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癌症基金会
  • 国际刊号:1005-8664
  • 国内刊号:11-3494/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肿瘤学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直肠癌p53、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p53、k-ras基因同时突变对直肠癌的恶性行为升级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直肠癌细胞p53、K-ras基因突变,分析该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直肠癌细胞p53、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生存率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直肠癌细胞p53、K-ras基因突变对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升级无明显的促进作用,p53、K-ras基因同时突变也无协同促癌作用,也不影响病人的预后.

    作者:潘志忠;万德森;刘晖;陈功;黄必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大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通过阻断VEGF及其受体KDR的作用治疗大肠癌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8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VEGF及KDR蛋白的表达,20例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 20例正常组织中未发现VEGF及KDR的表达,68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55.9%(38/68),KDR表达阳性率为45.6%(31/68),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1.8%,8/68;8.8%,6/68)(P<0.01).大肠癌组织VEGF及KDR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血管侵犯、Dukes′分期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VEGF和KDR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的生长、进展和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钟世顺;张振书;李淑梅;邓海军;李恕军;姚永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大剂量联合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肿瘤大剂量联合化疗中预防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全组病人167例,采用自身对照,以第一周期为对照周期,第二周期为治疗周期,在治疗周期末次给药后48小时起,皮下注射rhG-CSF 75μg/d.结果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所需的时间治疗周期显著缩短(约11天),白细胞的下降程度治疗周期显著优于对照周期,治疗周期感染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周期.结论 rhG-CSF的应用可有效预防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其程度,有力支持肿瘤大剂量联合化疗的进行.

    作者:任晓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PCR-SSCP分析法检测胃癌中p27基因突变

    目的对5例早期胃癌组织和32例进展期胃癌及其各自的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p27抑癌基因的突变检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在早期胃癌组织中检出突变率为20.0%(1/5),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突变率为21.9%(7/32).实验结果表明,p27基因在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中均有较高突变频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27基因突变在胃癌中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位置、组织分化程度、Borrma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27基因外显子 1是该基因突变的集中区域,且以第1-90密码子区域突变率高,p27基因外显子 2突变率低.结论证实了p27基因突变发生于早期胃癌形成阶段,属于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作者:季洪亮;宋纯;薛东波;宋春芳;毕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乳腺增生病p16蛋白表达及p16基因突变

    目的探讨p16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14例导管内癌和16例浸润性导管癌中p16蛋白的表达,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p16基因突变.结果 p16蛋白在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浸润癌中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0、16.1%(5/31)、35.7%(5/14)、43.7%(7/16),在1例不典型增生、1例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中检测p16基因突变.结论 p16蛋白表达缺失出现在乳腺癌发生的早期阶段,这种表达异常似乎与p16基因突变无明显关系.

    作者:杨举伦;蔡学敏;普苹;邹红;李涛;王力;蔡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α-干扰素联合重组肿瘤坏死因子体外净化HL-60细胞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α-干扰素(α-IFN)联合肿瘤坏死因子(TNF)体外净化HL-60细胞的效果.方法不同浓度α-IFN及TNF与HL-60细胞体外作用2小时后,再做体外集落培养,计算清除率.结果 TNF联合α-IFN能协同灭活HL-60细胞,可清除90%以上的白血病细胞,但对CFU-GM的形成却没有协同抑制作用,抑制率仅为35%左右,两者联用的适浓度是α-IFN和TNF均为100U/ml.结论 TNF联合α-IFN可用于白血病自身骨髓中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净化.

    作者:肖若之;覃雪玲;刘文达;甘丽霞;刘相富;刘桂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Ⅰ期乳腺癌淋巴结、骨髓微小转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Ⅰ期乳腺癌患者淋巴结、骨髓微小转移癌(LNM、BMM)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以抗上皮细胞膜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52例Ⅰ期乳癌中LNM,BMM进行研究.结果分别有23%(12/52),19.2%(10/52)病例伴有LNM、BMM.在低分化乳癌组中,LNM(45.0%,9/20)或BMM(35.0%,7/20)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9.3%,3/32;9.3%,3/32)(P<0.01;<0.05).在LNM阳性组中,BMM阳性率(58.3%,7/12)明显高于阴性组(7.5%,3/40)(P<0.01).结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大大提高乳癌微小转移检出率,乳癌淋巴道,血道转移可同时发生.

    作者:郭文斌;姜晏波;王玉杰;梁怀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MMP-9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成员之一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1例骨巨细胞瘤进行MMP-9抗体染色,显示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表达进行处理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MMP-9阳性表达结果与Jaffe分级无关(P>0.05),与Enneking分级有一定的关系,1级或2级瘤阳性细胞数均值低于3级瘤,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巨细胞瘤复发转移组MMP-9阳性细胞数均值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其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骨巨细胞瘤MMP-9的阳性细胞数均值与其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75).结论 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其肿瘤的分级、复发和转移有一定关系,还与其微血管密度相一致,MMP-9可作为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庞健;徐钢;杨红;刘仲前;冯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阿霉素对骨肉瘤(OS-732)及其耐药细胞(R-OS-732)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霉素对骨肉瘤(OS-732)及其耐药细胞(R-OS-732)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不同浓度阿霉素单独以及阿霉素和异博定共同作用下骨肉瘤(OS-732)及其耐药细胞(R-OS-732)钙离子电流的变化.结果 OS-732细胞的峰值电流为-0.23696±0.01nA(n=10),R-OS-732为-0.30149±0.04nA(n=10).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异博定单独作用,当异博定浓度为1ug/ml时,OS-732细胞的峰值电流降低为原来的57.4%;R-OS-732细胞的降低为原来的50.81%.阿霉素单独作用,随阿霉素浓度的增大(1~100ug/ml),OS-732细胞峰值电流由-0.20669±0.09nA降到-0.10703±0.06nA,降低到原来的45.17%.R-OS-732细胞的峰值电流由-0.28435±0.04nA降至-0.23873±0.03nA,降低到原来的79.18%.当阿霉素浓度为10ug/ml,加入浓度为1ug/ml的异博定时,峰值电流降低到单独应用浓度为10ug/ml阿霉素的,OS-732为73.44%,R-OS-732为91.32%.结论阿霉素无论单独作用还是联合异博定应用,都能降低骨肉瘤(OS-732)及其耐药细胞(R-OS-732)钙离子电流,而且对上述两组细胞降低的程度完全不同.对OS-732细胞的降低幅度要明显大于R-OS-732细胞.认为:阿霉素对骨肉瘤(OS-732)及其耐药细胞(R-OS-732)钙离子通道有抑制作用,推测:在骨肉瘤发生多药耐药的过程中,钙离子通道发生了变化.

    作者:谷贵山;徐莘香;车明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BVMA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BVMA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采用博莱霉素10mg/m2,肌肉注射,第1,3,5天;长春地辛3mg/m2,静脉滴注,第1,8天;氨甲喋呤12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阿糖胞苷6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强的松(PDN)30mg/m2,口服,第1~14天.28天为1个周期,连续用药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全组30例,CR 5例,PR 13例,NC 10例,PD 2例,有效率60%.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分别为86.7%和60.0%.结论 BVMAP方案治疗难治性NHL疗效满意,毒副反应较低,安全可靠.

    作者:钱军;秦叔逵;何泽明;王琳;邵志坚;陈映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蛋白激酶C及其抑制物在肺癌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肺癌及相应的肺癌旁组织标本中蛋白激酶C(PKC)及其抑制物(PKCI)的活性表达规律进行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6例肺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检测同位素放射来测定标本胞浆和胞膜中PKC的比活性和PKCI对PKC活性抑制百分数.结果 26例肺癌组织细胞胞浆中PKC比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非小细胞癌胸膜中PCK比活性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小细胞癌胞膜中PKC比活性与癌旁组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26例肺癌组织胞浆中PKCI的抑制活性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而胞膜中PKCI的抑制活性则与癌旁组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PKC被激活而活性增高,同时PKCI表达降低说明其对PKC的调控能力下降,以上表明PKC和PKCI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宝宁;佟谨凤;许晶;徐惠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项生物指标检测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基因及细胞增殖活性检测对食管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18例食管癌组织中P53,C-erbB-2,PCNA,Ki-67产物的表达,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4项指标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经COX模型分析发现4项指标与食管癌患者预后均有显著关系.将118例患者分为淋巴结阳性及阴性两组,经COX模型分析显示P53,C-erbB-2表达仅与淋巴结阳性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有关.PCNA,Ki-67增殖指数与淋巴结阴性食管癌患者预后有关.结论食管癌组织中PCNA,Ki-67增殖指数检测对食管癌预后判断有很重要价值.

    作者:江跃全;陈诗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囊癌组织中CD44v6抗原表达的定量研究

    目的探讨CD44v6抗原的表达及含量与胆囊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5例胆囊癌、17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44v6抗原表达及含量.结果 CD44v6抗原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在胆囊癌中显著高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P<0.05,P<0.01);胆囊癌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P<0.05,P<0.01);有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肿瘤(P<0.05,P<0.01).结论 CD44v6抗原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癌、食管癌肿瘤耐药标志物P-gP、HSP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胃、食管肿瘤耐药标志物P-gP、HSP,进一步了解胃、食管恶性肿瘤细胞耐药机制.方法对1997年初至1999年底66例胃、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耐药标志物P-gP、HSP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P-gP、HSP在胃、食管癌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39.39%和53.30%,且高分化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结论 P-gP、HSP两种耐药标志物在胃癌、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耐药有关,临床医生应重视检测P-gP、HSP,以便指导化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薛军;支学军;张振忠;幺景满;薄爱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在中重度癌痛病人中的止痛疗效,不良反应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有6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并伴有中重度癌痛者入组,采用自行评分法如疼痛指数在≥6时.给予多瑞吉以小剂量25ug/h开始或根据原使用的吗啡剂量折算出多瑞吉剂量,贴于前胸腹壁,每3天更换贴剂,并酌情调整剂量.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5天及30天分别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用药后止痛有效率为70.97%(44/62).对慢性持续性疾病的止痛疗效优于急性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多为轻度的嗜睡、恶心呕吐等,用药后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在食欲、睡眠和精神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仍有15%的患者达不到止痛的目的.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于伴有中重度癌痛的多数患者止痛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适于多数中重度癌痛者无创止痛无痛死亡的要求.是胃肠外阿片类镇痛的良好替代品.

    作者:刘魁凤;李红;莫贤毅;丁颖;杨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紫杉类药物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以紫杉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34例,所用紫杉类药物包括国产的紫素、紫杉醇,进口的泰素、泰索帝、安素泰等.用药前6、12小时分别给予地塞米松10~20mg,用药前半小时给予苯海拉明50mg,西米替丁300mg.化疗方案采用联合化疗方案.结果全组总有效8例,总有效率23.6%.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肌肉关节痛者13例,腹泻发生者4例,脱发Ⅲ~Ⅳ度者3例,手足麻木者6例,2例出现心电图ST-T改变,出现过敏反应者1例,为轻度过敏反应,1例出现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结论紫杉类药物联合化疗对晚期恶性肿瘤仍有一定应用价值,疗效较好,毒性反应轻,耐受性好.

    作者:宋国红;黄丽;刘淑俊;邸立军;聂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奇曼丁应用于癌痛病人临床观察——附103例分析

    我们自1999年12月至2000年11月对127例中度疼痛者应用奇曼丁进行观察,以50mg为起始剂量,每12小时一次,疼痛缓解则维持,疼痛未缓解,以50mg递增,奇曼丁可以加量至400mg/12小时一次.连续服用10天以上者列为评判,分析如下.

    作者:林传荣;毛雪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恶性肿瘤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价

    目的评价恶性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方法测定恶性肿瘤病人的实际体重(ABW)、身高和血清白蛋白(Alb)浓度;并查询健康时平时体重(UBW)和理想体重(IBW).计算体质指数(BMI)、实际体重与平时体重比(%UBW)、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比(%IBW).符合下列标准之一为营养不良:1. BMI<18.5;2.%UBW或%IBW≤90%;3.血清Alb浓度<35g/L.结果根据%UBW、%IBW、BMI和Alb 标准判断的全组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34%、35%、24%和4%.根据%IBW标准,Ⅰ和Ⅱ期、Ⅲ期、Ⅳ期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2%、25%、56%.根据%IBW和BMI标准,肝癌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61% 和41%、胰腺癌57%和42%、胃癌为52%和36%、食道癌48%和28%、结肠癌46%和31%、直肠癌43%和30%、肺癌35%和26%、卵巢癌29%和27%、乳腺癌13%和6%、恶性淋巴瘤12%和8%.结论消化系统肿瘤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肿瘤分期越晚、营养不良发生率越高.肿瘤病人的营养评定应以营养状况变化为主要指标.

    作者:朱步东;翁洁;张金芳;李淑芳;刘淑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影响老年肺癌手术疗效的因素(附202例)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探讨高龄肺癌手术病例的选择,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制订具体的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989年至1998年期间202例高龄肺癌病例手术前后全部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死亡率0.99%.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6%,其中呼吸衰竭15例(7.43%),心律失常43例(23.29%),其它并发症30例(14.85%).其中128例有重度吸烟,103例有慢支病史,43例体型肥胖,肺功能81例FEV1<60%、40例FEV1<1.5L、16例MVV<60%、18例VC<60%,141例术前无预防性抗菌素应用,78例术后气管内没用药和21例术前动脉血气分析异常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高龄不是手术的禁忌症,如估计能根治的肺癌,无重度吸烟和慢支史、体型正常、肺功能无严重减低、重要脏器无严重病变可选择手术治疗,并通过预防性抗菌素应用和术后气管内用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老年病人手术应以肺叶切除为主,袖形肺叶切除是既减少功能损失又能达到根治目的的术式.呼吸功能严重降低患者可行肺段或肺楔行切除,不能轻易放弃手术机会.

    作者:孔令弘;张光金;芮祥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淋巴结外淋巴瘤的误诊分析与对策

    目的对结外淋巴瘤的误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对策.方法自1980年1月至2000年7月,对收治非霍奇氏淋巴瘤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非霍奇氏淋巴瘤中结外淋巴瘤50例(58.5%),误诊30例,误诊率高达60%.30例中发生于消化道者多,共11例(36.6%),其次为鼻及咽部组织,共7例(23.3%),其它部位少见共12例(40%).结论结外淋巴瘤误诊发生于消化道、鼻及咽部组织为多.但可发生于任何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临床医师必须具有多学科横向知识,加强对结外淋巴瘤的认识,并尽快进行病理学检查.

    作者:张景顺;陆妙贤;潘洁;章文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食管癌3954例切除标本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来食管癌术后病理改变及临床相关因素,探讨食管癌发生发展及诊治趋势.方法对我院3954例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标本进行病理及临床分析.结果 49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0岁以上年龄组相对呈下降趋势.中晚期癌占95.9%,早期癌占4.1%.诊治时癌的期别逐渐降低.切缘残留癌由70年代的20.3%下降至90年代的6.7%(P<0.005).结论食管癌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由于人们对食管癌的认识逐渐提高,就诊时期别相对较早.由于诊断技术提高,对早期癌检出率逐年提高,由于治疗技术不断改进,手术成功率逐年提高.

    作者:肖郑生;张立新;杨海军;郝俊杰;张三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放化疗同时治疗食管癌

    目的探讨放化疗同时治疗食管癌的价值.方法将68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35例放疗同时合并5-Fu、PDD方案化疗(放化组).另一组33例单纯放疗(单放组).放疗采用6MV或15MV-X线照射,中平面DT 55~65GY;化疗共4个周期,与放疗同时进行2个周期,放疗结束后2个周期.结果随访3年,放化组和单放组近期疗效CR 分别为80%和51.5%(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51.4%、34.3%和48.5%、30.3%、21.2%.放化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放组(P<0.05).但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放化组高于单放组(P<0.05).结论放化疗同时对食管癌治疗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作者:赵献光;徐本华;王仁本;李宝生;李建彬;孔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非根治术加放疗治疗86例Ⅱb期宫颈癌

    目的探讨非根治性手术加放疗配合治疗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科自1989年10月至1995年10月收治的Ⅱb期宫颈癌患者86例,经放疗一非根治术-放疗的模式治疗.结果 5年生存率75.6%.近期放疗反应轻微,远期放疗并发症:放射性膀胱炎1例,发生率1.16%.放射性直肠炎5例,发生率5.81%.无膀胱阴道瘘及直肠阴道瘘发生.结论非根治性手术加放疗治疗Ⅱb期宫颈癌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且手术难度小,便于普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志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咽癌肝转移治疗的探讨及疗效评价

    鼻咽癌肝转移预后极差,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采用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及辅于全身化疗的方法治疗31例鼻咽癌肝转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尤俊;林小军;张亚奇;李锦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原发性支气管癌36例误诊临床分析

    原发性支气管癌(肺癌)86%的病人在确诊时已属晚期[1].为提高肺癌的诊断水平,结合我院收治的36例肺癌进行如下分析.

    作者:唐玉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在肝癌切除术后预防复发的研究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的时间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率关系,探讨肝癌切除术后早期介入治疗对手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为肝癌切除术后的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随机随访经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的原发性肝癌、并且在手术后半年内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的患者;②把手术后半年内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的时间分为7个时间段,各个时间段内的患者均为100例;③手术后经B超/CT/MRI检查,记录各时间段内复发数、对比各组间的复发率,④用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①~⑦组的复发率分别为:7%、12%、23%、29%、37%、51%、63%.全组共复发222例,总复发率为:31.7%.随着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时间的延迟,其复发率在明显地增长.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后2个月内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者1年的肝内复发率与手术后2个月以上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者1年的肝内复发率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随着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时间的延迟,其肝内的复发率在明显地增长.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两个月内行预防性TACE治疗,能降低大肝癌切除术后的1年复发率,该方法应用为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后续治疗的常规方法.

    作者:王平瑜;欧阳贞红;杨家和;吴孟超;钱国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低剂量醛氢叶酸与氟脲嘧啶联合化疗临床观察比较

    目的对比中低剂量醛氢叶酸(CF)与氟脲嘧啶(5-Fu)联合化疗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同时比较PLF与ELF两方案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随机采用不同剂量CF/5-Fu+顺铂(DDP)或足叶乙甙(VP16)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117例.结果中、低剂量CF联合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8.0%和44.7%(P>0.05),两组主要毒性反应均以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口腔炎和脱发为主,均无显著性差异.PLF与ELF方案的有效率分别为44.0%和31.8%(P>0.05),毒副反应亦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口腔炎,其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口腔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1.4%与44.3%、0.9%与5.6%及3.9%与11.1%(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CF与5-Fu+DDP联合化疗是治疗鼻咽癌和胃肠道癌比较安全、有效、经济的化疗方案.

    作者:李红;刘魁凤;林忠;叶升;温宗秋;丁颖;莫贤毅;舒阳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组织分类临床分期与治疗方式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来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畸胎瘤恶变死亡率高,Ⅲ、Ⅳ期5年内死亡率高11/13,(84.62%).结论应利用各种辅助检查发现早期肿瘤患者,并规范化疗方案,可提高生存率.切除单侧附件已成为一切愿意保留生育能力的常规术式.

    作者:宋菊先;李建生;孙少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53SM-EDTMP联合抗雄激素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骨痛27例报告

    目的探讨缓解晚期前列腺癌骨转移所致的骨痛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153SM-EDTMP联合抗雄激素综合治疗27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人,观察疼痛缓解和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结果显效:11例,有效:11例,稳定:5例,有效率82%.止痛效果与是否切除前列腺无关.对中分化前列腺癌止痛效果较好.结论应用同位素联合抗雄激素综合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是一种有效的骨痛姑息治疗技术.

    作者:廖国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胚层瘤——一罕见的肺恶性肿瘤(病例报告)

    肺胚层瘤是肺部极为少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以往均为个案报告,1977年我们曾收治一肺胚层瘤病例,随访至今,兹作报告:

    作者:王永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开封市1451例卵巢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析

    目的探讨开封市卵巢肿瘤发生率及组织类型分布.方法统计分析20年卵巢肿瘤病例和按照WHO标准统一分类.结果卵巢肿瘤1451例,其中恶性肿瘤181例,占12.48%,上皮性肿瘤667例,生殖细胞肿瘤679例,性索间质肿瘤86例,转移性肿瘤19例.结论提出扩大妇女病普查范围,未婚女性及儿童也应列入普查对象.

    作者:孙少霖;宋菊先;李建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绿慕安配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宫颈癌是妇科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虽有各种治疗手段,但其疗效没有突破性进展,绿慕安配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与单纯放疗进行比较,观察和评价临床效果,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

    作者:姚志伟;刘劲松;陆寓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鳞癌25例后程加速超分割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后程加速超分割治疗肺鳞癌的疗效.方法 56例肺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1例,1次/d,2.00Gy/次,5次/周,总剂量70.0Gy;后程加速超分割组25例,40Gy前,按常规放疗,40Gy后,2次/d,1.5Gy/次,5d/周,总剂量70Gy±,全部病例均用6~8MV X线照射.结果放疗结束时两组局部控制率无差异,1年、2年局部控制率后程加速超分割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分别为:56%、32%和27.5%、13.8%(P<0.05),1年生存率后加组和常规组分别为:64%、44.8%(P>0.05),2年生存率:44%、17.12%(P<0.05).急性放射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1)后程加速超分割治疗可以提高肺鳞癌病人的1~2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2)后程加速分割治疗不增加急性放射反应;(3)两组的主要死因仍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作者:张文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直肠癌37例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分析和诊治对策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指: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及其周围组织或会阴复发,每个病人都面临着术后复发的威胁.作者对1998年1月~2000年7月收治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37例病人分析研究,提出影响复发的因素及合理,规范的治疗对策.

    作者:罗德光;施占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食管、贲门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附42例分析)

    心律失常是开胸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2],我们自1991年1月~1998年12月,从食管癌贲门癌手术病人中随机选取598例,其中42例术后发生了心律失常.现探讨本组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将围术期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立新;张晓凯;王强;卢卫平;王启文;陈文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卵巢纤维上皮瘤生物组织学特征

    目的探讨卵巢纤维上皮瘤的组织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良恶性不同性质的卵巢纤维上皮瘤病例.结果良性具有纤维上皮之间有过渡形态.结论提出卵巢恶性纤维上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李建生;宋菊先;孙少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B超诊断贲门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采用常规空腹检测贲门癌.方法经肝窗探查胃贲门癌,观察正常和贲门癌的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贲门癌检出率为91.66%(22/24),正常组贲门部前后径均值为20.2±2.4mm,上下径均值为21.8±2.3mm;贲门癌组前后经均值为33.1±7.4mm,上下径均值为35.6±11.4mm,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5.7%(18/21).结论 B超诊断贲门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爱萍;刘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紫杉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28例临床分析

    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是临床上一大难点,寻找有效而毒性低的抗癌药是治疗的关键,我们从1997年7月~1999年7月,采用紫杉醇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振声;丘国兹;彭伟强;李勇生;李红星;杨文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肾癌重复癌11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肾癌及重复癌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1例肾癌重复癌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治疗,预后回顾性分析.结果诊断时排除转移癌可能并以手术治疗原发癌为主,对肾癌重复癌予相关放疗及化疗,随访9例3个月~10年,其中2例死于重复癌,1例重复癌复发.结论肾癌与其重复癌的发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肾癌重复癌的恶性程度.

    作者:尹航;白焱;刘润生;张继伟;何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预防肝转移大肠癌术中静脉插管化疗体会

    目的大肠癌切除术中相应静脉插管化疗预防肝转移.方法术中随机进行大肠癌相应部位静脉插管,术后立即开始24小时持续静脉点滴5-Fu 1克+5%葡萄糖1000ml,连用七天,化疗后3~5天拔除此管.结果完成此治疗且观察3年以上插管组44例病人及随机对照组的44例病人,近期结果表明,插管组与对照组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5.1%(39/41)、93.2%(41/44),而无瘤生存率两组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5.4%(35/41)、61.4%(27/44).还有待长期随访观察.结论本项研究是一种不失手术时机、立即对大肠癌术后病人进行预防复发肝转移的积极治疗方法.此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大肠癌晚期及未切除的腹腔其它脏器恶性肿瘤的预防及治疗.

    作者:崔青皓;王殿昌;梁寒;李强;孔大陆;张汝鹏;郝继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胸腹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治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18%[1].由于对此病认识不深刻,常造成临床的误诊和误治.1978年至1997年,作者所在单位诊治发生于胸腹壁的MFH共15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对胸腹壁MFH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唐学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恶性胶质细胞瘤的研究

    目的探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脑恶性胶质细胞瘤(BMG)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6年10月~1998年10月,112例CT或MRI证实术后病灶残瘤的BMG随机分为单纯常规放射治疗组(单放组)和常规放射治疗+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疗组).单放组58例,男40例,女18例,年龄16~76岁(中位40.5岁),KPS60~70者12例,>70者46例;放疗前增强CT或MRI显示,肿瘤体积1.00cm3~214.78cm3,中位体积21.00cm3;常规剂量分割照射,5次/周,1.8~2Gy/次,总剂量46.20~65.95Gy,中位剂量57.81Gy.立体定向放疗组共54例,男39例,女15例,年龄16~78岁(中位年龄44.5岁);KPS60~70者8例,>70者76例;肿瘤体积1.76cm3~132.00cm3,中位体积22.32cm3;先行常规照射,其照射野设计及其剂量分割与单放组相同,总剂量45.80~62.45Gy,中位剂量55.26Gy;于常规放疗结束后1周行立体定向放疗,采用非共面弧形旋转照射,PTV边缘剂量8Gy~50Gy(60%~90%等剂量曲线),中位27.75Gy;单次治疗22例,分两次治疗者28例,三次分割治疗者6例,分次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周;单次剂量8Gy~50Gy,中位单次剂量15Gy.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CT或MRI检查,立体放疗组的肿瘤消退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分别为44.44%和22.40%;立体放疗组病人的1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分别为48.15%和25.86%;单放组治疗结束时达到CR的病人的1年肿瘤复发率为30.77%,明显高于立体放疗组的12.50%;立体放疗组病人恶心呕吐及对地塞米松依赖性等急性放射反应高于单纯放疗组,但其与单次X刀治疗的剂量有关,单次剂量≥35Gy者明显高于<35Gy者.结论 X线立体定向放疗结合常规外照射可以提高BMG的局部肿瘤消退率、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病人1年生存率,但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急性毒性反应.立体定向放疗的单次剂量应<35Gy.

    作者:李建彬;于金明;马志芳;王仁本;郭守芳;尹勇;王亚彬;周涛;卢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同步化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同步化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自1995年6月至1997年8月,32例食管癌患者(Ⅱ~Ⅲ期)接受同步化放疗.放疗:每次2GY,每天1次,每周5次,总量60GY.化疗,5-氟脲嘧啶300mg/m2,静滴,第1~5天;顺铂10mg/m2,静滴,第1~5天,在放疗的第1、4周用药,放疗结束后3周增加一周期化疗:5-氟嘧啶500mg/m2,静滴,第1~5天;顺铂20mg/m2静滴,第1~5天.结果 12例CR,13例PR,2例SD,5例PD,中位生存期18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41%、31%;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22%、16%.到目前为至,22例患者死亡,13例因局部复发(41%),7例(22%)因远处转移,2例(6%)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常见的副作用为食管炎100%,其中Ⅲ~Ⅳ度占22%;白细胞下降100%,其中Ⅲ~Ⅳ度占31%,全组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同步化放疗疗效肯定,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梅家转;刘晶;姚卫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食管癌行食管与胃开放吻合术预防吻合口瘘105例

    目的对食管癌行胸内不等边食管与胃开放吻合术以预防吻合口瘘进行探讨.方法对105例接受手术的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式均采用胸内不等边食管与胃开放吻合加浆膜层包埋术.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0.结论食管癌手术采用胸内不等边食管与胃开放吻合可以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唐滨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并放疗治疗Ⅲ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自1998年3月始开展应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并放疗方法治疗中心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27例.报告如下.

    作者:付守忠;孟德舜;高峰;朱承斌;郑晓明;侯书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依济复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和粘膜反应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依济复在预防及治疗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10月~2000年9月,应用依济复喷剂预防及治疗50例行放射治疗患者(预防治疗组),并设同等数量常规处理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预防治疗组Ⅱ度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为20%,对照组9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预防治疗组Ⅱ度以上放射性粘膜炎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90%,两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依济复对Ⅱ度以上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的预防有一定作用,对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将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基本控制在Ⅱ度以内,起到止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作者:吴冬;李先明;苏立平;任浙平;陈善义;闫茂生;杨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癌患者血清磷酸已糖异构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许多肿瘤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关血清酶诊断肺癌的研究文献报告甚少,本文通过观察血清磷酸已糖异构酶(PHI)活性检测对肺癌的临床诊断应用进行探讨.

    作者:李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症状性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现状

    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是治疗妇科及产科各种急诊出血的有效方法.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已开始应用于治疗大的症状性子宫肌瘤.初是为了减少术中出血,随后用于减轻症状以代替手术.就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现状做一总结.

    作者:王炳胜;王丽玲;丁瑞亮;刘秀芳;王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新进展

    肺癌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其死亡率高于大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三者的总和[1].所有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75%~80%.其中75%~80%患者就诊时就已处于Ⅲ~Ⅳ期,五年生存率仅为12%[2].按新的临床分期标准[3],仅有20%的Ⅰa~Ⅱb病人有手术机会,术后五年生存率为50%~80%[4].尽管,小部分Ⅲa病人仍有手术可能性,但术后易复发,5年生存率只有10%~30%[5].Ⅲb和Ⅳ病人只能依赖于姑息性治疗.化疗作为NSCLC姑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逐渐被更多的学者所认可[6].

    作者:刘超英;刘波;陈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p73基因研究进展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多以家族形式存在,例如myc家族的c-myc,N-myc和L-myc,Rb家族的p107及p130.p53作为广泛存在的、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性高的抑癌基因,是否具有家族中的其它成员呢?1997年,Kaghad等报道发现了一个新基因-p73[1].p73基因的表达产物p73蛋白与p53蛋白功能上相似,序列上具有同源性.因此,p73作为p53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作为候选的抑癌基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者:纪红;陈真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治疗进展

    乳腺X线照相技术应用之前,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ma in situ,DCIS)的临床表现为可触及肿块、派杰氏病或血性乳头溢液.1971年Haagensen提出了如果肿物少于一半为浸润成分即为DCIS的诊断.后来DCIS的定义发展为无论肿瘤的大小,只要没有浸润成分.乳腺DCIS占乳腺癌的10%和所有乳腺X线照相诊断乳腺肿瘤的20~30%[1,2].1983年后DCIS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这主要归功于乳腺X线照相技术广泛的应用.DCIS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局部治疗手段包括:(1)单纯乳腺切除术;(2)乳腺保守手术(CS)加限定性放疗(RT);(3)乳腺单纯保守手术不加放疗.保守手术加放疗治疗乳腺照像发现的DCIS,5年局部复发率1~10%,10年局部复发率为8~23%.Fowble等[3]报道110例患者中只有1例复发,5年实际复发率为1%,10年局部复发率为15%,5年存活率为98~100%,10年总的生存率为93~94%.

    作者:王俊杰;马力文;庄永志;贾廷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早期大肠癌诊断研究进展

    大肠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是影响其预后的两大因素,也是大肠癌临床诊治中的两大难点.因此,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作者:仝林虎;吴永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紫杉醇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肺癌的进展

    紫杉醇(Paclitaxel,Taxel)是从紫杉中分离出的新的双萜烯成分.分子式为C41H51NO14,分子量为853.92,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状,具有高度亲脂性,不溶于水,溶点大约216~217℃.其作用机制有别于其它抗微管药物(如秋水仙碱和长春花生物碱)后者主要促进微管拆卸并导致微管分解,紫杉醇可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成微管,而后通过防止去多聚化过程而使微管稳定化,这种稳定化作用抑制微管网正常动力学重组,而微管网的重组对细胞生命间期和分裂功能是必要的.除此之外,本药还可导致整个细胞周期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和细胞分裂期间微管多发星状体产生.阻滞细胞于G2期和M期.紫杉醇能与血浆蛋白广泛结合(≥98%),主要在肝脏代谢,随胆汁进入肠道,经粪便排出体外,经肾清除只占总清除1%~8%,肾功能不全者一般不影响紫杉醇使用.

    作者:霍凤芝;吴昌归;戚好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进展

    肝脏对血流的廓清率达1800ml/min,是恶性肿瘤常转移的器官.据尸解材料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的病人约40%有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死亡的病人肝转移高达60%~71%[1].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一直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作如下简要综述.

    作者:赵建国;吴爱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可发生于全身软组织,原发于肺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MFHL)少见.国内至今报道十余例,笔者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任辉;张汉祥;马虹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癌痛治疗中吗啡急性中毒5例分析

    随着人们对癌症疼痛控制认识的提高,吗啡使用越来越普遍,使许多晚期癌症患者免受巨痛之苦,但吗啡中毒时有发生,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5例吗啡中毒,总结如下:临床资料符合吗啡急性中毒诊断标准的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肺癌2例、食管癌、胰腺癌、肝癌各1例.3例为病理诊断,2例为临床诊断,均为Ⅳ期肿瘤.发生骨转移者3例,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3例.5例均为重度疼痛.2例为初始用药.1例合用催眠药.中毒剂量小30mg,大180mg.吗啡注射液肌注中毒者1例,吗啡缓释片口服中毒者4例.中毒可能原因:1例为夜班用量过大,1例为将缓释片嚼服,1例为未遵医嘱私自增加药量,其他2例则为常规用法.5例均经静注纳络酮后痊愈,无1例因吗啡中毒死亡.

    作者:沈吉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冰冻切片技术的改进

    手术台上等待冰冻报告,以决定手术范围.缩短切片制作时间就是一个关键.一年来通过105例一百多张冰冻切片的改进,提高了制片速度,实践证明改进的新技术是可行的.

    作者:沈兵;高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剖胸术后布比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止痛的效果观察

    剖胸手术胸部创伤大,术后因切口部疼痛,需要像杜冷丁之类麻醉药多次使用,且维持时间短、效果差.我院1996年3月~2000年2月,剖胸手术660例,其中采用0.375%布比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封闭止痛252例,占同期剖胸手术病人的38.2%;其余为非封闭组(408例).封闭组术后绝大多数患者(80%~90%)勿需任何镇痛剂,效果较好.

    作者:刘旭平;张瑞武;李殿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乳腺癌围手术期肺栓塞猝死1例分析

    乳腺癌围手术期出现肺栓塞可使病人猝死,本文对围手术期肺栓塞1例的出现进行探讨.

    作者:罗德光;黄云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20例误、漏诊分析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误诊率较高,有报道达10~60%.自1987年至1999年8月共收治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46例,误、漏诊20例.误、漏诊率达43.5%.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中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很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现1例报告.

    作者:高云;郭鹏;张文芳;张占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放疗用中药作增敏剂合并化疗治愈中晚期喉癌一例

    病例患者亢××,女,因声嘶20余天后,于1998年6月23日到华西医大检查,发现左声带水肿,表面不平,闭合欠佳,活检报告为左声带息肉,门诊抗感染一月,声嘶未见好转,自觉症状加重,复查发现咽部、喉部充血显著,左声带仍水肿,活动受限,于7月31作纤维镜检,发现左声带糜烂、增厚,左侧喉室为新生物占据,呈肉芽息肉样,声带向上膨隆,活动度差,披裂可动,活检报告为极可疑高分化鳞癌,取材表浅,建议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由于病情逐渐加重,患者于8月18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检查,再次纤维镜检,活检报告为(左假声带)鳞状细胞癌.两院主张立即手术治疗,但患者恐术后永久不能说话,故要求非手术治疗.除喉部病况外,其它部位未发现异常,颈部淋巴结未肿大.由于一侧声带固定,临床分期已属声门癌Ⅲ期.

    作者:谭厚生;李平;杨玉琼;谭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以肝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睾丸胚胎癌1例报道

    病例男性,38岁.因右上腹不适伴乏力、纳差、腹胀、消瘦1月余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并感双侧腰背部胀痛,未予任何诊治,病情迅速恶化而送入我院.入院时查体:慢性重病容,消瘦,精神差,皮肤巩膜无黄染,左锁骨上可触及3个蚕豆大小淋巴结,质硬,不活动,心肺无异常,腹稍膨隆,肝下界于右肋缘下2cm,剑突下3cm,质硬,表面不光滑,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叩痛,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实验室检查:甲胎球蛋白(AFP)<20ng/ml,腹水为渗出液,腹部B超、CT检查示肝左、右叶多发实质非均质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性肝癌并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学结果示癌结节、睾丸胚胎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单克隆抗体(McAb)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符合胚胎癌.

    作者:张树荣;张彦;田学明;范宗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右肺支气管平滑肌瘤1例

    病例女性,45岁.因咳嗽伴气喘3年余.近1个月来咳嗽、咳痰加重伴发热,来我院就诊.查体:T38.5℃,右上肺叩诊浊音,胸片示右上肺前段肺不张,螺旋CT示右上叶支气管口处见类园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支气管镜检查:右上叶支气管口肿物阻塞,呈灰红色,光滑,恐出血而未行活检.

    作者:宗佩君;刘爱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40例误诊分析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一源于胃粘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于种种原因其误诊率较高,因内报道误诊率为40%~100%,平均为78%.且恶性淋巴瘤细胞对组织的浸润不像癌细胞那样明显,故手术切除机会多,特别是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5年生存率在50%以上,与胃癌的预后截然不同.将潍坊市肿瘤医院1992年10月~1999年11月,住院手术治疗病人中的40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韩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胶质细胞瘤47例术后放疗临床分析

    本文对我院从1985~1994年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脑胶质瘤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一般资料:经病理证实均为脑胶质细胞瘤,并予以病理分级.全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发病年龄小于18岁2例,18~50岁35例,50岁以上10例.病变部位:颞叶26例,额叶12例,顶叶7例,小脑2例.

    作者:纪卫;卓汉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奇曼丁治疗中度癌痛90例临床观察

    奇曼丁是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曲马多缓释片,自1999年以来,我们开始采用奇曼丁治疗中度癌痛患者9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张阳;孙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

    我科1976~1998年共诊治气管肿瘤22例,占同期支气管肺癌(22/924)2.38%,其中原发性气管肿瘤18例,继发性气管肿瘤4例,经手术切除19例,化疗加放疗3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新峰;姜亦升;孙家树;曾宪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TUR-Bt术后肿瘤复发的初步观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率相当高,预防肿瘤复发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吡柔比星(THP)是新一代蒽环类的抗癌药.我院自1998年8月~2000年12月对3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应用THR行TUR-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宋东奎;高建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肺癌患者纤支镜检查

    肺癌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并常易误诊.近4年来,我们对65例老年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诊断肺癌38例,并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

    作者:黄晓琴;林贵轩;叶建鸿;林兆行;林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药浓缩颗粒肠癌Ⅰ号选择性结肠滴注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该病对放、化疗不敏感,影响了对该病治疗的有效率.为寻求对该病的综合治疗措施,近两年来我们采用中药浓缩颗粒(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自拟肠癌Ⅰ号对67例大肠癌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67例,48例为住院患者,19例为门诊患者,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符合国际抗癌联盟(IUCC)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39~78岁,平均58.6岁±7.4岁;54例经手术治疗,46例2~3次化疗,直肠癌47例,结肠癌18例,盲肠癌2例.

    作者:李斯文;李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甲状腺囊性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及诊治

    甲状腺囊性乳头状癌(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临床少见,易误诊误治.我院自1990年至2000年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193例,回顾性分析发现囊性乳头状癌16例,现就其病理特点及临床诊治讨论如下.

    作者:章阳;尹成方;张伟;姚玉民;王银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应用内镜美蓝染色法对早期浅小胃癌的诊断价值

    1999年3月以来我院应用电子胃镜直视下喷洒美蓝染色目标活检,经病理手术证实为浅表微小型胃癌5例.病例对内镜下肉眼可视浅小糜烂、粘膜缺损等病变,尤其单个弧立性病灶视为高度可疑.选择性经内镜直视下喷洒美蓝于病变处染色,并常规活检.本组癌灶分布胃窦小弯2例、胃窦大弯、胃体小弯、胃体后壁各1例.镜下特征均为弧立单个小片状、点样浅表糜烂灶,苔簿洁,边缘大多规整,2例似有红晕.其中浅表微凹型4例、浅表平坦型1例.癌灶目测直径0.2~0.7cm,其中<0.5cm 2例.1例未手术患者坚持自服草药,期间两次复查胃镜病灶依旧.本组经病理及手术确诊为早期胃癌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33~68岁.临床表现均为一般消化道症状,2例有黑便史.4例行胃癌根治术,1例放弃手术治疗.

    作者:何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癌并自发性右膈破裂致膈疝回肠嵌顿坏死

    病例 男,70岁.因剑突下及肝区剧痛半天入院.疼痛呈持续绞窄性痛,向后背放射,不能忍受,不能平卧.

    作者:张树荣;范宗江;陈卫华;田学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