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冠心病左室肥厚(LVH)者24h动态心电图(DCG)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室性期前收缩(PVS)的冠心病者86例,根据心脏彩色超声仪检查结果分为LVH组(A组)和无LVH组(B组),A组又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A1组)和对照组(A2组).所有患者均行24h DCG监测,计算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数目、形态.结果 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B组明显增高,两组对比A组TO升高、TS降低;A组中A1组与A2组比较,也存在TO升高、TS降低的现象.结论 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是冠心病LVH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HRT的降低可作为冠心病LVH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作者:姚震;钟江华;云美玲;杨新玮;陈小盼;曾春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冠心病(CHD)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作是否存在差异,探讨SMI的发生与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CHD者的缺血性ST段的发作阵次、发作时的心率、下移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 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狭窄程度加重,SMI 发生率增高,但SMI的持续时间、ST段下移程度无差异.发作时的心率在单支与双、三支之间、狭窄轻度与中、重度之间有明显差异,但双支与三支、狭窄中度与重度之间无差别.不同病变程度的SMI多发在白天,但各支数、狭窄程度间SMI的发生率,在各时段无差别.结论 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SMI的发生率及发作时心率有关,对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及昼夜规律无影响.
作者:何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T波改变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儿童心电图T波低平或/和倒置的临床资料.结果 器质性T波改变24例,占75%,其中心肌炎10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低血钾3例、药物作用2例、中毒2例、心包炎1例、心肌病1例;功能性T波改变8例占25%,其中β受体功能亢进症6例、过度换气、惊恐等2例.结论 儿童T波改变需结合心电图改变特征综合判断,心得安试验有助于两者间的鉴别.
作者:张晓鸣;吕进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左束支中隔支(LMFB)的心向量图(VCG)诊断标准中各项指标的优劣,以便于人们对标准的掌握和诊断.方法 以经临床及VCG确诊的LMFB者75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无心脏病证据者75例作为对照组(B组),应用诊断LMFB的常用各项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及评价.结果 关于本病的横面(HP)QRS环起始向量方位,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特异性只有9.33%;准确性及阴、阳性预测值均不足50%.两组病例的HP QRS环均呈逆钟向运行,两者率的比较P>0.05,特异性为0.HP QRS环前方面积>总面积的2/3这项标准,A组全部阳性,敏感性100%;B组仅1例阳性.两者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其特异性为98.67%,准确性及阴、阳性预测值分别达到99.33%、98.68%及100%,全部病例的2/3前方面积均位于左前象限.关于HP QRS环大向量角,A组全部病例在+30°~+67°之间,其中+30°~+50°共69例占92.00%,敏感性100%,B组无一例≥+30°,两者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特异性、准确性及阴、阳性预测值分别高达100%.HP QRS环前向力>左向力这项标准,敏感性仅为12%,准确性只有55%左右,但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却高达100%.两组比较P<0.01.结论 在除外右心室肥大、A型WPW、正后壁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年龄过小的情况下,具有HP QRS环大向量角在+30°~+80°之间、QRS环在左前面积>总面积的2/3即可作出LMFB的诊断.而向前电力>向左电力、起始向量方位及逆钟向运行等指标只可作为一般参考应用.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QRS波时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UAP者408例,根据Braunwald Class将其按危险度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分别比较它们之间的QRS波时限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Ⅰ级、Ⅱ级和Ⅲ级QRS波值分别为(86.6±8.3)ms、(118.4±12.5)ms和(165.4±8.5)ms,互比有显著差异(P<0.01);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各为2.06%(3/145)、23.2%(43/185)和53.8%(42/78),互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UAP危险度增大时,QRS波时限随之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
作者:张正海;刘长虹;温宇梅;崔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体检人群中健康者右心室优势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980例体检者心电图,选出电轴右偏、V1导联R/S>1、V5导联R/S≤1及aVR导联r/q≥1健康者.结果 1980例中选出650例健康者,其中电轴右偏144例(占22.15%),V1导联R/S≥198例(占15.07%),两者同时出现36例(占5.53%),V5导联R/S≤15例(占0.76%),aVR导联r/q≥13例(占0.46%).结论 健康人群部分出现右心室优势心电图表现,属于正常.
作者:彭继晖;方涛;黄柳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SAP)实验大鼠的心电改变.方法 将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两组:S组为假手术组;SAP组为急性胰腺炎组.检测两组大鼠心电图改变,并作对比研究.结果 SAP组心电改变较S组有统计学意义的有: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室性期前收缩、U波、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结论 实验大鼠SAP时心电图有明显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体SAP时的变化.
作者:方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束支传导阻滞(BBB)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1999~2006年收治并发BBB的AMI者共24例作为研究组(A组),以同期收住的无BBB的AMI者共111例作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等超声检测指标以及两组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特点.结果 A组EF、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均下降,泵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并BBB者心脏机械功能受损较严重,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较高,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黄明通;张文篪;黄慧君;陈瑶;郑三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以计帧法定量评价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例静息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TET)有缺血改变(连续2个及以上相关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或T波深倒置)但CAG正常者为缺血组(A组).50例有心绞痛样症状而心电图、TET及CAG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测定缺血相关性冠脉血流计帧值(TIMI-FC).并用双密的前降支、下壁缺血者的右冠状动脉及高侧壁缺血者的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血流的TIMI-FC值显著>对照组,分别为(34.2±15.6)、(18.7±12.5),P<0.05;(38.1±11.03)、(21.3±13.8),P<0.05;及(35.2±15.8)、(18.2±12.6),P<0.01;TIMI-FC测定结果以<27为血流正常(NCF);≥27为血流缓慢(SCF).结果 SCF者21例,21例中潘生丁治疗2w后症状缓解及ST-T改善者14例(70%);SCF中心电图有缺血者15例(71.4%).显著多于NGF中心电图有缺血者5例(11.1%);NCF中心电图正常者44例(88.9%),显著多于SCF中心电图正常者6例(28.6%),P<0.01.结论 CAG正常而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者的相关冠脉血流缓慢,提示血流缓慢可作为心肌缺血的指标之一,潘生丁可改善这类患者的症状.
作者:孙丽;于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快综合征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的DCG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慢-快综合征者24h总体心率不慢,缓慢心律失常70%~80%多发生在夜间.约80%以上快速心律失常发生在白天,部分患者在此心律失常基础上可合并高级别室性期前收缩(PVS).结论 慢-快综合征的发生除了与基础病变有关外,可能还与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活动有关,选择起搏治疗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蔡晓玉;卢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影响该指标测量的临床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入院2w的AMI者60例,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有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PVS),将其分为死亡组(A组)和存活组(B组).先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再按检测结果分三类:1类(HRT1)TO、TS均阴性;2类(HRT2):TO或TS任何一项阳性;3类(HRT3)TO、TS均阳性.分析各参数与年龄、PVS前平均心率、PVS数目、偶联间期、代偿间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死亡9例.A、B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别.A组TO、TS阴性率均低于B组(P<0.001),阳性率均高于B组,TO、TS与年龄、PVS数目相关.结论 窦性HRT是一种对AMI者新的有效的猝死高危预测指标,分析时应考虑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鄂小青;陆洋;郭纪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AP)对AMI者临床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66例AMI者以AMI前有无AP分为两组,且比较两组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 有AP组(A组)的188例与无AP组(B组)的78例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侧支循环发生率、梗死范围、左室功能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 既往及AMI前心绞痛可使心肌循环作出适应性调节,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反复的AP所致的缺血刺激,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
作者:杨法;苏明兰;蒋建华;肖慧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阳性者冠脉造影(CAG)阴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的154例TET阳性者与CAG结果对照,观察运动引起ST段改变与CAG阴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从中检出TET阳性、CAG阴性者38例,占24.7%,其中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占52.6%,高血压占36.8%,肥厚型心肌病和X综合征占10.5%.结论 TET阳性CAG阴性者中,半数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半数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及肥厚型心肌病等.
作者:李莉;卢亦伟;卢喜烈;程艳爽;帅莉;石亚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70岁.自诉心肌梗死1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0余年,于2007年01月20日11:50入院,即刻描记心电图(图1)示:P波有4种以上形态,Ⅱ导联上可见直立、低平、双相至倒置P波,其振幅逐渐变化,P-P间距不规则,P-R间期0.13~0.16s,R4为迟发的宽大QRS波,考虑为加速的室性逸搏.心电图诊断:①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②加速性室性逸搏.
作者:范郑周;卢喜烈;黄颖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例1 患者女性,85岁.因糖尿病10余年,伴心前区疼痛1d入院.查血糖14.1mmol/L,心肌梗死三合一MYO、CK-MB、TNI均为阳性,其他几项心肌酶基本正常.2007年5月6日查心电图(图1)示:P-R间期0.24s,Ⅲ、aVF、V6R~V8R导联呈Qr型,V3R~V5R导联呈QS型,Ⅰ、Ⅱ、aVL、V6~V9导联呈R型.
作者:何达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70岁.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反复发作半年,加重2d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心界不大,心率平均80次/分,心律不齐.查心电图(图1)示:异位心律,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相等、形态相似的巨大F波,F波频率136次/分,R-R间距不等,房室传导比例呈3∶1、5∶1,V1导联可见宽大畸形QRS波群,呈左束支图形差异性传导.
作者:靳怡;张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电图(图略)示:窦性P波下传的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Ⅰ、aVL、V5、V6导联呈qRS型,S波钝;Ⅱ、V4导联呈Rs型,S波钝;Ⅲ、aVR导联呈rsr′型,R钝;V1导联呈rsR′型.
作者:周从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77岁.临床拟诊:冠心病伴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悸10余年,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0余分钟,多能自行终止.查心电图(图1)示:Ⅰ~aVR导联为同步记录.
作者:冉秀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例1 患者男性,38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查心电图(图1)示:为V1导联.上行末与中行起始部重叠两个R波(5个大方格),中、下行为非连续记录.P-P间距0.52~0.58s,频率103~115次/分,P-R间期0.16s.
作者:陶秦芸;周从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85岁.因反复咳喘20余年,心累,双下肢水肿5年,加重1周入院.既往从未发生过心动过速.查体:神志差,颜面和唇发绀明显,舌腹静脉曲张,桶状胸,双肺布满湿鸣音,心音以剑突下明显,可闻及期前收缩,双下肢水肿明显.临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作者:黄名超;伍联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3岁.因阵发性心悸、气短3个月,复发2h入院.门诊拟诊:冠心病.入院当天查24h动态心电图(三通道V5、V1、V3记录)示:基本图形为窦性,P-R间期0.16s,QRS波时限0.09s.
作者:王新平;王归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3岁.临床诊断:心悸原因待查.查心电图(图1)示:为Ⅱ导联连续记录.基本心律为窦性,心率47次/分.P4、6、8、10提前出现为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作者:黄象涛;王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70岁.因心悸、胸闷一年,加重半月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查体:一般情况尚好,血压100/60mmHg,心界向左侧扩大,心率80次/分,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李志勤;戴静;龙右玲;符赛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心悸发作10年,再发9h入院.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为室性期前收缩.图中该宽大畸形QRS波群后继以一逆行P-波,再继以一正常QRS波群,形成宽大QRS-P--正常QRS波类型,以上现象反复出现,并形成室性反复心律二联律;图中还可见室性期前收缩逆向传导延迟引起连续的房室结内折返,并形成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李志勤;金艳荣;戴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88岁.因间歇性咳嗽、喘息半年,加重5天入院.查体:体温36.3℃,心率88次/分,血压140/90mmHg.双肺可闻及散在干啰音.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主动脉弹性减退,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作者:陈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7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进行性加重伴气促3年,再发3d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偶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呼吸稍促,心界向左扩大,心率94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近期未用过洋地黄.临床诊断: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②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
作者:唐小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75岁.因反复胸闷、心悸10余年,加重一周就诊.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史.查体:血压160/90mmHg,心浊音界向左侧扩大.心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党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27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2次/分,P-R间期0.14s.动态心电图(图1A)示:窦性P波顺序出现,心率56次/分,R2、4、7呈室上性图形,P-R间期0.14s,R1、3、5、6宽大畸形,其前有P波,P-R间期0.08s.
作者:赵文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68岁.因心悸、胸闷10年,加重2d入院.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血压160/95mmHg,心率98次/分,律不齐,偶闻期前收缩.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
作者:戴静;李志勤;龙佑玲;符赛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75岁.因发憋、气短10天,心悸3天入院.临床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住院期间发现如下心电图表现.图1示Ⅱ导联连续记录.图中P波按顺序出现,P-P间距0.92~0.96s,P2、4、6、8、10、12之后无QRS波;R1、3、5、7、9、11呈R型,时限0.06s,R-R间距1.92s,频率31次/分,为交接性心动过缓.
作者:田红伟;安艳丛;王力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72岁.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因间断性心前区不适20年,再发7天于2006年11月23日7时30分入院.查体:心率186次/分,血压100/60mmHg.予以应用可达龙150mg静脉推注2次,多次描记心电图.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范郑周;卢喜烈;黄颖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8岁.因反复心悸3年余,加重伴头晕、乏力2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10余年.查体:心率6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0/92mmHg.心界稍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作者:党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2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入院.术后给予地高辛0.125mg一日一次口服及西地兰0.2mg静脉推注一次.第6天患者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图1),心率167次/分,立即停用洋地黄制剂,并给予患者异搏定1mg静脉推注,患者心室率反而增加到190次/分,图形不变.
作者:李敬涛;张姝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4岁.因胸闷、心悸2d入院.有高血压史.查心电图(图1)示:提前出现的P′波落于窦性T波顶峰上,并诱发短阵心房扑动,心房率374次/分,房室传导比例2∶1~3∶1,Ⅱ、Ⅲ、aVF导联F波直立,波形呈圆凸形,为Ⅱ型心房扑动.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短阵心房扑动.
作者:王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心电图机的主要结构一般心电图机主要由导联输入部分、前置放大器、电压放大器(又称中间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记录器、1mV标压发生器、电源供给电路、热笔加热电路、走纸部分等构成.现将各部分做一个简单介绍.
作者:石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根据近年来我院健康体检的特殊行业中,针对电力、电讯、变电及维修安装线路等工作场所噪声大、电磁场强,以及高空作业引起的精神心理改变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性胸膜炎系结核杆菌引起的胸膜炎症,以单侧或双侧胸膜腔不同程度积液为主要特征,两者并存者可高达60%,有关其心电图变化报道较少.现将我院住院患者131例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王春婷;刘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因其符合人类生理负荷的情况,且具有无创性、安全方便的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已知或可疑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可进行有价值的评估和预测.但应了解此项检查容易受到生理性、代谢性、药物等多因素的影响,检查结果有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公认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对TET结果的准确性做出正确的判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普娟;马茂儒;王健;席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NQRST)是指QRS波时限小于或等于100ms的心动过速.除房室旁路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涉及心室外,其他均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
作者:陈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科从2004年1月~2006年12月经桡动脉行冠脉诊疗56例,成功率87.5%.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56例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36~84岁.成功49例.均行右侧桡动脉穿刺,2例穿刺失败,5例为动脉痉挛.
作者:谢旭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QRS波电压容易测量但内涵很多,易被忽视.可造成误诊误治,现就其简述如下.1 QRS波低电压1.1 低电压诊断标准①低电压:标准导联QRSⅠ、Ⅱ、Ⅲ综合电压<1.5mV,且每个导联均<0.5mV称为低电压;②低电压趋势:标准导联QRSⅠ、Ⅱ、Ⅲ综合电压<2.0mV,或虽然<1.5mV,但其中某一导联的QRS综合波电压>0.5mV,称为低电压趋势.
作者:王青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许多研究认为,心率变异性(HRV)可定量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状况,尤其对显示心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对冠心病的HRV研究,已积累了不少的资料,多数都是利用动态心电图(DCG)做长程(24h)采样进行的,短程的时域分析则较少.
作者:陈琛;丁良;田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系指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其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恶性室性心动过速、过缓性室性心律.常见病因、诱因及发病机制已经屡见报道,本文旨在论述一些易引起此种心律失常的临床及心电现象,以引起广大医师的更多重视,提高对MVA的警惕性.
作者:田峰;张太科;王媛媛;梁永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4岁.因急性胆囊炎入院.查体:体温36℃,心率100次/分,血压90/60mmHg.入院后常规查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V1~V4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0.05~0.20mV,心电轴显著左偏,低电压.
作者:陈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73岁.因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2年,加重1w入院.查体:心脏轻度增大,心尖区可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及第四心音,含服硝酸甘油杂音增强.查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后壁之比为1∶3,间隔运动低下,以前侧壁、心尖部肥厚为主.
作者:于辉;张焱;孙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8岁.因胃癌晚期入院治疗.突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查体:心律不齐,心率120次/分,血压80/50mmHg.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陈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胸痛1周,加重1天,含服保心丸无缓解,于2007年3月4日1:50入院.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黑矇史.查体:体温36.7℃,脉搏70次/分,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楚,心界不大,律齐,未闻及杂音.
作者:熊望琼;顾北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2岁.因一次性大量饮酒(约800ml)后,引起心慌、头晕、呕吐就诊.既往体健,否认心脑血管疾病.查体:无异常,血压110/70mmHg.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不齐,64次/分.
作者:吴稚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性,62岁.因阵发性头晕、黑曚于2002年08月28日来我院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1A)示:阵发性心房颤动部分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伴全心停搏数次(长R-R间距为2.0s~5.24s),长Ⅱ导联可见交接性逸搏.
作者:何达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8岁.因呼吸困难、水肿1年,加重1周(气急端坐呼吸,水肿加重)来院就诊.查体:全心扩大,心率110次/分,奔马律,肿大,胸部X线检查显示: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大于50%,肺淤血.
作者:付春梅;孙丽;于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7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0余天,阵发性发作加重1天入院.自述饮酒后曾胸痛频繁发作,每次持续约几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曾有3次短暂晕厥发作.
作者:鲍颖;张秀婷;孙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分支型室速(FVT)的电生理特性及合理治疗.方法 根据FVT者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探讨.结果 13例FVT者QRS波时限均无明显增宽(≤130ms),9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4例RBBB伴左后分支阻滞(LPFB),11例可见室房逆传.8例用异搏定治疗;3例先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治疗无效后用异搏定;2例室房逆传1∶1者,用食管调搏终止发作;5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结论 F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因其电生理特性,易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淆,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符艾文;曾春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心室晚电位在阳性、阴性两种不同状态下患者室性期前收缩(PV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方法 对85例同时做心室晚电位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的患者PVS、VT的发生率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中的心室晚电位阳性为35例(A组),阴性为50例(B组).A组有多源性、多形性PVS者8例(22.9%),B组有多源性或多形性PVS者1例(2%),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A组VT 7例(20%),B组VT 2例(4%),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A组单纯性PVS>1%者为4例(11.43%),B组为2例(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其多源型多形性PVS、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两组单纯性PVS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
作者:傅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无人区电轴对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6例12导联DCG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群的心电图.结果 36例中室性期前收缩(PVS)22例,17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占77%,而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AVC)14例,无1例存在无人区电轴.结论 12导联DCG无人区电轴是心房颤动伴宽QRS波时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作者:蔡晓玉;努尔巴哈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心电图(ECG)国内标准和Cornell电压标准诊断左心室肥大(LV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两种标准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8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描记术(UCG)检查结果有无LVH分组,分别计算国内标准和Cornell电压标准诊断LV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国内标准敏感性22.0%,特异性97.1%,Cornell电压标准敏感性47.5%,特异性95.7%.结论 心电图诊断LVH的特异性高,敏感性稍差,Cornell电压标准敏感性高于国内标准.
作者:时莉;赵敏;帅燕;柴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系统性硬化(SSC)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116例SSC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 116例中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者36例,异常发生率31%.其中ST-T改变者11例(占30%);窦性心动过速者6例(占16%);束支传导阻滞者5例(占14%);窦性心动过缓者4例(占11%);房室传导阻滞者3例(占8%);低电压、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各2例(各占5%);窦性心律不齐者1例(占2%).结论 SSC者心电图异常改变常见,提示应将心电图作为常规检查.
作者:李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以及其治疗特点.方法 分析60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结果 洋地黄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结论 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可明显改善CHF者心功能.
作者:陈奎;杨荣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动态心电图(DCG)对起搏器随访时的心律失常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博利屋8000Ⅱ型3导联及美林公司12导联DCG,对128例人工心脏起搏器者行24h检测、分析.结果 检出起搏源性心律失常16例,自身传导系统引起的心律失常44例,电池耗竭引起的心律失常12例.结论 DCG对植入起搏器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较高,是起搏器随访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马伟;卢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P波离散度(Pd)的临床价值.方法 观察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者(A组)及26例健康者(B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P波大时间及离散度.结果 A组P波大时间及离散度均较B组增大(P<0.01),P波大时间>11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9%、86%、76%,特异性分别为80%、85%、89%.结论 Pd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作者:苏少芬;陈凤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广西是我国鼻咽癌(NPC)的高发区之一,NPC以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在鼻咽癌常规放射治疗方案中,辐射对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是NPC放射治疗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张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隐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系指临床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表现(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作者:冯桂芹;狄秀华;路玉桥;刘以林;金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心电图改变中T波是一常见的现象,也是临床医师和心电图工作者为困惑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T波改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近年来又提出第三类-电张调整性T波(EMT)改变.
作者:魏留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平板运动试验(TET)是通过一定负荷量的运动,检测或评估冠心病重要的无创性试验.在运动中,随运动量的增加血压及心率均升高,本文就运动过程中高血压者中有部分血压异常增高,及静息血压正常者而运动中血压异常增高者,在运动中血压特点与非高血压患者对比.评价运动试验对高血压者诊断、治疗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磊;顾振良;陈勇军;季春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晕厥为临床常见症状,归因于心源性者其病因独特、发生突然、结果严重,心电图改变对临床诊断有极大帮助.通过观察研究32例心源性晕厥者,有诸多心电图表现,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郑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室性期前收缩(PVS)在1万次/24h以上者并不多见,现将我们近年来收集到的1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DCG)资料结合临床作一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马伟;努尔巴哈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研究头部外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头部外伤者进行伤情分类和治疗,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示头部外伤时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经2w治疗后,心律失常较受伤时有显著下降(P<0.05~0.01).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990~2005年我们用经食管心脏调搏超速抑制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80例,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50例、心房扑动15例、心房颤动10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将其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董西学;阳海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