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399
  • 国内刊号:34-1077/R
  • 影响因子:1.12
  • 创刊:1976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安徽医学杂志   2004年5期文献
  • 妊娠并发膈疝2例

    患者女,24岁,妊娠36+周,突发胸痛、胸闷1周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下胸部疼痛不适,呈持续性钝痛,伴胸闷.外院就诊,胸片提示:左侧胸腔积液.予胸穿抽液并抗炎治疗,效果差,遂转我院.查体:T:36.5℃,R:28次/min,Bp:97.5/67.5 mmHg,神清,端坐位.左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浊,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粗,无干湿罗音.宫底剑突下4横指.

    作者:苗锋;黄克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31例体会

    近年来,宫腔镜电切术由于其手术简便安全,避免开腹手术,深受医患欢迎.我院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2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粘膜下肌瘤31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张晓萍;刘永莹;谢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心包积液心包腔内置中心静脉压导管35例临床分析

    心包积液原因较多,如积液进展快、积液量大,可发生心包填塞而危及生命.心包穿刺管既可作为治疗亦可用于病因检查,但反复穿刺检查增加手术风险.我们对35例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光辉;程自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阑尾炎合并结肠癌22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在阑尾切除术中探查右半结肠的意义.方法统计分析右半结肠癌(cancer of right hemicolon,CRH)临床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本组行阑尾切除术3 986例,术中探查发现CRH 22例,占0.60%;其中盲肠癌13例,升结肠癌8例,肝曲癌1例,腹腔内无远处器官和淋巴结转移,全部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均为腺癌.结论在阑尾切除术中,注重探查和扩大检查范围,是有效防止CRH漏诊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胡圣良;荚从正;刘飞;刘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243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1].现将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3年8月共收治的243例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GCS评分8分以下的重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遵海;俞燕生;左治强;苏满仓;甘泉;姜红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心电图(ECG)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分析病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97例ACS患者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部位、狭窄程度的联系.结果97例ACS患者CAG显示多支病变多于单支病变,中重度狭窄占总数69%(67/97),无明显病变占13.4%(13/97),分别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X综合征,ECG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ECG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与相应冠状动脉有关联,故能为ACS治疗干预和进一步CAG提供依据.

    作者:方向宏;曲虹;张其高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小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儿不同心肺疾病条件下机械通气的特点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2例小儿根据心肺疾病不同分三组,无心肺疾患组18例,月龄11.2±7.5.严重肺部疾病组10例,月龄14.3±6.5,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用呼吸机支持的患儿74例,月龄20.3±9.3.监测方法:呼吸机应用1小时后患儿安静状态下采取动脉血气标本,并记录即刻PetCO2,计算出PaCO2与PetCO2差(a-ETCO2).结果三组患儿的paCO2与PetCO2均有显著相关性(r1=0.583,r2=0.786,r3=0.790,P均>0.05).而三组间a-ETCO2有组间差异,其中第3组与第1组差异显著.结论PetCO2可用于判断小儿机械通气状态下PaCO2的变化,PetCO2是一种有用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金丹群;毕良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抗血小板抗体测定临床意义

    近年以来,我科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者进行血清抗血小板抗体测定,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血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而且其中部分明显高于正常,对该类病人加用小剂量强的松治疗,疗效明显,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解悍东;杨桂斌;张夏;时新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米索前列醇、催产素联合应用预防产后出血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催产素联合应用预防产后出血疗效比较.方法选择197例23~32岁,经阴道顺产分娩的初产妇,而无前列腺素禁忌证随机分成三组,即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米索催产素组)74例,米索组60例,催产素组63例,在第三产程早期分别给药.结果米索催产素组出血量为210±52ml,单纯米索组328±43ml,而催产素组为361±36 ml,P<0.01.结论米索催产素联合应用预防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效果显著.

    作者:李延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MPPT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和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PT)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对569例病人进行了2006例次的MPPT治疗,MP成人1 g/d,儿童20 mg/(kg·d)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缓滴,qd×3~5d为一个疗程,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血管不良反应.结果MPPT治疗中,98例次患者出现胸闷、心慌、面部潮红等,46例次血压升高;1101例次(54.9%)出现各种异常心电图,其中123例次为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MPPT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监测,对原有心律失常及老年患者慎用.

    作者:李凯;王训;胡纪源;韩丽;韩咏竹;杨任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颅内中线脂肪瘤的MR诊断及意义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内中线脂肪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其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11例患者采用MR平扫及脂肪抑制技术扫描成像,分析其MRI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病灶均为单发,MRI平扫表现为短T1、中长T2和高质子信号,脂肪抑制扫描信号被抑制降低,在各序列上均与脂肪组织信号相同.9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胼胝体发育不良或缺如.结论颅内中线脂肪瘤在MRI上有特征性表现,MRI不仅可以在活体上做出定性诊断,并可显示颅内中线脂肪瘤的全貌及伴发畸形,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朱丹红;苏小方;吴哓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心律失常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律失常的特征,提高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心律失常的认识.方法综合、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其中阵发性房颤4例,频发房早6例,频发室早6例.所有病例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瓣膜性疾病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对16例患者均做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狭窄.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心律失常,有效地降压治疗逆转左心室肥厚,酌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是改变其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认识该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玉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全身肿瘤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全身肿瘤的神经系统病变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32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全身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全身肿瘤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多样而复杂,首发症状以头痛、呕吐、肢体运动障碍、脑神经麻痹、癫痫样发作为常见,原发部位肿瘤症状隐蔽或不表现,容易误诊.脑脊液细胞学、骨穿、头颅CT/MRI、胸片及或胸部CT、胃镜、颅底平片等可帮助确诊肿瘤病灶,必要时可行脑活检术以协助诊断.结论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差,经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行全面检查以除外全身肿瘤,提高早期诊断率.

    作者:尹长林;尹世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或氟哌利多预防硬膜外吗啡镇痛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预防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所产生的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ASAⅠ~Ⅱ级行择期剖宫产妊妇,随机分为三组:地塞米松组(A组)、氟哌利多组(B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用吗啡作为镇痛药,但各组所使用的抗呕吐药不同.手术结束后使用PCA泵,并分别记录24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皮肤瘙痒等.结果A、B两组抗恶心呕吐作用明显高于C组,其中B组病人出现嗜睡较多,各组间VAS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椎管内单次注射地塞米松可显著减少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较氟哌利多更为优越.

    作者:储六生;李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六种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52例HLD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组(GSH组)、二巯基丁二钠组(DMS组)、依地酸钙钠组(EDTA组)、二巯基丙磺酸钠组(DMPS组)、青霉胺组(PCA组)及二巯基丁二酸组(DMSA组)等六个治疗组,对各组治疗前后的尿铜等元素、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后尿排铜量对比GSH组无显著变化,其他各组由高到低依次为DMPS组(48.68±20.67)μmol·24h-1、PCA组(30.04±10.51)μmol·24 h-1、DMS组(24.30±8.60)μmol·24 h-1、DMSA组(18.25±7.73)μmol·24 h-1、EDTA组(10.58±4.67)μmol·24 h-1,均较疗前有显著增高(P<0.01).上述解毒药对HLD的锌、铁、钙元素代谢亦有一定影响.治疗后各组的有效率依次为DMPS组(78.9%)>DMS组(74.5%)>PCA组(71.3%)DMSA组(69.1%)EDTA组(53.7%)GSH组(28.8%),组间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73.5,P<0.01).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PCA组(44.5%)>DMPS组(43.8%)DMS组(42.2%)DMSA组(41.2%)EDTA组(39.8%),与GSH组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3.6,P<0.01).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出血倾向、血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结论尿排铜和疗效等比较,口服药以PCA为好,DMSA次之;注射药则以DMPS为佳,DMS次之,CaNa2EDTA较差,GSH无尿排铜作用,可酌情选用.

    作者:胡纪源;杨任民;韩咏竹;洪铭范;王训;李凯;胡文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乳腺导管扩张症31例诊疗体会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名较多,有人称为闭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浆细胞腺乳炎.直到1956年Haagensen和Stout对本病作了深入的研究,才阐明本质,确切地提出了乳腺导管扩张症这一可代表实际病理变化的名称(1).我院自1986年1月至2003年5月收治3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作者:朱祖俊;沈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寻找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或抗性基因,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线索.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组的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本地区一般健康人群中以HLA-DRB1*15等位基因常见,频率为16.67%.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LA-DRB1*03等位基因频率为12.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3.92%(x2=5.20,P<0.05),相对危险度为3.58.其他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LA-DRB1*03等位基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性呈相关性,可能为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

    作者:孔建新;王保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评价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56例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56例中,肿瘤复发4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9例,涎瘘7例,耳颞神经综合征9例.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体积的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孝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彩色血流成像技术在游离筋膜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0年3月开始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协助骨科在游离筋膜皮瓣移植的设计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周晓纯;郑治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为掌握中医肺气虚证的本质特征,对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探讨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改变的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烟熏方法造模,对照组仅向大鼠气管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采用气道形态计量及气道病理观察指标与评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差异,并重点观察模型组大鼠气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的症状、体征符合肺气虚证的证候特点.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显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病变.模型组大鼠气管壁厚度及腺体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气道病变的病理积分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性肺气虚证气道病理改变采用形态计量及观察指标评分法,是肺气虚证本质研究客观量化指标之一.

    作者:窦红漫;王元勋;蔡圣荣;方志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国结核病控制-日本援助项目安徽省实施性研究

    目的了解我省项目工作的现状及项目工作对我省结防工作的影响.方法根据2002~2003年<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季报表>和<结核病人登记调查表>,分析项目病人的发现、治疗等情况.结果2003年项目地区肺结核、涂阳肺结核登记率分别为53.4/10万、20.0/10万,分别高于非项目地区44.7%、100%;2002年项目地区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78.5%,明显高于非项目地区.结论项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省其它地区实施项目工作提供了经验,为我省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作者:汪爱民;杨建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影响因素分析(附21例报告)

    目的分析腹部切口裂开的诸多影响因素,减少切口裂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腹部切口裂开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21例中,高龄患者占85.71%(18/21),平均年龄63.62岁,恶性肿瘤占66.67%(14/21),其中行化疗者占57.14%(12/21),局部因素中无一例因切口感染而裂开,但切口缝合技术仍是影响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结论①老年、贫血、低血浆蛋白、营养不良、肿瘤等全身性因素是切口裂开发生的基础,尤其是恶性肿瘤;②切口处理技术作为一个综合性因素,成为切口裂开的重要局部影响因素;③术前重视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充分营养支持,必要时作预防性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能有效地预防切口裂开的发生.

    作者:夏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对子宫收缩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对子宫收缩的影响.方法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剖宫手术100例,年龄24~3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两组:连硬外组(n=50),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行术后镇痛,负荷剂量为吗啡1 mg+地塞米松10 mg+生理盐水至10 ml;PCA泵配方:吗啡4 mg+0.75%布比卡因20ml+氟哌啶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持续给药为恒速2 ml/h.对照组(n=50),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病房常规以哌替啶止痛.哌替啶100 mg于术毕8~12 h肌注1次.观察两组病人阴道出血量及术后宫底高度、止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阴道出血量及宫底高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硬膜外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也较少.结论持续性硬膜外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对子宫收缩无不良影响.

    作者:肖敬波;王娴;王胜斌;慈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伤后手功能障碍的系统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系统的康复治疗对外伤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利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运动疗法,中药薰洗及心理疗法,对30例手外伤后功能障碍,造成手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者康复治疗.结果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后,采用拇指运动功能评价;示、中、环、小指Boye方法评价和英国医学研讨会标准进行手部皮肤感觉障碍的评价,手功能障碍改善明显.结论系统康复治疗的及时介入能较好地改善手外伤后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胡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复杂性肾结石的开放手术治疗(附102例报告)

    复杂性肾结石的处理为临床难题之一,治疗以开放手术取石为主要手段.我院自1992年1月~2003年10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10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丁方成;黄金国;王翔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治疗(附31例报告)

    目的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手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了31例年龄在2~12个月(6.7±3.4)的VSD患儿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存活30例,近期死亡1例.并发症以呼吸系统多,如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等;心律失常次之.随访1~19个月,29例心、肺功能良好;1例残余分流、慢性心功能不全;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血液动力学稳定.结论只要掌握其特点,VSD在婴儿期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丁力;胡英超;张峰;王玉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提高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术(TAE)中,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评价对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IFN-α 2 b)和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等药物的增效作用.方法38例肝癌患者在进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术时联合碳酸氢钠、维拉帕米、IL-2 IFN-α 2 b介入治疗.Seldinger技术穿刺经股动脉进入肝动脉血管,药物按一定比例稀释后灌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肿瘤位置、大小、回声情况、肿瘤周边及内部血供情况,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全程跟踪上述新的治疗方法,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疗效.同期肝癌患者TAE治疗未加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作为对照组.结果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治疗肝癌患者部份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肝癌肿块减小,肿瘤内部及周边动脉血供和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α-FP下降,生存时间延长.结论肝癌患者行TAE治疗时向肿瘤组织灌注碳酸氢钠、维拉帕米可提高IL-2、IFN-α 2 b、ADM、MMC等疗效,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上述新的TAE的疗效和预后提供重要指标,给下一步重复治疗提供依据,是目前肝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前后良好影像学检查.

    作者:张玉洁;王莹;朱亦俭;薛如英;柯海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284例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并对经验性用抗生素作出合理评价,由此提出如何是合理用药.方法对2001年1月到2003年12月我院284例医院获得性肺炎进行研究: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患医院获得性肺炎前的抗生素的应用、侵袭性操作、致病菌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时间长、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侵人性操作和合并基础疾病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3%).结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预防是有可能的,措施得当可适当减少其发病率;治疗时必须根据当地细菌的药敏结果正确选药物;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且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作者:姜有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NF 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TNF 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CHF患者36例,健康对照者20例,空腹取静脉血,检测血清TNF α.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TNF α水平明显增高(P<0.01).CHF的亚组中,心功能Ⅱ、Ⅲ级组、Ⅳ级组的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TNF α是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之一.CHF患者TNF α水平与心力衰竭的程度有关.

    作者:施有为;杨静;殷丽琼;刘江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病毒唑雾化吸入佐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RI)是儿童呼吸道常见病,起病急,表现重,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我院对ARI采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标;顾安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人高血压病46例临床分析

    我院近年来共收治老年人高血压病46例,为掌握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老年组46例,男37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4.1:1,年龄60~89岁,平均70.2岁,高血压病史6个月~40年.对照组50例,男31例,女19例,男女之比为1.6:1,年龄32~58岁,平均50.1岁,高血压病史3个月~20年.两组96例均符合1998年WHO诊断标准.

    作者:程颍谯;吴金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阴道彩超配合宫腔注水声学造影诊断子宫内膜病变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并配合宫腔注水声学造影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疾病的经阴道彩超声像图特征.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52/56).良性病变血流信号显示率低,血流频谱RI平均0.58±0.02;内膜癌彩色血流信号多丰富,血流显示率高,RI平均0.35±0.08.结论经阴道彩超配合官腔注水声学造影对子宫内膜疾病有较高的诊断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王玲;张新书;姜凡;郑慧;张敬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咪唑安定、哌替啶辅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和哌替啶辅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于痛觉阻滞平面出现后,Ⅰ组咪唑安定3.0 mg和哌替啶50 mg;Ⅱ组氟哌利多2.5 mg和哌替啶50 mg静注.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牵拉胆囊和术毕4个时点BP、HR、SpO2值,及牵拉反应和胆-心反射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麻醉后、牵拉胆囊和术毕BP、HR均降低,其程度Ⅱ组大于Ⅰ组.术中Ⅰ组较Ⅱ组牵拉反应轻、胆-心反射发生率低.结论咪唑安定和哌替啶合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有循环影响小、牵拉反应轻和胆-心反射相对较少的优势,但呼吸抑制应予以重视.

    作者:肖勇;方梦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甲状腺单侧结节手术方法的探讨(附62例报告)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方法.方法对62例术前拟诊良性病变的单侧甲状腺结节者采用改良的手术方法:不离断颈前肌;初期11例仅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结节摘除术,后期51例根据术中探查结果30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21例行腺叶切除术;灵活掌握甲状腺手术步骤,囊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切口皮内缝合或粘合.结果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无一例发生大出血、甲状腺危象;术前诊断单发结节55例中,术后病理证实多发结节8例;初期手术2例复发,后期无复发病例.结论对单侧甲状腺结节慎用摘除术或腺叶部分切除,而应选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手术技巧性强,应微创化操作.

    作者:章礼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综合改良法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11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提高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AOPP)抢救成功率的新方法.方法将我院近六年收治的116例AOPP患者分为2组:新法治疗组采用:(1)在抢救程序方面,注射解毒剂、拮抗剂和清除毒物同时进行;(2)饭后服药,一次性洗胃不彻底者,保留胃管反复洗胃;(3)病人进入中毒病房全程监护的新方案给予处理治疗.对照组按先一次性清洁洗胃后注射解毒剂及收住普通病房的常规方法处理及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出现时间及阿托品总量分别为12.0±2.0分钟、32.0±5.0分钟和422.6±310.4 mg、464±345.5 mg;反跳例数及死亡数分别为4例、11例及1例(1.14%),5例(10.9%)(P<0.01).结论综合改良法对提高AOPP的抢救成功率有显著效果.

    作者:祁从锁;罗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胆囊癌临床诊治体会

    胆囊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占第5位,居胆道肿瘤首位[1].因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延误诊断.有人指出术前能确诊者仅有34.78%[2].我院近10年间经手术与病理确诊的胆囊癌9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张厚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鼻内镜下鼻内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分析

    近年来,鼻内镜下鼻内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已有文献报道.我们应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手术方法与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相比,具有出血少、组织损伤少、骨孔大小易于控制、骨孔创缘光滑、造孔处不易有肉芽生长、造孔上皮化时间短等优点.我科自2000年2月至2003年3月完成此项手术25例28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金旺;李谋元;程芳;吴思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口服加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减少较对照组明显(P<0.01),在改善下腹疼痛、腰骶胀痛、附件增厚压痛及骶韧带增粗压痛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口服中药加西药治疗.

    作者:李伟莉;李大剑;陆耘;周军;李赟;徐云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闭合性胰腺外伤的诊治(附17例报告)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2002年共收治的17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胰瘘3例、胆瘘1例、肠瘘1例、腹腔残余感染1例,死亡1例.结论胰腺损伤早期诊断困难,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胰腺损伤的手术方式较多,应根据患者胰腺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发生.

    作者:潘力生;张从雨;王宜龙;徐冰;汪进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KC抑制剂LY333531对大鼠糖尿病模型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PKC抑制剂LY333531对大鼠糖尿病模型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建立单侧肾切除糖尿病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与糖尿病LY333531(10mg·kg-1·d-1,灌胃)给药组,每组10只.8周末观察体重、肾重、肾重/体重及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变化,应用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肾组织与尿丙二醛(MDA)含量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LY333531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肾重、肾重/体重、AER及肾小球面积(AG)、肾小球容量(VG)及系膜区面积(AM)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肾组织及尿MDA含量明显增加,肾组织SOD、CAT、GSH-PX活性明显下降;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LY333531给药组肾组织及尿MDA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肾组织SOD、CAT、GSH-PX活性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LY333531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肾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吴永贵;林辉;钱浩;赵珉;周典;梁维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消化性溃疡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变化的分析

    目的了解近20年消化性溃疡的内外科治疗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2 165例,其中采用手术治疗484例(GU 251例;DU 233例)、内科治疗1 681例.结果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选择外科治疗方法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总体的差异显著性(P<0.01),特别在1996~1999年段与上一年段相比(P<0.005).结论通过内科的抑酸、抗HP规范治疗、内镜治疗及维持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手术率.

    作者:汪文生;李敏;陈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可调钠透析在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应用

    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对预防血透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对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标准钠透析(透析液Na+浓度138 mmol·L-1和可调钠透析(Na+mmol·L-1由148阶梯下降至135 mmol·L-1),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透析中血压的变化.结果标准钠透析与可调钠透析在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8.5%和6.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可调钠透析可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且不增加病人钠负荷、不引起病人口渴以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

    作者:阚明;陈雷;胡淑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矫正鼻中隔偏曲治疗头痛症状疗效分析

    1996年7月~2003年4月,我们收治了56例经常头痛而检查中发现鼻中隔偏曲的病例,手术矫正鼻中隔后,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分析如下.

    作者:杨善青;束东山;刘志军;汪文正;周小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体会

    我院自2002年6月开展了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工作,现累计治疗18例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曲虹;方向宏;丁美精;杨爱兰;沙爱萍;周丽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段切除术加纤胆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总结肝段切除术为主综合手术加纤胆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外科在1997年5月至2002年4月间采用肝段切除术为主加术中和/或术后纤胆镜联合治疗43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远期疗效.结果肝内结石的分布:左右双侧肝叶泛发22例,左半肝10例,左肝外侧叶9例,右半肝2例,合并胆囊结石8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5例,其中已有1~4例次胆道手术史14例.结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中,肝段切除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中和/或术后纤胆镜探查取石,是防治残余结石的重要手段.肝段切除术为主的手术加纤胆镜联合应用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理想方式.

    作者:叶世进;余庆胜;汪革新;徐杰明;沈宗义;笪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97例临床分析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传统的腹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1].本研究采取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兼有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 切除术的优点,但又避免了其缺点,值得临床推广.现将我院自1999年5月~2003年12月共施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97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荣;高群;王世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体温与死亡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体温升高与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al disease,A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定群研究的方法,对289例ACVD患者入院时体温与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体温分为低体温(≤36.5℃)、正常体温(>36.5℃而≤37.5℃)、高体温(>37.5℃)三组.采用Logistic回归和成比危险函数(proportional hazards function)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脑梗死组中,入院时低体温者病死率低而高体温者病死率高.脑出血组也有类似的趋势.结论入院时体温升高是病死率增高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袁良津;蒋鸣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肾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进一步认识糖尿病肾病(DN)的死亡原因,从而提高一体化综合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DN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在DN的死因中心血管病变占首位(33.7%),其次是多脏器功能衰竭(18.5%),慢性肾衰竭(14.8%).死亡原因与并发症、糖尿病病程、年龄、血糖水平有关.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干预DN的进展,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度颅脑损伤预后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某些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 1997年元月~2003年元月收治的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等三个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早期低血压组病死率高于非低血压组(P<0.05),24h随机血糖≥11.1 mmol/L组病死率高于<11.1 mmol/L组(P<0.05),GCS分值愈低,病死率愈高(P<0.01).结论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均可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作者:方向群;姚建华;张牧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管内淋巴瘤

    目的探讨血管内淋巴瘤(intravascularlymphoma,IV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1例伴神经系统表现的淋巴结IVL的临床、病理观察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31岁,不明原因高热伴双下肢乏力、消瘦50天,右腹股沟直径1 cm淋巴结1枚,双下肢肌力Ⅱ~Ⅲ级,B超示肝脏轻度增大,血LDH明显升高(1070 U)伴ESR及转氨酶轻度升高,外周血WBC 3.3×109/L,骨髓像、多种病原及各肿瘤抗原检测均无异常.病理活检:腹股沟淋巴结大部分破坏,代之以大量扩张的中小血管,腔内充满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局部伴管壁、管周浸润并累及结外脂肪组织.瘤细胞免疫表型LCA、UCHL-1、CD3阳性,CK、CD68、CD79α、CD2o、CD31、CD34均阴性.行CHOP化疗后症状缓解,现仍在随访中.结论IVL是一罕见非何杰金淋巴瘤,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其他部位少见,B细胞型多见,T细胞型罕见,临床表现有一定提示性,确诊靠组织学,对化疗敏感,预后差.

    作者:余锋;汪银洲;李淮玉;王国平;胡向阳;龚西騟;孟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研究(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方法对1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局部切除肿瘤和部分乳腺组织,清扫同侧腋窝淋巴结,探查胸肌间淋巴结.术后CMF(CerbB-2阳性则用CAF)方案化疗加放疗(残乳50Gy/25次,肿块位于内乳区另作胸廓内照射).ER阳性者服用TAM 5年.结果全组随访1~66个月,均无瘤生存,乳房外形优良率达90%.结论对早期乳腺癌在严格掌握指征的前提下保留乳房是切实可行的,术后要正规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作者:施开德;朱际飚;李启信;孙劲松;杨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

    目的调查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的表达情况,比较产酶菌和非产酶菌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来源痰标本中的铜绿假单胞菌114株,首先采用K-B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AmpC酶以及3种不同表型的AmpC酶产生情况,然后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产酶菌株与不产酶菌株耐药性.结果在11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AmpC酶菌79株(69.5%).产AmpC酶的菌株表现为3种表型,高产高表达型61株(53.5%)、低产高表达型33株(27.5%)、低产低表达型43株(37.7%).高产高表达AmpC酶菌株明显多于低产高表达型和低产低表达型.3种不同AmpC酶表型的菌株,低产低表达型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T)、哌拉西林(PI)、氨曲南(ATM)、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亚胺培南(IMP)的敏感率均明显高于低产高表达型和高产高表达型.结论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产生率高,可能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作者:张敏;王中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TCA+CS术后鞘管留置时间的探讨

    目的探讨PTCA+CS术后鞘管留置时间,减少留置鞘管期间的并发症,减轻病人的不适.方法根据病情、术后是否继续使用肝素,将43例病人分别于术后2.5 h、3 h、4 h、5 h、6 h、≥10 h≤24 h拔鞘管,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h、4 h、5 h拔鞘管的病人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零,而2.5 h拔管的病人,拔管后立即发生股动脉出血;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术后6 h拔管,拔管后出现穿刺部位小量出血.无一例发生拔管综合征.结论单纯心绞痛、单纯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合并脑梗死、心绞痛合并高血压但血压得到较好控制的病人于术后3~5 h拔管是安全的.

    作者:秦玉霞;韩晓萍;叶祺;陈凤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病人恢复期促醒护理

    我院脑外科2001年至2003年从收治颅脑损伤的病人中,选择10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恢复期促醒康复护理,以缩短昏迷期,尽快解除和避免植物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根据病人情况及意识状态制定一套促醒护理方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利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以急腹症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误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有时以急性腹痛为首发或主要表现,较易误诊为急腹症.现将我科收治3例报告如下.

    作者:姚莉;王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