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它虽然从泌尿系统排出,但涉及血尿的来源、部位、原因则较为广泛复杂,引起血尿的疾病也繁多,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血尿病因诊断的检查方法不断完善,但是一些不明原因的血尿,尤其是无症状镜下血尿经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相差显微镜计数红细胞数及红细胞的畸形率,评价血尿在诊断肾小球肾炎与非肾小球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东红;江丽莉;吴日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的主要病原,不同地区支原体感染的阳性率不尽相同,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更新,临床新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支原体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了解本地区NGU支原体感染和药物敏感状况,便于有效防治NGU和临床合理用药,我们就2003年1月~2006年5月本院门诊1151例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英;李翊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UF-100是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全自动流式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运用流式细胞技术,通过对前向散射光和荧光检测,可以自动定量计数尿液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及细菌并对红细胞形态做出判断,能对有形成分正常和异常的尿液标本进行筛选,并提示样本所含的异常成分.UF-100采用全封闭的自动进样,具有手工无法比拟的重复精度、极低的互染率[1]、快速、较高的精度[2]等优点,但是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先进的自动化仪器有时也会出现故障,导致检测结果偏低,因此我们结合10年来使用UF-100过程中仪器出现群体检测结果偏低的原因,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陆玉静;马骏龙;丛玉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加强临床输血管理,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高患者输血前梅毒抗体的检测准确率[1].避免输血纠纷的发生,我们对2002~2006年度开化县患者在输血前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研究,获得了本地区患者输血前梅毒感染状况,并从中选择了提高输血前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准确性的检测方法.
作者:汪伟华;苏良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骨病理诊断较难,骨组织病理切片更难,骨组织病理切片关键的是骨的脱钙软化,否则无法切片及进行病理诊断.骨的成份约含50%水份,其余为钙盐及磷酸盐混合物,骨的硬度系由于钙盐的聚积,必须将其除去,则组织变软,方能切片,一般骨脱钙法常用酸泡法.但此方法缺点甚多,主要脱钙时间长,有的需时间长达十天左右,其浸泡液多使用强酸,而强酸腐蚀组织,破坏骨组织结构,很容易误诊.现对本院2001~2007年收治的100例骨病患者标本用离子电解脱钙法进行病理切片,此方法不使用强酸,对组织损伤极微,而去钙化物极快.
作者:曾秋林;黄珏;李爱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腺苷脱氨酶(ADA)是人体重要的核酸分解代谢酶,主要来源于肝脏,国内外有诸多文献报道.对此,我们对80例肝病患者,5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中的ADA、ALT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ADA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郎梅春;陈春辉;桑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监狱、劳教所和看守所羁押、收教人员是艾滋病高危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1].世界上一些国家监狱的HIV感染率高于外界社会.如法国的监狱中犯人HIV的感染率是一般人群感染率的10倍,1994年在美国的调查发现,监狱中犯人HIV感染率是正常人群的6倍[2].
作者:蔡军;万玉香;黄昌红;吴伟;汪伊娜;张小南;王国平;陆素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是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检实验,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实验前的质量控制,而当标本大量集中在同一时间段送检时,标本离心时间能否得到保证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能缩短离心时间,而又不影响检测质量,工作速度将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探讨一个合理的离心时间,我们对47例病人,每例两份标本分别以3000r/min速度经5分钟和10分钟离心后,测PT、APTT、FIB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江梅;邹灵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院内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难关.探讨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对指导临床用药和护理、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512例白血病患者病作了院内感染的回顾性调查,并对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黄美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率、耐药率不断上升,已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伴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应用,甚至滥用,支原体的耐药情况日益严重.而各地的耐药情况存在差异.为了解本地区女性各年龄段患者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笔者于2004年1月~2007年4月对本院妇科门诊206例Uu阳性患者的药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游小毛;吴美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有简便、快速、创伤微小,准确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作用[1],现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年来所做564例乳腺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作者:方兆武;施武辉;杨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B.cepacia),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近年来,在免疫低下和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病原菌.为了解B.eepacia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我们对我院2005.1~2007.6间检出的87株B.cepaeia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宗欣;陈菁;孙桂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等部位.近年来,由其引起的感染日趋增多,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为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其耐药状况,我们对96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燕;黄承斌;李世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t(8;21)易位是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的一种特异性染色体重排,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造血和淋巴系统疾病新分型,建议只要检出克隆性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或AMLl/ETO,即可诊断为t(8;21)AML.通过复阅本院近三年来发现的34例t(8;21)AML,讨论其形态学改变,现报告如下.
作者:玄风华;谢福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人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正逐年提高,笔者通过联合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三种抗体,并分析其对糖尿病分型诊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永清;张晓梅;姜有妹;江蓝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ecysteine,Hcy)亦称高半胱氨酸,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氨基酸,高Hcv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现已证明高Hcy水平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本文采用循环酶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参照正常健康对照组,以探讨循环酶法在测定同型半胱氨酸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芳;王长奇;吕娇凤;舒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尿液分析是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尿液标本进行分析,以达到对泌尿、肝、胆、肾、内分泌等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随着科学及经济的发展,尿液干化学试纸已广泛使用,本文探讨了国产(长春迪瑞)及进口(韩国盈东)尿干化学试纸在临床应用的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明;李从于;甘文;叶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白血病是十个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是35岁以下发病率,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白血病为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第一位),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及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非淋),小儿以急淋多见.近年来,白血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似有增加的趋势.血液和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比其他肿瘤更便于观察及研究[1].本实验收集我院2003年~2006年儿童白血病骨髓标本312例.进行FAB形态学分类,并对其进行统计,以了解本地区儿童患白血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成秀妹;郭江梅;杨玉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自1973年Bishop等首次发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以来,关于RV感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迄今为止,RV仍是世界范围内两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主要病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至少有60万病儿死于RV腹泻,通常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病因[1],因此,深入研究RV感染后血象的异型淋巴细胞(Heterotypli Lgmph,HL)变化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史科;张松;伍和;邹汉良;吴润香;王雷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的发现、纯化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金标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结核抗体用来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已在临床应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在不断提高.但因所用的抗原及技术各不相同,各方法的结果间仍有较大差异[1].本文对2005年1月~2007年1月间进行的结核抗体测定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血液感染是临床上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随着各种血管留置导管技术的快速发展,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大量免疫受损宿主的出现,使血液感染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菌株比例也在增多,因此血培养已经成为血液细菌感染诊断和危重患者病情监控的重要手段,此时快速的血培养和准确的药敏结果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06年10月三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7893份血液培养标本中874株阳性标本的主要致病菌种类及耐药情况,供临床参考.
作者:彭卫华;廖晚珍;孙爱娣;余阳;胡雪飞;李建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接触传染病,目前是世界广泛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梅毒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确保血液质量,提高输血安全意识,现将我市2005年1月1日~2007年2月28日来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临床上很多原因可引起胸腔积液,诊断胸腔积液首先应鉴别渗出液和漏出液,在渗出性胸液中以结核、细菌和恶性肿瘤引起的胸水为常见.确定胸水的性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常规的胸腔积液检测受干扰因素影响较大,脱落细胞学检查及病原体检查阳性率不理想,因此临床上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指标.作者通过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在结核性、化脓性、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组及漏出液组中的含量,探讨其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方便、可靠的诊断指标.
作者:刘宁;王圆圆;王外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vtic leukemia,AL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来源于不同恶性克隆的各亚型,在显著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因素.免疫分型是用已知的单克隆抗体(单抗)去鉴定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免疫标志,可用于剖析细胞的来源及分化阶段,尤其是与流式细胞术(FCM)联合应用以来,使诊断ALL的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免疫分型作为ALL的诊断和分型已为国际上广泛采用.本文对29例ALL进行免疫分型与临床观察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鹤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蛋白血症与A、B、O血型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收集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的血标本7058例,同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及A、B、O血型鉴定,检出在球蛋白区出现M蛋白异常条带的病例122例,统计M蛋白血症在A、B、O血型系统中的分布频率,分析其与血型抗原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M蛋白血症患者A、B、O血型抗原分布特征为:A>B>O>AB.不同血型间M蛋白发生率,经X2检验,P<0.01.结论 M蛋白血症与A、B、O血型系统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不同血型所代表的免疫遗传性状与M蛋白血症之间有一定关系.
作者:万唐;刘华;廖勇;姚卿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人乳头病毒高危型检测(HR-HPV-DNA),液基薄层细胞学(TCL)配合阴道镜检查对子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06年1月~2006年7月妇科门诊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2581份采用HR-HPV(HC-Ⅱ法)检测和TCT检测,其中168例在阴道镜下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检测2581名妇女,其中913名HR-HPV阳性,占35.37%.TCT检测中有异常涂片235例,其中ASCU132例,LSIL 73例,HSIL 24例,鳞癌及腺癌6例.HR-HPV的特异性87.88%,敏感性61.24%.TCT的特异性90.90%.敏感性53.49%.结论 采用TCT及HR-HPV初筛,异常者配合阴道镜下的病理检查,对宫颈病变具有预警作用,有利于科学地管理宫颈病变.
作者:张雅琴;张甦;邢建明;李剑英;程红玲;高金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肌钙蛋白(cTn 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所有ACS患者(ACS组)的cTn I含量,采用微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同时随机取30例门诊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CS组的cTn I和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cTn I、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0.01).结论 心肌损伤特异性指标cTn I和机体炎症急相期敏感性指标hs-CRP含量升高与AC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ACS早期诊断及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俞禾涛;尤佳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咖啡酸锗对小鼠U14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U14瘤模型,以咖啡酸锗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抑瘤率,并测定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及外周血淋巴细胞酸性a-醋酸奈酯酶(ANAE)的阳性率.结果 咖啡酸锗对小鼠U14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45.47%、57.86%、55.83%(P<0.01);各剂量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环磷酰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NAE染色标记T淋巴细胞,环磷酰胺组显著低于正常组及咖啡酸锗各剂量组(P<0.01);咖啡酸锗各剂量组较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咖啡酸锗对小鼠U14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春花;黄越燕;周志愉;肖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肝吸虫病高发区在职人员中肝吸虫病感染情况.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吸虫特异性抗体IgG.结果 在广东佛山顺德区新球和容奇两镇医院送检的血标本551例,检出肝吸虫特异性抗体IgG阳性91例,感染率为16.5%.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8.50%和14.48%,经卡方检验显示,男女性感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1).结论 顺德区新球与容奇镇在职人员肝吸虫感染的普遍性,男女间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坤波;汪凡军;何晓英;谭苗;胡朝晖;庄锡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唾液酸(SA)与炎症感染的关系.方法 酶法测定70例炎症患者、62例非炎症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A的含量.结果 急性炎症感染者SA含量为:816.8±79.2mg/L,CRP 53.6±5.2mg/L;非炎症组SA含量为579.4±61.8mg/L,CRP 5.7±2.2mg/L;正常对照组SA含量为562.3±53.6mg/L,CRP 5.2±1.4mg/L.炎症组SA与另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非炎症组SA与健康体检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炎症感染患者血清SA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经典指标CRP呈正相关,可作为急性时相反应指标.
作者:马彦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不同年龄段健康儿童的微量元素水平,分析微量元素缺乏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1027名健康儿童末梢血铜、锌、钙、镁、铁元素的含量.结果 0~1岁组婴儿的缺铁、缺锌率高,分别为72.63%和28.10%;缺钙率高的是3+~5岁组,为34.54%.结论 0~1岁组铁、锌的高缺乏率主要与膳食结构有关;3+~5岁组的高缺钙率与家长们未重视钙的补充以及幼儿活动量大、能量消耗增多有关.检测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对及时调整婴幼儿的膳食结构,合理地补充微量元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舒向荣;丁洪慧;湛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和血糖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对43例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72例,T2DM血压正常患者及46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血脂(TCH、TG、HDL-C、LDL-C)及血压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合并高血压组同T2DM血压正常组及健康体检组相比,胰岛素、FBG、TG、HbAlc、IR增高非常明显,HOME-B则明显降低.结论 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存在严重的胰岛抵抗和血脂及血糖代谢紊乱.
作者:汪勇军;陈芳建;吴先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的类型,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的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条和药敏板在杭州天和公司HW-138半自动细菌仪上鉴定,ESBLs确证试验采用药敏纸片法.结果 155株实验菌ESBLs检出率51.6%,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舒普深、阿米卡星外,产酶菌和非产酶菌耐药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本地区产ES-BLs菌流行情况严重.实验室有必要作常规检测,依据药敏结果给药.
作者:朱建未;朱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检验本室两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eroset-A和Aeroset-B)结果的可比性,确保本室检验结果间的互认.方法 选用Aeroset-A作为参考仪器,用配套的多点定标液(MC Cal)作比对项目定标校准,初步精密度的测定:选两份样本(一份高值,一份低值)几乎同时在两台仪器上重复检测比对项目20次,打印出批内S、CV值.结果 精密度测定,两台仪器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均处在0.82%~4.31%之间,各参数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在0.9629~0.9990之间,校正后取得了较好一致性.结论 两台仪器间相关性较好,不同系统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但通过比对试验及校正后可以取得两者之间结果的一致性,从而满足临床的需要.
作者:杨国灿;邱霞娟;蒋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ROC曲线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共105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0例,正常对照组98例作为研究对象.hS-CRP测定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PETIA),并对hs-CRP进行统计学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ACS两组中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P组(P<0.01).hs-CRP曲线下面积为0.77.结论 hs-CRP对于ACS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曾传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植物源性转基因食品DNA检测技术.方法 针对转基因植物技术中载体上常用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和根农杆菌的NOS终止子特异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的引物对35S、NOS,利用基因PCR扩增技术检测转基因食品.结果 引物对35S、NOS分别成功从转基因大豆中扩增出195bp和180bp特异的DNA带.结论 基于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基因序列的PCR扩增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转基因食品DNA检测技术.
作者:倪贤生;唐盈;涂俊凌;冯长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液体培养与固体培养方法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支原体检测的准确率.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A7琼脂培养基平行检测106例宫颈分泌物样本的Uu和Mh.结果 对Uu检测,液体培养法阳性56例;固体培养法阳性49例;对Mh检测,液体培养法阳性24例,固体培养法阳性17例,两种培养法培养Uu及Mh的阳性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液体培养法灵敏度较高而特异度较低,固体培养法则正好相反,特异性高而灵敏度低.结论 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中,实验室应尽可能采用两种培养方法平行检测,以弥补两种方法各自的不足,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作者:杨颖;罗永慧;江莎莎;甘雪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手工魏氏法比较,探讨使用Ves-matie20型全自动动态血沉仪检测红细胞沉降率的重复性、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高、中、低三组血沉值共15份进行重复性测定;161例门诊患者采用两法测定,以统计学方法分析仪器法的准确性;随机取5例标本分别配成5种红细胞压积水平,以仪器法测其血沉值,分析血沉与压积的相关性;另取15例贫血标本和10例压积正常魏氏法ESR值在21-100之间的标本对照,分析贫血用仪器测定的可行性.结果 重复性:除1例(CV=13.1%)外,其余14例CV均小于5%.准确性:魏氏法ESR=(0~20)mm/h组及ESR>100mm/h组两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ESR=(0~20)mm/h组用仪器法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两法的差异仅为数值上的差异;ESR值为(21~100)mm/h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仪器法ESR值与红细胞压积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915-0.985(P<0.05);贫血标本用两法测定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贫血组两法测定误差较小,说明贫血标本亦可用该仪器进行测定.结论 Ves-matie20型全自动动态血沉仪用于血沉测定有良好的重复性,精确性较高,但对于ESR>80mm/h时建议用手工法复查.对于贫血的标本该仪器亦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窦敏;林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对20周左右的SD大白鼠尾静脉血与股动脉血进行血液细胞分析,比较两种取血途径血液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量.方法 利用西施美康(Sysmex kx-21N)血细胞分析仪对大白鼠尾静脉血和股动脉血进行血液细胞分析.结果 SD大白鼠尾静脉血和股动脉血相比较,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P>0.05.白细胞P<0.01.结论 20周左右SD大白鼠尾静脉血和股动脉血进行血液细胞分析,RBC,Hb,Hct,Plt,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尹小明;赵诗云;聂建红;段龙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ENA检测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抗ENA抗体对45例SLE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SLE患者检测ENA结果为抗Sm抗体阳性率为31.11%(14/45)、抗UIRNP抗体阳性率为8.89%(4/45)、抗SSA抗体阳性率为24.44%(11/45)、抗SSB抗体阳性率为6.67%(3/45)、抗核糖体抗体阳性率为11.11%(5/45)、抗RO-60抗体阳性率为46.67%(21/45)为高.抗Scl-70抗体和Jo-1抗体没有检测到,其中SLE患者检测抗Sm抗体、抗SSA抗体和抗RO-60抗体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经x2检验,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抗ENA多肽抗体谱检测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方法简便、易于推广,对SLE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詹克勤;吴杰敏;洪志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51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前白蛋白(PA)和腺苷脱氨酶(ADA)的活力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1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对照组血清PA和ADA含量显示,代偿期为(228.5±74.1)mg/L和(11.2±4.8)IU/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为(159.5±109.8)mg/L和(16.8±6.8)IU/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A和ADA测定可分别从肝脏的蛋白质、酶及胶原代谢三个方面辅助诊断肝硬化,同时由于PA和ADA的检测具有快速、价廉的特点,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建华;徐勇;郑晓丰;张财成;张经宇;黎静;邹海虹;陈唐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耐亚胺培南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并与其他抗生素比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耐亚胺培南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均采用NCCLs推荐的K-B法,应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药敏统计和分析.结果 651株耐亚胺培南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大肠埃希菌为53.6%、铜绿假单胞菌为5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17.2%、肺炎克雷伯菌为37.0%、鲍曼不动杆菌为47.1%、阴沟肠杆菌为37.5%、变形杆菌为40.0%、粘质沙雷菌为28.6%、枸椽酸杆菌为38.9%、产碱杆菌为37.5%.总耐药率为40.3%,高于舒普深34.7%(P=0.042);和妥布霉素、环丙沙星相近(P分别为0.903和0.584);显著低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类抗生索和其它喹诺酮类抗生素(均P=0.01).结论 左氧氟沙星对耐亚胺培南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王宝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液粘稠度状况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 30例活期RA患者治疗前及症状缓解后同时测血液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活动期RA患者血液粘稠度、CRP、RF明显升高,经治疗症状缓解后血液粘度、CRP、RF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仍有部分的RF、CRP未降至正常参考区间.除血沉外,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讨论活动期RA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明显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是加速病理损伤的一大因素,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帅丽华;卢敏;胡志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临床常用的镁离子测定方法的性能.方法 对5种常用的镁离子测定方法做了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抗干扰能力、稳定性等实验并进行比较.结果 二甲苯胺蓝法、Calmagite染料法、偶氮胂Ⅰ比色法、偶氮胂Ⅲ法和酶速率法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0.99、0.60、1.24、1.23、1.15,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2.88、4.13、4.84、3.61、2.29.二甲苯胺蓝法和偶氮胂Ⅲ法线性可达2.5mmol/L,Calmagite染料法线性可达2.0 mmol/L,偶氮胂Ⅰ法和酶速率法线性可达4.0 mmol/L.二甲苯胺蓝法和酶速率法试剂开盖稳定性较好,5种镁测定方法的平均回收率都在95%~105%.结论 二甲苯胺蓝法和酶速率法测定血清镁较适合临床常规实验室自动化分析仪使用.
作者:邓荣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铜陵地区临床分离的深部真菌分类和耐药状况.方法 2006年1~12月铜陵地区临床分离深部真菌,用生物梅里埃试剂盒AP120CAUX进行鉴定分类,ATB-FUNGus21NT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白色假丝酵母菌270株占64.3%,热带假丝酵母菌75株占17.8%,克柔假丝酵母菌20株占4.76%,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8株占4.3%,光滑假丝酵母菌16株占3.8%,季也蒙假丝酵母菌7株占1.7%,葡萄牙假丝酵母菌4株占0.95%,酿酒假丝酵母菌3株占0.71%,其他假丝酵母菌7株占1.7%.420株深部真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分别是93.1%和95.2%,氟康唑敏感率51.4%,中介率6.7%,耐药率41.9%;伊曲康唑敏感率35%,中介率15%,耐药率50%;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耐药率都是1.85%,氟康唑耐药率46.3%,中介率1.85%,伊曲康唑耐药率51.9%,中介率3.7%;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孢嘧啶和两性霉素耐药率分别是26.7%和33.3%,氟康唑耐药率30.7%,中介率12%,依曲康唑耐药率46%,中介率20.6%.结论 铜陵地区深部真菌种类与其他地区相同,而耐药性有差别,定期对本地区深部真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对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延缓抗真菌药物使用周期,减少难治性真菌的产生和流行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高晓坤;钱震东;张好;黄丽;潘晓龙;查会芳;刘三宝;钱泽平;朱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资料与方法1.1病历资料慢性乙型肝炎住院及肝病门诊患者46例,男性41例,女性5例.年龄19~56岁.诊断标准均符合2002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病毒指标除乙型病毒学指标阳性外,其余甲、丙、丁、戊型病毒学指标均阴性,排除失代偿性肝病、肝癌病例,所有病历均为ALT、AST>正常2倍以上,HBV DNA>1.0×106copies/ml,病程6个月以上者`
作者:方红;杨富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药物法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中常可出现一些粒细胞不同程度减少或缺乏的病例,严重者甚至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本文将粒细胞绝对计数≤1.8×109/L几作为粒细胞减少的界限,对本院住院的142例由于使用精神药物而出现粒细胞减少的病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冯敏;陈林俊;罗桂英;赵燕怡;刘昭薄;罗风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目前作为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1].我院采用IFN-a-2b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10例,检测IFN-a-2b对部分乙肝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和HBeAg滴度的影响,同时为了检测干扰素的疗效,我院在检测血清内病毒含量及HBeAg外,特检测了PBMCs内的病毒载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冠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愈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为了了解我院近几年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对临床患者的肯定诊断符合或支持诊断及疗效观察的作用,本文对2001年至2006年我科对临床送检的432例骨髓涂片标本进行了细胞形态学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白雯;徐永妮;李敏;易忠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全血细胞减少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异常,是指外周血中自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三种有形成份同时减少,由各种病因所致,大部分病人通过骨髓检查可以诊断,为进一步加深了解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象变化特征,现将我院2002年以来172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象作如下分析.
作者:潘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肺炎链球菌耐药表型检测分析,掌握本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方法 本文用E试验和K-B纸片扩散法检测84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双纸片法确定大环内酯类耐药表型.结果 84株肺炎链球菌红霉素耐药占85.7%(72/84),对青霉素不敏感率达57.1%(48/84).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该组细菌有较好的体外活性,敏感率分别为83.3%(70/84)和88.1%(74/84).结论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耐药严重,且表现对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青霉素等多重耐药;南昌地区大环内酯类耐药表型主要以cMLSB为主.
作者:胡晓彦;贾坤如;胡龙华;曹莉萍;桂炳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肺癌相关抗原(LTA)与癌胚抗原(CE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乳胶凝集试验和电化学发光分别检测87例NSCLC和46例小细胞肺癌(SCLC)病人血清的LTA与CEA.结果 所有正常对照者血清的LTA与CEA均阴性:NSCLC血清的LT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CLC与肺良性疾病(BLD)血清中的检出率(P均<0.005);NSCIJC血清的CE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LD血清中的检出率(P<0.005),但与SCLC血清中的阳性检出率无差别(P>0.005);NSCLC血清LTA结合CEA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SCLC及BLD血清中的检出率(P<0.005).结论 LTA结合CEA检测在NSCLC的辅助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钟礼瀑;靳文剑;邹学森;吴青青;刘敏知;吴建国;蔡芸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PCR-DNA测序技术快速检测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KatG基因突变,评价其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47株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及30株结核分枝杆菌敏感分离株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KatG基因突变.结果 47株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中,有31株KatG基因检出有突变,突变检出率为66.0%(31/47);30株结核分枝杆菌敏感株检出1株KatG基因突变.结论 PCR-DNA测序技术方法敏感、准确、特异,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KatG耐药基因突变,有利于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快速检测.
作者:予季;熊国亮;张慧慧;刘珍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a-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145例干扰素a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结果 HBV优势基因是B(65.5%)和C(34.5%)型,B基因型95例,C基因型50例;对两基因型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ALT、HBV-DNA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65例患者接受干扰素a治疗,干扰素a治疗有效率在治疗组B、C两基因型中分别为77.3%、57.1%.结论 B基因型HBV对干扰素a的有效应答率高于C型.
作者:钟渊斌;杨茜;张伦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vnthase,iNOS)的诱导作用.方法 常规方法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含LPS)及LPS组(分别含LPS 0.01,0.1.1.0,10mg/L的培养基培养24h).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T-PCR和Westem Blotting结果表明,经0.1mg/L LPS刺激后细胞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LPS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产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作者:胡意;娄远蕾;汪泱;谢安;郭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HCV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外周血淋巴细胞(PBL)Fas 抗原及ALT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站献血群中60例HCV感染者,50例正常者及来自本市一院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CV-RNA含量,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为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抗原,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ALT浓度.结果 本研究116例HCV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与PBL Fas抗原表达率、ALT异常率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94、0.96,均P<0.01),但与ALT浓度无相关性γ=0.38,0.03,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T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感染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抗原呈正相关、与ALT异常率相关性显著,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抗原与ALT异常率相关性显著.
作者:彭明喜;张亚琴;巩继勇;李美忠;许德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PCR检测孕妇生殖道GBS感染的方法.方法 根据GBS保守序列:cfb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优化PCR反应,通过电泳判断结果,同时使用UNG酶,dUTP避免PCR产物污染.结果 本研究通过PCR条件的反复摸索,优化了PCR检测方法.同微生物培养方法相比,PCR方法灵敏度更高,检测更快速.直接煮沸法和试剂盒法的DNA提取效率具有差别,试剂盒法更适合临床诊断使用.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快速、灵敏、特异的孕妇生殖道GBS PCR检测方法.
作者:黄欢佳;许颂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对CD4+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在反复自然流产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选择早孕妇女34例为对照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34例为实验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ELISA法检测IL-10,同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淋巴细胞直接免疫治疗,观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变化.结果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实验组(10.55±2.65)%、对照组(12.71±3.58)%、免疫后(12.44±3.02)%;IL-10实验组(150.45±45.80)pg/l、对照组(358.6±82.86)pg/l、免疫后(171.23±31.73)pg/l.组间比较,除免疫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水平与反复流产次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参与了母胎免疫调节,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水平有助于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免疫学诊断与治疗.
作者:丁克文;刘娟;刘联斌;刘如天;王洁;宋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血浆GMP-140,D-二聚体在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体内浓度的变化,探讨OSAHS患者CHD发病率增高的机制.方法 对重度OSAHS组18例、CHD组22例、OSAHS合并CHD组12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 OSAHS组、CHD组和OSAHS合并CHD组(合并组)血浆GMP-140浓度分别为(18.84+1.99)ng/ml、(18.82±1.59)ng/ml和(18.88±1.79)ng/ml,与正常对照组(12.79±1.32)ng/ml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0.43±0.003)mg/L、(0.50±0.001)mg/L、(0.50±0.004)m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22±0.001)mg/L(P<0.05).而OSAHS组、CHD组和合并组之间GMP-140浓度、D-二聚体浓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0.69,P<0.05.结论 重度OSAHS患者因乏氧体内存在血管内皮(包括冠脉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激活和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亢进,这些可能是OSAHS患者CHD的发生、发展机制.
作者:冯笑梅;刘喜;冀虎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患者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及精浆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关系.方法 采用支原体培养方法了解支原体感染情况,生物素双抗体ELISA夹心法测定IL-4、IFN-γ含量.结果 31例男性不育症患者有20例感染支原体、感染率64.5%(20/31),其IL-4和IFN-γ含量分别为7.8+0.9pg/ml和49.1±16.4pg/ml,较男性正常生育组(3.4±1.62pg/ml、30.4±12.8pg/ml)为高(P<0.01).结论 男性不育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IL-4和IFN-γ检测有助于男性不育症支原体感染与否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爱娣;陈开森;黎进;廖晚珍;余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依据卫生行业标准(WS/T247-2005)推荐方法建立产前监测和开放性神经管缺损诊断AFP中位值.方法 分别用100例15-20孕周的孕中期母体血清检测AFP结果计算AFP中位值,与累积中位值相比较,并评价中位值与孕周的线性关系.结果 按标准方法计算的中位值与累积中位值无明显差异,与孕周呈良好的半对数线性关系,其筛查总阳性率为1.09%.结论 卫生行业标准(WS/T247-2005)推荐的产前监测和开放性神经管缺损诊断AFP中位值建立方法与大批量监测数据计算结果高度一致,在尽量降低数据量的前提下,保证了中位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袁红;罗红权;保勇;杨明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高质量检验报告,获得患者和临床医生的信赖与认可,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临床实验室必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并贯穿于检验分析前、中、后的整个过程.分析前质量管理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具有影响质量因素的复杂性、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质量保证工作非检验人员完全可控性、责任难确实性等特点[1].因此分析前质量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薄弱的环节,越来越受到各临床实验室的重视.本文结合我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对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素及其对策加以探讨.
作者:乐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血细胞分析仪在各级医院基本得到了普及,有些大型医院甚至有多台血细胞分析仪,因而各仪器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又成为各实验室管理的新问题,也成为检验人员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对我院6台血细胞分析仪主要检测参数结果的一致性和偏差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小林;万腊根;张世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年来尿沉渣分析仪不断涌现并逐步用于临床,不同厂家,设计原理各有差异,有的基于尿沉渣镜检影像分析原理、或基于尿沉渣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检测原理[1],前者又有计算机自动识别并计数(辅以人工鉴别)、人工计数等,这些尿沉渣分析仪为尿液有形成份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但它们日常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如何?迫切需要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因此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对我科使用的AVE-763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邦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D-二聚体已被广泛用于血栓性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
作者:吴晓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了解洱海沿岸白族人群A2和A2B亚型的分布,笔者对洱海东岸及西岸的部分白族村寨的村民及学样师生1348人作了调查.
作者:何永勋;张利华;李国美;舒贤辉;洪汾;郑智钢;高培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采血不顺利或操作有误,常有溶血标本出现.溶血对细胞计数的影响,国内多有报道,但鲜见对WBC分类影响的报道,笔者对此进行了实验,发现标本溶血对WBC分类有极显著影响,表现为嗜中性粒细胞(GR)比例明显降低,淋巴细胞(LY)比例明显升高,而对WBC计数无显著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春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感染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支原体是引起NGU的主要原体之一,包括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这可引起一系列泌尿生殖首感染性传播疾病,超来超受到临床的关注.
作者:邓小凤;李海林;刘国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当临床其它参考指标不能明确诊断时,CRP检测有助于临床早期揭示组织损伤及免疫反应情况.特别是在器官移植中,CRP是一个很有用的监测指标,为临床诊断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年来,干扰物质作为影响临床化学检验结果的一大因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经过不懈努力,于2002年颁发了EP7-A文件指导我们对临床化学检验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现将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叙述如下.
作者:吕赛平;伍志杰;邹学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1.1甲胎蛋白(AFP) AFP是一种在胚胎时期由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的a-球蛋白,存在于胎儿血清中,但出生后血清AFP几乎消失,AFP是PHC灵敏特异的肿瘤血清标志物(TM),血清AFP>500ng/ml,或含量不断增高者,更应高度警惕.
作者:孙华宝;徐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初自AKR小鼠胸腺瘤细胞株中分离出一株具有转化能力的逆转录病毒AKT8,并将病毒基因组中非病毒序列定义为病毒癌基因v-akt.而后病毒癌基因akt及人类同源物AKT1、AKT2被分子克隆,同时检测到一例原发性胃癌AKT1扩增20倍[1].v-akt及其人类同源物编码的蛋白激酶与蛋白激酶C、蛋白激酶A相似,又被称为蛋白激酶B(PKB).Akt/PKB作为磷酸肌醇3激酶(P13K)的下游效应器参与调节细胞生理活动,如细胞生存与凋亡、增殖和代谢等.信号通路中的成员出现异常时.如P13K或Akt基因扩增、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突变或杂合子丢失等,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Akt/PKB信号通路正逐渐成为肿瘤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热点,其中也包括胃癌.
作者:范思斯;路名芝;刘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早期、特异的诊断对于结核病(Tuberculosis,TB)患者的及时治疗以及切断TB传播链、保护易感人群等至关重要[1].WHO在全球TB控制规划中指出,TB主要应通过实验室诊断获得确诊.这一文件确立了实验室诊断在TB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TB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涂片抗酸染色检查和结核分枝杆菌(Mv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培养法.抗酸染色检查敏感性差,细菌量至少要大于5×106/L才能检测到阳性结果,而且无法区分MTB和非MTB感染.MTB培养阳性是TB诊断的金标准,但报告周期过长(2~8周),很难满足临床需要[2].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更为快速、特异和敏感的TB的诊断方法.
作者:李俊明;万腊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有资料表明我国70%的人群曾被HBV(hepatitis B vims,HBV)感染过.为了加强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编制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输血是传播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袁红;李振宇;杨明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5年11月我科应用CTB染色技术(即妇科自带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检测出一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级病例,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邹冬梅;祝云霞;周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血型鉴定及配血困难的原因很多,某些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患者的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抗原结合,造成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困难,现将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松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牛链球菌引起脑膜炎国内很少报道,2007年2月我们从1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1株该菌,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超强;张丽华;朱凯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临床检验是一门检验技术与相关理论,临床与实验室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学应用学科,内容多而且繁杂.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对教学法的探讨认为在临床检验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升到形象的感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穿插对学生的考查,可以提高学生对细胞形态的识别;通过走出课堂,进入实习基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通过把医学基础知识带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同学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合理运用教学法,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章英;周洁;陈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