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药源性红细胞疾病1.1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DAA)药物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较药源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症为低.DAA占全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50%~70%.欧洲和美国DAA的发病率为每年百万分之2到5.我国武汉市对1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原因的调查结果,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98例(占82%),其中DAA 72例,占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73%.DAA病情多严重,急性型病人约有1/3~1/2,可能在一年内因出血和感染而死亡.
作者:常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49岁.既往有输血史.因乏力伴肝功能异常2年,近来检查抗HCV(+),HCV RNA(+),于2003年6月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作者:王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女,62岁.于2003年3月28日因胆囊炎,发热来急诊中心就诊.既往患有胆结石症、胆囊炎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7.8℃,P 85次·min-1,BP110/80 mmHg(1 mmHg=0.133 kPa).给予克林霉素1.8 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治疗.当液体输注约1/3量时,患者突发晕厥,全身大汗,口角歪斜.呼吸平稳,心肺检查无异常.立即停止输液,数分钟后患者清醒.后换用头孢唑肟(益保世灵)注射液,未再复现上述症状.
作者:凌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33岁,体重72 Kg.因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0.3 g·d-1治疗.1周后患者发现躯干、四肢等处出现散在红斑,稍痒痛,继而口腔糜烂,眼结膜充血,同时伴畏寒、高热、头痛、咽痛、吞咽困难等.
作者:姜凯军;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24岁.因咳嗽、咳痰、潮红、乏力半月,于2003年5月26日就诊.经胸片、痰检确诊为右上肺结核,空洞形成.给予初治短期(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3个月,异烟肼、利福平4个月(3HRES/4HR)化疗方案治疗,异烟肼0.4 g、利福平4.5 g、乙胺丁醇0.75 g,1次/d,清晨空腹顿服.链霉素0.75 g 1次/d肌注.当日中午12:25,患者经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后,肌内注射链霉素0.75g;约20 min后,患者自感面部肌肉、嘴唇、舌均感麻木,继而面部肌肉疆直,口不能合,舌伸出嘴外,不能收缩.查体:体温、血压正常,考虑为链霉素的副作用所致,立即改变抗痨方案,停用链霉素,给予10%氯化钙1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推.5 min后症状有所缓解,舌稍能收缩,2 h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恢复正常,以后应用其他抗痨药再未出现类似症状.
作者:周先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因手及面部肿胀2 h入院.患者2 h前因腹泻自服泻痢停2片,用药10 min后,患者自觉全身瘙痒,2 h后出现双手及面部肿胀,急来我院就诊.
作者:李东明;徐敏丽;陈学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2000年-2003年门诊、住院患者8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合并用药、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
作者:刘云芳;黄永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26岁.因发热,咯痰、咽痛3 d,于2003年7月21日上午9时入院.患者入院前3 d出现发热,T 38.8℃,胸痛及胸闷、咯黄色痰、咽痛,被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个体诊所给予双黄连注射液加氧氟沙星注射液0.2 g(100 mL)混匀,在同一输液瓶中静滴,1次/d.
作者:赵和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20岁.因鼻塞、咽痛、牙痛、发热2 d,于2003年5月2日在我院医务室就诊.查体:T38℃,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牙周炎.因就诊前2 d静滴过头孢拉定,症状不见好转.故给予乳酸环丙沙星100 mL(0.2 g)静滴.滴后大约10 min,患者突感不适,表现为胸闷,继之面色苍白,神志恍惚,呼吸先急促后缓慢并呼吸困难.测BP 70/3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细弱.考虑为环丙沙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即停药,平卧,吸氧,给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 mg,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10 mg快速静滴.抢救10 min后,患者血压回升,神志转清,症状逐渐缓解.追问病史,无其它药物过敏史及癫痫病史.
作者:刘小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入选阵发性房颤转复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普罗帕酮、阿替洛尔和对照组,接受不同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终点为一年.结果: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以降低房颤复发率,延长窦性节律时间,缩短再发房颤持续时间,胺碘酮的作用优于普罗帕酮.两者的毒副作用差别不大,发生率低.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均可作为预防阵发性房颤的首选药物,近期疗程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骆雷鸣;陈敏芝;史军;张灵;杨雪;朱启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35岁.因习惯性便秘、大便燥结、腹胀,遵医嘱于2003年3月18日服用复方芦荟胶囊2粒.3 h后,患者出现皮肤瘙痒、腹痛、寒颤、意识模糊、出冷汗、伴恶心呕吐1次,急送我院治疗.
作者:张爱霞;纪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38岁.因右下肢疼痛、浮肿2 d,于2002年7月11日到我院就诊并入胸外科治疗.查体:T 37℃,R 20次·min-1,P 80次·min-1,BP 120/64 mmHg(1 mmHg=0.133 kPa).外科检查:神清,自主体位,右下肢膝关节以下肿胀、浅静脉扩张、毛细血管部分栓塞,足背动脉搏动可.
作者:张明雄;黄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利巴韦林治疗SARS患者与心率减慢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81例SARS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治疗与心率减慢的关系.结果:本文研究发现,使用利巴韦林治疗SARS患者有减慢心率的作用,且多发生在用药后0~3 d,并可能与剂量有关;其发生心率减慢/心动过缓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引起心率减慢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4.1倍(1.59~10.55).结论:利巴韦林治疗SARS患者有致心率减慢的不良反应.
作者:付琦;马秀云;徐艳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