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在肾活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4例临床怀疑肾损害的病例分别用美国产BARD活检枪和半自动活检枪行穿刺活检术.结果:穿刺成功59例,成功率为92.3%(59/64).26例行BARD自动活检枪,成功率为92.3%(24/26),活检标本平均长度为13.2±4.63 mm,肾小球平均数目为14.8±6.5个,血尿发生率为7.7%(2/26),无包膜下血肿发生.38例行半自动活检枪活检,成功率为92.1%(35/38),活检标本平均长度为10.7±5.34 mm,肾小球平均数目为8.2±5.94个,血尿发生率为31.6%(12/38),包膜下血肿发生率为2.6%(1/38).BARD活检枪与半自动活检枪相比,在标本长度、肾小球数目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后者.结论:超声引导下肾活检成功率高,并发症少,BARD活检枪与半自动活检枪相比,更具优势,两者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毛枫;季正标;何婉媛;王文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87年1月~200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和解放军第149医院18例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3例.均为多发伤.左侧膈肌破裂16例,右侧1例,双侧1例.手术经胸6例,经腹切口10例,胸腹联合切口2例.手术行疝回纳、修补膈肌裂口,并处理其它合并伤.结果:治愈15例,死亡3例.1例双侧膈肌破裂患者死于粉碎性肝破裂、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严重的脑外伤;1例死于呼吸、循环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结论:提高认识,正确应用辅助检查,尤其是X线、CT等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复苏、正确处理其他合并伤、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徐善明;陈安清;钮海弟;钟金龙;卢正兴;陈喜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6月~2004年6月间85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例资料,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和病理切片.根据病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无明显急性炎症者可行病灶加周围部分腺体切除;有明显急性炎症者先抗炎后再行以上手术;形成导管瘘者的,将与瘘管相连的扩张导管及周围腺体组织切除.结果:96%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彻底治愈,其中有5例复发,经导管切开彻底搔刮,去除炎症组织,充分引流换药后痊愈.结论:本病结合病史、体征以及术中病理切片可明确诊断.疑难病例术前可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患者经抗炎、病灶加周围腺体切除、引流等综合治疗措施可痊愈.炎症组织经充分引流换药后痊愈.
作者:邵玉国;胡修全;吴志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应用声学组织灰阶定量技术,研究扩张型心肌病人的心肌组织灰阶特征.方法:应用计算机软件对正常人42例和经临床确诊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0例进行图象分析.结果:病例组二尖瓣水平的短轴切面上,室间隔和左室侧壁的心肌灰阶值均高于正常人,均有显著差别(P<0.01),而前壁的心肌灰阶值均低于正常人,有显著差别(P<0.01).在乳头肌水平的短轴切面上,病例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的心肌灰阶值稍高于正常人,但无显著差别(p>0.05),而前壁和后壁心肌灰阶值均低于正常人,均有显著差别(P<0.01).
作者:滕丽娜;潘翠珍;舒先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国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各组成成分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成分及起止点,然后分别测量各组成成分起止点的宽度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前束、后束、斜束的长度,同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有3种类型.前束起点宽度为7.96±0.93 mm,止点宽度为9.17±1.1 mm;后束起点宽度为9.86±1.57 mm,止点宽度为14.06±2.81 mm;斜束宽度为起点18.55±2.27 mm,止点宽度为13.37±2.62 mm;前后束长度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斜束的长度则无变化.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分三型.前束在肘关节屈曲90°时长,此时亦为紧张状态,后束则随肘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而逐渐变长,而斜束的长度不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王友华;汤锦波;纪标;刘璠;吴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剂与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正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至少1个月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380例,按服用单剂(EH1组,212例)和联合用药(EH2组,168例)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血压控制情况及降压有效率.单独分析3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EH2组的降压有效率(83.9%)明显高于EH1组(56.6%,P<0.005);EH2组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EH1组(P<0.001);服用单剂降压药物无效而改为增加药物剂量的患者,其血压降低均值明显小于改为联合用药的患者(P<0.01);31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压有效率仅为35.5%,并且多为联合用药的患者.结论:小剂量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剂药物,单剂药物效果不明显而改为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剂药物增加剂量的效果.
作者:曹悦鞍;龙南展;彭朝胜;毛丽华;王玮;夏菁;臧贵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腘动静脉损伤并同侧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腘动静脉损伤并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者,在修复血管后用以腓肠内或外侧血管为蒂的腓肠肌瓣逆向旋转覆盖外露的腘动静脉,再行游离植皮修复创面.结果:6例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均得以保肢.随访0.6~3.2年,患者能正常行走,上下楼梯无影响,患踝跖屈肌力无明显下降,膝关节伸0°,过伸5~10°,屈曲可达90~110°,患者对治疗满意.结论:利用腓肠内(外)侧血管为蒂的旋转腓肠肌瓣覆盖损伤外露的腘动静脉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创面是处理腘动静脉损伤并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一种简单、省时、实用的治疗方法,适合急诊处理,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作者:王明贵;朱庆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切口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切口联合尿道电切镜实施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手术治疗26例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移行细胞癌.结果:26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8 min,输尿管袖套电切除时间平均9 min.随访无肿瘤复发和种植.结论:单切口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并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吴东军;刘艺扬;张日强;李先承;吴洪昌;宋希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开展胆道造影技术和其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病史及术前检查结果,对有胆道探查指征病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胆道造影,以明确胆道情况.结果:术中胆道造影共10例,均获成功,术中见2例胆总管扩张(约1.1 cm),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或占位.结论:术中胆道造影成功率高,显影清晰,可降低开腹胆道探查率,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
作者:谢岳林;陈贵;黄武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损伤的胰岛素瘤βTC-6细胞功能与AKT基因各异构体(AKT1/AKT2/AKT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体外培养条件下STZ诱导的βTC-6细胞损伤前后不同时间点,Insulin基因和AKT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在STZ作用前和作用后24 h、72 h,βTC-6细胞的AKT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AKT1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下降(P<0.05),在STZ作用后72 h则更为显著(P<0.01).AKT2和AKT3基因表达水平亦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Insulin基因表达水平亦下降,且在STZ作用后72 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βTC-6细胞功能与AKT基因的表达相关,并且Insulin基因的表达与AKT1基因的表达呈正向关系.
作者:阳峻;宋陆军;沈坤堂;牛伟新;秦新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作为短小手术异丙酚静脉平衡全麻的临床意义.方法:检验和观察瑞芬太尼在20例行短小手术麻醉病人的呼吸抑制效应.结果:异丙酚的靶控输注浓度为4.5μg·mL-1,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浓度是变化的,12例病人的自主呼吸能够满意维持,在这些病人当中,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浓度为1.6 ng·mL-1,输注速度的中位数为0.05μg·kg-1·min-1,保持自主呼吸情况下的瑞芬太尼的浓度范围很宽,范围相差4.7倍,即0.6~2.8 ng·mL-1.结论:瑞芬太尼的半数有效浓度变化大,因此全身麻醉的开始浓度就很难确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控制呼吸还是必要的,尽管加大瑞芬太尼的剂量而减少了异丙酚的用量,但病人同样可以快速苏醒主要得益于瑞芬太尼的超短时间敏感半衰期.
作者:俞文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沙普仑在提高悬雍垂腭咽成形手术(UPPP)患者全麻苏醒期安全性的作用及意义.方法:36例ASAⅡ~Ⅲ级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择期实施UPPP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多沙普仑组(D组),每组1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时停用全部麻醉药物,D组在手术结束时先静推多沙普仑1 mg·kg-1,继之静脉滴注0.1%多沙普仑+5%葡萄糖混合液;C组只在相应时间给予等量的5%葡萄糖液.记录手术结束至病人清醒和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6 h内MAP、HR变化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病人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拔管后6 h内病人MAP、HR较早恢复稳定,舌后坠、呼吸抑制、误吸、喉痉挛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UPPP患者术后应用多沙普仑能降低全麻苏醒期的风险,具有安全、可靠、实施简便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谭明韬;肖秀华;苗传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3年间3 479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3 400例同期患者(对照组)的胃镜及病理检查、Hp检测情况,对两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残胃组的不同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各种残胃病变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残胃组Hp感染率为26.56%,明显低于对照组58.26%(P<0.01).(2)残胃患者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低(P<0.01),而不同性别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胃镜随访时间<6个月、6个月~5年、6~10年、11~20年、>20年,残胃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40.74%、32.93%、26.22%、10.89%、1.85%,各时间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4)BillrothⅠ式Hp感染率(37.62%)高于BillrothⅡ式和Roux-en-Y胃肠重建术式Hp感染率(19.12%、29.24%),3种术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5)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变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8%、61.12%、65.03%,前者与后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6)残胃伴及不伴胆汁返流者Hp感染率分别为7.49%、31.59%,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残胃患者Hp感染率低,且与年龄、手术术式、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残胃患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并选择性的根治Hp.
作者:尹曙明;郑松柏;于晓峰;曹秀英;王根生;项平;徐富星;欧平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病因和诊断方法,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选择152例符合FUO病例,对病因和确诊的终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38例(91.8%)FUO患者通过血清学和(或)细菌学、体液或骨髓、组织活检、手术探查以及观察临床过程和(或)治疗反应获得明确诊断.感染性疾病组占48%(73/152),在感染组中,传染性疾病共27例,占17.8%(27/152),而结核病(肺结核、肺外结核)17例(17/152),占11.2%;肿瘤性疾病占27.6%(42/152),血管结缔组织病占15.1%(23/152),仍有9.2%(14/152)诊断不明.结论: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是我院FUO主要原因,在诊断FUO时,应尽可能获得病原学、免疫学、病理学依据,这样有助于避免误诊、漏诊和治疗的盲目性.
作者:张鸿文;赖国祥;柳德灵;林庆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首次心脏事件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表现的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999年1月1日~2002年12月30日248例住院患者,116例是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次心脏事件的表现,列为AMI组,另外132例有心绞痛病史,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且无心肌梗死,列为冠心病对照组(CHD);通过Logistic回归的方法处理性别、血压、吸烟、尿酸、家族史、年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11个参数.结果:性别、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男性,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其首次心脏事件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较一般冠心病者显著增高.
作者:王培宁;汪师贞;杨新春;汪爱虎;陈明;张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广泛切除边缘系统胶质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3年5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广泛切除的边缘系统胶质瘤10例,术后常规化疗或(和)放疗,6~12个月中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病灶区域的情况,随访其疗效.结果:患者均行广泛性边缘系统肿瘤全切除术.病理检查:星形细胞瘤Ⅰ级6例,Ⅰ~Ⅱ级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围手术期情况均良好,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门诊随访,其中长3年5个月,短10个月.早期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肿瘤残留.近期复查头颅CT或MRI,尚未发现肿瘤复发征象.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广泛切除边缘系统胶质瘤,辅助化疗或(和)放疗是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无明显后遗症.
作者:许海雄;刘明发;罗友章;李克民;张志宏;方旭生;林恩;郭骅;张增良;孙德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程度的关系.方法:作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病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配对的慢性胃炎但不伴有胆汁反流的病例.结果:199对患者中(男性72对,女性127对),病例组年龄50.0±14.5岁,对照组49.8±14.5岁.胃窦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48.2%/51.7%)重于对照组(52.9%/47.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5.1%vs 23.1%,P>0.05).胃体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50.8%/49.2%)重于对照组(53.9%/46.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0.9%vs 18.7%,P>0.05).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显著差异(27.6%vs 24.6%,P>0.05).Hp阴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仍然重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48.0%vs.40.0%,胃体为44.1%vs.38.4%).两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相似(胃窦:25.0%vs.24.7%,胃体:16.2%vs.18.1%).但在Hp阳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却轻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61.8%vs.69.4%,胃体为62.7%vs.70.2%).但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胃窦:25.5%vs.18.4%,胃体:33.3%vs.23.4%).结论:胆汁反流与胃窦、胃体慢性炎症有关,胆汁反流为主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作者:朱月;陈世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起病形式,类型,分析磁共振成像和三种诱发电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确诊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结果及相互间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以视神经脊髓炎和东方型多发性硬化为多见,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均有病灶,视觉诱发电位的敏感性高.结论: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符合亚洲多发性硬化的特点.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相结合,能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毛悦时;吕传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经产妇再次分娩时的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在仁济医院产科分娩且符合条件(下述)的经产妇311例,统计其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并加以分析.结果:经产妇的剖宫产率为29.90%,其手术指征中首位是胎儿宫内窘迫,占13.50%;其次是巨大儿,占6.11%;相隔10年以上再次分娩的经产妇更易发生相对性头盆不称.结论:胎儿宫内窘迫是经产妇剖宫产术的首要原因,及时手术是避免围产儿预后不良的重要措施;因巨大儿手术者居其次,对分娩方式应个体化考虑;相隔10年以上再次分娩的经产妇剖宫产率较高,更易因相对性头盆不称而不得不手术终止妊娠.
作者:钟一村;赵爱民;李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夹闭大鼠肾动静脉的方法复制大鼠IRI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肾缺血及再灌注1 h、4 h和24 h时血清和肾组织中IL-6、IL-8和TNF-α含量,并对肾系数、血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单纯缺血组和再灌注4 h、24 h组肾组织中IL-6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血清中IL-6水平仅在缺血组低于假手术组;血清与肾组织中的IL-6含量在不同时间内其变化呈直线正相关(r=0.89,P<0.05).肾组织中IL-8、TNF-α水平在单纯缺血和再灌注早期(1 h、4 h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0.05),随再灌注时间延长两者逐渐下降至对照组水平;血清IL-8在单纯缺血和再灌注1 h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血清SUN、Scr水平和肾系数在IRI各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IL-8、TNF-α可能参与了早期肾IRI过程,IL-6在肾IRI中可能起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刘凤;石增立;于小玲;石磊;张树华;董晓青;王宝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损伤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82例肾损伤病人的检查结果及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血尿152例(83.5%);B超检查66例,有异常改变43例(65.2%);CT检查86例,65例(76.1%)表现异常.136例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手术治疗29例,26例痊愈,3例死于多发伤失血性休克.17例肾动脉栓塞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本组肾损伤治愈率98.9%.结论:血尿是诊断肾损伤的重要依据.对严重多发伤的病例,不论有无血尿,应常规进行B超和CT检查.轻中度肾损伤能用非手术疗法治愈,肾动脉栓塞对中度肾损伤疗效确切,对严重肾损伤应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郑祥奇;袁捐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对132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改良millin前列腺切除手术,其手术要点为前列腺摘除后将膀胱颈部粘膜拉下覆盖缝合于前列腺窝内壁.结果:手术时间50~135 min,平均81.5 min,术中出血50~750 mL平均失血量为150 mL,平均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70.5 g.平均6.5 d,全部病例拔除导尿管、排尿通畅.108例获术后随防3~25月,IPSS自术前平均26.8分下降至4.5分,QOL自平均4.5分降至1.2分,平均大尿流率自术前6.8 mL/s升至18.6 mL/s,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该改良术式尽量保留了尿道粘膜的完整、止血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杰;薄隽杰;黄旭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估术前常规凝血试验(coagulation tests,CTs)预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接受口腔颌面外科大手术的387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术前常规CTs筛选出12例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并匹配24例对照,对两组间出血相关临床事件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输血量进行分析.结果: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病率为3.10%,其中血小板计数(PC)异常的发生率为2.07%,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异常的发生率为1.34%,CTs筛选出的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凝血功能异常为1.29%(5/387).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延缓手术或改变手术方式(66.7%vs.0%,P=0.000016)、术中术后全身使用生物止血剂(58.3%vs.8.3%,P=0.0025)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病例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77±1.37h vs.5.84±2.54h,P<0.01);而在术中因失血引起低血压(16.7%vs.4.2%,P=0.28),因出血再次手术(8.3%vs.4.2%,P=0.56),因出血导致死亡(8.3%vs.0%,P=0.33)及术中失血和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前常规CTs检查不能预测多数和术中出血相关的临床事件的发生,但对术前已有凝血功能异常病史和症状、体征的患者,CTs的结果能反映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对预测可能出现的出血性并发症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纪均;张凌;姜虹;朱也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HB)病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肌钙蛋白I(cTnⅠ)与心电图(ECG)改变三者的关系,探讨HBV对心肌损伤的机理.方法:收集36例HB的临床资料及ECG的变化,并检测血清HBV-DNA、cTnⅠ含量.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各型肝炎cTnⅠ的阳性率不等,总阳性率为22.2%(8/36).急性、慢性重度、慢性中度、肝硬化、慢性轻度的阳性率分别为50%(2/4)、25%(1/4)、23.4%(3/13)、14.2%(1/7)、12.1%(1/8),急性肝炎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慢性中度、重度与慢性轻度、肝硬化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轻度与肝硬化之间、慢性中度与慢性重度之间无显著差异.HB病人ECG异常发生率为36.1%(13/36),4例急性肝炎患者均有过ECG改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1)cTnⅠ阳性与ECG异常表现并不一致,cTnⅠ可以作为判断HB心肌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2)在HB急性期的心肌损伤可能是HBV直接作用,慢性HB心肌损伤是自身免疫作用的结果.
作者:周永香;范修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痰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双纸片协同筛选试验和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阿莫西林/棒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40%.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呈现良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均小于36%.产ESBLs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新、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非产ESBLs菌株耐药明显升高,经卡方检验示有显著差异(P<0.001),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与非产ESBLs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产ESBLs有关.结论:下呼吸道感染应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并检测ESBLs.
作者:蔡培泉;王春新;赵寅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骨形态蛋白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颗牙周骨缺损患牙,其中骨形态蛋白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10颗(BMP组),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10颗(GTR组),常规牙周翻辨术治疗10颗(OFD组)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24周分别观察各组的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变化.用SPSS10.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术后PPD、CAL和SBI均有明显减少,BMP组、GTR组与OFD组相比较,减少更为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BMP组与GTR组相比,PPD和CAL减少更为明显,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SBI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X线比较,BMP组牙槽骨密度增加更为明显.结论:骨形态蛋白联合GTR技术与传统的GTR术和牙周翻辨术相比,更能有效减轻牙周炎症、减少牙周袋深度、增加临床牙周附着水平和促进缺损处骨组织修复.
作者:何建明;王慧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IgE低亲和力受体(FcεRⅡ,CD23)基因点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外显子9上的G→A碱基突变.结果:本实验未能发现基因外显子9上存在G→A突变,PAGE电泳检测不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结论:所研究人群中FcεRⅡ基因不存在(G→A)点多态性.
作者:陈华军;曾红科;刘军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3例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发生率为21.3%,有上腹部饱胀或隐痛78.2%,发热伴右上腹绞痛和压痛21.7%.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合并胆囊结石21.7%,B级合并胆囊结石30.4%,C级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共占47.8%.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改善或缓解78.5%.手术病人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2例死亡,占22.2%.结论:肝硬化病人合并胆道结石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多数缺乏胆石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或其症状被肝病的临床症状所掩盖.应常规行胆道系统的B超检查,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此类病人对手术耐受性差,并发症多,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黄东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NSE值在不同时段的变化.方法:选取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仔细询问发病时间,分为2~8 h、8~16 h,>16 h 3部分.与40例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的患者相对照.结果:各个时间组血清NSE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8~16 h期间血清NSE水平高,与其它各时间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NSE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8~16 h达高.
作者:马驰骋;刘爱军;马英文;孙涛;张树民;黄玉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取头困难时应用产钳的优势.方法:选择手娩胎头失败改用产钳助产291例为观察1组,因胎儿窘迫情况紧急、胎头高浮和深嵌直接使用产钳助产159例为观察2组,徒手取胎头1 565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术中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产钳均1次助娩成功,娩头时间缩短,无一例发生产伤或因取头时间过长导致新生儿窒息.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可安全地娩出胎头,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吴虹霆;陈智慧;王柳燕;郑忠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壶腹癌中p57Kip2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6例原发性壶腹癌,4例壶腹部腺瘤和8例壶腹部正常组织手术切除标本的p57Kip2和Ki-67表达水平.结果:46例壶腹癌的p57Kip2标志指数(labeling index,LI)平均为44.8%±24.6%,明显低于壶腹部正常上皮64.9%±11.3%(P=0.017).腺瘤的p57Kip2 LI平均为62.3%±2.8%,与正常上皮表达相比无显著差异.p57Kip2 LI在淋巴结转移(33.2%vs 57.5%;P=0.001),十二指肠浸润(40.8%vs 59.3%;P=0.04),胰腺浸润(38.9%vs 55.9%;P=0.019)以及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vs Ⅰ期或Ⅱ期,33.2%vs 57.5%;P=0.001)病例中显著降低.Ki-67高表达与壶腹癌的淋巴结转移(69.7%vs 49.2%;P=0.0012),十二指肠浸润(64.7%vs 42.6%;P=0.006),胰腺浸润(65.8%vs 48.8%;P=0.012),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vs Ⅰ期或Ⅱ期,69.7%vs 49.2%;P=0.0012)呈显著相关.p57Kip2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在壶腹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p57Kip2失活不是一个早期基因事件,而是一个相对较晚的事件,与肿瘤的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相关.Ki-67是反映壶腹癌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史亚洲;秦新裕;孙益红;沈坤堂;唐伟;幕内雅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OOK导丝用于电视宫腔镜下输卵管阻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101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在电视宫腔镜下对阻塞的输卵管行插管加压疏通治疗,对未能疏通的输卵管进一步用COOK导丝疏通治疗.结果:1101例患者中1555条输卵管阻塞,139条通而不畅:经输卵管插管加压疏通治疗,85条通畅;进一步用COOK导丝治疗,1213条通畅及70条通而不畅,输卵管的通畅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输卵管插管及COOK导丝用于电视宫腔镜下输卵管阻塞的治疗,能有效疏通输卵管,显著提高输卵管的通畅率.
作者:于玲;李欣迎;杨燕;刘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吸烟、不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稳定期及发作期痰液中IL-8和TNFα水平变化以及炎症细胞的变化与其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对60例COPD患者(吸烟28例,不吸烟32例)在稳定期及发作期分别测定痰液的中性粒细胞数及II-8和TNFα浓度.结果:吸烟组在稳定期痰液中TNFα和IL-8均较不吸烟组高(P<0.05,P<0.05);吸烟组发作期痰液中TNFα、IL-8较不吸烟组水平增高(P<0.05,P<0.05);吸烟组在发作期TNFα、IL-8水平也较稳定期显著增高(P<0.05,P<0.05);不吸烟组发作期也较同组稳定期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1).发作期TNFα、IL-8的升高与炎症细胞数值相关(r=0.67,0.75).结论:COPD患者痰液中IL-8和TNFα水平升高,炎症细胞增多表明气道炎症程度较重,预示COPD急性发作频率较高.
作者:黄龙;郑玉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咪唑安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中的镇静、消除病人的围术期不良记忆(顺行性遗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各组入室后分别静脉给咪唑安定0.1 mg·kg-1(Ⅰ组)、0.075 mg·kg-1(Ⅱ组)、0.05 mg·kg-1(Ⅲ组)和NS 3 mL(对照组,Ⅳ组),术中以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咪唑安定至手术结束前20 min.记录基础值及使用咪唑安定后5 min、15 min、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镇静程度,遗忘率及术中、术后烦躁,恶心、呕吐,头晕及幻梦等不良反应.结果:Ⅰ组静注咪唑安定后5 min、15minMAP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组MAP、HR、R、SpO2与基础值比较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程度3级及以上Ⅰ组29例、Ⅱ组26例、Ⅲ组19例均较Ⅳ组0例有显著差异(P<0.05),Ⅰ、Ⅱ组间镇静程度无显著差异;但较Ⅲ组有显著差异(P<0.05);Ⅰ组遗忘率96.7%、Ⅱ组遗忘率93.3%、Ⅲ组遗忘率76.7%明显高于Ⅳ组无遗忘(P<0.05),Ⅰ、Ⅱ组间遗忘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Ⅲ组(P<0.05);镇静和遗忘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性.使用咪唑安定病人有8例出现烦躁不安,不听指令,术后出现恶心、呕吐3例,头晕3例.结论:咪唑安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的抗焦虑、镇静及顺行遗忘效果好,按0.075 mg·kg-1给药效果满意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吴利东;朱彪;朱晓红;余树春;彭艺;徐国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与甲氧吡酮(米力农)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环磷腺苷葡胺组(n=40)、米力农组(n=40).环磷腺苷葡胺组:先给环磷腺苷葡胺30 mg加5%葡萄糖20 mL缓慢静脉推注,再给150 mg加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入,每日1次,连用7 d.米力农组:甲氧吡酮2.5 mg口服,每日4次,连用7 d.结果:2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2.5%.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磷腺苷葡胺是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刘菊香;张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宫颈刮片、阴道镜及高危HPV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对发现宫颈异常的患者同时进行宫颈刮片、阴道镜检查及高危HPV检测,对一项或多项异常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134例病理结果阳性(CINⅠ、CINⅡ、CINⅢ、宫颈浸润癌)的患者,比较三种方法的检出敏感度.结果:宫颈刮片阳性者70例,敏感度为52.2%,阴道镜108例,敏感度为80.6%,两者阳性检出率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高危HPV感染者阳性118例,敏感度88.1%,与宫颈刮片的敏感度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阴道镜的敏感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及早期诊断,应以宫颈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查及高危HPV检测相互结合以提高检出率,降低假阴性.
作者:王静;绉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在临床未扪及肿块乳腺原位癌中的外科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4月~2004年8月乳腺外科临床未扪及肿块的乳腺原位癌6例.全部病例经美国GE公司生产的平板2000D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检查,并应用定位系统行病灶术前穿刺定位切除.结果:导管内癌4例,小叶原位癌1例,导管内癌伴Paget病1例.全部病例术前准确定位,2例行保乳手术,4例行改良根治术.结论: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结合术前病灶穿刺定位切除能发现更多临床未扪及肿块的乳腺原位癌,使其得以早期治疗.为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广泛开展保乳手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张亚男;尤承忠;陈卫东;汤文浩;刘万花;郑凯尔;何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整复术中的可行性,并与臂丛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整复肩关节脱位的29例与采用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整复的32例分别分为A组和B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下整复肩关节脱位的效果.结果:双异丙酚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臂丛阻滞,且肩关节复位时间明显短于臂丛阻滞.结论:短效静脉麻醉药双异丙酚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整复术效果可靠,起效快,留观时间短,安全可行.
作者:范相成;赵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6月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用机械通气患者63例临床资料.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1例,非VAP 32例.结果:①VAP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VAP组[(17.3±15.3)d vs(6.1±3.8)d,P<0.01],VAP组机械通气时间>10 d者(41.9%)多于非VAP组(9.4%),有显著差异(P=0.003).②VAP组给予营养支持者(31.8%)少于非VAP组(71.8%),有显著差异(P=0.004)③以是否发生VAP为因变量的Logistic分析表明,通气时间与营养支持是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论:VAP患者通气时间较长,合理营养支持的比例低,这两者可能是发生VAP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承惇;陆泽元;张贵昌;李浩;任南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颈部大血管在临近颅底处损伤的两种手术方法.方法和结果:2例颈部邻近颅底处大血管损伤病人以不同方法得到救治.其一为椎动脉在第二颈椎左侧横突处的损伤并伴假性动脉瘤,缝合横突前方残余颈长肌及筋膜,达到与动脉瘤外包裹术相同的效果;另1例为颈内静脉出颅处的不全离断伴休克,远心端在不能结扎和缝合止血的情况下,用明胶海棉揉成团块填塞、压迫,止血疗效肯定.结论:颈部大血管临近颅底处的损伤,上述方法方便、简单、止血快捷,疗效肯定.
作者:黄宗文;宋跃明;朱毅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Cpn)和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癌标本43例和非肺癌呼吸科病人19例肺组织中Cpn特异性抗原.结果:肺癌组Cpn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癌组中Cpn-Ag阳性率88.4%(38/43),对照组阳性率26.3%(5/19),p<0.0001.结论:肺癌患者易患Cpn感染,Cpn感染与肺癌有一定的关系,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周妍;孙书明;胡志雄;金盈;徐坚;余竹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临床干预.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基础降压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立普妥10 mg和阿司匹林0.1 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用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监测全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极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更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干预有显著疗效(P<0.01).
作者:劳永光;刘华荣;黎以斌;钱耀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并探讨分析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AGE)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7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表达.结果:70例胃癌组织中MAGE-1、MAGE-3的阳性率分别为28.6%、35.7%,癌旁正常组织均不表达.基因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Hp感染、肿瘤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结论:MAGE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可以此作为靶抗原进行肿瘤免疫治疗.
作者:张颖;陈世耀;刘天舒;王吉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的变化节律.方法:选择夜间打鼾、体重指数≥25的高血压患者95例,监测夜间7 h的血氧饱和度和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氧饱和度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哮喘.结果: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心率、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心率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组中75.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单纯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占7.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夜间低氧血症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增高趋势明显;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较杓型组增高显著.
作者:曹梅;李南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998~2001年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的随机分成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随访3年,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等指标,Ⅰ期胃癌无显著差异;Ⅱ期、Ⅲ期、Ⅳ期胃癌有显著差异.肿瘤未浸润至浆膜的胃癌无显著差异;浸润至浆膜的胃癌有显著差异.结论:Ⅱ期、Ⅲ期、Ⅳ期胃癌及肿瘤浸润至浆膜的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可减少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3年生存率.Ⅰ期及病变未浸润至浆膜的胃癌可不必常规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
作者:应敏刚;陈路川;陈夏;周东;叶文飞;严俊;游原喻;臧卫东;曾毅;黄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接受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患者高血压病的患病及治疗情况,以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肾穿刺患者的资料,对其高血压情况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肾穿刺患者,尤其是其中的慢性肾病患者中的高血压发生率高,分别为54.9%和63.3%.肾实质性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在全部肾穿刺患者和慢性肾病患者中分别为25.9%和26.3%.各种急、慢性肾脏病几乎都可以伴发高血压.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和血清肌酐值高于不伴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低于140/90 mmHg的占14.2%,慢性肾病伴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不高于130/80 mmHg的占7.0%.结论:高血压和肾脏病常常互为因果,伴随发生.高血压是肾脏病病情严重的表征之一.通过控制血压来延缓肾脏病进展,临床上仍大有可为.
作者:傅辰生;方艺;徐少伟;丁小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患者HPVs潜伏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A组:375例宫颈Ⅰ°~Ⅲ°糜烂患者为研究组.B组:为对照组,394例体检宫颈光滑者.采用PCR方法,对A、B两组进行宫颈HPVs检测,研究其潜伏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HPVs阳性率为31.2%,对照组阳性率9.14%,两组有显著差异(χ2=58.68,P<0.001).宫颈糜烂Ⅰ°与Ⅱ°、Ⅱ°与Ⅲ°间HPVs阳性率无显著差异(χ2=2.6,P>0.1;χ2=1.03,P>0.5),而Ⅰ°与Ⅲ°糜烂HPVs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6.62,P<0.025).且Ⅰ°、Ⅱ°与Ⅲ°患者HPV潜伏感染的构成比分别为23.08%、35.9%和41.02%结论:宫颈糜烂患者HPVs潜伏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宫颈糜烂与HPVs感染相关更加密切.
作者:李季;曹文苓;颜景兰;黎小东;关艳冰;田广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在腹水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7份不同性质的腹水进行有关项目的检验,同时采用传统腹水鉴别法和SAAG鉴别法进行鉴别并比较.结果:漏出液的SAAG(21.68±4.65 g/L)和渗出液的SAAG(7.01±2.38 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5.28,P<0.01).传统四项鉴别法(白细胞计数、腹水总蛋白、Rivalta试验、比重)中的各单项鉴别符合率分别为69.3%、85.3%、84.0%、84.0%,同时符合传统四项指标的总符合率为46.7%;而SAAG鉴别法的鉴别符合率为96.0%.结论:SAAG鉴别法的鉴别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腹水鉴别法;以SAAG法鉴别积液的性质更容易、更准确.
作者:毛维荣;季广厚;卢金环;乔尚平;董艳;杨修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肌松状态下的术中知晓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罗库溴铵肌松状态下觉醒状态(wakefulness)恢复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16例ASA Ⅰ~Ⅱ级在单纯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病人.使用HXD-1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BIS.静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采用独立臂技术判定觉醒状态的恢复与消失.待觉醒状态恢复后,以10 mg·kg-1·h-1持续静注丙泊酚直至觉醒状态再次消失.结果:觉醒状态恢复前后各30 s内,BIS值分别为62.1±6.2和65.9±6.1.觉醒状态存在时BIS值明显大于觉醒状态消失后(P<0.001).BIS预测觉醒状态恢复的Pk值是0.662.觉醒状态恢复概率为5%、50%和95%的BIS值分别是51、63和74.结论:BIS可以作为肌松状态下监测觉醒状态恢复的指标,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作者:陈伟;葛圣金;姜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尖锐湿疣患者社会学及性行为特征,了解尖锐湿疣的主要感染途径.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使用封闭式问卷,对417例患者进行社会学特征调查,对103例患者进行了性行为特征及感染途径调查.结果:社会学特征分析显示在婚(72.2%)、青壮年(83.3%)、中学文化程度(76.5%)、商业服务业(46.5%)、在沪居住年限10年以上(67.9%)所占比例较高;男性患者外出多见(63.6%),女性患者则以从不外出为主(65.5%).性行为特征分析显示首次性交年龄20~25岁(48.54%)、首次性交对象为恋人(40.78%)和配偶(52.43%)比例较高;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占51.46%,有过婚外性行为的男性为67.65%、女性为5.71%,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近3次性交连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男性为20.59%,女性为28.57%.男性患者将感染途径主要归咎于商业性伴(35.29%)和临时性伴(29.41%),女性患者则主要归咎于配偶(45.37%).结论:控制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途径将有利于预防尖锐湿疣的发生.
作者:隗祎;吴惠琍;李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为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结果:TGF-β1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质,主要分布于肝脏非实质细胞中,包括内皮细胞、星状细胞、成肌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随着炎症和纤维化评分增加而增强,且集中在炎症程度较重的门管区.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升高的TGF-β1主要由非实质细胞产生.TGF-β1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呈正比.
作者:顾文君;沈锡中;朱腾方;胡锡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肌酐清除率(Ccr)水平对原发性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和糖蛋白抗原125(CA-125)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测定92例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上述4种肿瘤标记物血清浓度,根据其Ccr、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血浆白蛋白浓度进行分组,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浆白蛋白浓度对血清CA125水平有显著影响,尿蛋白定量增加及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者血清CA125均值升高.不同蛋白尿或Ccr组以上其他3种肿瘤标记物的血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尿蛋白定量增加和血浆白蛋白降低的慢性肾病患者,其血浆CA125浓度升高时并不一定提示恶性肿瘤,Ccr、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水平对AFP、CEA、CA19-9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悦;叶志斌;吉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考察自行制备的纳米级磁性阿克拉霉素微粒在有无外加磁场的情况下在正常小鼠肾脏的组织分布.方法:将正常小鼠分为3组,每组6只.3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磁性阿克拉霉素纳米微粒,其中,第2、3组左肾部位分别外加2000 Gs和4 500 Gs永磁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3组小鼠30 min时的左、右肾脏的阿克拉霉素浓度.结果:磁性阿克拉霉素纳米微粒体内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应用磁性阿克拉霉素纳米微粒给药,药物在靶向脏器的浓度明显高于普通水溶液给药,且靶器官药物浓度与外加磁场强度呈正相关性.结论:磁性阿克拉霉素纳米微粒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作为肿瘤化疗药物的新型载体,磁性纳米微粒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有效提高靶向器官内药物浓度.
作者:张伟;沈锡中;王吉耀;于晓峰;王根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分析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经验治疗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并对经验性治疗的合理性作出评价.方法:将42例,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22例,首先采用哌拉西林/三唑巴坦4.5g静脉滴注,每8 h1次;对照组20例,待痰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剂量及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5~10 d.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3.64%、86.36%、79.5%、4.76%和60%、85%、74.4%、5.4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组肺部感染吸收天数(8.29±1.32)d,ICU住院时间(9.10±1.34)d短于对照组(P<0.05),总住院时间(21.71±5.21)d和机械通气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1株,药敏试验显示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敏感率89.1%.结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可作为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经验性用药,疗效确切.
作者:袁小玲;侯襄河;高绍衍;区秀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术中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76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术中处理方法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术中除采用控制性降低收缩压、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快速静滴等措施外,采取适度的过度通气、迅速扩大骨窗等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盲目探查对侧可致增加死亡率.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应采取过度通气、迅速扩大骨窗等综合措施,不宜盲目探查对侧.
作者:李和平;郗振东;孙红燕;邵连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一些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炎症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以ALT、AST、ALT/AST、A、G、A/G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247、0.273、0.424、0.646、0.423、0.579.伴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趋于下降,球蛋白水平增高,白球比下降;ALT/AST比值亦呈下降趋势.结论:血清生化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及炎症的程度,但无法划定具体的界值来判断炎症损害程度.
作者:刘娓娓;顾文君;沈锡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安全性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122例CHF患者(男性9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9.19±12.52)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3例给予福辛普利5~40 mg/d,美托洛尔12.5~100mg/d,对照组59例给予美托洛尔12.5~100mg/d.两组基础治疗雷同,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良好.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7%,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均有显著的改善(P<0.01).治疗组LVEF、6 min步行距离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福辛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CHF安全有效,可以增强疗效,明显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朱海玲;秦志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上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时加用BiPAP辅助通气,检测应用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与动脉血气等参数,观察其疗效.结果:18例中死亡2例(11.1%),存活16例(88.9%).其中经加用BiPAP辅助通气治疗后血压、心率与SaO2等均有明显改善.应用12~36 h后,上述参数逐步改善直至恢复正常,持续应用时间为4~26 d.病情缓解且稳定持续48 h以上者可考虑逐步撤除呼吸机.结论: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在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早加用BiPAP呼吸机可明显减低死亡率.
作者:严卫;王齐兵;朱蕾;童步高;葛均波;陈灝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鼻窦内窥镜再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体会.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对64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行筛窦、蝶窦开放,额窦、上颌窦窦口扩大等修正性手术治疗.结果:复发性鼻窦炎患者35例(55侧)治愈,5例(8侧)症状缓解,24例(46例)复发性鼻息肉患者有20例(40侧)痊愈,4例(6侧)症状缓解.结论:鼻窦内窥镜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作者:储俊才;何培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细胞传代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成软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不同代MSCs成软骨诱导后,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通过免疫荧光、RT-PCR测定特异性软骨细胞外基质aggrecan的表达情况.结果:经成软骨诱导后,第2、4代MSCs表达aggrecan明显较第6、8代细胞高.结论:MSCs很可能由多种形态功能接近,分化潜能有略有差异的细胞组成;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对此传代后成软骨能力减弱.
作者:霍建忠;陈峥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总结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11~81岁,中位年龄52岁,年龄越大,预后越差.病理类型全系非何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占90.91%,其中中心母细胞型占90.00%,T细胞型仅9.09%,T细胞及富T的B细胞型预后较差.生存时间5~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全部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单独放疗8个月,单独化疗13个月,放疗联合化疗13个月,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均为19个月,比较单独放疗组与放疗联合化疗及鞘内给药组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存期短,其预后主要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关,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为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王建英;贾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从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方法和条件.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在添加VE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每隔3~4 d换一次液.培养16 d后,消化贴壁细胞,用DiI-ac-LDL及FITC-UEA-1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培养3~4 d单核细胞开始贴壁,14d左右开始出现索条状结构,免疫荧光鉴定显示贴壁细胞呈双荧光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70%贴壁细胞表达FITC-UEA-1,85%贴壁细胞表达DiI-ac-LDL.结论:脐血中富含内皮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作者:张文夺;符伟国;徐欣;王玉琦;夏蓓莉;汪圣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近年来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01年1月~2003年12月274例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万/ml)患儿作细菌药物耐药性试验.结果:(1)病原菌分布情况如下: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05株(38.2%),肠球菌49株(17.9%),克雷伯菌39株(14.2%),奇异变形杆菌23株(8.4%),表皮葡萄球菌18株(6.6%),阴沟肠细菌12株(4.4%).(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情况: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细菌、大肠埃希菌产酶率分别为71.4%、41.7%、25.7%.(3)细菌耐药情况:ESBL阳性菌与ESBL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除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阴沟肠细菌对庆大霉素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ESBL阴性阴沟肠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75%、57.1%、71.4%,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71.4%,产ESBL阴沟肠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100%.17.4%的坚忍肠球菌及12%的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但临床治疗仍有效.结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但肠球菌、克雷伯菌等其他细菌的比例在上升,产ESBL菌株增加,存在双多重耐药性,ESBL阴性菌,尤其阴沟肠细菌及肠球菌存在严重的耐药情况.
作者:赵传芳;徐虹;刘诗强;庄丽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4岁,尿频、尿急,马鞍区麻木3年,伴行走不稳半年.曾在外院泌尿科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显.查体:轻度贫血状态,腰骶部无异常毛发,胸椎轻度后凸,腰骶部均有压痛及叩击痛,活动轻度受限,马鞍区感觉消失,大小便功能严重障碍,充盈性尿失禁,双下肢肌力为Ⅳ级,行走不稳,偏向右侧.X线片示:L1下缘至L4上缘椎弓根间距明显增宽,椎弓根变扁,椎体后缘明显受压,边缘完整,有压迫性骨反应,椎体前后径缩短,椎管明显扩大,MRI显示T12~S2椎管内见条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显长T1T2信号,信号不均匀,初步诊断为T12~S2椎管内囊肿.
作者:傅云根;顾连英;傅富英;甘心荣;罗正德;黄智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1年12月~2003年6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胃淋巴瘤(PGL)34例,男18例,女16例,小年龄17岁,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5.6岁.入院治疗前病史短3个月,长26个月.上腹隐痛24例,消瘦16例,黑便、贫血、乏力8例,腹部肿块5例.查体中21例剑突下中上腹有不同程度深压痛,7例扪及大小在2.5~5 cm腹部肿块.29例GI检查,32例胃镜检查,确诊或倾向PGL诊断5例,诊断率16.7%.27例误诊胃癌或胃溃疡,2例误诊重度萎缩性胃炎伴细胞重度不典型异常增生,误诊率82.3%.
作者:韩伟;秦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以下简CH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在其诊断与治疗上有相当多的临床医师存在着偏差,以至使得较多的CHF患者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病情延误,预后恶化.
作者:朱文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临床医学工作涉及到医师和患者两方面:病人患病求医、去医院就诊,是作为求助者;医师看病和治病,是作为帮助者.这种在医院特殊社会场合中所形成或建立的医师与病人及其家属相互作用的人际交往关系,即医患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指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与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病人及其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是所有临床工作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季建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是调脂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近年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二级和一级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血运重建术,而在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骨质疏松、肾脏疾病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也有很多进展;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以外的多效性是其作用广泛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裴志勇;崔吉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心血管疾病和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人数逐年显著增加.近年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总结的证据揭示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心血管疾病死亡重要的预测因素.美国NHANESI普通人群调查(1992年,n=5926)资料分层分析后得出结论是血尿酸浓度大于416μmol/L(7 mg/dl)组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危险性较血尿酸浓度小于321 μmol/L(5.4 mg/dl)组增加77%;血尿酸浓度每增加59.48μmol/L(1 mg/dl),心血管事件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危险比分别是男性1.09(95%CI:1.02~1.18)和1.17(95%CI:1.06~1.28),女性1.26(95%CI:1.16~1.36)和1.30(95%CI:1.17~1.45).
作者:姜林娣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