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国际刊号:1008-6358
  • 国内刊号:31-1794/R
  • 影响因子:1.00
  • 创刊:199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5期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非外伤性阴囊急症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非外伤性阴囊急症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FI对45例非外伤性阴囊急症进行检查,观察阴囊内容物的形态、回声及血流变化,并通过手术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诊断.结果:CDFI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中睾丸扭转100%(17/17),炎症100%(28/28).17例睾丸扭转均表现睾丸内无血流灌注和低血流灌注,28例睾丸炎和附睾炎表现为睾丸和附睾内高血流灌注.结论:CDFI可成为早期鉴别诊断非外伤性阴囊急症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海蛟;顾勇主;张立;张永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0例成人社区获得性病毒性肺炎分析

    目的: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的背景下,为SARS和其它病毒性肺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03年4月12日~6月5日收治的10例成人社区获得性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影像学、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SARS流行病学特点1例(10%),符合流感流行病学特点3例(30%).主要临床症状:发热(100%)、咳嗽(70%).就诊时白细胞(WBC)计数减低3例(3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增高5例(5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减少者3例(30%).病原学检查:流感病毒7例(70%),副流感病毒2例(20%),1例SARS病原学检查结果阴性.就诊时异常的胸部X线片表现以肺实质阴影为主.进展3例(30%),阴影在下肺9例(90%)、心缘旁3例(30%)、单侧9例(90%)、双侧1例(10%).全部病例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相对SARS,成人社区获得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具有发热不反复、肺内病灶单发、病程短、预后好的特点,对SARS的诊断更应注意流行病学及恰当时机反复病原学检测.

    作者:许宾;刘刚;陈影;邓星奇;赵燕萍;肖丽萍;黄燕;孙加源;方佩君;杨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电视胸腔镜处理恶性胸腔积液的体会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在恶性胸腔积液处理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年~2002年8月43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例经电视胸腔镜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胸膜固定术后有效率达95.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电视胸腔镜在恶性胸腔积液的处理中具有安全、微创、诊断准确的特点,是有效的胸膜固定方法.

    作者:范虹;王群;徐松涛;蒋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表皮囊肿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表皮囊肿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表皮囊肿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9例皮下表皮囊肿表现为低回声至中等回声,边界清晰,有包膜,内部多见管道样结构,压迫后有形变,放松后复原.3例睾丸表皮囊肿中2例表现为低回声光团,内部见散在高回声,1例表现为睾丸内实质不均质光团,高低回声相间(洋葱征).3例深部表皮囊肿表现为液性暗区或低回声型.彩超显示表皮囊肿内无彩色血流.结论:表皮囊肿具有一定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尤其对睾丸表皮囊肿的声像图认识,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术.

    作者:张韵华;刘利民;袁锦芳;李超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成人麻疹32例报告及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2例成人麻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疹发生率高,且较儿童麻疹重,形态及出疹顺序均非常典型.93.75%的患者有明显的畏光、流泪、结膜充血及上呼吸道症状;84.38%有39℃以上的高热,中毒症状明显;25%有麻疹黏膜斑;消化道症状多见(43.75%);16例(50%)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4例(12.5%)出现窦性心动过速、5例(15.63%)合并肺炎.结论:成人麻疹临床表现典型且较重,易出现并发症.对成年人进行麻疹强化免疫,值得探讨和实践.

    作者:钟志越;王瑞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乳癌保乳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腋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在保乳手术决策中的价值.结果:本组患者100例得到随访,失访4例,随访率96.4%;随访时间1~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其中1例于手术后26个月发现原发性子宫内膜癌,49个月后死亡;1例12个月后同侧腋窝复发改行改良根治术;1例发现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行放疗;1例发现对侧原发性乳房癌行根治性手术(原保乳侧为导管浸润癌,对侧再发为导管内癌);1例患乳再发纤维腺瘤而做局部切除术.结论:保乳手术将逐渐成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主流手术,甚至部分ⅢA期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可以获得保乳机会,保乳手术的适应证有扩大的趋势.

    作者:张勇;秦贤举;倪旭东;吴铮;陈问潭;赵大方;李文如;张华;成剑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脑钠素(BNP)浓度的影响及其同心衰预后的关系.方法:42例心衰患者(NYHA分级Ⅱ-Ⅳ级),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卡维地洛组)22例.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浓度,观察卡维地洛对BNP浓度的影响;以6个月内再人院或死亡作为观察终点,评价卡维地洛对心衰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卡维地洛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有BNP浓度下降,卡维地洛组BNP浓度下降更明显(P<0.05);卡维地洛组2例发生终点事件,发生率9%,常规治疗组8例发生终点事件,发生率40%,常规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高(P<0.01);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治疗后BNP浓度以及是否加用卡维地洛与终点事件密切相关.结论:BNP浓度可以预测心衰患者预后;卡维地洛可以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作者:刘敏;徐岩;程自平;许邦龙;史学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鼻内窥镜手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目的:通过对鼻内窥镜手术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的观察,探讨慢性上颌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75例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清除中鼻道病变及异常结构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对照组35例术中切除中鼻道病变及异常结构的同时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两组病例治愈率无明显差异(x2=0.03P>0.05),治疗组减少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结论: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手术中主要清除窦口周围异常结构及病变,上颌窦自然开口如无明显狭窄不必扩大.

    作者:田广永;张毅;赵艳梅;孙滨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屈膝半卧位腹部吸脂术

    目的:提高腹部吸脂术的塑形效果.方法:采用屈膝半卧位,吸脂范围包括上下腹、两侧髂腰部及乳房下皱襞部分区域.结果:腹部吸脂52例,吸脂总量3000~5200ml,平均3500 ml.6例术后早期皮肤有麻木感;4例皮下有轻度瘀斑和硬块.术后腹围缩小6~12cm.结论:采用屈膝半卧位吸脂,方法简便易行,减少吸脂操作时的难度,并有助于确定吸脂范围,增加吸脂量,术后有较好塑形效果.

    作者:陆平言;魏有志;许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MS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MS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疑冠状动脉狭窄者行MSCT扫描,利用大密度投影(MIP)重建,2D重建,仿真内窥镜技术,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结果:40例160支血管经MSCT成像,134支(84%)可用于影像学评价,26支(16%)不能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46支,其中左前降支(LAD)病变18支,回旋支(LCA)病变12支,左主干(LMA)3支,右冠(RCA)病变13支.MSCT发现狭窄41支,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4支,回旋支病变12支,左主干病变3支,右冠病变12支.敏感性为82.6%(38/46),特异性97.3%(111/114).结论:在控制心率的情况下,MSCT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

    作者:赵进委;钱农;赵建中;邹瑞秀;蒋国民;潘昌杰;薛跃君;沈钧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颌内垂直牵引治疗阻生上颌尖牙

    目的:利用正畸方法导萌阻生尖牙.方法:根据埋伏尖牙牙根发育情况以及临床检查,分析埋伏尖牙阻生原因,运用外科翻瓣导萌术,结合方丝弓矫治技术直接黏接托槽牵引导萌阻生尖牙.结果:15例埋伏尖牙均排人牙列内.结论:利用頜内垂直牵引阻生尖牙,不仅保存了尖牙,尖牙牙周附着良好,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虞国君;庞劲松;张哓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一家系中患甲状腺髓样癌(MTC)9例国内甚少见,探讨家族性MTC不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1991~2002年手术治疗的9例家族性MTC的临床资料.9例家族性MTC中:5例为一次手术,3例二次手术,单纯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7例,2例对侧MTC转移,均行甲状腺局部切除,加同侧颈淋巴清扫术.保留部份组织.结果:1例家族中年长和1例伴有嗜铬细胞瘤者未手术治疗均死亡,其余均健在,随访长30余年,短1年.结论:家族性MTC如单侧者,手术以患侧甲状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加同侧淋巴清扫术为宜,如为对侧甲状腺转移,再作对侧甲状腺部份或全部甲状腺切除,同时对侧淋巴结清扫术.本组2例甲状腺对侧转移均行甲状腺部份切除,随访达10年,未见复发,元甲状腺功能低下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建军;应荣彪;王祥龙;瞿海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乳腺癌高频超声声像图分析

    目的:研究乳腺癌高频超声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390例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超声资料.结果: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复杂.有形态不规则、毛刺样改变、高回声晕环、簇状钙化斑、回声衰减、纵横比大于1等表现的乳腺癌超声诊断正确率较高,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囊实性、肿块小于10mm及中、高回声的乳腺癌超声诊断正确率较低.结论:充分认识乳腺癌各种超声表现,有助于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作者:刘利民;张韵华;袁锦芳;丁红;夏罕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氯诺昔康对异丙酚静脉注射痛的预防作用

    目的:与利多卡因和安慰剂对照比较,观察氯诺昔康对异丙酚静脉注射引起的疼痛缓解程度.方法:选择1 20例ASAI~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Ⅰ组在施行异丙酚诱导之前60s,给予氯诺昔康4mg(2ml);Ⅱ组在施行异丙酚诱导之前60s给予氯诺昔康8mg(2ml);Ⅲ组在施行异丙酚诱导之前60s给予利多卡因40mg(2ml);Ⅳ组在施行异丙酚诱导之前60s给予生理盐水(2ml).观察每组疼痛的发生率和根据Ambesh法进行疼痛评分.结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氯诺昔康和利多卡因一样可以降低异丙酚静脉注射疼痛发生率,不同剂量的氯诺昔康与降低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氯诺昔康与利多卡因之间也无显著差异.结论:氯诺昔康作为麻醉的辅助用药,可降低异丙酚引起的静脉注射痛,与利多卡因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氯诺昔康4mg与8mg剂量疼痛缓解率相同.

    作者:李敏;朱彪;薛张纲;蒋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PLS)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6例PLS进行观察.结果:粟粒状肿块2例,单发性肿块2例,多发结节状肿块2例,其形态特点与其组织学类型密切对应.镜下肿瘤由异型淋巴细胞构成,小细胞性2例,大细胞性和混合细胞性4例,大细胞性淋巴瘤相对多见.免疫标记显示多数病例(5/6)为B细胞源性.结论: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复杂多变,多为B细胞源性,结合相应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可确诊.

    作者:史继敏;史留生;孙曼萍;蔡则骥;桂律;叶宣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提高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1995年1月~2001年12月26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男23例、女3例.闭合性损伤15例、开放性损伤11例.多发伤25例,合并其它脏器部位损伤56处.伴有休克17例、腹膜炎15例、气胸8例、呼吸衰竭2例.术前确诊17例,术中探查发现9例.确诊时间24h内21例、1周内3例、2周内1例、半年内1例.手术经胸切口12例、经腹切口11例、胸腹联合切口3例.手术行疝回纳、修补膈肌裂口,并处理其他合并损伤.结果:治愈22例(84.6%)、死亡4例(15.4%).分别死于重型颅脑外伤、严重肝破裂失血性休克、延误诊断后结肠绞窄所致MOF、脑外伤机械通气3个月后严重感染.结论:提高认识、正确运用辅助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复苏、及早手术,正确处理其他合并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王晓东;景炳文;杨兴易;谢纯红;高泉根;郑志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支气管残端处理的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我们行肺切除手术中处理支气管残端的经验.方法:各类肺切除手术1501例,其中男性1171例,女性330例,年龄12~78岁,平均61.3岁.全肺切除58例,肺叶切除1443例,左侧826例,右侧675例;肺的恶性肿瘤1389例,良性病变112例.支气管残端的处理分为两组:甲组残端未结扎,即Sweet法(间断全层缝合法),635例;乙组Sweet法加残端结扎866例,其中有187例支气管残端还进行了预防性的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结果:手术死亡5例(术后14d内),术后胸腔出血再次进胸的17例,胸腔感染15例;除6例因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外,其余均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术中输血0~2000ml平均400ml,胸管引流100~2500ml,平均300ml,胸管留置6h~14d,平均1.5d.支气管胸膜瘘(BPF)11例;其中甲组:8例BPF(1.2%);乙组:3例BPF(0.3%),其中Sweet法加残端结扎加周围组织覆盖加强的187例未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对甲乙两组用PearsonsX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P<0.05.结论:Sweet法加残端结扎能明显减少BPF的发生;而Sweet法加残端结扎加周围组织覆盖加强的方法能有效的防止BPF的发生,特别适合于那些高危因素的病人.

    作者:尤庆生;严煜;刘俊华;董汉宣;陈荫椿;石仲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72例老年妇科手术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妇科手术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值得注意的问题,旨在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72例≥65岁妇女妇科手术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子宫脱垂和生殖道恶性肿瘤是手术主要指征,分别占31.39%和21.51%.17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拟定手术,全子宫切除术是主要术式.结论:有明确手术指征的老年妇科手术是必须的;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术后严密监护,老年妇女多可安全完成手术;对有绝经后阴道流血或B超提示宫腔内病变或子宫内膜增厚者必须先施行分段诊刮术.

    作者:冯令达;翁雷;朱建龙;庄桂霞;朱万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新生儿念珠菌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足月孕妇念珠菌感染的基本状况,及新生儿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来源,为念珠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念珠菌培养、Germ-tube试验、革兰染色、API20C AUX念珠菌鉴定系统及DNA及指纹检测对208对足月孕妇阴道分泌物、口腔标本及新生儿的口腔标本进行念珠菌分离及鉴定.结果:母体阴道念珠菌检测阳性率51.92%,口腔念珠菌检测阳性率47.59%,其中20.19%,阴道与口腔同时阳性,初生婴儿口腔念珠菌的阳性检出率0.96%,足月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的阳性检出度29.35%明显高于初生婴儿(P<0.01);仅有7对母婴念珠菌检测均为阳性,但不具有相同的遗传特性.结论:足月孕妇有较高的念珠菌感染率,新生儿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来源以环境为主,预防应从环境入手.

    作者:刘植华;邓瑛;李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胰激肽释放酶对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胰激肽释放酶对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72个伴心率变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以时域法和频域法评价治疗前后心率变异(HRV)改变.结果:对照组SDNN、SDNN in-dex、HRV三角指数较入选时降低,随访前后的差值有显著差异;治疗组UAER较治疗前降低,余各指标差值无显著差异.结论:胰激肽释放酶可有效延缓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进展.

    作者:皇甫建林;陆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氰咪胍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甲氰咪胍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54)及对照组(n=41),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炎、抗过敏、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甲氰咪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为80.5%,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甲氰咪胍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肯定.

    作者:孔庆兰;蔡俊荣;王彦英;张惠梅;张京君;王小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的评价

    目的:评价适合临床使用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方法.方法:332例入选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病理组织学,现症感染血清学抗体快速检测法(CIM-GLD's Hp RT),3项中2项阳性认为有Hp感染.结果:CIM-GLD'sHp RT,病理组织学,快速尿素酶法敏感性分别为95.77%、91.01%、81.48%;特异性分别为95.10%、96.50%、93.0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22%、97.18%、93.9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7%、89.03%、79.17%.结论:CIM-GLDs Hp RT具有较高的准确诊断HP感染的价值.

    作者:董玲;孙剑勇;王吉耀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面颈部结核病及误诊病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面颈部结核病病例,以探讨面颈部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的原因.方法: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自1995年5月~2003年5月8年间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的62例面颈部结核病病例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结果:淋巴结结核55例,其中颈淋巴结结核39例,腮腺淋巴结结核17例,结外型结核6例,3例发生于颊黏膜和牙龈,3例病变位于下颌骨.23例发生误诊,误诊率为37.1%.结论:面颈部结核的发病率低,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可疑结核病者,有必要进行穿刺检查或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作者:叶为民;林国础;竺涵光;陈敏洁;孙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耐药性探讨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常规方法鉴定肺炎链球菌,纸片扩散法测试肺炎链球菌对9种抗生素敏感性.当苯唑西林抑菌圈≤19mm时以E-test浓度梯度法测定其对青霉素敏感性.自血液分离的菌株均以E-test法测定青霉素及万古霉素的MIC值.结果:从呼吸道、血液及眼分泌物共检出42株肺炎链球菌.苯唑西林筛纸片筛选耐药率达35.7%,进一步经青霉素E-test检测,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检出率实际为19.0%.PRP株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明显高于非PRP株.结论:苯唑西林纸片测试肺炎链球菌敏感性有一定重要误差(假耐药率);PRP检出率虽比邻国报道低,但其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作者:魏衍超;向波;肖柯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环孢霉素A在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应用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RNS)的疗效.方法:对1998年8月~2002年4月收住院的14例RNS患儿进行CsA治疗后的临床分析.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2.5~12岁,病程4个月~9年.激素依赖12例,激素无效2例.治疗前单用激素4例,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10例.CsA4~5mg/kg.d,强的松龙1.0~1.5mg/kg隔日,疗程12个月.结果:12/14获完全缓解,2/14例部分缓解.根据肾活检病理分为微小病变(MCNS)与IgM肾病(IgMN)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3.3%和87.5%,统计学元显著差异.血浆白蛋白和血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4例患儿CD4与CD8比值治疗前后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小剂量CsA治疗RNS是安全和有效的,IgMNS和MCNS缓解率高.

    作者:周利军;徐虹;曹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24例青年人大肠癌临床特征

    目的: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年人大肠癌124例患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生存率.结果:124例青年人大肠癌,平均病程5.5个月,误诊97例,占78.2%,误诊以肠炎、痔疮、痢疾多见.Dukes分期C、D期共95例,占76.6%.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多见,共71例,占57.3%.124例中81例行根治性手术,根治组5年随访生存率28.4%.结论:青年人大肠癌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如何早诊和早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柳益书;姚礼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诊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首次AMI患者,7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62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和住院期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TCA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3.2%,梗塞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 Ⅲ级血流者为64.3%;直接PTCA组血管再通率为100%,均达TIMI Ⅲ级血流.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50.4±13.3%,直接PTCA组为63.8±9.4%,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溶栓成功者其AMI后2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TCA组(54.3±8.2 vs 63.8±9.4,P<0.05).溶栓组中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者其AMI后3、6个月的LVEF始终低于直接PTCA组(P<0.05).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PTCA者为18.3%,IRA开通率为100%,其AMI后2周及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TCA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组因IRA未能开通或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T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32.4%vs 0%,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降低院内死亡率.补救PTCA也能有效开通IRA,获得TIMI Ⅲ级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惠永明;姚丹林;仲崇星;朱辉;严萍;熊永红;李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EGFR和HER2联合过度表达在食管癌中的意义

    目的:分析EGFR和HER2的联合过度表达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和HER2的表达.结果:在食管癌中EGFR和HER2的联合过度表达率为25%EGFR和HER2联合过度表达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的局部浸润程度无关,在N1期患者中两者的联合过度表达高于N0期患者.联合过度表达者的预后较差.结论:EGFR和HER2联合过度表达在食管癌转移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属于肿瘤发生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后期事件.EGFR和HER2联合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葛棣;曾亮;冯明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23例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2002年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3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病例.结果:23例中,由胆囊切除术引起的肝外胆管近端损伤21例,由胆总管探查术引起的胆总管远端穿通伤2例,22例治愈,1例死亡.出血和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应可预防,早期发现,合适的手术与通畅的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何秉;张厚康;张剑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及Ⅳ型胶原(IVC)与慢性肝炎患者组织炎症程度与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76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A、IVC、PⅢP水平,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分析上述指标与肝纤维化及炎症之间的关系.结果:上述3项指标随着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随着肝脏纤维化分期的上升而升高,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A、PⅢP、IVC可做为反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朝晖;佘为民;倪燕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激光照射结合树脂封闭防治乳牙龋坏的研究

    目的:观察激光照射结合树脂封闭在防治乳牙龋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28颗乳牙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然后用光敏流动树脂进行封闭;对照组的128颗乳牙不作任何处理.结果:治疗组128颗乳牙,经6个月后,其龋坏率仅为7.0%,对照组为29.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半导体激光照射结合树脂封闭,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防治乳牙龋坏的方法,易于临床推广并被儿童接受.

    作者:沈国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早、中期胃癌临床特征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早、中期胃癌病例的临床表现、胃镜、X线检查、手术和病理所见等综合性研究,找出早、中期胃癌的发病特点,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从204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中筛选207例早、中期胃癌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7例中,早期胃癌发病率为2.20%,中期胃癌为7.92%.主要表现为上腹痛,主要体征为上腹压痛.122例患者术前进行了胃镜及活组织检查,113例(92.6%)确诊为胃癌.127例术前进行了X线钡餐检查,103例(81.1%)确诊为胃癌.术后病理发现:(1)44.9%的早、中期胃癌生长在贲门部,38.6%生长在胃窦部;(2)肿瘤大小对于肿瘤浸润深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3)71例(34.3%)发生淋巴结转移,13例(6.3%)有远处转移;(4)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为主(68.2%).结论:早、中期胃癌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上腹痛.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对于早、中期胃癌的确诊率较X线钡餐高.

    作者:陈凤媛;徐希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手术治疗46例分析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2002年间手术治疗的46例乳头旁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中,憩室切除术33例,憩室内翻缝合术4例,BillrothⅡ式胃切除和(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8例.憩室出血缝扎术1例.全组共有22例同时行胆道手术.术中损伤胆总管和主胰管各1例,均经手术治疗后治愈.术后死亡1例.全组40例获得随访,36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总治愈率90%.结论:憩室切除术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首选方法,对不宜行憩室切除的病例可采用胃肠道转流或胆道内引流术.

    作者:朱隽;孙益红;戈少云;王承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处理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手术后并发乳糜胸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山医院和解放军第149医院从1987年1月~2003年1月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3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2例中保守治疗13例,9例治愈,死亡4例(30.8%);手术治疗19例,16例治愈,死亡3例(15.8%).结论: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可通过适当选择时机进行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相比较,外科治疗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同时多数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钮海弟;徐善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5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呼和浩特市收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人中的15例死亡病例进行病案复习,就一般情况、流行病学、既往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直接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死率10.42%,平均年龄54.67,6例伴基础疾病,14例死于呼吸衰竭和ARDS.结论:(1)有效的、早期呼吸支持至为关键;(2)激素不能改变病程进展;(3)营养支持不足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崔丽英;张越;李鸿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普米克气雾剂,简称BUD)对哮喘儿童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对43例初诊哮喘患儿(治疗前-A组)和30例经储雾罐吸入BUD 200~800μg/d治疗6~36个月(平均16.75个月)的复诊哮喘患儿(治疗后-B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和股骨BMD.其中7例患儿进行治疗前后自身BMD比较.结果:在BUD吸入治疗后,哮喘患儿股骨头BMD值,尤其是股骨大转子BMDG.T.值有显著上升(0.79±0.17对0.67±0.18,P<0.05),而腰椎BMD值略有下降(BMDL2~4 0.97±0.18对1.01±0.27,P>0.05).7例哮喘患儿在吸入BUD治疗后,腰椎和股骨所有部位BMD值均较治疗前上升,尤以股骨BMDNEcK、BMDwARD、BMDG.T值上升更为明显(BMDL2~40.98±0.16对0.87±0.20,P>0.05;BMDNEcK1.20±0.19对0.92±0.29,P<0.05;BMDwARD1.26±0.18对0.91±0.32,P<0.05;BMDG.T 0.83±0.12对0.65±0.12,P<0.01).结论:经储雾罐吸入BUD200~800μg/d治疗小儿哮喘,不会使BMD明显下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童哮喘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宝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腔脏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腔主要器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和对照组,术后12h和24h处死.运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胰腺局部动脉血流(胰头、体交界处)、门静脉血流、脾动脉血流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结果:SAP时,大鼠胰腺局部动脉血流明显下降,术后12h已有明显下降(vs对照组P<0.01).随胰腺炎病程进展,胰腺局部血流的下降更严重(24h vs12h P<0.05).与此同时,门静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量也下降(vs对照组P<0.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内脏主要器官血流明显下降.

    作者:许雪峰;靳大勇;吴肇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细胞外基质因子检测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

    目的:通过对多种细胞外基质因子的检测,创建出一套无创、简便易行的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方法:以肝活检为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同时检测肝纤维化和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纤黏连蛋白、血清Ⅳ型胶原、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和血清脯氨酸肽酶,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方程.结果: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别,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中度、轻度)>正常对照.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血清Ⅳ型胶原、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和血清脯氨酸肽酶各因素均进入回归方程.以回归方程预测的肝纤维化T值大于0.95者做判断肝纤维化的标准,结果该法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80.0%,符合率为85%.结论:肝细胞基质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纤黏连蛋白、血清Ⅳ型胶原、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和血清脯氨酸肽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可以对肝纤维化进行定量预测诊断.

    作者:孔令斌;司怀令;孔庆胜;赵庆贤;王庆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与肥胖、血脂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脂肪肝患者与肥胖、血脂紊乱及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对64例老年T2DM合并或无脂肪肝患者进行血脂水平、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的测定,并计算体重指数(BMl),腰、髋比值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T2DM并脂肪肝组(A组)与无脂肪肝组(B组)相比,体重指数(BMI),腰、髋比值,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FINS明显升高(P<0.05~0.01),IS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PL-C)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肥胖有关.

    作者:唐灵;苏珂;胡永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颌下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对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颌下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1年3月32例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颌下腺炎,32例中22例结石位置浅而明确,即刻去除结石后结合抗炎治疗.结果:去除结石后22例患者炎症迅速好转,随访1~3年,其中有14例患者颌下腺结石复发.结论:对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颌下腺炎,若结石位置明确浅表,可以在炎症期取石,起到解除梗阻引流通畅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病例是关键.

    作者:王庆;顾章愉;余优成;阮宏;丁小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管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144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B组口服Niflec.观察服药过程中排便情况,肠腔清洗效果和气泡存在情况,比较服药前后3d大便性状及次数,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43例病人完成研究,其中A组71例,B组72例.两组病人在服药后约1~1.5h开始排便,排便4~8次后即可接受肠镜检查,两组清洁肠道的有效率均为100%.A组2例、B组1例出现轻度恶心、头昏和头痛.两组在排便时间、肠腔清洗效果、服药前后大便性状和次数及不良反应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应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安全有效,准备时间短,不需要饮食限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楼晓楼;周平红;姚礼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败血症大鼠促炎症细胞因子变化及其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败血症大鼠不同时间血浆促炎症细胞因子(IL-8、TNF-α)、外周血液和腹腔渗出液中炎性细胞的变化规律以及山莨菪碱(654-2)干预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刺法复制大鼠败血症模型,分别在0h、8h、16h取血和腹腔渗出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IL-8、TNF-α含量;常规进行外周血和腹腔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结果:败血症组和654-2干预组8h、16h血浆IL~8、TNF-α水平均较Oh明显增高(P<0.01);败血症组大鼠在8h、16h血浆IL-8、TNF-α均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654-2干预组上述2种细胞因子水平在8h、16h均低于败血症组(P<0.05).败血症组和654-2干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8h、16h均较0h明显降低(P<0.01或0.05),且均明显低于假手术对照组;而败血症组和654-2干预组大鼠腹腔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8h、16h均较0h显著增高(P<0.01),且均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结论:IL-8、TNF-α在大鼠败血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败血症大鼠外周血和腹腔渗出液中炎性细胞的异常分布现象可能与IL-8、TNF-α有关.654-2可能有抑制IL-8、TNF-α过度产生或释放作用.

    作者:雷宁玉;石增立;刘凤;于小玲;王宝娃;董晓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结肠癌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对63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58(92%)例患者获得治愈.3例(4.8%)发生吻合口漏,5例(7.9%)围手术期死亡,左右半结肠对比皆无显著差异.结论:重视对结肠癌致梗阻的认识,遵循根治肿瘤、解除梗阻的原则,有效的术中肠道清洁,选择合理的术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顾盐炎;王爱东;贾震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肺癌病人血清MMP-2和MMP-9的检测

    目的:探索肺癌病人循环MMP-2和MMP-9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5例肺癌、45例肺炎和50例正常人血清MMP-2和MMP-9.结果:在上述3种血清样品中,MMP-2平均水平分别为91.45ng/nl,68.98 ng/ml和102.46ng/mi;MMP-9平均水平分别为257.01 ng/ml,149.22 ng/ml和110.69 ng/ml.正常人和肺癌病人相比较,血清MMP-2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MMP-9的平均水平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正常人和肺炎病人相比较,血清MMP-2的平均水平具有显著差异,MMP-9的平均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循环MMP-9是诊断肺癌的一个候选标记物.

    作者:孙书明;周妍;胡志雄;金盈;潘俊杰;金复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盲针法电针治疗中风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应用盲针技术,用单盲法研究电针对中风后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4例急性期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盲针通电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行NIHSS、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0天行SPECT-rCBF脑显像检查,记录各脑区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指数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r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盲针法能够有效用于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针灸与现代康复理论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急性期中风患者功能康复的疗效,SPECT-rCBF脑显像检查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系促进脑功能激活后的重组.

    作者:王东生;王新文;谢瑞满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Graves病并发甲状腺微小癌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Graves病与并发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关系以及其治疗与预后.方法:近20年来手术治疗400例Graves病中14例并发甲状腺微小癌,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并发甲状腺微小癌发病率为3.5%,女性居多,有长时间反复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史,全部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经随访1~20年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本病临床少见,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方因;刘昭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8例青少年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青少年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对8例青少年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组织切片、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3例作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常累及多组鼻窦及眼眶,易反复复发.鼻窦CT示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团块影.光镜示骨与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的良性病变.结论:鼻窦骨化性纤维瘤在临床及生物学行为上是一个呈局部进行性生长的肿瘤,广泛彻底地切除肿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诊断时需要与鼻窦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脑膜瘤等疾病鉴别.

    作者:杨秀萍;龚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16例诊疗分析

    目的:总结胰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我院收治的16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1.9岁.肿瘤位于胰头7例(44%)、胰颈部1例(6%)、胰体尾8例(50%).良性5例(31.3%),低度恶性6例(37.5%),恶性5例(31.3%).术前得到影像学定性诊断者7例(43.8%),得到定位诊断13例(81.3)%.结果:14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有肿瘤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及肿瘤+部分胰腺切除术.主要并发症为胰瘘5例(35.7%)、腹腔脓肿2例(14.3%)、假性囊肿形成1例(7.1%),无手术死亡,均获痊愈.结论:胰岛细胞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和误治.CT和B超对定性和定位诊断准确率不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并不断积累经验是诊断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妥善的术后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宏伟;陈君雪;张诚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疗效及耐受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确诊为小儿癫痫59例,26例采用托吡酯加用、转换为单药治疗;22例单药治疗;11例由传统抗癫痫药(AEDs)转换为托吡酯联合用药治疗.经1~8周的加量期和8周稳定期的观察,进行疗效、耐受性的评价.结果: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总有效率74.58%(44/59).单药治疗有效率81.25%(39/48);联合治疗有效率45.45%(5/11).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目标剂量:2.5~16mg·kg-1·d-1.平均5.6mg·kg.·d-1.结论:托吡酯抗癫痫有效,耐受性和预后良好.

    作者:梅雅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歹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

    目的:观察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结合中医治疗对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组应用芬太尼硬膜外注射(10μg/h),联合治疗组应用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结合中医三阴交穴位注射黄体酮及口服解痉汤治疗.结果:膀胱痉挛发生率:24h内治疗组为40%(12/30),联合治疗组为16.67%(5/3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4~48h治疗组为30%(9/30),联合治疗组为3.3%(1/3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膀胱痉挛缓解率:治疗组为25%(3/12);联合治疗组为80%(4/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结合中医穴位注射及中药口服治疗可明显降低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提高其缓解率.

    作者:吴文通;胡可;严庆波;王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一氧化碳中毒与迟发性脑病的高压氧治疗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与迟发性脑病的效果.方法:对129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9例迟发性脑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通过高压氧治疗患者的症状、体征、脑电图的改善和治愈率明显提高.结论: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重在预防,我们认为由昏迷转清醒,决不等于高压氧治疗结束,应多阶段、长疗程高压氧综合治疗,避免和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作者:李裕梅;李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BUS)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小于2.5cm)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息肉48例,腺瘤7例,腺肌增生2例,小结节型胆囊癌15例)BUS与CDFI的声像图特征.结果:胆囊息肉为多发、有蒂、乳头状高回声结节,CDFI血流分级以0~1级为主(占85.4%);胆囊腺瘤为单发、中或高回声结节,大多有蒂,CDFI血流分级以1~2级为主(占85.7%);胆囊腺肌增生常为基底较宽、低回声结节,病灶内无血流信号;小结节型胆囊癌常为基底较宽、中或低回声结节,CDFI血流分级以2~3级为主(占73.3%);恶性组RI明显大于良性组,如以RI≥0.6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指标,其敏感性为91.7%(11/12),特异性为93.8%(30/32),准确性为93.2%(41/44).结论:BUS联合CDFI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婉媛;王文平;毛枫;黄备建;丁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反应停抗肿瘤机制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现状

    1953年,瑞士的Ciba药厂合成了反应停(th-lidomide),并于1957年作为镇静催眠和治疗妊娠早期呕吐药而被推向市场.但1961年澳大利亚悉尼市皇冠大街妇产医院的麦克布雷德医生发现,他经治的3名患儿的海豹样肢体,与他们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过反应停有关.并将他的发现和疑虑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至1971年及其后的数年间,世界各国相继报道并确证了反应停与海豹儿的相关性,随即停止应用反应停.

    作者:姜雪;蔡则骥;高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现状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人类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呈世界流行,感染率为0.5%~2%,感染者半数以上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约60%的急性丙型肝炎(HC)患者转化为慢性.到目前为止,以干扰素为主的抗病毒治疗只能使30%左右的病人得到根治,故尚未发现令人满意的治疗药物.因此治疗性HCV的DNA疫苗的研究对预防HCV感染和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阻止病程进展十分重要.

    作者:佘为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MDR3型P-糖蛋白在胆汁脂类转运中的作用

    肝脏是脂类代谢的中心,肝细胞通过其细胞膜的毛细胆管面,每天分泌约1g胆固醇和4g卵磷脂(磷脂酰胆碱)进入胆汁.脂类分泌入胆汁具有多种生理意义:①人体内胆固醇除了代谢形成胆盐外,绝大部份通过胆汁排泄;②胆汁中的卵磷脂有助于胆固醇的溶解,可防止疏水的胆固醇分子在胆道内形成胆固醇性结石;③胆盐是一种天然的离子型去垢剂,卵磷脂可灭活其去垢活性,防止对肝脏和胆道上皮细胞的损伤[1].但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对胆汁内脂类分泌的机制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基因家族的深入研究,MDR3基因及其在胆汁脂类转运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者:花荣;曹晖;吴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进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但至今对它的概念、分类及病因等仍缺乏足够地认识.为此,笔者根据自己既往的研究,结合文献复习予以介绍.

    作者:张宇浩;陈婕;朱文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关于直接性门腔分流的思考

    自1969年Rosch等[1]首先报道了经颈内静脉穿刺在肝内建立门腔分流(TIPS)的实验性研究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TIPS术已被广泛地用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顽固性胸腹水、肝肾综合征等门脉高压并发症的治疗.TIPS术的显著缺点之一为分流道功能的不稳定性,即难以持久地维持分流道的通畅性.研究表明:TIPS术后6个月、12个月内分流道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情况分别为17%~50%及23%~87%.许多学者认为:TIPS术后必需对患者密切随访以及时地修复狭窄或闭塞的分流道,保持其通畅性,使得TIPS成为一种多阶段的治疗措施,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使得社会医疗资源负担沉重.因此,采用有效的措施预防TIPS分流道的再狭窄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2~7]

    作者:罗剑钧;颜志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的磁性药物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1000万,死亡700万.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大部分患者就诊时伴有转移病灶,原发病灶不能手术切除,化疗往往是可供选择的主要治疗方法[1].通过传统的注射途径应用化疗药物,药物均匀分布在全身循环中,药物在到达肿瘤之前,要经过同蛋白结合、代谢、排泄等步骤,血液中药物浓度迅速降低,终只有少量药物到达肿瘤部位.要提高肿瘤内化疗药物浓度就必须提高全身循环系统的药物浓度,也就必须加大药物剂量,从而也加大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病人的顺从性较差.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癌的局部治疗

    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外科手术仍是首选的方法之一,但原发或转移的肝癌在发现时只有20%的患者有手术机会[1].近年来针对肝癌的综合治疗日益发展,其中肝癌的局部治疗越来越显示其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的肝癌的局部治疗包括经皮元水酒精注射、经皮穿刺乙酸注射、射频治疗、激光间质热疗、微波固化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另外还有术中的局部治疗,如冷冻治疗,经血管的肿瘤栓塞化疗以及在研究中的高温液体热损伤、沸腾化疗药物瘤内注射治疗等.本文对以下几种局部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志明;任正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及其新进展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初的HaIted根治术,20世纪50年代的扩大根治术,60年代的改良根治术,近年来的保乳手术[1].不同年代外科治疗乳腺癌的术式,主要反映了当时对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理解程度和各种治疗的进展情况[2].

    作者:高振祥;沈坤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肿瘤血管形成与肝癌的复发转移

    肿瘤血管形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微血管形成以及肿瘤中血液循环建立的过程.肿瘤血管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病理基础,一方面肿瘤通过肿瘤血管从宿主获得营养和氧气;另一方面,又通过肿瘤血管源源不断地向宿主输送和转移瘤细胞,并在机体的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和诱导血管形成,导致肿瘤的转移[1].肝癌为血供丰富的实体肿瘤,其生物学特性包括高度血管浸润及转移倾向,导致该疾病的预后不良.肿瘤血管形成理论的建立,为研究肝癌的复发和转移的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治疗肝癌,防止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找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徐光辉;叶胜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7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发病率低,临床报道较少,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较难.我院1993~2002年共收治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7例,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庄捷;李可为;卞育海;陈治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热注塑剂所致深度烫伤创面的治疗体会

    烫伤可以由各种热的液体或固体物质所致,但由热注塑剂所致的烫伤未见报道.我科收治1例病人在模具厂工作时,约300℃高温的液体状注塑剂击穿左手掌中部皮肤,灌入手掌中各间隙,并成形为固体状,掌心处皮肤裂口约1cm,取出这个成型固体物质及随后的创面覆盖都极其困难,我们采用一期行异物取出术,二期行皮瓣转移术修复创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涛;寿勇明;亓发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闭合性膝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在临床较为少见,因其症状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及病人截肢率高,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自1993~2001年共收治23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正据;陆才芳;叶茂;彭爱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纳洛酮在鉴别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重症脑损伤中的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酗酒增多,酒后驾车增多,由于过量酒精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身体调节功能降低,易引起车祸或跌伤致颅脑损伤,特别是重症脑损伤致昏迷时间长,但由于酒精中毒亦可导致昏迷.因此,昏迷是重症脑损伤引起的还是酒精中毒引起的,常给医护人员的诊断带来困难.自1999年1月~2002年7月,我们应用盐酸纳洛酮鉴别诊断急性酒精中毒或重症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78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圣芳;陈汉民;张银清;王玉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合并Sj(o)gren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和Sjogren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是有争论的.为了弄清原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PPMS)和(Sjogren syndrome, SS)之间的关系,我们对40例PPMS患者伴发SS的情况用修订的欧洲SS标准进行了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万鹏;房博;江明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00例高位肛瘘临床治疗体会

    1995~2002年我们共收住院治疗高位肛瘘10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切开挂线法进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甫拉提·居马;刘宏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结肠造口的护理

    直肠癌占消化道肿瘤的第2位[1].我国每年有近2万例行结肠造口[2].永久性结肠造口给患者生理、心理、工作、社交带来许多影响.改进和提高结肠造口技术和重视造口的护理是改善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笔者自2000年3月~2003年5月共护理结肠造口病人50例,护理疗效较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慧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误诊分析

    1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24岁,因持续性高热伴剧烈头痛6d入院.入院查体:T 39.4℃,双侧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均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直径1~2cm,质软、触痛明显,颈无抵抗,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腔B超检查未发现肝、脾及腹腔淋巴结肿大.头颅CT正常,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1×109/L,淋巴细胞38.9%,中性粒细胞61.1%,血沉正常,肝功正常.拟诊淋巴瘤,做两次骨髓穿刺涂片均阴性,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效果欠佳.经取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作者:刘泽兰;蒋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纳洛酮抢救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观察

    纳洛酮是1960年合成的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非麻醉药物过量、休克、新生儿窒息、肥胖症、重度颅脑伤及脑血管意外等[1].现将我院2001年5月~2001年8月临床应用纳洛酮抢救重度急性酒精中毒2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云甫;罗国君;孙圣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谷维素、尼莫地平、肠溶阿斯匹林预防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发病率高、发作形式多,发作起来很痛苦的原发性血管性头痛.由于对偏头痛发病机制不完全了解,因此没有彻底根治性治疗.对偏头痛治疗主要分急性发作期终止疼痛的治疗和发作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作者将1998年~2000年在本院门诊就诊的131例偏头痛急性期治疗稳定后的病人分成两组:对照组嘱避免涉及偏头痛发作的各种诱因,如吸烟、饮酒、促发偏头痛的食物及药物、气候、情绪不稳定.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肠溶阿斯匹林、谷维素.对两组病人进行观察对比.

    作者:杨善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微创碎吸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6例体会

    自2000年1月~2002年8月,我们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碎吸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告如下.

    作者:邱晓平;王连文;徐光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膀胱阴道瘘的诊治体会

    膀胱阴道瘘主要由于产伤、妇科手术所致.诊断一般较为容易,但手术治疗确有一定的困难,且并发症较多.我院自1992年3月~2003年6月收治膀胱阴道瘘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孝华;李健;葛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围手术期的系统化整体护理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NP)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极高,我院手术治疗的20例ANP患者,加强围手术期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卞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48例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吡格列酮是继曲格列酮之后新的一种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该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而不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我们对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

    作者:林寰东;高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外耳道癌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外耳道癌临床少见,其发生率不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1],有关外耳道癌的治疗原则和预后资料相对较少.本科曾遇3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黄新生;谢晓凤;罗雪梅;顾章愉;王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例大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1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28岁,乡村体力劳动者,身高170cm,体重62kg,因心悸、胸闷、气急、头晕、头痛、黑朦2次就诊,在出现上述症状之前从事重体力劳动.

    作者:周达新;葛均波;张峰;王晓彦;陈灏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面罩机械通气氧疗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机械通气应用于临床已有70年的历史.近10多年来,由于高科技(如精密微传感器压力、流量、容积和气体分析等)和微处理技术应用于呼吸衰竭(呼衰)的病理生理、呼吸机及其机械通气各种生理效应的研究,使呼吸监护和呼吸机的性能不断优化.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的成败与呼吸机性能和机械通气的连接方式有关,合理地应用机械通气,给患者以呼吸支持,改善或纠正缺O2,CO2潴留和酸碱失衡,预防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拯救患者生命,为基础疾病治疗、呼吸功能改善和康复提供条件.

    作者:钮善福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