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农村中学生焦虑情绪与其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改善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湖北农村初、高中学生979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为20.33%.女生的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男生;高中生的检出率高于初中生,单亲家庭学生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父母教养方式为惩罚否定、亲子关系紧张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均较高.结论 农村中学生焦虑情绪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庭结构有关.
作者:姜志红;韩娟;杨森焙;赵丽娜;王丽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集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干预效果,为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淮北市区4所中学2 158名学生进行SDS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再以ICD-10为标准作精神检查.确诊有抑郁障碍的104名中学生中自愿入干预组23人,运用集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在其余的81人中19人自愿列为对照组,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0周)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 筛选出抑郁障碍104人,抑郁障碍检出率为4.8%.干预组干预前男女生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由(14.91±6.71)(13.58±6.13),干预后下降至(3.18±2.32)、(3.67±2.42).对照组汉密顿量表评分(0.27±0.51)下降低于干预组(0.72±0.19,F=76.195,P=0.013).结论 集体心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汪春花;王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智能、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发育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评估门诊54例学习困难、精冲发育迟滞儿童和181名小学集体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将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标准分与韦氏智力测试(小于6岁儿童用C-WPPSI,大于6岁儿童用C-WlSC)结果作比较,并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等进行调查.结果 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VMI标准分与韦氏智力测试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790,0.764(P值均<0.01).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标准分与数学、语文成绩等级均高度相关(P值均<0.01).儿童是否早产、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学习对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标准分影响较大.结论 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对评价儿童的智力、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加强孕期保健、开展儿童早期教育有助于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展.
作者:程红;张芳蓉;李公正;周家秀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根据应用题能力测试和教师评定,选取某小学二年级28名应用题解决能力不良儿童作为实验组,以28名应用题解决能力正常学生作为对照,比较2组学生工作记忆水平.结果 应用题解决能力正常学生在数字记忆广度与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上优于实验组.2组学生的点记忆广度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无明显差异;应用题解决能力正常学生的抑制功能显著优于应用题解决能力不良学生.结论 工作记忆广度、抑制功能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作者:王枫;匡华;王娟;张仲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初中生自我和谐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探讨自我和谐对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南昌市457名初中生进行评定.结果 初中男生和女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初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自我和谐对社交回避及苦恼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初中生自我和谐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具有显著性别差异,自我和谐对社交回避及苦恼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叶金辉;邹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医科大学生冲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变大学生冲动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冲动量表、家庭功能问卷、Beck抑郁问卷、生命质量量表,对整群抽取的某医科大学8 46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冲动量表总分平均为(35.77±11.50)分,计划冲动、行动冲动、认知冲动3个分量表平均得分分别为(37.34±15.42),(33.36±14.98)和(36.60±11.9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命质量、家庭功能、抑郁、恋爱状况、学制和年级等对冲动总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计划冲动、行动冲动和认知冲动的影响因素和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不完全一致.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生命质量和家庭功能是保护因素,抑郁是危险因素;正在恋爱中的学生更容易冲动;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冲动;对专业满意度越高,冲动性越低;高年级的学生冲动得分较高.结论 需采取必要措施,缓解大学生冲动状况,从而减少因冲动造成的危害事件.
作者:钮娟娟;孙业桓;虞晨;杨林胜;蔡标;王锋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城镇中学生敌对问题的现状及其与人格、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探索早期人格、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等对722名城镇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敌对问题检出率为11.2%,其中男生11.7%,女生为10.8%;敌对组的学生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明显高于非敌对组;父母经常吵架家庭的学生发生敌对问题是不吵架家庭的4.43倍.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经常吵架、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具有神经质(N)、精神质(P)人格是中学生敌对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改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素质,加强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作者:王海霞;王丽敏;贾秋芳;李晶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相关情况,验证情绪智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方法 采用Schutte等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ICS),分层随机抽取太原地区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自我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预测大学生整体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整体情绪智力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感知能力都进入了对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回归模型中,但其交互效应的预测效果优于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预测效果.结论 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和不平衡性.情绪智力的不同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不同.
作者:潘明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滨州市4 263名6~16岁儿童,通过家长填写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问卷和CBCL量表来完成儿童ADHD和行为问题的评估,比较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 筛查出ADHD儿童273名,6~16岁儿童ADHD的总患病率为6.4%,其中男童(8.9%)高于女童(4.1%)(X2=32.06,P<0.01),6~11岁组(7.7%)高于12~16岁组(5.3%)(X2=9.900,P=0.002).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55.29%)明显高于对照组(9.78%)(X2=214.749,P(0.01),不同性别和年龄段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高于非ADHD儿童(P值均<0.01).除6~11岁女童的性问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表现为ADHD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ADHD儿童易伴发多种行为问题.诊治ADHD时应重视伴发的行为问题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作者:孙殿凤;衣明纪;李敏;李彦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苏州外来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为制订外来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CBCL)对苏州外来儿童1 750名进行调查,并与苏州城市小学生、宿迁农村小学的儿童(分别为2 360和1 007名)进行比较.结果 苏州外来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8%,女童为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26,P<0.05);不同年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73,P>0.05);3组儿童总体检出率、异常因子≥1个以上的检出率、按性别或年级分层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均为外来儿童检出率高于其他2组儿童.结论 苏州外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宝林;赵继;卢平;徐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ADHD儿童冲动行为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不良情绪与冲动症状的关系.方法 以2005年1月~2007年7月就诊的187名(8~12岁)ADHD儿童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年龄相当的126名为儿童对照组.2组儿童分别完成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结果 冲动组、ADHD非冲动组和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冲动组在除社交恐怖以外的焦虑各分量表及总分、抑郁总分上高于ADHD非冲动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在学校恐怖和抑郁总分上高于ADHD非冲动组(P值均<0.05);ADHD非冲动组的躯体/惊恐和分离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Barratt冲动性量表的3个因子及总分与除社交恐怖外的焦虑各分量表及焦虑总分、抑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ADHD儿童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抑郁情绪越强烈,冲动行为越显著.
作者:耿耀国;苏林雁;王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杀意念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1 0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近1 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19%.不同性别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积极应对、家庭和谐、性格外向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儿童期被忽视、人际关系紧张、记忆中有深刻的自杀印象(媒体报道或亲眼目睹)、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值得关注.消除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高其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作者:巢传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生活目的 与意义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生活目的 量表(PIL)和SCL-90对1 1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生活目的 与意义感状况及其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比较不同生活目的 与意义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大学生PIL总分为(105.74±15.33)分,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农村、城市大学生的PIL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PIL得分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IL得分越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越低,提示大学生的生活目的 和意义感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大学生PIL得分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r=-0.510,P<0.01),与SCL-90各因子均呈负相关(r=-0.300~-0.560,P<0.01),其中与抑郁因子的相关程度高(r=-0.560).结论 大学生生活目的 与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应重视大学生生活目的 与意义感的引导与培养.
作者:肖蓉;张小远;赵久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修订的性别角色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68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在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和未分化占多数;部分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异性父母的养育方式进入大学生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异性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子女性别角色的形成.
作者:卢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法,调查重庆市某中学392名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和学业成绩.结果 不同学业成绩水平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业成绩优异中学生更倾向于上行认同、平行认同的比较方式,而学业成绩较差中学生更倾向于上行对比、下行认同的比较方式.中学生更倾向于作出认同反应,且偏好反映在上行、平行和下行方向上.性别因素在社会比较倾向和具体比较方式上的选择主效应不显著;年级因素在社会比较倾向和某些具体比较方式上主效应显著,表现为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和对上行认同、平行认同、下行认同的选择随年级上升而趋于降低.结论 中学生的社会比较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特定对应关系,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作者:张保;徐跃红;赵玉芳;孔凡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母亲子沟通的特点.方法 采用自编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学生版)和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家长版),采用亲子双向报告,从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和父母与子女的沟通2个方面对242名初生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其中,离异家庭子女108名,完整家庭子女134名.结果 与命令、争论等方式相比,民主型是离异和完整家庭父母与子女亲子沟通的主要方式,学生和家长报告结果一致;学生报告显示,离异家庭的父亲亲子沟通主动性差,但离异家庭父亲并没意识到其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主动性的缺乏;在沟通内容上,完整家庭家长与孩子关于时事新闻等3个方面的交流多于离异家庭,完整家庭比离异家庭亲子沟通内容更丰富.结论 离异家庭父母应对子女加强了解,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丰富亲子沟通内容.
作者:张慧杰;郭瞻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团体心理咨询效果,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江苏大学8 595名学生进行Young网络依赖问卷进行评估,对Young网络依赖量表得分超过40分并符合网络依赖的临床界定标准人群再进行分层抽样,结合面谈甄选出16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人为试验组,80人为对照组.试验组进行2 d的集中团体咨询(20 h)和每周1次的强化咨询(5 h/次)4次,3个月后用Young网络依赖问卷测查和行为测查问卷进行评估;对照组给予学校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 咨询后,试验组(50.40±13.13)Young网络依赖诊断问卷总分均低于咨询前(36.92±12.79)(P=0.000),也低于对照组(45.18±7.56)(P=0.01).结论 连续、集中式团体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大学生网络依赖方法.
作者:刘伟;温斌;姚冠新;鲍喜燕;谢刚;李晓波;周杏林;周海燕;崔金贵;庄蕾;吴立平;陈权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艾滋病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青少年的性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成为艾滋病感染传播的重点人群.
作者:马骥雄;张飞雄;李彦强;刘志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材料包>(以下简称<材料包>)在中学教师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为开展以<材料包>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提供建议和支持.方法 2006年11月对贵州省4所配发<材料包>的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实验组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正向态度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对烟、酒、玩电脑游戏的认同态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对于烟、酒、玩电脑游戏的拒绝技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材料包>教学有效地提高了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促进了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态度的转变和学生拒绝技能的培养.
作者:贺娜雅;马迎华;王凤清;丁素琴;许涤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初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安徽省某农村地区2所初中的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相关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定性与定量(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分别于干预前、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 基线资料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全面和不够深入,尤其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比较模糊;学生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教师讲解、播放录像、知识竞赛等)获取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教师建议以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P值均<0.01);且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一起学习的学生较干预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值均<0.01).结论 对初中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良好.提高知晓率、消除初中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歧视,是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常微微;苏虹;伍佳玲;徐志伟;陈明春;赵科伕;何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学教师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丽水市、绍兴市、嘉兴市等地现任中学教师123名,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丽水学院体育系毕业的教师在对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教育方法等方面明显好于非丽水学院体育系毕业的教师;丽水学院体育系毕业的教师在运用健康教育知识的主动性和重视程度方面明显要比非丽水学院体育系毕业的教师强;丽水学院体育系毕业的教师在艾滋病的应用方法方面不及非丽水学院体育系毕业的教师多样.结论 浙江省各级学校对贯彻落实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王晓飞;吴暅晔;方哲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干预的效果,探索在该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的有效实践.方法 选取浙江省艺术学院、信息学院、外语学院二~三年级学生4 349名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确定其中2所为干预学校(1 444名)、2所为对照学校(2 905名).对干预学校实施多媒体授课、播放录像、发放宣传小册子和校园张贴宣传画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 干预后干预学校学生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平均由59.7%提高至75.0%,对艾滋病/性病流行形势势和相关政策知晓率平均由57.8%提高至77.2%.结论 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丛黎明;陈琳;马瞧勤;潘晓红;蔡高峰;张丹丹;董正权;傅利军;徐文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专女生性行为发生情况,探讨中专女生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2005年对北京、河北、辽宁5所中专二年级女生有关健康问题调查数据,对693名女生性行为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有37人(5.3%)报告有过性交行为.其中有8人报告首次性行为是非自愿的,这种非情愿的性行为发生在与男朋友交往关系中的有6人.童年期有被父母躯体暴力伤害经历的女生,其性行为发生率明显偏高.结论 中专女生性行为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约会中的性暴力问题.
作者:邱辰;马玉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农村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青州市农村初中和高中学校各1所共99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艾滋病综合知识得分平均为(17.40±3.66)分;90.3%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同情艾滋病病人,约50.0%的学生表示会和感染了艾滋病的舍友同宿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艾滋病基本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以及预防知识是学生对HIV感染者和患者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针对影响学生态度的因素,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以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HIV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作者:郑婷婷;刘奎民;刘洪庆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北京生源与外地生源大学生吸烟现状之间的差异,为制定可行的学校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10所高校大学生3 509名(北京生源1 596名,外地生源1 913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尝试吸烟率北京生源男生(50.74%)低于外地生源男生(5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2,P=0.041);北京生源女生(21.03%)与外地生源女生(2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63,P=0.327).现在吸烟率北京生源男、女生(20.10%,4.87%)与外地生源男、女生(22.13%,5.1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151,P=0.283;X2=0.043,P=0.836).北京生源学生初次吸完一整支烟的年龄要迟于外地生源.北京生源学生吸烟数量高于外地生源学生.结论 应从小学开始开展控烟工作,降低儿童青少年尝试吸烟率.
作者:刘峥;郭欣;符筠;曹若湘;耳玉亮;吕若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浙江省30个县区221个学校249个班级的11 638名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进行集中调查,采用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方法.结果 63.65%的调查对象曾经上过艾滋病预防的课程.15.46%的学生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握手传播,84.74%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81.60%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52.86%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31.02%的调查对象和父母谈论过艾滋病相关话题.58.53%的曾和同学或朋友谈论过艾滋病相关话题.结论 浙江省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待提高,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同伴教育.
作者:王浩;俞敏;胡如英;王立新;张新卫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了解宁海县儿童蛲虫感染情况,笔者于2008年11月选择城镇、乡村幼儿园11所进行了儿童蛲虫感染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朱志航;余佳薇;徐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特别是大中学校学生等重点人群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显得愈来愈突出[1].近年来,各地屡有学校结核病集中发病报道[2-6].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以集体生活为主,一旦发生结核病,极易引起暴发流行[7].为了解沧州市学校肺结核病发病和感染现状,预测学校结核病高发的潜在危险程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2007-2008年笔者对沧州市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为学校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作者:张顺三;尹爱华;姜元亮;张庆;崔海龙;赵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某市学龄儿童皮肤病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抽样调查法,对某市18所小学10 582名学生进行皮肤病患病状况调查.结果 发现皮肤病共41种,皮肤病患者1 143例,总患病率为10.80%,其中男生693例(12.93%),女生450例(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病患病率较高的是荨麻疹、单纯糠疹、湿疹、头癣、瘙痒症、雀斑、疣、足癣、毛周角化症、痤疮;复合感染率为0.88%.学生皮肤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应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降低学龄儿童皮肤病患病率.
作者:黄建平;朱柳宾;孔鸿权;普正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系统了解阿拉善盟地区高中学生常见病的现状、发生发展规律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卫生、教育部门的宏观管理和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笔者对阿拉善盟一中2000-2007年在校高中学生部分常见病检出情况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李洁;张晓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常州市麻疹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探索促进麻疹消除策略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疫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收集常州市1984-2008年麻疹疫情资料及近5 a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常州市1987-2004年麻疹发病率在3/10万以下,2005,2007,2008年常州市麻疹出现新的发病高峰;2 845例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22;1.麻疹病例时间分布主要在第15~27周之间;地区分布以武进区、天宁区为主;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1 917例,占67.38%;病例中流动人口1 640例,占57.64%.结论 采取敏感的麻疹疫情监测、高质量的麻疹病例管理及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等综合控制措施,可有效消除麻疹.
作者:林琴;徐勇;郝超;姚杏娟;卞琛;韩长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2006-2008年全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况,为制定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6-2008年网络直投的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8年全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85.64%.呼吸道传染病占91.09%.事件起数排在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在所有报告的事件中,乡小学占52.67%.结论 全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全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例中仍维持在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作者:韩俊锋;王子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突然、蔓延迅速等特点,易在学龄儿童和小学生中形成聚集性发病[1-2].
作者:王瑞平;郭晓芹;吴毅凌;陆红梅;沈金花;罗珍;黄中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丹阳市中小学生乙脑抗体水平,为学校乙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分层随机抽取的丹阳市14 248份在校中小学生血清进行乙脑抗体检测.结果 学生乙脑IgG抗体阳性率为94.46%,抗体水平为1:28,乙脑抗体阳性率在男女生和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本市与外来流动学生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阳市在校中小学生对乙脑有较高的免疫力.应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对部分无免疫力的学生特别是外来流动学生接种乙脑疫苗,控制易感人群.
作者:应洪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2009年初三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开展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9 667名初三学生进行HBsAg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试剂盒(乳胶法)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使用日历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ALT检测.结果 9 667名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其中男生为1.42%,女生为0.83%,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在所有阳性标本中,大三阳占47.71%,小三阳占20.18%.结论 朝阳区初三学生乙肝感染率较低,但大三阳比例较高.家庭、学校、社会高度关注,坚持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及早进行一级防御,是进一步降低学生乙肝感染率的有效机制.
作者:王业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182例鲁东大学学生眼外伤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受伤眼别、致伤原因、性质、治疗及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 182例眼外伤大学生的年龄为17~25岁,男生的眼外伤明显高于女生,男:女=5.1:1,多在伤后2 h内就诊.右眼:左眼=1:1.2.主要致伤因素为球类运动中的球击伤、肘部打击伤、手指戳伤、拳击伤及头部撞击伤.致伤性质依次为眼睑挫伤61例(33.5%)、结膜挫伤52例(28.6%)、虹膜睫状体挫伤22例(12.1%)、眼睑皮肤裂伤19例(10.4%)、角膜上皮擦伤18例(9.9%).结论 应对大学生加强预防眼外伤防治的发生,同时校医要不断提高对眼外伤的防治水平.
作者:高明;陈丽娟;王相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保安族7~15岁农村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少数民族儿童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某县保安族民族聚居区7~15岁农村儿童85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荧光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结果 儿童血清维生素A质量浓度为1.80 μmoL/L,其中亚临床缺乏(SVAD)1人(1.2%),可疑缺乏(SVAD)8人(9.4%).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SVAD和可疑SVAD发生率逐渐降低;男、女血清维生素A水平、SVAD和可疑SV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保安族学龄儿童存在SVAD及可疑SVAD现象.SVAD及可疑SVAD儿童是维生素A缺乏防治的对象.
作者:尤媛;王睿;张格祥;张印红;王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于都县城乡中小学生贫血状况,为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对于都县城乡6所中小学校7 545名学生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按照WHO推荐的贫血诊断标准进行贫血筛查.结果 中小学生贫血检出率为15.1%,以轻度贫血为主,占贫血人数的97.5%.男、女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3.5%和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9.6%、15.8%和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区与乡镇学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3.1%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于都县城乡中小学生贫血以轻度为主.应采用普及营养知识,改善膳食结构,进行营养干预等综合性防治策略.
作者:廖小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肥胖超重青少年患者血清脂联素等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为预防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40名肥胖青少年、37名超重青少年和42名体重正常青少年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3组间的水平变化、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肥胖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超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超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肥胖青少年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厚,肥胖青少年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顺应性功能下降.
作者:胡小蓉;许诚;张忠新;赵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对成都市8 889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身高、体重指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身高体重等级大学生人数呈明显的偏态分布;不同身高体重等级大学生体重指数(BMI)分布范围大,且不同等级间学生BMI值交叉严重.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新公布的BMI分级标准,建议统一采用BMI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身体形态学评价.结论 建议以17.0,18.5,23.0,25.0 kg/m2作为我国大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BMI分级切点.
作者:朱斌;张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了解石嘴山市学校卫生工作及学校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预防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2008年石嘴山市卫生监督所对该市35所学校进行了调查.
作者:耿敏;张秀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的主要场所.而校医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校医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及卫生服务的质量.
作者:原家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河南省各类学校卫生管理状况及学校卫生违法行为发生情况,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卫生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2008年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点报至卫生监督机构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的学校卫生已审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类学校尤其是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自身卫生管理薄弱,校内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不容忽视.学校卫生监督力度难以满足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需要.讨论应尽快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提高河南省学校卫生工作水平.
作者:田红宇;韩良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强,宁海县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区,流入人口迅速增长.了解民工子弟学校儿童免疫现况及预防高效管理模式,亦成为目前紧迫的工作任务之一.
作者:刘世科;黄美林;赵丽丽;曹品元;张峰;葛宝湘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教育部2008年关于<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的发布,学生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日趋突出,保健教师的数量和素质将直接影响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国外先进国家将学生的健康管理融入到社区护理工作中,规定由社区护士承担学生的常见病及传染病防治、卫生保健、卫生监督、卫生宣传教育等工作[1-3].
作者:李春玉;黄金凤;郭奕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举办大型活动的情况日益增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将产生极大社会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确保高校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及食品卫生安全,防止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发生,在高校举行大型活动期间,必须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作者:张谦;胡红仪;沈烨;刘一君;彭军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截至2007年底,全球3 320万HIV感染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为1 000万人;在当年全球新增的270万HIV感染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40%.
作者:胡芳;马迎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每一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伤害预防控制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伤害发生率也在悄然快速变化中.近年来,随着传染性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得到控制,伤害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我国儿童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晓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龋齿是一种世界性的广泛流行的慢性疾病,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预测龋病的危险性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本文对龋病危险性预测的检测指标作一简要综述,以供临床及预防工作参考.
作者:代巧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高校校医院服务的大部分患者为在校学生,平时医院接待因剧烈体育活动而致跌打扭伤的患者机会较多,用市售止痛消炎膏外敷,其疗程长、疗效不明显.
作者:卢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了解儿童的屈光情况,沈阳市铁西区妇幼保健所眼科2003-2006年对辖区部分幼儿园的900名3~6岁儿童进行了连续数年的屈光状态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陈杰;张悦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延边朝鲜族学生龋齿患病状态,为开展龋齿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1-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年朝鲜族学生随年龄增长,乳龋患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恒龋患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同年龄组1991-2005年朝鲜族学生龋患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朝鲜族学生随年龄增长,乳龋均总体呈下降趋势,恒龋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2005年延边朝鲜族学生龋蚀情况有所改善.应针对延边地区含氟量较高的地质特点,进一步加强延边地区朝鲜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
作者:李成文;李成军;高扬;牛福;侯宽;鲍九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龋病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口腔病之一.龋齿一旦发生,就不能治愈,只能靠充填方式进行矫治,尤其是少年儿童对龋病的敏感性高,更易发病[1].为了解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使预防保健更具有针对性,笔者于2008年10月对珠海市3 686名中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作者:徐慧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12岁儿童龋患和牙周健康现状,为提高学龄儿童口腔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西省城乡12岁儿童792名,检查恒牙龋患和牙周情况.结果 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27.8%,龋均为0.43,患龋率和龋均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龋齿充填率为6.3%,窝沟封闭率为0.5%,牙龈出血检出率和牙石检出率分别是87.9%和67.3%.结论 江西省12岁儿童患龋率虽低,但第一恒磨牙易患龋,龋齿治疗率较低,牙周健康状况较差.应积极开展学校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高龋病治疗率,改善牙周状况.
作者:欧晓艳;胡友德;胡逸鹏;熊伟;张海亮;朱洪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了解余姚市城乡中学生口腔卫生情况,调查学生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现状,从而指导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工作,笔者对余姚市部分中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俞合琼;贺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据报道,在过去10 a里,糖尿病病人增加了3105%,现有病人超过4000万[1].据WHO预测,至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0%,糖尿病患者将超过1亿[2].
作者:甘志远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