MRI对术前诊断本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杨超;马军;边杰;肖道雄;王凯;麻苏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部分及继发全面发作内侧颞叶癫痫(mTLE)患者脑区灌注的差异,分析在继发全面发作中起作用的相关脑区,探讨继发全面发作的mTLE网络的相关脑区.方法 选取51例mTLE患者,其中16例部分发作(PS组),35例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sGS组).利用3.0T MR脉冲式动脉自旋标记(PASL)序列采集两组患者发作间期脑血流量(CBF)数据.采用体素依赖统计分析(VBA)技术对两组患者脑灌注存在差异的脑区进行评价;并基于此选取患侧颞叶、丘脑及额叶等区域作为ROI,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各ROI间的CBF的相关性.结果 与PS组相比(校正后,P<0.05),sGS组患者表现为发作间期患侧丘脑、基底核及部分默认模式网络区域如双侧楔前叶、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内侧前额叶等CBF降低;sGS组患者患侧颞叶与额叶(r=0.50,P<0.05)、丘脑与额叶(r=0.36,P<0.05)的CBF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丘脑在继发全面发作的癫痫活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癫痫活动通过特定网络传播到远处脑区.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mTLE患者相比部分性发作患者部分脑区功能受损更严重.
作者:沈连芳;张志强;王正阁;袁翠平;谭启富;陈光辉;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82岁,主因“眩晕”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史10年,查体未见异常.超声: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左侧髂外动脉、双侧股总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右侧髂外动脉起始处狭窄段由相距约1cm的两段组成,每段各长约0.5 cm;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 velocity,PSV)为400 cm/s,右髂总动脉PSV为123 cm/s,二者比值3.25,狭窄程度介于50%~75%之间(图1、2);右髂外动脉中段射流区PSV为170 cm/s,髂外动脉远段反向波消失,右股浅动脉频谱PSV为46 cm/s,收缩早期加速度(accelerated speed,AC)为4.5 m/s2,左股浅动脉频谱PSV为59 cm/s,AC为7.2 m/s2.超声诊断:右侧髂外动脉起始处>50%狭窄.
作者:林中能;周晨;蔡雪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血流灌注成像(CTPI)在评估老年痴呆症病情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9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痴呆组),其中52例阿尔茨海默病,43例血管性痴呆;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低剂量CTPI,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额叶、颞叶皮质和双侧海马、基底核区域进行测量,运用ROC曲线进行效能评价.结果 痴呆组双侧额叶、颞叶皮质、海马和基底核的CBV、C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MTT和TTP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灌注参数左颞叶MTT、左基底核MTT、左海马MTT诊断老年痴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0.920、0.916,诊断价值较高,左额叶MTT、左基底核CBV曲线下面积为0.867和0.819,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CTPI诊断老年痴呆症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作者:唐震;陈峰;施玲华;傅红梅;瞿正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用3.0T MR 3D增强型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相位图测量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与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NMO)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的铁含量.方法 选取RRMS患者50例(RRMS组)、RNMO患者50例(RNM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 ESWAN扫描.以上3组分别分为20~39岁和40~59岁两个亚组,测量双侧苍白球(GP)、壳核(PUT)、尾状核头(HCN)、丘脑(THA)、黑质(SN)、红核(RN)及齿状核(DN)的平均相位值(MPVs),比较3个研究组间上述核团MPV在同年龄亚组间的差异.结果 RRMS患者20~39岁组双侧SN与同年龄对照组(左:t=-5.04,P<0.01;右:t=-2.82,P=0.02)和RNMO组(左:t=-4.79,P<0.01;右:t=-3.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RNMO患者脑深部核团MPVs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RRMS患者双侧HCN(左:r=-0.42,P=0.01;右:r=-0.43,P=0.01)和双侧DN(左:r=-0.42,P=0.02;右;r=-0.36,P=0.04)的MPV与病程呈负相关,但其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与脑深部核团MPV未见明显相关性( P>0.05),RNMO患者脑深部各核团MPV与病程之间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ESWAN相位图可量化评价脑铁含量;探讨上述两种病变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变化有助于理解脑深部灰质核团的病理改变.
作者:陈璇;李咏梅;罗天友;欧阳羽;吕发金;曾春;王忠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胆道闭锁(BA)是新生儿期特殊的疾病,需通过及时的外科手术阻止肝脏进行性损害,早期诊断此病尤为重要.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影均是临床诊断常用的方法.弹性成像新技术在诊断肝纤维化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冯舒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b值下门静脉灌注量降低对肝脏ADC值的影响.方法 对25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静息状态和标准运动后(有效减少门静脉灌注量)采用相位对比法定量测量门静脉灌注量,比较b值不断递增时(b为0、250、500、750、1000 s/mm2)门静脉灌注量降低对肝右前叶、右后叶ADC值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灌注量在运动后均显著下降,平均下降比例为43.31%. b=500、750、1000 s/mm2时,肝右后、右前叶运动前、后ADC值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b=250 s/mm2时,肝右后、右前叶ADC值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此时门静脉灌注量的改变量与肝右后、右前叶ADC值的变化量无确切相关性(r=0.16,P=0.45;r=0.16,P=0.46).结论 选择较大b值(b≥500 s/mm2)可有效减小门静脉灌注量对肝脏ADC值的影响,以获得稳定、优化的ADC值.
作者:石喻;郭启勇;白若冰;马跃;启文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病理及综合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患者中,肝胆管囊腺瘤6例,囊腺癌5例.4例有上腹部不适、胀痛等临床症状.免疫组化:囊腺癌患者CEA、CK7、CK19阳性表达;囊腺癌肿瘤间质Vim、Actin和PR标记阳性.影像学表现:9例位于肝左叶,8例为多房囊性或囊实性肿物,7例肿物周边胆管扩张.肝胆管囊腺瘤5例边界规整,囊内间隔多薄而规整,无或较小囊壁及间隔结节,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CT、MR增强无明显强化;肝胆管囊腺癌4例边界不规整,囊内间隔多为厚分隔,囊壁及间隔结节较大,CDFI可见血流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肝多房囊件或囊实性肿物、囊壁及间隔结节、肿物周边胆管扩张征象有助于诊断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
作者:许飞;周纯武;李忱瑞;宋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PET/CT与增强CT(CECT)对胰腺癌T和N分期的准确性;探讨PET/CT对胰腺癌治疗前M分期的影响以及大标准摄取(SUVmax)值与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或临床、影像学随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46例,术前全部患者接受PET/CT检查,43例并接受CECT检查,中位间隔时间为6天;对接受手术切除或探查的19例患者以手术所见为参照,比较PET/CT与CECT检查对胰腺癌T和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19例胰腺癌患者术中发现肿瘤与周围血管粘连或侵犯周围血管/器官,术前CECT明确诊断17例(17/18,94.44%),PET/CT明确诊断3例(3/19,15.79%),CECT对T分期的准确率高于PET/CT.对于N分期,CECT和PET/C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67%(8/12)、100%(7/7)、78.95%(15/19)和75.00% (9/12)、100% (7/7)和84.21%(16/19),二者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46例胰腺癌患者中,PET/CT发现28例血行转移及远隔淋巴结转移,常规影像学分期检出其中的15例. PET/CT明确诊断了5例CT不能肯定的肝脏病灶,并发现2例患者同时存在第二原发癌;ROC曲线分析表明,SUVmax越高,发生血行转移的可能越大,其曲线下面积为0.68,诊断界值为4.80.结论 PET/CT对胰腺癌T分期的准确率远低于CECT; PET/CT和CECT对N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相似;PET/CT对M分期和远隔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优势,并可同时发现第二原发癌灶,SUVmax越高,发生血行转移的可能越大.
作者:张雯杰;吴宁;周纯武;郑容;刘瑛;梁颖;赵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肺腺癌结节MDCT动态增强表现与肿瘤间质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肺腺癌结节患者33例,术前均接受MD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记录结节强化值、对比剂廓清值和结节强化分布形态.通过半自动分割软件计算肿瘤内侵犯性(ISPT)和非侵犯性间质比例(NSPT).结果 肺腺癌结节肿瘤内ISPT与结节强化值间呈正相关(r=0.374,P=0.008). NSPT与对比剂廓清值间呈正相关(r=0.216,P=0.006). CT强化早期,肺腺癌结节实性部分强化形态分布与侵犯性间质分布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结论 肺腺癌结节强化值、对比剂廓清值与肿瘤间质成分明显相关.CT动态增强表现会随着肿瘤内间质比例、分布的不同而变化.
作者:王勇;梁昆如;王金岸;康江河;柳学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检测(CAD)技术提高低年资医师在CT肺血管造影(CTPA)检查中诊断急性肺栓塞能力的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7-12月间接受CTPA检查的可疑肺栓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以3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做出的一致性诊断作为参考标准,另由2名缺乏经验的低年资医师(低年资医师组)共同记录栓子的位置、数目.3个月后,此2名低年资医师借助CAD(低年资医师+CAD组)对患者重新进行评估.分别从患者数和栓子数两方面比较低年资医师组和低年资医师+CAD组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差异.结果 共267例患者纳入研究.高年资医师诊断急性肺栓塞患者81例,检出栓子555个.低年资医师组检出患者67例,栓子493个,在肺动脉各级(肺动脉主干、叶、段、亚段)的敏感度分别为100%(26/26)、98.63% (72/73)、89.76% (228/254)和82.67%(167/202),特异度分别为100%(775/775)、99.80%(1526/1529) 、99.55%(5063/5086)和99.50% (10426/10478);低年资医师+CAD组检出患者75例,栓子523个,在肺动脉各级的敏感度分别为100%(26/26)、100%(73/73)、92.12%(234/254)和94.06%(190/202),特异度分别为100%(775/775)、99.74%(1525/1529)、99.47%(5059/5086)和99.32%(10407/10478).结论 借助于CAD,低年资医师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对于检出亚段肺动脉栓子.
作者:袁玉春;王占鳌;朱力;李文玲;田兴仓;穆莉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同时多原发肺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同时多原发肺腺癌的61个病灶的CT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二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同时多原发肺腺癌同侧肺发生率(27/29,93.10%)高于双侧肺(2/29,6.90%),同侧不同肺叶发生率(20/27,74.07%)高于相同肺叶(7/27,25.93%);双原发肺腺癌发生率(28/29,96.55%)高于多原发肺腺癌(1/29,3.45%).本组中分化腺癌占首位(30/61,49.18%);同一患者同时多发癌灶的影像学表现(大小、密度、毛刺、空洞、支气管征、胸膜牵拉)无完全相同者.≤1.5 cm病灶中,以高分化腺癌占首位(13/30,43.33%);1.6~3.0 cm病灶以中分化腺癌多见(18/24,75.00%);>3.0 cm病灶中,低分化腺癌占首位(3/7,42.86%).在薄层CT图像显示的非实性结节中,高分化腺癌占54.55%(6/11);非实性成分为主的部分实性结节中,高分化腺癌占31.25%(5/16),而在实性成分为主的部分实性结节中,高分化腺癌占14.29%(2/14);在实性结节中,高分化腺癌占10.00%(2/20).毛刺征和胸膜牵拉征在低分化腺癌病灶中较中或高分化腺癌多见.结论 同一患者同时多原发肺腺癌不同癌灶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别.结节密度与组织分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t实性成分越多,提示分化程度越低.
作者:周丽娜;吴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超声微钙化点增强成像技术显示乳腺肿瘤内微钙化的能力.方法 分别应用高频超声及微钙化点增强技术检查57个乳腺肿瘤内微钙化灶,评价两种技术显示乳腺肿瘤内微钙化的能力.结果 微钙化点增强技术对57个乳腺肿瘤内微钙化的检出率(47/57,82.45%)明显高于高频超声(35/57,6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钙化点增强技术对乳腺良性、恶性肿瘤内微钙化灶的检出率分别为85.71%(18/21)、80.56% (29/36),均高于高频超声(12/21,57.14%;23/36,63.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钙化点增强技术对低回声肿瘤内微钙化灶的检出率(26/33,78.78%)高于高频超声(21/33,63.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非低回声肿瘤内微钙化的检出率(21/24,87.50%)高于高频超声(14/24,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钙化点增强技术较高频超声能够更好地显示乳腺肿瘤内的微钙化.
作者:周瑜;刘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 (144/182) 、84.73% (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 、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 、97.01%(1006/1037)和98.92%(1097/1 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 、96.80% (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作者:李佩玲;徐克;李延亮;谢秀丽;黎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诊断冠心病(CH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疑似冠心病的37例患者的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以冠状动脉狭窄≥50%作为冠心病诊断标准,对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C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78.57% (55/70),特异度为95.13%(391/411),阳性预测值为73.33%(55/75),阴性预测值为96.31%(391/406),准确率为92.72%(446/481);CCTA和CAG结果呈高度相关性;CCT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 CCTA诊断的斑块数量较CAG多(68 vs 45).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有效识别斑块及其危险程度.
作者:周智美;陈德基;周志衡;毕肖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心病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与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接受左前降支PCI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3个月应用RT-3DE进行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分析,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及左心室16节段达到小收缩容积时间差的标准差校正值(Tmsv-16-SD%),即收缩不同步指数(SDI);同时得到前壁、前间隔及心尖帽共7节段的舒张末期容积(rEDV)、收缩末期容积(rESV)、节段射血分数(rEF)及节段达到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校正值(Tmsv%).结果 术后1个月EDV、ESV、rESV及大部分节段的rEDV低于术前及术后1周(P<0.05),EF、rEF高于术前及术后1周(P<0.05),Tmsv-16-SD%及局部节段Tmsv%低于术前(P<0.05),与术后1周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ESV、Tmsv- 16-SD%及大部分节段的rEDV、rESV、Tmsv%低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P<0.05),EF及大部分节段的rEF高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P<0.05),rEDV低于术前及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 5).结论 利用RT-3DE能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PCI术后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与同步性的改善情况.
作者:刘利;王志刚;任建丽;容跃;欧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超声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IVL患者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特征.结果 2例患有子宫多发肌瘤,4例有子宫肌瘤切除病史.超声显示平滑肌瘤累及右侧(n=4)或双侧(n=2)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直至右心.结论 超声可显示IVL累及外周血管及心脏的范围.
作者:田津;李治安;魏芸;杨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分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评价FH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各段收缩功能.方法 对42例FH患者(FH组)及34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共18个节段及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结果 分析所有受检者共1368个节段,追踪成功率98.25%(1344/1368). FH组前壁基底段S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 FH组三腔心、两腔心、四腔心S、SRs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FH组整体SRs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FH组后壁基底段、后间隔基底段及心尖段、侧壁基底段至中间段、下壁基底段至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至中间段SRs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结论 FH患者左心室整体及节段性收缩功能受损;通过STI技术纵向应变可早期发现其改变,其中SRs较S更敏感.
作者:宋砾;杨娅;李治安;张小杉;任红艳;李嵘娟;王征;蔺洁;王绿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动跟踪手动触发技术在256层CT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8例超声提示或临床疑诊CHD的患儿使用自动跟踪手动触发技术进行256层CT心脏成像,测量增强后左、右心室CT值,并对心脏腔室及大血管的显示进行评分.结果 58例患儿左心室平均CT值为(585.26±132.91)HU,右心室平均CT值为(592.81士146.47)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腔室及大血管显示评分:52例(52/58,89.66%)3分,4例(4/58,6.90%)2分,2例(2/58,3.45%)1分.结论 在256层CT小儿CHD成像中采用自动跟踪手动触发技术可使心脏各腔室及大血管均匀强化,在上腔静脉及右心系统无明显高浓度对比剂放射状伪影,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曹希明;黄美萍;郑君惠;巫梓斌;温孟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期形变及解旋运动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11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结果分成心肌梗死组(60例)、心肌缺血组(31例)及对照组(26例).常规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E、A)及二尖瓣后瓣环的运动速度(E'、A'),计算E/E'.运用STI技术测量左心室舒张期各方向应变率、解旋率.结果 与心肌缺血组、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组E/E'增大,纵向、径向、圆周方向舒张早期及晚期应变率、解旋率减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缺血组仅解旋率、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舒张早期与晚期圆周方向应变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I技术能有效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期各方向的形变及解旋运动;与常规超声参数相比较,左心室舒张期径向、圆周方向应变率及解旋率能更早地反映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减低.
作者:李翠玲;林红;范瑞;姚凤娟;陆堃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指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探讨POAG患者全身性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对41例临床确诊的POAG患者(POAG组)和88名健康成人(正常对照组)的左、右手无名指固有动脉进行扫查,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按照性别、左右侧别、年龄(≤30岁、31~4 0岁、41~50岁、51~60岁、>60岁)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POAG患者的指动脉峰值流速低于正常对照组;阻力指数(RI)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POAG患者的指动脉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主要表现在动脉流速偏低和RI增高,提示患者常伴有全身性血管疾病.临床应在局部治疗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状况.
作者:赖会君;黄克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PW-TDI)和同步ECG观察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心房内和心房间的电-机械收缩同步性的变化.方法 将139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CAD-MS组,n=66)和冠心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CAD-NMS组,n=73).对ECG P波起始点到PW-TDI心房收缩A峰起始点的时间间期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心房壁收缩速度和心房各壁的电-机械收缩时间的变化.结果 与CAD-NMS组相比,CAD-MS组中左右心房各壁心电图P波起始点到PW-TDI心房收缩A峰起始点的时间间期明显延长(P<0.05),左心房前壁运动速度降低[(6.1 2士2.27)cm/s vs(7.00±2.11)cm/s,P<0.05],左心房前壁心电图P波起始点到PW-TDI心房收缩A峰起始点时间间期较其他房壁明显延长(P<0.05),左心房前壁与下壁心电图P波起始点到PW-TDI心房收缩A峰起始点电-机械收缩时间差值明显增大(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心房内和心房间的电-机械收缩时间出现延迟,左心房部分房壁存在电-机械传导不同步.
作者:陈艳;岳文胜;罗勇;顾鹏;李晓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手动法、IQQA半自动法、门静脉右支流域法测量右半肝体积与术中移植肝体积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79名供体分别以CT手动法及IQQA半自动法测量全肝体积(以CTV全、IQQAV全表示)及右半肝体积(以CTV、IQQAV表示),用门静脉右支流域法测量右半肝体积(以RPVTV表示),并分别将3种术前右半肝体积测量结果与术中右半肝体积(IOV)对比,计算术前所测3种右半肝质量与受体体质量的比例(GRWR),比较其准确性.结果 IQQAV大于IOV,其与IOV的相关性比CTV与IOV的相关性更好.RPVTV与IOV亦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如IQQAV.CTV及IQQAV的GRWR各有1例小于0.8%.结论 与CTV相比,IQQAV更准确.
作者:黄黎香;丁恩慈;沈文;季倩;蒋文涛;龚必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Lung VCAR软件测量不同剂量条件下MSCT图像中模拟肺小结节的准确度.方法 猪心肺联合器官7个,膨胀猪肺后注入动物脂肪、石蜡、碘化油混合物,制备成模拟肺小结节模型,肺周围包绕水囊模拟胸廓.在10、15、20、25、30、35、40、45、50、60、70、80、90及200 mA不同管电流下进行MSCT扫描,原始数据用1.25 mm骨重建,获得薄层数据导入AW4.4工作站,用Lung VCAR软件自动测量模拟肺小结节的体积,分析不同剂量条件下模拟肺小结节体积及注射体积之间的差异,并比较MSCT常规剂量(200 mA)和低剂量(10 mA)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不同管电流下,Lung VCAR软件测量模拟肺小结节体积与注射体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常规剂量DLP相比,低剂量条件下DLP明显降低(P<0.05).结论 利用Lung VCAR软件能够在低剂量扫描中准确测量模拟肺小结节的体积.
作者:李生虎;黄刚;徐香玖;马娅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青年患者骶髂关节CT图像噪声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 750HD)对30例青年患者行骶髂关节CT螺旋扫描.分别采用传统滤过反投影法(FBP组)和ASIR算法对原始投影数据进行重建,后者以10%为间隔在10%~100%间重建10组图像(ASIR组).比较不同重建图像在同一层面的图像标准差(SD值)及平均CT值,并计算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Likert 5分制评估图像质量,通过Kappa方法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对FBP图像和10组ASIR图像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对图像噪声和ASIR取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客观分析:①10%~100%ASIR图像的SD值小于FBP组(P<0.05),对应图像的SD值分别降低5.79% 、11.44%、16.92% 、21.78%、26.85% 、32.12%、37.45%、40.320%、43.89%、47.27%而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30%~100% ASIR各组图像SNR值高于FBP组(P均<0.05);③40%~100%ASIR各组图像CNR值高于FBP组(P均<0.05);④40% 、50% 、60% ASIR各组间SD值、SNR值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图像噪声与ASIR百分比呈负相关(r=-0.613,P<0.05).主观分析:①图像评定结果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中等(Kappa=0.483);②300%~70%ASIR图像评分值高于FBP组(P<0.05),其中40%、50%、60%ASIR图像评分较高.结论 与FBP相比,ASIR技术可降低青年骶髂关节CT噪声,有效改善图像质量;ASIR取值为40%~60%时可获得佳图像质量.
作者:庄勋慧;冯卫华;徐文坚;曹会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比胸部常规平扫与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探讨VN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155例怀疑胸部疾病的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CT增强扫描,后处理得到VNC图像,对VNC和常规平扫平均CT值、SNR、图像质量、病灶显示情况、辐射剂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肺动脉干处平均CT值VNC高于常规平扫(P<0.05),而左心室及脊柱后方肌肉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VNC ROI选在肺动脉干、左心室、脊柱后方肌肉的图像SNR均高于常规平扫(P<0.05). VNC图像质量与常规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C的病灶显示情况类似,除部分钙化灶(6/21)及腔静脉旁小淋巴结(3/37)在VNC未见显示外,其余病变均可显示. VNC有效剂量稍高于常规平扫(P<0.05).结论 双能量胸部增强扫描一次扫描可获得增强图像和VNC图像,VNC图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的情况下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江杰;何波;张俊;韩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探测肝硬化铁质沉积再生结节(sN)的价值.方法 对46例肝硬化患者行常规MR T1W、T2W、T2*W及SWI检查.对各方法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评估各方法探查SN的能力.结果 SWI较常规T2W、T1W、T2*W技术在探测结节数目和结节的可见度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 SWI技术能够更清晰、全面地显示肝硬化结节,检出肝硬化结节更敏感,可为临床更准确地评估肝硬化患者的病情提供重要影像学信息.
作者:李静;周代全;陈伟;黎川;季冰;赖力;文亚名;唐代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80 kV低管电压腹部CT扫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Catphan500体模,以其低对比模块中直径20 mm、对比度为1.0%的圆柱体为研究对象,模拟腹部CT低对比的特点;在其他扫描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低管电压80 kV和常规腹部CT扫描标准管电压120 kV对体模进行扫描,管电流均设置为150~650 mA(以50 mA为间隔).记录每组扫描方案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医师对图像的低对比可探测能力(LCD)进行独立评分,分析80、120 kV时的CNR与CTDIvol的相关性,并比较80 kV管电压条件下所得图像噪声、CNR及LCD评分与腹部标准扫描条件120 kV、300 mA之间的差异.结果 CNR与CTDIvol呈正相关,辐射剂量相同时,80 kV条件下所得CNR明显高于120 kV. 80 kV时图像噪声显著增加(t=6.99~15.78,P<0.001),但当管电流增加至550~650 mA时,80 kV所得图像的CNR及LCD评分与120 kV、300 m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管电流增加至550 mA时,在不影响图像质量CNR及LCD的前提下,80 kV低管电压CT扫描多可降低42.23%的辐射剂量.
作者:唐坤;曹国全;李瑞;郑祥武;吴恩福;翁传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ABVS)在成人右侧第6~9肋软骨以及6、7及7、8肋软骨联合部位的成像特点,评估其在自体肋软骨耳廓成形术术前肋软骨影像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40名志愿者右侧胸廓行超声AB-VS检查,观察右胸肋软骨及肋软骨联合部位的冠状面超声声像图特点,并测量第6~9肋软骨及6、7与7、8肋软骨联合的长、宽、厚径;同时观察并分析肋软骨的钙化显示率.结果 ABVS可清晰显示成人肋软骨及肋软骨联合部位的内部细节及空间形态特征,冠状面图像可显示2~4个肋软骨联合及相邻肋软骨.6、7及7、8两组肋软骨联合的显示率均为100%;男性第6~9肋软骨及6、7及7、8肋软骨联合的长径及宽径大于女性(P<0.05),男、女性各厚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性别间第6~9肋软骨钙化灶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0,P>0.05).结论 ABVS对肋软骨及肋软骨联合成像有效可行,对自体肋软骨耳廓成形术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俞理;申锷;胡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肉毒毒素(BTX-A)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择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23例,在超声引导联合电刺激定位引导下,多点注射法将BTX-A注入靶肌.注射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注射前、注射后1、2、4、1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腕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测量、Fug1-Meyer评估表对上肢部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注射BTX-A后,患者肌张力、腕指关节主动活动度、Fug1-Meyer评估表上肢部分评分均较注射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BTX-A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定位准确,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姜丽;王巧缘;温红梅;窦祖林;胡昔权;兰月;郑海清;丘卫红;卫小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腮腺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良性32例,恶性14例)的MRI表现.结果 10例混合瘤T2WI以高、稍高混杂信号为主. 11例腺淋巴瘤T1WI、T2WI均以低或稍低信号为主,内可见少许斑点状高信号. 2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表现为双侧腮腺内多发小结节;另1例为腮腺内单发肿块,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9例腮腺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T2WI呈低、稍低信号,其中5例侵犯腮腺周围结构及颅底骨质,具有明显侵袭性.1例腮腺腺样囊腺癌仅表现为左侧腮腺浅叶小结节,边缘稍毛糙. 1例淋巴上皮性病变恶变术前误诊为腺淋巴瘤.1例腮腺基底细胞癌呈明显囊实性肿块. 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及1例腮腺淋巴瘤表现为右侧腮腺多发软组织肿块.结论 腮腺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大多数病例术前可明确诊断.
作者:郑少燕;曾向廷;吴先衡;张慧红;林斯宏;林黛英;周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影像学误诊但经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ELG患者的CT影像,分别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肿物大小、病灶数目、CT值、强化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好发于腮腺区,表现为颌下、颏下、腮腺、耳后区及肩背部皮下慢性无痛性肿物,外周血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CT表现为单发病灶或多个皮下软组织肿物;6例病变侵及周围皮下组织,引起邻近皮肤增厚,伴同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结论 ELG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二者有助于诊断.
作者:李颖;马林;金花兰;张啸波;张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后葡萄膜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 5例后葡萄膜炎(67只眼)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后葡萄膜炎的超声表现包括玻璃体后部有细小弱点状同声(40只眼,59.70%)、玻璃体内有絮状夹杂不均匀颗粒状回声(18只眼,26.87%)、视盘隆起(26只眼,38.81%)及眼环增厚(22只眼,32.84%).结论 超声检查可为诊断后葡萄膜炎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于屈光间质不清患者更有意义.
作者:苏九妹;刘金茹;安喜艳;谈宗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尝试建立量化分级系统.方法 对1206例患者1329个甲状腺结节的14项超声特征进行评估,计算每项指标的OR值及其赋值,对每个结节进行综合评分,建立量化分级系统.结果 超声诊断指标评分≤3分、4~5分、6~7分、8~9分、10~11分、12~13分、14~15分、16~17分、18~19分、20~21分、22~23分、24~25分、≥26分的各组中,恶性病灶构成比分别为0(0/309)、1.98% (4/202)、4.40% (7/159)、14.29%(11/77) 、21.84%(19/87)、59.52% (25/42)、63.27%(31/49)、81.13% (43/53)、83.93% (47/56)、88.33%(53/60)、90.57% (48/53) 、94.44%(51/54) 、98.44%(126/128).通过ROC曲线得出12分为区分良、恶性结节的佳界点.根据以上两项结果,初步建立一个分级系统,共分为5级:1级:≤3分(恶性率0),2级:4~7分(恶性率1%~5%),3级:8~11分(恶性率6%~25%),4级:12~21分(恶性率26%~90%),5级:≥22分(恶性率≥90%).结论 量化分级系统使超声报告更加客观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可用于临床评估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度.
作者:徐上妍;詹维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的CT及MRI资料.结果 7例SFT均为单发,边缘界限清晰,病灶大直径17~4 5 mm;跨肌锥内、外生长1例,肌锥外2例,肌锥内4例. 6例接受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未见出血、囊变及钙化. 4例接受MR平扫,其中3例T1WI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3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于T2Wl可见小囊样高信号囊变区;4例于T1WI或T2WI可见管状或分支状的血管流空信号. 6例CT或MRI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CT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结论 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及MR见流空信号是眼眶SF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作者:石双任;陈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BOLD MRI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肾组织的氧合水平.方法 使用3.0T MR对2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术前BOLD MR检查.将BOLD原始图像输入GE ADW 4.4工作站,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并测量病灶、癌旁肾组织、远端肾组织及对侧肾组织的皮质、髓质的表观自旋-自旋弛豫率(R2*)值.对不同部位的R2*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癌旁肾皮质、远端肾皮质及对侧肾皮质R2*值显著低于髓质(P<0.01).癌旁肾髓质与远端肾髓质及对侧肾髓质R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远端肾髓质与对侧肾髓质R2*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肾皮质、远端肾皮质及对侧肾皮质R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病灶与癌旁肾髓质及对侧肾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旁肾皮质、远端肾皮质及对侧肾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OLD MRI对于评价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肾组织的氧合水平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莹莹;徐荣天;刘屹;王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根据DWI所得ADC值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和6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的资料,测量两组患者的ADC值,绘制ROC曲线,寻找佳临界点,确定中央腺体癌的ADC值的诊断标准.结果 ①中央腺体ADC值: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为(1.22士0.20)×10-3 mm2/s,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为(1.51士0.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2,P<0.001);根据ROC分析,Youden指数大为0.656,佳临界点为1.316×10-3 mm2/s,此时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敏感度为70.40%,特异度为95.20%,准确率为87.64%.②小ADC值: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为(0.82士0.16)×10-3 mm2/s,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为(1.15士0.11)×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6,P<0.001);根据ROC分析,Youden指数大为0.762,佳临界点为0.953×10-3 mm2/s,此时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敏感度为77.80%,特异度为98.40%,准确率为92.13%.结论 制定ADC值标准有助于DWI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
作者:张学琴;王霄英;陆健;缪小芬;张涛;郭雪梅;李飞宇;刘婧;丁丁;姜吉锋;李玮;蒋学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DWI技术探讨ADC对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确诊的52例CKD患者[包括轻度损害组(23例)和中、重度损害组(29例)]及27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均接受MR常规检查和DWI,b值分别取50、100、500、1000 s/mm2,定量测量各组肾脏皮、髓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各组肾脏ADC值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各b值下正常对照组、轻度损害组和中、重度损害组肾脏皮、髓质ADC值均依次降低(P<0.05),以皮、髓质ADC1000值在正常对照组与轻度损害组之间、轻度损害组与中、重度损害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均<0.001).b值为1000 s/mm2时,以肾脏髓质ADC值区分正常对照组与轻度损害组的佳诊断阈值为1.82×10-3 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0%、100%;以肾脏皮质ADC值区分轻度损害组与中、重度损害组的佳诊断阈值为1.82×10-3 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50%、82.60%.结论 DWI可以反映CKD患者肾脏皮、髓质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变化,测量肾脏皮、髓质ADC值有助于对CKD患者进行分期.
作者:李琼;张泉;孙浩然;白人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CEUS及增强CT(CECT)对小肾癌(SR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32例患者进行实时CEUS及CECT检查,以手术和穿刺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SRCC的诊断价值.结果 132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19例(透明细胞癌95例,嫌色细胞癌9例,乳头状细胞癌13例,肾囊性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13例(均为肾错构瘤).CEUS图像显示SRCC多呈富血供表现,有假包膜者占76.47%(91/119).时间-强度曲线显示SRCC病灶的造影剂到达时间及曲线达峰时间低于肾皮质(P<0.05),达峰绝对值高于周围肾皮质(P<0.05).CEUS确诊肾恶性肿瘤114例,误诊5例,确诊良性肿瘤6例,误诊7例.CECT确诊肾恶性肿瘤102例,误诊13例,漏诊4例,确诊良性病变6例,误诊7例.两种方法在SRCC的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4,P>0.05).结论 CEUS与CECT对诊断SRCC可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通过TIC分析,CEUS可定量分析SRCC的血流灌注特点,诊断SRCC更为准确、客观.
作者:雷丽;傅宁华;杨斌;魏淑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的价值.方法 利用改进的Level Set变分模型对126例乳腺肿瘤的超声图像进行分割,提取肿瘤边界,分别计算16个形态特征参数,结合特征参数间的相关性及部分特征参数性质确定特征向量组合,后用模糊C-均值方法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性.结果 126例中,恶性肿瘤50例,良性肿瘤76例.通过Level Set模型得到了较好的分割良、恶性的准确率达80.95%(102/126),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0%(40/50)、81.58%(62/76)、74.07%(40/54)和86.11%(62/72).结论 良、恶性乳腺肿瘤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异,灰阶超声可有效鉴别乳腺肿瘤的性质.
作者:陈秋霞;刘奇;刘剑;彭玉兰;马步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然而对于颅外段血管未见异常的急性脑梗死研究较少.对此类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动脉血流参数 连续选择2009年8月—2011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
作者:李素梅;宁彬;李广霞;韩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恶性血管外皮瘤(malignant hemangiopericytom,MH)又称血管外皮肉瘤(hemangiopericyte sarcoma,HS),是发生于血管外皮细胞的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MH患者的CT表现.
作者:魏一娟;郭华;岳松伟;董军强;高剑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女性盆腔包块是妇科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种类多,可来源于女性生殖系统及其他系统.超声是检查盆腔包块常用的方法,可判断包块的内部结构(实性、囊性或囊实性),但对于部分盆腔包块,不能判断其起源,难以做出早期、正确诊断[1-2].
作者:唐少燕;佘扬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全面了解正常与变异肾动脉解剖对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术式选择、手术方案制定等术前决策有重要作用[1-2].本研究观察150例患者的正常及变异肾动脉图像,旨在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阚晓婧;葛英辉;程天明;谢瑞刚;郭潆;史大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三维超声技术测量胎儿肺体积,建立肺体积正常值范围,评价胎儿肺发育.方法 选择显示满意的300胎18~36周正常胎儿肺三维容积图像,利用VOCAL技术测量其左、右肺体积,并对肺总体积(TLV)与孕周(GA)进行回归分析.随机抽取20胎正常胎儿TLV测值进行可信度分析.对4胎超声诊断为肺囊性腺瘤样畸形或隔离肺胎儿进行随访,测量其TLV,与正常胎儿TLV行散点图比较,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 胎儿肺三维图像满意者占91.74%(300/327).正常胎儿TLV随GA增加而增大,适回归方程为:TLV=1.139-1.418GA+0.093GA2(r=0.99,P<0.01).三维超声测量胎儿TLV的可信度很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9,组内相关系数为0.99).4胎肺病变胎儿TLV均随GA增加而增大,但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 三维超声能够很好地测量胎儿肺体积,在评价胎儿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凌乐文;吕国荣;苏珊珊;赵艳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颅骨形态异常的价值.方法 对产前超声检查发现的116胎胎儿颅骨发育异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胎颅骨发育异常胎儿中,颅骨缺失77胎;颅骨缺损19胎,其中9胎伴其他畸形;颅骨形态异常20胎,其中17胎伴其他畸形.结论 产前超声可评估胎儿颅骨发育及形态情况,有助于筛查胎儿异常.
作者:陆冰;邓学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早期诊断胎儿体蒂异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13胎胎儿体蒂异常的首诊时间、超声声像图及随访结果,分析胎儿体蒂异常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 产前超声诊断的13胎胎儿体蒂异常均于首次超声检查时发现,其中76.92%(10/13)于孕16周前诊断,并均经引产证实,产前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00%.13胎胎儿体蒂异常均存在腹壁缺损及脐带异常,12胎合并脊柱侧凸,9胎合并肢体畸形,3胎合并颅面畸形.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是早期诊断胎儿体蒂异常的可靠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华峰;王慧芳;林琪;焦阳;熊奕;张辉;谭喜平;李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子宫及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共18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子宫及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巨大外突性浆膜下子宫肌瘤5例;原发性输卵管癌1例;卵巢肿瘤11例,其中畸胎瘤、纤维卵泡膜瘤、卵巢内膜样癌各3例,颗粒细胞瘤、Brenner瘤各1例.结论 CT和MR1能清晰显示病变内脂肪、钙化及盆腔积液、桥血管征,增强扫描有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原发性子宫及其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
作者:文小检;刘筠;华锐;许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连接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方法及靶向化处理因素对超声微泡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应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连接系统,使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SonoVue)与特异性抗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抗体相连接,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与微泡的连接,用马尔文激光粒径分析仪分别测定生物素化处理前后微泡的粒径,采用超声诊断仪评价微泡靶向化构建前后的显像效果.结果 SonoVue与特异性抗体成功连接,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呈阳性.生物素修饰后的微泡粒径分布变窄,与普通微泡的超声显像效果略有差异.结论 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可以成功靶向化构建超声微泡,靶向化处理因素对微泡的粒径有一定影响,对微泡的超声显影效果略有影响.
作者:王朝清;马方;刘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能量脉冲式超声联合微泡对兔VX2肿瘤微循环的阻断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方法 将36只皮下VX2荷瘤兔随机平均分成3组:超声微泡组注入0.2 ml/kg体质量微泡5ml,并辅以超声辐照10 min;单纯超声组注入生理盐水5 ml,辐照10 min;单纯微泡组仅注入0.2 ml/kg体质量微泡5 ml,不进行超声辐照.CEUS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后0.30 min、60 min时血流灌注情况,比较各时间点的灌注面积.治疗后即刻随机选取各组6只荷瘤兔处死,完整切取肿瘤,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超声微泡组治疗后即刻肿瘤血流灌注完全消失,灌注面积为0,但30 min及60 min后灌注有所恢复,各时间点治疗后灌注面积显著大于治疗前(均P<0.05);大体病理检查见肿瘤微血管扩张、管壁结构崩解,弥漫性充血、出血和肿瘤组织水肿,局部血肿,形成血栓等.单纯超声组及单纯微泡组治疗前、后造影剂灌注面积无差异,肿瘤内部未见出血、水肿等.结论 低能量超声联合微泡能够阻断肿瘤微循环,可能是由于空化效应导致血管壁损伤,组织水肿对局部肿瘤血液循环产生阻力,从而阻断肿瘤血液循环.
作者:朱梅;李佩倞;钟渝;梁红敏;何利平;刘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基于动物模型,对比局灶性脑缺血亚急性期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与Gd-DTPA增强MRI表现的异同.方法 以6只SD大鼠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其分为USPIO增强组(n=3)及Gd-DTPA增强组(n=3).对USPIO增强组于建模后第5天以1000 μmolFe2 +/kg体质量静脉注射USPIO,并于24 h后(建模后第6天)行T2W扫描.对Gd-DTPA增强组于建模后第6天行常规T2WI及T1WI后,静脉注射Gd-DTPA行增强T1W扫描,剂量0.2 mmolGd3+/kg体质量. MR检查完成后,取脑组织切片行HE和IgG染色病理观察,对MRI与病理表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 USPIO增强组脑缺血灶周围可见T2WI低信号区,MR扫描增强区域与IgG染色提示的血脑屏障破坏区有所差别.Gd-DTPA增强组增强T1WI示脑缺血区明显强化,MR扫描增强区域与IgG染色所示血脑屏障破坏区相一致.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亚急性期USPIO与Gd-DTPA增强MRI具有不同的特征,USPIO图像侧重于反映细胞的反应性增生,而Gd-DTPA图像更利于对血脑屏障破坏的反映.
作者:杨艳梅;王小楼;李安宁;解骞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