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516/R
  • 国内刊号:11-5516/R
  • 影响因子:0.45
  • 创刊:1993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黑龙江
  • 全年订价:69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2年省科技厅、省出版局、新语言文学委员会评为优秀期刊
  • 外科学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2017年8期文献
  • 全面护理干预在预防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预防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简单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骨创伤手术并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100例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参加,使用摸球法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给予观察组以全面护理干预护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跟踪评价并对比2组患者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观察组低,且护理满意度更低.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骨创伤术后的患者,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郭惜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钢板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对比

    目的:了解不同钢板分别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1例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患者作研究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治疗,另选取41例作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型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后的各自疗效.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所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3.5±13.2分钟、99.6±9.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20.3天、163.8±25.2天,优良率分别为97.56%、80.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更利于骨折尽快愈合,螺钉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治疗中可获得更好的把持力,更满足老年患者机体特点,临床应用价值可观.

    作者: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探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析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分析35例患者愈合时间、Dienst功能评定情况.结果:愈合时间为18.5±6.5周,Dienst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钢板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作鹏;武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11例治疗体会

    目的:重点分析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90.9%,且所有患者在1期愈合的期间切口均愈合,经半年左右的时间,患者骨折全部愈合.结论:治疗肱骨干并发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对重建患者肱骨与肱骨远端骨性三角生物力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应用价值相对较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士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弹性髓内钉手术内固定与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的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TEN)手术内固定与单纯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5例胫骨干闭合骨折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TEN手术内固定)98例和对照组(管型石膏外固定)57例.比较2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关节功能优良率95.9%,显著高于对照组82.5%(P<0.01);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7.1%,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7.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EN内固定与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其中TEN效果更好,但费用较高,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年龄、骨折类型及家庭经济情况综合选择.

    作者:夏永杰;韩镜明;曹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17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应用Judet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4年11月治疗的17例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42~51岁,平均年龄41±1岁.均应用Judet入路重建钢板对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根据Hardegger分型方法及评分标准,评定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17例患者,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11%.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骨折显露清晰,操作方便,手术损伤小,骨折复位良好,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刘守东;牛广新;修海军;谢宏彬;孙瑞轩;孙洪全;宗金立;姜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实施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给予对照组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7.8%,P<0.05;且观察组除手术时间外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有3例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周浩永;傅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34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和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闭合性骨折32例,开放性骨折2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I型4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4例,V型7例,Ⅵ型3例.I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其他类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塌陷处自体髂骨植骨.结果: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5.7个月.参照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9 例,良12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1.2%.结论:术前结合三维CT重建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注重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入路和固定方法,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训练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唐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随机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50~70岁,分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组和单纯超腕夹板固定对比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13±5.004岁,对比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58±4.396岁.2组患者经手法复位固定后,定期X线检查,治疗组于3周后拆除石膏托,6周后拆除夹板,对比组于6周后拆除夹板,并给于中药熏洗治疗,指导功能锻炼,记录复位后与拆除夹板后桡骨的短缩长度,10周按照Dienst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桡骨短缩长度:治疗组3.107±0.657mm,对比组5.858±1.130mm,对比组短缩大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治疗组功能优于对比组(Z=-1.969,P=0.049).结论: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效果更可靠,疗效更好.

    作者:杨磊利;张庆丰;菅应应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T形锁定钢板或L形锁定钢板在桡骨下端骨折治疗中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研究

    目的:探索T形锁定钢板或L形锁定钢板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在我院于2010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T形或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腕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2.73%,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低于对照组的27.27%,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掌倾角更小,尺偏角更大,P<0.05.结论:在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T型或L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方迎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索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统计患者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为65.9±7.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183.5±24.1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另外,手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在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铭;李启中;杜国聪;区杰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比较空心钉张力带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老年性髌骨骨折的效果

    目的:研究空心钉张力带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老年性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老年性髌骨骨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空心钉组和克氏针组.克氏针组采取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空心钉组采取空心钉张力带治疗.就2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操作过程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优良率、不良现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空心钉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克氏针组,P<0.05.其中,克氏针组优21例,良11例,差8例,优良率70.00%;空心钉组优28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95.00%.空心钉组手术不良现象发生率低于克氏针组,P<0.05.其中,克氏针组有2例出现克氏针松动,有2例接受2次手术治疗.发生率为10.00%.空心钉组无出现感染等不良现象.空心钉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操作过程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克氏针组,其中,空心钉组分别为0.61±0.12小时、122.02±10.53ml、3.52±0.92天,克氏针组分别为0.81±0.21小时、152.98±13.72 ml、5.26±0.57天,P<0.05.结论:空心钉张力带治疗老年性髌骨骨折的效果优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其创伤更小,手术操作更简单,可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治疗优良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代治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并回溯性分析发生术后感染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区别,比较分析患者术后感染情况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到达峰值,达到峰值后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下降,手术后1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手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持续上升,达到峰值后缓慢降低,手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出现术后感染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在同一时间均明显高于术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且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未能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临床中应加强监测其术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有助于提前发现术后感染的发生,为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宣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目的:观察比较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以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JOA下腰痛评分情况、ODI伤残指数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效果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佳,且各项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武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方法,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48.9%,且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平均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武志伟;李作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

    目的:研究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年龄60~98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6例(男18例,女18例),所有患者采取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就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失血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4.14±10.15分钟、154.52±16.92 ml、14.02±1.53天,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分别为10.11±0.12周和5.06±1.51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36例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来看,其中优19例,良16例,差1例,因心肺功能差并发心衰、呼衰死亡,优良率为97.22%,仅有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加速术后骨折愈合和尽早进行负重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贤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优劣差异

    目的:对比Y型钢板内固定术和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我院的82例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接受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随访6个月,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HH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率行综合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HS评分、ADL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91.62±4.22分、89.62±7.43分、1.72±0.09分,均比对照组的优(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尺关节炎、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较对照组的22.0%低(P<0.05).结论:内外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降低术后疼痛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鸿洲;纪木强;王宇胜;翁天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钢板固定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且观察组愈合平均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P<0.05.结论:对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普遍的推广.

    作者:傅晓东;周浩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解析

    目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所选择的治疗方式,划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5).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35/36),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0/3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2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实践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患者的康复情况比较理想,有助于快速提升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广泛应用.

    作者:韩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固定支架与克氏针联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并分析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就诊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共100例,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比较并讨论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肘部运动的屈曲,伸直,旋前和旋后角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改善后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达94.00%,而对照组手术优良率68.0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0.00%,可见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能够整体改善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故可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王玉路;杨增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临床研究

    目的:全面分析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拟选取我院自 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穿支动脉定位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CTA组、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组和联合组(CTA联合术中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3种方法判定穿支动脉的符合率进行比较;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对3种定位方法的皮瓣成活率、并发症、疗效、患者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判定穿支动脉的符合率100.00%、皮瓣成活率100.00%、患者满意度96.3±2.1分、Barthel评分68.5±2.5分明显高于CTA组、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CTA组有效率75.0%及超声血流探测仪组有效率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极高,皮瓣成活率可高达83.33%,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值得被推广使用.

    作者:林利忠;李岩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和分析针对胫骨骨折患者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进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报告的研究对象,均等分成2组,每组胫骨骨折患者各60例.对照组胫骨骨折患者给予临床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进行干预.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愈合时间、骨痂发生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2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可知,观察组胫骨骨折的术中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胫骨骨折过程中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的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刘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为分析对象,25例患者全部采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观察患者骨折固定情况、愈合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1~12个月的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个月,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后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关节僵硬、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使用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为15例,良为7例,可为2例,差为1例,优良率为88%.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患者中,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方法,可以使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得到坚强的固定,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开放手术内治疗和观察组(40例)进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和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同组手术前后比较发现患者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明显较手术前好转,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2组间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患者影像学参数和具体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恢复速度加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扩髓组和非扩髓2组,每组各26例,男性有32例,女性为20例,平均年龄56.31±3.7岁,而股骨干骨折患者有25例,有27例为胫腓骨骨折患者,骨折入住时间为6小时~7天,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率、临床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手术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疗效,扩髓组与非扩髓组相比较,扩髓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长,而且失血量较多,2组数据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治疗比扩髓钉治疗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少,非扩髓操作对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广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以及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1~4年时间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优者16例,良者4例,中者2例,差者3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优者7例,良者5例,中者4例,差者9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活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邹春锦;季祝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DHS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1例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PFNA组41例,DHS组40例.对于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Harris功能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FNA组的患者不论是在手术时间还是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的临床愈合时间,与DHS组的患者相比时间都比较短,而且PFNA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也要好于DHS组的患者,统计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恢复跟踪,患者半年后通过PFNA进行治疗的其Haa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95.4%(39/41),而DHS治疗组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1.2%(37/40).差异统计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医学探究,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的骨折通过应用PFNA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不论是在手术时间上还是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上,以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和Harris髋关节评分都要好于采用DHS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对于具有骨质疏松症状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PFNA更具有治疗优势.

    作者:黎树佳;伍志健;郑金财;邓征智;丁小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掌指骨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掌指骨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桡骨小头骨折患者31例,均应用掌指骨钢板螺钉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桡骨头坏死,肘关节屈伸活动均较好.结论:掌指骨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减少术后关节疼痛,关节不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敏;陈俊柱;马定耀;邹建荣;冯锡光;胡广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我院骨科近4年余住院诊治的膝骨关节炎436例,为观察组,并于同群体中选择健康人440名,为对照组.对2组均回顾性收集年龄、性别,和体力劳动强度等共计17项可能与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作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进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是原来的1.072倍(OR=1.072>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促进患病;同理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分别是男性、体力劳动强度一般和左膝关节的2.812、1.209、和1.249倍(OR分别是2.812、1.209、和1.249,均OR >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亦促进患病.结论:增加体重指数、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为罹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福顺;马富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体会

    目的:研究并探讨关节镜技术配合微创处理治疗膝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年10月~2016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87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0.95%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膝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刘浪;李禄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

    目的:剖析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唑来膦酸的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我科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70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7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观察2组骨折创口的愈合情况,比较腰椎与健侧髋部的骨密度以及再骨折发生率等治疗指标.结果:经测定,观察组术后1年的健侧髋部骨密度为(0.69±0.16)g/cm2、腰椎骨密度为(0.74±0.15)g/cm2,对照组分别为(0.72±0.13)g/cm2、(0.79±0.14)g/cm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骨折发生率为2.85%,对照组为14.2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25±2.21周、术后1年Harris评分为83.14±6.17分,对照组分别为16.38±2.94周、74.25±5.42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术中合理加用唑来膦酸,可增加患者的骨密度,降低再骨折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孙东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5例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A组,n=45)和保守治疗组(B组,n=40),比较2组的抢救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抢救治疗后,A组42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B组37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消化道再出血量、伤口再出血量、颅内再出血量及平均再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后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是抢救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理想手段.

    作者:郭耀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013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下地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质疏松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简旭华;曾建红;颜志坚;陈瑜;梁增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214例,按照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分为滑膜炎型、软骨破坏型及半月板型,对上述患者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并针对不同分型予不同处理,对比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并进行配对t检验,假设检验标准为P<0.01.结果:在滑膜炎型组、软骨破坏型组及半月板型组的患者中,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早中期的滑膜炎型、软骨破坏型及半月板型为主的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膝功能,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黄杰华;康明;杜少韵;张彦;郭汉明;张彦;张理选;努尔买买提;王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受伤后6小时内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按照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随机分为A对照组(40例)、B早期气管切开组(43例).A组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颅压、控制肺部感染、营养支持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切开的时机选择在伤后48小时后;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比较2组病人的死亡率、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肺部感染情况.计数资料均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死亡率B组低于A组(p<0.05).(2)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p<0.05).(3)A、B2组病人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病人的GOS评分,改善预后.(2)早期气管切开不会增加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肺部感染率.

    作者:刘飞皎;孙含蓄;孙世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对比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以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术后随访1年,经过相应检查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2.5%.且2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治疗可以看出,2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守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围手术期骨科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对2015年1月~12月丹东市中医院(丹东市骨科医院)198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98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96.8%,涉及8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多共118例(59.7% ),青霉素类共46例(23.3%);克林霉素磷酸酯27例(13.6%),头霉素类14例(7.1%);平均用药疗程8.4天,术前0.5~1小时或是麻醉开始时给药176例(88.9%),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4小时患者5例(2.5%),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小时的患者15例(7.6%),术后用药时间≤72小时者64例(32.3%),使用抗菌药物≤7天的患者47例(23.7%),用药时间≥7天的患者60例(30.3%).结论: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合理,仍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针对性不强、用药时机不当和术后用药疗程过长、更换药物无依据等,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宋鹏;宋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随访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 Cobb 角度.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245.6±73.8ml,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81.7±81.1ml(P<0.05).末次随访,研究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Cobb 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P<0.05).结论:与跨伤椎固定治疗比较,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显著,能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综合护理方法

    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5年5月收取的60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形式,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症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辅以早期肢体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7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各自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尽早的给予肢体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林玉兰;邹秋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PI-NRS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PI-NRS评分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2组患者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评分为1.8±0.59分,常规组疼痛评分为3.1±1.28分,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常规组为8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2组对比存在一定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接受综合护理,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云玉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究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6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通过观察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性指数及膝关节关节疼痛积分来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F-36量表评分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情严重指数3.84±1.83分、关节疼痛积分3.89±1.83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34±2.45分、6.45±2.53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及总分65.49±3.42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60.28±3.26分显著较高(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磊;韩中伟;朱贤友;孟双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骨折患者78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比2组患者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骨折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82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展开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功能评分与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升高幅度要显著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所有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提高幅度要多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予以持续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骨折的程度,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颈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名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2组患者均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训练方式,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方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术后3个月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以及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能够快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俊;恽常军;吴俊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术后功能锻炼的的指导.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面评估,实施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定因人而异的个性护理方案,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及时、全面的护理.结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促进康复.结论:明确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术后功能锻炼,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作者:郝会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我院骨科收治的66例KO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推拿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温针灸、中频脉冲电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WOMAC、Lyshodm评分,评定患者的关节炎指数和膝关节功能状况.治疗30天,观察2组治疗效果、Lyshodm、WOMAC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yshodm和WOMA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KOA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更显著,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膝骨关节活动受限、消除炎症因子及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邹杰;易贵祥;凌向阳;李晖;彭文隆;朱科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来对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进行建立,通过疼痛控制满意、疼痛干预有效率、疼痛病情观察及时率、疼痛护理记录合格率以及疼痛评估准确率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来管理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结果: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后(2014年7月~12月)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前(2014年1月~6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的疼痛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能让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史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