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冠心病(CHD)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ISR)的关系。方法:将50例CHD患者辨证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和气阴两虚3型,测定3型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浓度和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及相关的血脂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与20名健康对照组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D组FBG、Ins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ISI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IAA阳性率(40%)较健康对照组(5%)升高(P<0.01);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的ISI较健康对照组和气阴两虚型降低(均P<0.01),IAA阳性率(50%,47.37%)则较健康对照组(5%)和气阴两虚型(15.38%)增高(P<0.05,P<0.01),而Ins浓度仅在心血瘀阻型增高(P<0.05);此外,CHD及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紊乱。结论:部分CHD患者存在ISR,且主要与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有关,其原因部分系血清中存在的IAA所致。
作者:毛威;叶武;刘强;黄兆铨;陈申杰;秦南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双草退黄冲剂1号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深度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对3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深度黄疸患者(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双草退黄冲剂1号治疗4周,分析其黄疸消退情况及疗效等,与同期西医常规治疗22例(对照组)作比较。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小鼠D-半乳糖胺急性肝损伤、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3.5%(25/34例)和23.5%(8/34例),对照组为59.1%(13/22例)和40.9%(9/22例),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研究显示双草退黄冲剂1号大、中剂量组肝损伤轻微,疗效明显优于模型组,且使肝脏SOD活性升高及血清ALT、AST降低(P<0.05,P<0.01)。结论:双草退黄冲剂1号可加快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损伤,其机理可能与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作者:连粤湘;龙晓英;吴婉芬;尹炽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所反映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患者采用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所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9例(39.73%),双支病变9例(12.33%),三支病变35例(47.95%)。冠状动脉窄狭程度:轻度54支,中度38支,重度31支,完全阻塞29支,总计病变血管数为152支(69.41%),无病变血管数67支(30.59%)。中医辨证分型表明:具标实征象者73例(100%),其中血瘀征象者73例(100%);兼痰浊者39例(53.4%);兼气滞者16例(21.0%);兼寒凝者7例(9.6%)。具有明显本虚征象者63例(86.3%),其中气虚者57例(78.1%);阳虚者18例(24.7%);阴虚者28例(38.4%);阳脱者5例(6.8%)。73例冠心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其中以舌质的血瘀表现较为突出。80.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74.0%的患者存在口唇、齿龈颜色暗红、紫暗或淡暗现象。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血瘀证候积分的相互比较,表明寒凝血瘀和阳脱血瘀为血瘀重症,气滞血瘀和阴虚血瘀为血瘀轻症,阳虚血瘀、痰浊血瘀和气虚血瘀的血瘀程度亦较重。寒凝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多,气滞和阴虚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较少,气滞和阴虚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阳脱和阳虚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较重。结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血瘀症候积分值越大,血瘀程度越重。
作者:马晓昌;尹太英;陈可冀;史大卓;徐凤芹;毛节明;陈明哲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4种降压药的降压效果、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及对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并对4种药物作成本—效果分析(CEA)。方法:将29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4组,疗程均为6周。QOL测定采用SF-36量表,CEA综合评价采用效果决策模式。结果:按综合评价得分高低依次为:吲达帕胺(3.65)、复方羚角降压片(3.55)、苯磺酸氨氯地平(2.90)、盐酸苯那普利(2.35)。结论:4种降压药不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改善症状积分、且不良反应也较少;评价和选择降压药物,应结合QOL测评;CEA综合评价表明复方羚角降压片列第2位,提示应重视中药降压治疗。
作者:王悦;李鲁;何炳荣;张融碧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益气补肾活血中药对哮喘患儿血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循环内皮素细胞(CEC)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小儿哮喘的治疗作用。方法:20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用中药组,分别在急性期、缓解期进行检测ET-1、NO、CEC,1年后两组各随访20例,观察哮喘的发作次数及ET-1、NO、CEC变化。结果:小儿哮喘急性期ET-1、NO、CEC明显增高。加用中药组血清ET-1、NO、CEC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益气补肾活血中药可降低小儿哮喘ET-1、NO、CEC水平,减少小儿哮喘的发作次数,从而提高小儿哮喘的治愈率。
作者:孔令芬;郭鲁红;郑秀英;阎兴洪;徐霖;付桂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有益参数。方法:符合B超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79例),经中医辨证后作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并以不嗜酒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脂肪肝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各证型间,痰瘀互结型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明显高于脾虚痰湿、湿热内蕴两型(P<0.05,P<0.01),而透明质酸(H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提示痰瘀互结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升高的中医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邓银泉;范小芬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应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从舌质、舌苔方面对中风病的证候学进行定量研究。方法:利用彩色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客观观察了378例中风病患者的舌质、舌苔变化。结果:本组378例中风病患者中以暗红舌多,共128例(33.86%),暗红舌与淡紫舌、淡白舌、淡红舌、红绛舌、紫红舌、青紫舌相比,其红色分量(R)、绿色分量(G)、蓝色分量(B)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本组378例中风病患者各证型舌质的RGB值研究结果显示:本组病例中气虚血瘀证型、风痰阻络证型者的舌质R、G、B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378例中风病患者各种舌苔间的R/G、R/B值相比,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从舌质、舌苔方面对中风病的证候学进行定量研究,为中风病证候规范化、定量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崔敏圭;顼宝玉;黄世敬;翁维良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从临床、生化、病理三方面评价清肝冲剂、补肾冲剂两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疗效,探讨中医治疗丙肝的治法治则。方法:慢性丙肝患者66例,其中清肝冲剂治疗组(清肝组)36例,补肾冲剂治疗组(补肾组)18例,两方均每次30g,每日3次,连服6个月;空白对照组12例。动态观察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两方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均可使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显著下降。清肝冲剂尚能升高白蛋白,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对照组ALT无变化,AST继续升高。病理学观察表明:清肝组42.2%(14/33例)炎症分级下降,21.2%(7/33例)纤维化分期下降;补肾组35.7%(5/14例)炎症分级下降,21.4%(3/14例)纤维化分期下降;对照组20.0%(2/10例)炎症分级下降,30.0%(3/10例)纤维化分期上升。半定量积分表明:清肝组上述两项指标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补肾组只有炎症积分显著下降,对照组炎症积分轻度上升,纤维化积分显著上升(P<0.05)。结论:清肝、补肾冲剂两方治疗后能显著改善症状,降低ALT、AST,减轻肝内炎性损伤,减缓或逆转肝纤维化,且远期疗效稳定。清肝冲剂疗效相对优于补肾冲剂,提示慢性丙肝治疗当以清利为主,清肝利湿健脾法更适合慢性丙肝治疗。
作者:任进余;王灵台;雷成多;马文奇;陈建杰;马启明;雷继刚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7年5月~1999年6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178例,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6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治疗组188例,其中男118例,女70例,年龄12~56岁,平均(32.35±11.61)岁;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78例,其中男110例,女68例,年龄13~53岁,平均(33.89±11.41)岁。所有病例病程3~20年;主要症状为流脓涕、鼻塞、头疼,部分患者有耳闷、嗅觉减退等症状;鼻腔检查:鼻腔及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下鼻甲肿大,中鼻甲肿胀或息肉样变,其中合并鼻息肉39例,复发性鼻息肉7例,X线鼻窦拍片或CT检查示上颌窦粘膜肥厚,密度增高或有液面,上颌窦穿刺有脓性分泌物冲出。
作者:毛承深;胡娟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1年2月~1998年2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溃疡性食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剑突下或胸骨后灼热或疼痛,反酸,呃逆,吞咽痛;内镜见食管粘膜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并有溃疡。排除食管癌,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其他重要脏器疾患。全部病例分为3组,每组18例,其中A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B组为单纯西医治疗组,C组为单纯中医治疗组。3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见表1。
作者:戴尚景 刊期: 2001年第09期
2000年3~8月,我们采用新癀片口服及外用治疗外耳道炎性疾病68例(73耳),并与服用抗生素及局部用药治疗的30例(32耳)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98例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73耳),男45例(49耳),女23例(24耳),年龄16~54岁,平均35岁,病程5~7天。对照组30例(32耳),男21例(23耳),女9例(9耳),年龄18~57岁,平均37.5岁,病程5~7天。两组患者均为外耳道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耳内肿痛、流水等。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糜烂或红肿、有分泌物,触压外耳时疼痛明显,耳膜完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作者:蒋福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对42例异位妊娠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保守治疗方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对象及分组对有停经史,查尿妊娠试验呈阳性,放免法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HCG-β)值>5 IU/L,B超提示宫内无孕囊,和(或)出现腹痛,阴道流血而确诊为异位妊娠,符合保守治疗条件的患者42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20例,年龄18~37岁,平均停经(7±1.5)周,其中初产妇15例,经产妇5例,平均血HCG-β水平为(1000±248)IU/L。B组22例,年龄19~36岁,平均停经(7±1.2)周。其中初产妇17例,经产妇5例,平均血HCG-β水平为(1000±300)IU/L。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作者:杨林;余桂珍;程楚云;李苗;何怡;龚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急性白血病(AL)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感染又是AL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AL合并严重感染临床治疗非常棘手。近年来,我院对AL合并严重感染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东;胡道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9年8月~2001年3月,笔者运用皲裂汤浸泡治疗手足皲裂症42例,并与0.1%维甲酸软膏治疗23例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治疗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21~73岁,平均45.60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4.27年;手足同时发病16例,单纯手或足发病26例。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5~68岁,平均46.43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23年;手足同时发病8例,单纯手或足发病15例。两组病例均符合文献(杨国亮主编.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498)中的有关诊断标准。两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朱惠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7年11月~2000年6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习惯性便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资料 148例患者均符合习惯性便秘的诊断标准〔李宗信.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北京中医?1991;(4)∶52〕,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17~70岁,平均37岁;病程2周~10年,平均2.5年。空白对照组48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20~75岁,平均39岁;病程3周~8年,平均2年。药物对照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24~80岁,平均40岁;病程2周~9年,平均2年3个月。3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P>0.05)。
作者:聂凤坤;高鹏志;高素萍;胡江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5年8月~2000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枢性呃逆4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贾民谊主编.症状鉴别诊断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04)并具有以下特点:在严重的脑病变基础上,出现顽固性呃逆,并排除周围性因素,如胃潴留、膈肌周围病变等。
作者:李荣;黄财富;梁琦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随着纤维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临床医生已认识到,由于返流液中的胆酸盐等物质反复地刺激胃粘膜,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导致了胃粘膜的慢性炎症、糜烂及溃疡的发生,且病程迁延,久治不愈。目前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40例,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陆石俊;温俊 刊期: 2001年第09期
2000年2~12月,笔者采用丹栀逍遥汤加减治疗抑郁症患者3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抑郁症患者共6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性9例,女性25例;年龄20~74岁,平均(44.79±12.91)岁;其中轻度抑郁症16例,中度11例,重度7例。对照组27例,男性7例,女性20例;年龄18~64岁,平均(43.00±14.73)岁,其中轻度抑郁症11例,中度9例,重度7例。诊断标准:(1)参照CCMD-2-R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69—70)。(2)症状诊断参照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初级保健中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ICD-10第Ⅴ章初级保障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6)。(3)排除精神分裂症、强迫症。(4)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计分标准〔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160〕。测定被试患者,由专人进行。
作者:王腾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5年6月~2001年3月,我们应用清开灵注射液辅助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美尼尔综合征56例,并与同期对照组40例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96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一侧或双侧耳鸣、耳聋,伴突然性眩晕发作,均无明显诱因,发病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7~51岁,平均40.1岁;初次发病9例,反复发作47例;伴恶心、呕吐42例,伴耳内胀满、压迫感27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9~50岁,平均38.9岁;初次发病3例,反复发作37例;伴恶心、呕吐34例,伴耳内胀满、压迫感19例。听阈检查以左侧耳或自觉症状较重侧为主,使用丹麦产AS-72型听力计,测定500Hz、1kHz、2kHz、3kHz、4kHz处纯音听力,以语频听阈进行分析。
作者:李黔宇;崔英;剡兵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胃肠功能紊乱在胸腰椎损伤患者中十分常见,用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我科自1996年9日~2001年2月采用驱风苏合丸调敷脐部治疗2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44例胸腰椎损伤患者全部经X线或CT诊断,均于伤后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纳呆、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并排除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46.7岁;其中腰椎1~3损伤15例、胸椎10~12损伤8例;单纯压缩骨折17例,骨折并脱位6例;合并脊髓损伤6例。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6~68岁,平均47.7岁;腰椎1~3损伤15例,胸椎10~12损伤6例;单纯压缩骨折15例,骨折并脱位6例;合并脊髓损伤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程度上均有可比性。
作者:袁跃群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8年2月~2000年12月,我科采用肌肉注射斯奇康配合中药浸泡治疗跖疣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6例均为门诊患者,符合跖疣诊断标准(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67)。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14~65岁,平均31.3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11个月。对照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6~58岁,平均32.8岁;病程15天~8年,平均12.6个月。皮损好发于跖骨、足跟及趾间受压处,数目单发至十几个不等,有明显触压痛,部分患者曾行冷冻、激光等治疗方法无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董兵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对于长期不愈的慢性鼓膜穿孔须行手术治疗,恢复鼓膜完整性,以提高听力和防止中耳感染。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尖针挑刺-湿润烧伤膏无纺布贴片法修补鼓膜穿孔97例(108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97例(108耳),其中慢性单纯性中耳炎61例(70耳),外伤性鼓膜穿孔36例(38耳)。男56例,女41例;年龄14~55岁,平均31.5岁;病程1个月~20年。均为鼓膜紧张部穿孔,穿孔周缘均有鼓膜残留。用带有标尺的手术显微镜测量其穿孔的大小。其中大穿孔(>3.5mm)51耳,中穿孔(2.5~3.5mm)35耳,小穿孔(<2.5mm)22例。对中耳炎病例经颞骨CT扫描或X线照片,排除骨疡型中耳炎,用耳滴药法显示咽鼓管功能正常。全组病例纯音测听平均气导听阈(0.5kHz、1kHz、2kHz)损失为(35.3±5.8)dBHL,平均气骨导差(26.4±5.5)dBHL。
作者:赵保晔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7年2月~2000年12月,我们采用中药新癀片治疗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38例,并以普威为主治疗38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76例患者均符合1990年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所提出的ESSG标准或Amor(1991)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及各病诊断标准(张乃峥主编.临床风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0—182)。其中强直性脊柱炎54例,赖特综合征6例,银屑病关节炎4例,肠病性关节炎2例,反应性关节炎4例,未分化脊柱关节病6例。60例为门诊患者,16例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17~50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16年。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18~52岁,平均38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14年。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作者:袁威玲;秦友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牙髓炎为口腔科常见疾病,干髓术仍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治疗方法。我们从改变干髓剂成分着手,采用中药干髓剂治疗牙髓炎,经过3年临床观察236例(236颗牙),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丽;乔瑞科;郝建忠;孙杰;高传厚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科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含服新癀片治疗扁桃体摘除术后患者50例,与用西药散利痛和洁口液治疗的50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鑫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消瘤平移合剂含药血清对肝癌H-740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与人肝癌H-7402细胞共同孵育,于不同时间观察,并与空白血清作对照。结果:消瘤平移合剂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H-7402细胞的增长;H-7402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亚G1峰,凋亡呈含药血清浓度、时间依赖性特点,对照组及5%、10%含药血清作用24h,其凋亡率分别为0.49%、5.58%、8.46%,48h凋亡率分别为0.83%、11.58%、14.25%;bcl-2基因检测显示bcl-2基因表达受抑。结论:消瘤平移合剂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其临床抗肿瘤、抗转移的作用。
作者:李秀荣;张丹;齐元富;孙兆贵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补肾益精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松质骨骨质量的影响。方法:40只10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倍美力组和补肾益精方组,每组10只。正常组仅行假手术,其余3组行卵巢切除术。术后第91天开始给药,连续用药90天,处死动物,取出第2腰椎,测定骨质密度和钙、磷、有机质含量;取出第3腰椎,测定其骨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应用上述多项指标评价骨质量。结果:补肾益精方能明显提高骨质疏松大鼠腰椎骨的骨质密度和钙、磷、有机质含量,增强椎骨的抗压生物力学性能。结论:补肾益精方能够提高去卵巢大鼠松质骨的骨质量。
作者:朱太咏;石印玉;张戈;谢艳;赵咏芳;谢文;沈培芝;王健智;徐宇;马克昌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由白术、丹参、党参、泽泻、益母草组成的中药复方治疗腹水的作用,阐明中药调控腹膜淋巴孔,促进腹水转归的机制。方法:中药萃取、扫描电镜观察、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小鼠腹腔注射一氧化氮(NO)供体后,腹膜淋巴孔显著扩大(P<0.05),开放数目明显增加(P<0.01)。中药灌胃,腹膜淋巴孔面积和开放数目均显著增加(P<0.01)。中药灌胃后,再给NO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发现中药对腹膜淋巴孔的调控作用被明显逆转:淋巴孔的面积和开放数目都显著减少(P<0.01)。结论:中药可能是通过升高内源性NO浓度,使腹膜淋巴孔开放,促进淋巴孔对腹水的转归,达到消腹水作用。
作者:吴妤;李继承;毛连根;董晓巧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定心方(DXR)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法分离培养心肌细胞,用不同荧光染料分别标记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测定DXR血清对心肌细胞内钙〔Ca2+〕i、膜电位(MP)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结果:缺氧使心肌细胞〔Ca2+〕i和MMP升高,而使MP降低,DXR血清降低了正常和缺氧心肌细胞〔Ca2+〕i,改善了缺氧引起的MP降低,使缺氧状态下MMP保持在基线水平。结论:DXR能通过抑制缺氧引起的〔Ca2+〕i和MMP升高,及拮抗缺氧所致的MP降低,从而发挥保护心肌细胞,防治心律失常的作用。
作者:贾钰华;孙学刚;赵晓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探寻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生的确切病理机制及有效防治药物,成为整个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关于免疫系统改变与老年人身体健康直接相关的证据越来越充分,其作用机理和中草药在调节免疫及细胞因子方面显现出来的独特优势,已为世人所瞩目。以下结合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试分析探讨中药在这方面对AD的可能干预作用。
作者:孙维广;廖慧丽;黄兆胜;钟仕卿;刘明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9年3~10月,我们采用补肾温肺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40例,并分别与用必可酮气雾剂及桂龙咳喘宁胶囊各治疗40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符晓;王大海;龚兴宏;尹波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异常增生性疾病,因其病理机制不清而治疗效果差。1994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用复方蟾黄冲剂治疗MDS 2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马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西医对心力衰竭(心衰)的认识,从80年代末以来,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观念认为心衰是血液动力障碍所致,目前人们知道血液动力障碍只不过是心衰的后果,而心衰的本质是神经内分泌参与造成的心脏超负荷综合征。这种观念的革命,使心衰的治疗决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种崭新的治疗方法又得到了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持。面临西医在心衰治疗领域的迅猛发展,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既感到可喜,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在继承学习中医整体观的同时,还应看到西医的眼光已经从局部向整体、从微观向宏观进行扩展。他们近年来在心衰方面的新观念不仅符合自然辩证法,而且在许多方面比传统医学中朴素、自发的辩证法更完备、准确,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用以整理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作者:吴时达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增骨Ⅰ、Ⅱ、Ⅲ号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分段酶消化法从胎鼠颅骨中分离出成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来鉴定细胞。然后用不同浓度的增骨Ⅰ、Ⅱ、Ⅲ号作用于成骨细胞,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骨钙素(BGP)含量放免测定、ALP含量测定、细胞钙含量测定来检测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增骨Ⅲ号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各项指标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及骨形成,增骨Ⅰ、Ⅱ号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无影响。结论:增骨Ⅲ号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骨形成,增骨Ⅰ、Ⅱ、Ⅲ号序贯疗法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和促进骨形成。
作者:傅刚;魏玉玲;梁克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药补肾活血泄浊汤对大鼠微小病变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法复制大鼠的微小病变肾病模型,分为补肾活血泄浊汤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动态观察中药补肾活血泄浊汤对肾功能、血液流变学、肾组织β1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及肾小球基底膜阴离子位点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形态学观察也显示治疗组损害轻于模型组。结论:补肾活血泄浊汤具有改善肾功能、缓解血液高凝、高粘状态,保护肾小球阴电荷屏障及延迟肾小球硬化发生的作用。
作者:张悦;魏民;王谦;楚非;严京;李伯光;贾旭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治。“整体观念”这个术语在中医学中具有独特含义,对其正确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准确翻译才能使外国人体会到其实质。但要想在英语中找到合适的对等词是比较困难的。关于“整体观念”在《汉英常用中医词汇》及新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上册中,或被译为“as a whole”或译为“unity”或译为“entirety”。在此愚意认为值得商榷,提出来仅供参考。
作者:何成诗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脾胃虚实证本质研究已20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回顾过去,以利于将来更好地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刚刚开始进行脾本质研究时,相当艰难,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踏上了这一道路。1975年秋,广州绢麻厂150多名女工长期患慢性低热,久治无效。厂领导怀着急切的心情向我们求助,这机遇,使脾胃研究工作从临床入手得以开展。根据中医药理论辨证分析,慢性低热的原因主要在于脾虚发热,故以“甘温除大热”为治则,运用四君子汤加桂枝、黄芪治疗,结果70例慢性低热患者中,治愈率达60%,总有效率为87.5%,表明甘温除大热对脾虚型发热确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脾本质研究的信念。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中西医的比较研究和结合研究已经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新世纪、新千年来临之际仍然面临着深刻的矛盾。人民卫生出版社新推出的《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祝世讷著.2000年11月出版)一书,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它一反过去着重于寻找中西医学的共同点、结合点的研究思路,而是从剖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入手来探索促进交融、实现统一的道路,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李心机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加拿大哥伦比亚省位于加拿大的西海岸。境内的温哥华市(Vancouver)是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大都市,而具有典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风情的维多利亚市(Victoria)则是哥伦比亚省首府的所在地。应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中医学院的邀请,不久前笔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哥伦比亚省4所中医学院的教学和当地中医药发展情况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参观考察。所到之处的见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潘志恒;Wally M;Henry L;Kikukawa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