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年5期文献
  • 外科手术器械不同清洗方法对残留血的影响

    经血液传播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极微量的含病毒血液(0.0004 ml)即具有传染性.因此,若对污染血迹的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为了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我们试用不同清洗方法来比较它们对血迹的清洗作用,探讨清洁作用好的清洗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珍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督与管理

    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督管理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医疗安全.在卫生监督工作实践中,我们对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从采购、储存、发放、使用、回收、毁形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董志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早产儿皮肤感染1例报道

    我室于2004年3月自一早产儿皮肤溃疡面分泌物中检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株,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连琴;李学芹;张春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基层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分析及控制

    为了更好地做好消毒灭菌工作,现就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消毒灭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杨家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例高龄老人复杂重症肺部感染的护理

    高龄老人抵抗力随着年龄递减,常并存慢性疾病,其呼吸道机械和免疫屏障随年龄下降,加上免疫功能失调及免疫缺陷,易发生重症肺部感染.我科收治1例高龄复杂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经7个月临床治愈.治疗与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杨佳琳;武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戊二醛用于支气管镜浸泡消毒效果监测管理

    我院感染科从2002年4月~2003年7月随机采样监测细菌培养,每次持续时间2周,共6次.对196例患者检查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的支气管镜表面、内腔洗脱液、浸泡用戊二醛进行采样监测,结果有37例患者使用过的支气管镜经消毒后培养阳性,阳性率18.9%,检出细菌数都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医院没有因支气管镜检查造成的感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黄秀良;聂英;周涓;高桂兰;胡燕燕;林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检验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高危重要科室之一,其感染质量监测合格与否对降低医院感染、控制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敏;李伟宏;刘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1例调查

    我院妇产科收治1名产妇,因剖宫产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现对该病例术后发生阑尾周围脓肿的原因及预防医院感染控制对策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因自然破水,羊水Ⅲ度污染,胎心率100~162次/min.胎儿宫内窘迫急诊在硬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头位取出一男活婴.产妇于术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9℃之间,给加强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7 d出现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右下腹可触及2 cm×5 cm索状包块,较固定,无腹膜刺激征,给加强抗感染.患者一般情况可,体温正常.

    作者:丁彦文;李改兰;李林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严重烧伤早期抗氧化治疗的临床探讨

    选择1993~2002年间严重烧伤2 h内入院的患者100例,分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在复苏的同时应用抗氧化治疗,结果表明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作者:陈永森;田永生;冯俊梅;牛湘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动开关的垃圾桶盖

    为了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要求医用垃圾桶盖必须保持封闭状态.由于外科治疗、消毒、换药等工作量大,医用垃圾较多,而传统的脚踏式垃圾桶容积较小、垃圾存放少,不适合外科病房使用.加之医院为了美化医疗环境,多数垃圾桶被放在柜子里,脚踏式垃圾桶在这样的场所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带盖的塑料桶.在柜子内的这种桶放垃圾极不方便,要先打开柜门,再打开桶盖,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对医护人员造成污染,使医护人员很难进行无菌治疗和护理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为此,我设计出了一个可自动开关的垃圾桶盖,供同仁参考.

    作者:张洪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供应室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加大供应室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贮存、发放和回收毁形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保证一次医疗用品正常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安全因素,笔者对4年来我院供应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作者:关瑞锋;许志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86例耐药分析

    我们对本院2001年8月~2003年8月,住院患者86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做耐药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本院2001年8月~2003年8月,住院患者阳性标本共86例,其中痰液67例,尿液6例,脓液4例,切口4例,血液3例,腹腔引流液2例.

    作者:郑海斌;王菊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整体感染管理水平,现对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王学玲;许美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变化考克菌引起颅内感染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头晕20 d,加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10 d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7/8.0 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眼视力下降,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咽反射迟钝,颈稍抵抗,双侧腱反射减弱,头颅MRI显示:小脑星型细胞瘤合并脑积水.患者术后第9天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体温38.5℃,CSF外观黄色浑浊,镜检:细胞总数5 600×106/L,白细胞110×106/L,CSF细菌培养结果为:变化微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敏感.

    作者:张瑞芳;杜风芹;齐亚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透室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高发区.在整个医院感染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率占第1位.因此加强医院感染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根据血透患者易受医院感染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作者:张青玉;唐迎春;张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专科待灭菌包的质量检查

    为加强灭菌工作的科学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使科室制作的待灭菌包的质量能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我科对专科待灭菌包内外的清洁度、器械的洁净度、包内是否放入化学指示卡、待灭菌物品的打包或捆扎的松紧度等项指标进行了质量检查.

    作者:张秀銮;曹军平;张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常见的肺部感染痰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对207例RICU肺部感染患者280次阳性痰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 G+菌77株,占2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2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3株占18.9%;G-菌162株,占57.9%,占前4位者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56株(2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5株(8.9%),肺炎克雷伯菌17株(6.1%),鲍氏不动杆菌14株(5%);真菌41株,占14.6%;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0.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仍然对碳青酶烯类敏感. 结论该组RICU肺部感染以G-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构成主要G-感染菌株;MRSA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高.

    作者:傅应云;何正强;吴伟元;穆雪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慢性鼻窦炎患者厌氧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厌氧菌在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道、上颌窦及筛窦3个部位的分布情况. 方法在功能性内镜手术中,无菌采集中鼻道、上颌窦及筛窦脓液标本各1份,分别接种于Oxyplates厌氧平板,直接于35℃培养箱中培养,并对筛选的耐氧试验阳性的可疑菌作生化鉴定. 结果在615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细菌458株31种,其中厌氧菌24株3种,占总菌株数的5.2%;在3个部位间,厌氧菌检出率分别为18.45%、14.35%和16.4%;在24株厌氧菌中,以革兰阳性杆菌位居第1,占83.3%. 结论慢性鼻窦炎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在内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厌氧菌感染主要为迟缓真杆菌引起,该3个部位的细菌检出率无较大差别.

    作者:彭燕;张国华;刘富春;黄田海;徐永涛;钟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比较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为调查比较瑞金医院近期社区及院内尿路感染病原学构成特点及抗生素耐药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6月,上海瑞金医院门诊与住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分布以大肠埃希菌属、肠球菌属为主,但两菌所占比例明显不同;医院感染分离株耐药性普遍高于社区感染分离株;IMP、MEM、CAZ、FEP、TZP、CFS、CMZ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敏感性均>80%,而CIP、PIP、AMP、GEN均已产生>50%~80%耐药率;未检出耐VAN、TCL肠球菌菌株,AMP、NIT对肠球菌感染具有较高敏感性,而CIP、ERY已产生较高耐药性. 结论及时总结本地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流行病学资料及耐药菌变迁规律,对指导临床正确选药意义重大.

    作者:汪一萍;倪语星;孙景勇;朱月秋;周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葡萄球菌耐药状况. 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判定标准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 结果 1999~2003年我院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423株,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MRSA及敏感菌株MSSA分别为79株和334株,表皮葡萄球菌898株,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MRSE及敏感菌株MSSE分别为647株和251株;MSSA、MSSE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但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70%;MRSA、MRSE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高度耐药,只有万古霉素100%敏感. 结论了解医院感染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对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十分重要,万古霉素可作为葡萄球菌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万建华;褚云卓;陈佰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的动态观察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变化. 方法对我院2002、2003年临床分离出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对两时间段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学χ2检验. 结果与2002年相比,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升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升高,但统计学上无意义;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变化不大.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有增强的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梁勇;陈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感染后骨坏死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感染后骨坏死相关因素,提高SARS诊断、治疗水平,预防骨坏死发生. 方法对住院临床诊断SARS的80例患者出院后跟踪6个月随访;检测血液生化,观察不同时期症状,总结SARS感染后骨坏死发生与激素治疗每天大剂量、疗程、治疗全程总量和临床相关因素. 结果 SARS感染后骨坏死跟踪样本发生率26.3%,以医务人员居多;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对骨坏死的形成有辅助作用,甲泼尼龙治疗全程总剂量>6 000 mg和治疗疗程时间>40 d的患者发生骨坏死的机会较多,与无骨坏死患者比较有明显区别,P<0.005和P<0.025;SARS患者发病期血脂普遍增高,比较骨坏死和无骨坏死患者无差异. 结论 SARS感染后骨坏死与甲泼尼龙治疗全程总剂量和治疗时间有关,临床病情与血脂增高对骨坏死的发生无统计学支持.

    作者:韩玉坤;周先志;曾珍;张海陵;耿华;王华明;牟劲松;季伟;李志伟;张效东;张晓峰;王海滨;毛远丽;陈菊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SARS治疗中甲泼尼龙注射液应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注射液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过程中的用药规律与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6月收治的680例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用药信息. 结果 680例患者使用甲泼尼龙注射液的有408人,占60%,根据使用剂量分为高低量不等的8个组, 291人从入院第1天开始连续用药,376人平均每日用药剂量≤80 mg,平均用药天数(11.1±7.5)d. 结论激素类用药呈现一定的用药规律,为防止加重继发感染,何时开始用药,每次用药的剂量、频次、疗程及方式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用药方案,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的目的.

    作者:代伟;董军;曹秀堂;高筠;王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SARS与高度疑似SARS患者骨髓像分析

    目的对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下称SARS)患者和高度疑似SARS的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分析,从而对诊断和治疗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方法抽取3例确诊重症SARS患者和1例高度疑似SARS患者骨髓作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同时结合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3例SARS患者骨髓均出现数量不等的噬血细胞和吞噬细胞,同时有不同程度的一系或多系的骨髓抑制现象;1例疑似SARS患者在吞噬细胞中发现荚膜组织胞浆菌. 结论重症SARS患者的骨髓表现很可能与病毒本身的毒性、用药种类、用药量有关;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严密的实验室检验数据的监测,将有利于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杜绝因感染而引起的并发症,对高度疑似SARS患者的血像及骨髓则应注意有没有其他致病原,如原虫、真菌等.

    作者:黎庆恩;陈福雄;王鹏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谱及耐药性. 方法统计分析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网,2002年和2003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 结果在8 80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1 954株,占22.18% ,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1.39%,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列前5位;革兰阳性球菌占15.81%,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分列前3位;真菌占12.80%,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药敏结果提示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结论近年来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并出现多重耐药,应根据药敏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王一兵;李卫光;朱其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本研究尝试揭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寻求有效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我院2003年1~12月住院病历4 36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2003年医院感染345例次,感染率为7.9%;高危感染率分别为神经康复科29.2%、内分泌肾内科13.8%、甲级病房12.42%、消化内科10.84%、呼吸、心血管内科9.34%;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50.43%、消化道22.61%、泌尿道18.84%、皮肤软组织2.9%、手术部位1.7%;医院感染中病原体检出9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6.88%. 结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蚁少华;毛沁;瞿美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管理地方监控网的作用与地位

    目的为进一步规范全市各级各类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方法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地方监控网,在网内汇总和分析全市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情况,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进行业务培训、检查监督及总结与交流等. 结果及时掌握全市医院感染资料、普及相关知识,推动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结论地方医院感染监控网是行政管理部门不可或缺的参谋与助手.

    作者:姜亦虹;李春红;沈黎;张亚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留置导尿与医院感染

    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一般约占住院患者的5%~10%,我国1994年提供的资料显示医院感染率为9.1%.我院从2002~2003年对173例导尿患者进行了监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向红;赵惠芬;潘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与体会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加大管理力度. 方法从医务人员、诊疗环境设置、消毒设备、消毒方法和程序、卫生学监测等方面,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 结果逐渐规范了对口腔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结论口腔科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作者:刘彬;罗小洁;范小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改革

    目的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防止缓报、漏报. 方法分析原有传染病疫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改革措施. 结果无医院传染病漏报,科内传染病漏报率由38%逐渐下降至2%. 结论根据新形势对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要求,适时进行改革,可有效防止缓报、漏报.

    作者:尹维佳;陈敏;赵晓莉;舒明蓉;王志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管理中循证医学的应用

    目的应用循证的方法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规章制度,确立医院感染管理模式,科学地进行医院感染的管理. 方法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形成可供系统的医院感染管理评价证据,采用循证的方法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规范、管理措施进行科学论证. 结果医院目前制定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过程一般是采取Ⅳ级方式,缺乏证据用于决策的强度;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干预措施,应建立在有充分的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注重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可靠性和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结论医院感染管理者应重视控制措施对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病死率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评价,加强医院感染的经济决策和效果、效益、效用分析,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整体的提高.

    作者:魏华;索继江;邢玉斌;韩黎;张影杰;王淑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供应室的质量管理与医院感染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将供应室工作在医院感染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1 供应室存在的问题1.1 供应室布局不合理大多数医院的供应室无内、外走廊划分.工作室、休息室、消毒室、无菌室等界限不清,难以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不能人流、物流分开及由污到洁的工作流程.

    作者:赵翠兰;王素芬;王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目的为了使每位在母婴同室工作的人员加深对医院感染的理解和认识,预防和杜绝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发生. 方法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并严格执行实施. 结果通过制定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防治措施及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使我院建立爱婴医院以来,无1例因母婴同室造成交叉感染的事件发生. 结论只有普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健全和完善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健;高雅莉;魏彦;韩红彩;杨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控制对策

    目的调查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状况及探讨控制对策. 方法对神经外科病区102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 结果 102例病例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且多数病例发生于气管切开术后4~6 d,所分离的6种主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呈广谱耐药. 结论为有效控制感染,除加强对患者及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护理、消除易感因素外,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气管分泌物培养,以便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谢明水;郝建春;刘国政;熊建华;刘杨;谢九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氧气湿化瓶细菌学调查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导致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方法采集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中、后各部位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同时对湿化水、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并采集患者痰液进行培养检查. 结果 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各部位、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未检到患者感染细菌,患者使用后40%的氧气湿化瓶的内芯、内壁、出气口及管道检到与患者痰液培养结果相同的致病菌. 结论氧气湿化瓶易被患者污染,其内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对其各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作者:汪涛;余道军;蔡艺飞;徐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在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的留置时间. 方法对我科2000年9月1日~2002年9月1日2年时间,重症烧伤休克回收期内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深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不同,分为7 d内置管入路更换组及7 d内置管入路不更换组,比较组间导管相关性细菌定植(CAC)、导管相关性软组织感染(CA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AB)的发生率. 结果 CAC发生率在7 d内置管入路不更换组高,差异显著,CAI、CAB的发生率在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深静脉置管留置约7 d是安全的.

    作者:刘杰锋;龙忠恒;吴红;熊玉珍;谢卫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369例医院感染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监测2003年1~12月住院患者17 305人次,医院感染病例369例. 结果 2003年医院感染率为2.13%,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血液科要作为重点监控科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当前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红旗;徐艳;刘莲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建立有效预防ICU医院感染的对策. 方法对ICU医院感染与基础疾病、年龄、有创性操作、医务人员的关系及病原菌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病情危重、年老体弱者易发生医院感染;有创性操作的次数与感染关系密切;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ICU设置的不合理和医护人员的缺乏增加交叉感染的可能. 结论加强ICU病房管理,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减少有创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等均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沈梅芳;楼一玲;王芳;於国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狼疮性肾炎患者医院呼吸系统感染的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医院呼吸系统感染(RSI)的状况. 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间住院的LN患者并发医院RSI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LN患者的医院RSI发生率为43.7%,以G-杆菌感染为主,致病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结论抗菌药物滥用和大剂量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高度狼疮活动是LN患者的医院RSI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远航;罗正茂;朱起之;童俊容;张虹;张建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质量. 方法 8年来我院加强了医院感染的领导,开展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及有关监控措施,降低了医院感染. 结果新生儿感染率,胎龄出生体重分布,新生儿在消化道和呼吸道常见应该重视的感染部位,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感染管理是医护人员实施的重要环节. 结论严格监控新生儿医院感染,加强预防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田泽芳;胡旭红;刘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中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

    目的比较外科手术中单层手套与双层手套的穿孔率,评价双层手套预防穿孔的效果. 方法 2004年2~4月我院手术室前瞻性调查100例手术使用的992只手套,采用向手套注水的方法观察手套穿孔情况. 结果外科手术中,手套穿孔率为9.07%;单层手套的穿孔率为11.84%,双层手套外层与内层的穿孔率分别为8.85%、0.52%;手套穿孔的危险性在手术时间>2 h、手术医生及洗手护士、左手示指中较高. 结论高危手术中应使用双层手套,以减少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秀云;徐敏;赵体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提出控制对策,减少湿包的发生. 方法采用<消毒技术规范>和美国消毒锅公司建议的湿包评判标准,对4 076锅次,134 840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有269个湿包产生,湿包率为0.199%;其中错误装载占59.1%,设备故障、蒸汽质量差、拟灭菌物品准备不当占40.9%. 结论加强消毒员操作规范管理,提高业务素质是控制湿包关键;灭菌器保持正常运转状态;提供高质量蒸汽;灭菌前物品正确准备,才能减少湿包发生率.

    作者:许乐;张晓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速灭安加热57℃灭菌吸唾器、扩大针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寻找一种适用于口腔科扩大针、吸唾器灭菌的有效方法. 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按(5×105~6)CFU/ml和HBsAg悬液各20 μl分别滴染于吸唾器、扩大针上,放入57℃速灭安中灭菌30 min,临床应用120件次灭菌后做细菌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生物菌种全部杀灭,灭菌指数为(5×105~6)CFU/ml,HBsAg消毒后S/N<2.1,临床应用灭菌后均无细菌生长. 结论速灭安加热57℃ 30 min灭菌效果可靠.

    作者:孙伯英;董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Toll样受体与常见病原菌感染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近年来发现的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跨膜受体及病原模式识别受体之一,迄今为止,已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11种TLRs分子,其中TLR2和TLR4的作用尤为突出.笔者就TLRs的分子结构特点、信号转导方式及其在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病毒、真菌及结核菌等病原菌所致感染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邓敏;陈晓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在儿科临床疗效和评价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在儿科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以64例中-重度细菌性患儿为试验对象,随机分入试验组(32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对照组(32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进行治疗和观察. 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对各种致病菌的有效率和清除率分别为93.6%、92.1%和86.3%;对照组相应分别为68.7%、60.2%和53.4%,两组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1%. 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疗效明显优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且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对儿科的中-重度细菌感染,尤其是产酶菌的感染,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宓越群;鲍一笑;稽若旭;朱敏皓;姚渭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及抗菌药物治疗对策

    目的分析3年中1 878株非发酵菌感染的耐药情况,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2003年我院重症治疗中心共计分离出的1 878株非发酵菌,对其分布特点、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重症治疗中心内医院感染非发酵菌检出率为43.3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19.75%),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15.18%),近年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呈上升趋势,其检出率约为5.38%;不同感染部位标本非发酵菌检出的阳性率也不同,以呼吸系统为常见,占79.4%,尿液与引流液阳性率约为23.3%;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临床较为敏感的药物包括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药敏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 结论重症治疗中心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耐药性强,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为代表的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型抗菌药物,对非发酵菌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耐药性.

    作者:安群;高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外科危重病患者的抗生素使用

    目的了解外科危重病患者抗生素的应用. 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3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危重病患者的抗生素应用进行统计. 结果所有患者及79%的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抗生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为头孢菌素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50%;经验性治疗却仅有25%的抗生素对真正的致病菌有效;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尤其当患者住ICU时间>2周后,抗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的药物用量显著增加. 结论外科危重病患者应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非常普遍;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准确性有待提高;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是患者住院后期的主要致病菌.

    作者:杨国山;杜斌;吴增安;牟东成;谢朝;罗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影响

    目的研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状况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入院时未并发感染和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即刻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B组则不予应用,观察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感染菌株分析、治愈率和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感染部位则B组以呼吸道多见,A组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A组的感染菌株中真菌、耐药菌株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多见;总的住院时间和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未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和缩短住院时间,相反可致真菌二重感染和产酶菌株的增加.

    作者:郭舜奇;朱红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中重度医院感染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 方法于2001年8月~2003年8月,在呼吸科普通病房和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住院患者60例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滴注,q 8 h;对照组(B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静脉滴注bid,两组疗程均为7~10 d. 结果 A组治愈率为68.6%,有效率为98%,细菌清除率为86.6%;B组治愈率为63.3%,有效率为90%,细菌清除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药敏试验显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总敏感率在2001年是54.7%、2002年是66.8%,对铜绿假单胞菌为74.3%;头孢哌酮/舒巴坦对G-菌敏感率2001年是57.4%、2002年是69.4%,对铜绿假单胞菌是58.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74.3%, 58.6%). 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疗效较头孢哌酮/舒巴坦好,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两种药物差异无显著性,使用安全.

    作者:吴华;梁剑辉;刘晓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