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芳;陈坤兰;王玉竹
患者男,18岁.因牙痛,夜间加重1月,于2004年5月21日就诊.口腔检查: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邻面龋,探诊敏感,叩痛明显,冷热刺激敏感.诊断:急性牙髓炎.处理:局麻下开髓引流,并给氧氟沙星0.2 g、布洛芬0.3 g、VitB620 mg口服,3次/d.患者于手术后约4 h再次来院,询问病史:手术后约3 h首次服药,服药0.5h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红斑,继而出现胸闷、头晕、乏力,并昏倒在地.在当地诊所行输液等救治措施(具体不详),约10 min后清醒.
作者:马明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35岁.因外阴瘙痒3年,于2004年3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述3年前因外阴瘙痒就诊.诊断为外阴白色病变,即: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增生性).曾在其他医院治疗近3年,效果欠佳,外阴奇痒难忍.妇科检查:外阴皮肤黏膜变白、对称,增厚发硬,呈湿疹样改变.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
作者:苏永珍;凌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31岁.因咳嗽5个月,于2004年8月3日入院.既往无关节炎史和痛风史.查体:消瘦,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啰音.胸片示双肺浸润性结核,痰涂片未发现抗酸杆菌.血沉54 mm/h.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诊断:双肺浸润型结核.
作者:赵学兰;周立春;李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68岁.因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于2003年10月9日来院就诊,否认药物过敏史.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铃兰欣)1.5 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使用该药前作皮肤过敏试验显示阴性.当滴注约100 mL时,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痛苦面容.查体:BP测未及,HR 88次/min,R 20次/min,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律齐,腹平软,双下肢无水肿.立即停用铃兰欣,给予吸氧,地塞米松5 mg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25 mg静脉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4 u静脉滴注.经积极抢救,4 h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正常,血压回升至105/78 mmHg(1mmHg=0.133kPa),脉搏、呼吸均正常,心律齐.
作者:邢蓉;邓子煜;陈根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76岁.因冠心病、陈旧性心梗,于2004年2月10日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100 mL,用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稀释,1次/d,缓慢滴注.第4天当滴注约10 min时,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四肢厥冷,血压80/50mmHg(1 mmHg=0.133 kPa),T 37.2℃.
作者:刘世萍;曲婷;尹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53岁.因结核性胸膜炎,于2002年4月26日入院,入院查体T 37.1℃,P 90次/min,R 20次/min;肝功能:ALT 40.9 U/L,AST 27.2U/L.当日始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 g,利福平0.45g,吡嗪酰胺1.0g,1次/d口服.入院后23 d检查肝功能:ALT 93 U/L,AST 54 U/L.
作者:张静;杨圆;葛卫红;凌春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30岁.乙肝病毒感染10年余,因发现乏力、食欲减退、尿黄30 d,于2004年3月15日来院就诊.患者于10年前发现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正常.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曾使用干扰素治疗1年,未见疗效.
作者:霍敏英;赵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使用抗菌药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2004年7月间收治的85例急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菌株、耐药性及使用抗生素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0.0%),其次为革兰阳性菌(26.8%);真菌感染的比例相对增多(23.2%).革兰阴性菌以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真菌感染以念珠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66~100%;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均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泰能、舒普深耐药率较低.金葡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在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治疗10 d后耐药性显著增高.结论:应重视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齐文杰;王红;任爱民;张丽霞;张淑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72岁.因发热、右上腹不适2 d,于2004年11月1日入院.查体:T 38.0℃,P 82次/min,BP 130/85mmHg(1mmHg=0.133kpa),咽部充血,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肝肾区有叩痛.胸透:心肺膈正常.B超检查:肝硬化.
作者:徐运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20岁.因患急性盆腔炎,来我院治疗.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氧氟沙星粉针剂0.2g静滴.治疗20 min后,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眼花,继之出现右侧嘴角肌肉抽搐,四肢强直,肌张力增高.立即停止静滴氧氟沙星注射剂,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 mg肌注.
作者:左姣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众多新药的不断上市及老药新用增加了药物诱发风湿病的种类和发病率.根据近年文献研究报道,本文总结了易诱发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狼疮、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血管炎、硬皮病、肌炎的药物种类及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可能的致病机制,以便对这些药物诱发的风湿性疾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从而有效防治药物诱发的风湿病.
作者:赵伟;邱泽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女,53岁.主因间断寒战,发热4 d,于2004年5月24日来我院门诊就诊.自2004年5月20日起,每天凌晨2时许开始寒战,0.5 h后发热,体温达39℃以上,3 h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无其它伴随症状,查体:一般情况好,巩膜无黄染,咽部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听诊(-),腹平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9.5×109/L,N0.76,L 0.24,未查到疟原虫.尿常规、胸片、血生化27项、免疫7项检查均无异常.追问病史,发现患者因老年性阴道炎,自5月19日开始每晚10时许阴道用保妇康栓1枚,故考虑患者的寒战发热可能为保妇康栓所致,嘱停用保妇康栓,当日夜晚起,再无寒战发热出现.
作者:滕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克林霉素注射剂在预防术后感染中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填写调查表和面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我院应用克林霉素注射剂作术后预防用药的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克林霉素预防术后感染98例,其中单用克林霉素51例(感染控制率100%),联用其他抗菌药物47例,共发生不良反应7例,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粒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结论:克林霉素可以用于术后感染的预防,应用时要注意剂量不宜过大,尽量采用单独用药,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增加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齐晓涟;辛艳丽;陈莲珍;王育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以一种微电脑装置可由病人自控镇痛的技术.可减轻和缓解手术病人的痛苦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由于使用简便、有效,近10年来在临床日益广泛用于治疗术后疼痛、创伤及肿瘤疼痛.随着国内PCA技术逐步扩大应用,近年有关术后PCA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并已有报道[1].为此,笔者对本院手术科室2004年7月~9月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患者进行观察,为提高应用PCA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作者:谢平;张玉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了解儿童青少年使用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与有害事件的关联,对已公开发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尽管有研究报告揭示SSRIs与日益增多的有害事件有关,但已知的临床研究结果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对严重抑郁障碍,佳治疗方案应为氟西汀与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SSRIs不应作为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首选药物而应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对SSRIs与有害事件的相关性有必要进一步做出及时评估,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鱼爱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72岁.因嗜睡11h入院.诊断:肝原发性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于2004年1月反复出现右上腹闷痛不适,向腰背部放射2月,行肝脏CT检查提示肝右叶一7.0×7.4cm肿块,血AFP>1000 ng/mL,确诊为肝原发性恶性肿瘤.
作者:房文铮;欧阳学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59岁.2003年8月31日上午因腹痛和水样便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6 h出现无明显诱因腹痛,排水样便,便中无脓血及粘液,不伴恶心、呕吐.自服黄连素、氟哌酸后症状曾一度减轻,但不久后上述症状加重,频繁排水样便,并出现胸闷、憋气、心悸,无头晕、心前区疼痛.
作者:李忠东;于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56岁.因便血半年,经直肠镜检查诊断为直肠癌,于2002年9月7日入院,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达浆膜,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半月进行首次全身化疗.方案为第一组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氟尿嘧啶0.75g;第二组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亚叶酸钙0.1 g静滴.
作者:刘菊芳;陈坤兰;王玉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68岁.2002年11月曾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入院治疗,2002年12月2日出院时生化检查示:TG 1.11 mmol/L,TCL 3.38 mmol/L,LDL-C 1.55 mmol/L,HDL-C 1.29 mmol/L,此后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伲福达)20 mg,2次/d;阿司匹林75 mg,1次/d口服.
作者:张斌;陶祥;葛卫红;李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46岁.因畏寒、发热、咳嗽4 d,于2003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既往无青霉素过敏史,并未用过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入院查体:T 38.5℃,P 90次/min,R 24次/min,BP110/70 mmHg(1 mmHg=0.133kPa),精神尚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及双扁桃体不肿大,咽不红,右中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肋下未及,莫非氏征(-),肝区叩击痛(-).
作者:赵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