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英;王农乐;王鹤尧
患者男,64岁.因中上腹疼痛、反酸,于2002年2月9日在某医院门诊部就诊.既往有胃溃疡史.查体:BP 130/90 mmHg,腹软,剑突下有轻压痛,其余均(-).处方:奥美拉唑胶囊20 mg×14粒,嘱每日晨起空腹服1粒.患者因当日上午未进食,而将服药时间改在午餐前服1粒.当日下午即感腹部不适,晚8时开始剧烈腹泻,水样便,次数频繁达数十次,当晚基本上未间断,量多.同时感觉口渴明显,饮水较多,表明有明显脱水.第2天在某医院急诊科留观,查体:T 36.9℃,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肠呜音亢进.血常规检查正常,便常规结果示水样便,红细胞(-),白细胞(-),脂肪球(+).给予口服矽碳银,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庆大霉素、甲氧氯普胺(胃复安)、Vit B6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两天后改口服补液盐.腹泻持续6天后,逐渐恢复.追问病史,患者为过敏体质,经常发生皮疹,有青霉素过敏史.平时肠胃功能较差,多有便溏,每日3~4次.
作者:洪慧丰;郝建青;李安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52岁.于2002年3月8日以功能性子宫出血就诊,病理诊断为单纯型内膜增生过度.遵医嘱给予安宫黄体酮10 mg,po qd,疗程14天.该患者在服药2d后,出现皮肤瘙痒,继而胸部,腋下,肘弯处出现皮疹,为淡红色水肿性丘疹,直径约0.3~1.0cm,双侧对称.停药5~8h后消退,再次服用2 d后,症状再次出现,并伴阵发性腹痛,停药后2~3 d消退,1周后完全恢复.
作者:金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儿男,13岁.因发热伴咳嗽2 d,于2002年3月2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平素体健,无呕吐、腹痛及腹泻病史,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7.6℃,神志清楚,呼吸平稳,无皮疹,咽部充血,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无肿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 11.0×109·L-1,N 0.8,L 0.20.尿常规正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于12:05给予磷霉素钠针剂6.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
作者:王岩;高利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因视力模糊就诊,诊断为眼底动脉硬化,眼底出血.既往有高血压史10余年,平时口服北京降压0号片,每日1片,血压维持在145~135/90~95mmHg(1mmHg=0.133kPa),无药物过敏史.给予红花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ml中静滴,30滴·min-1.当用药约3min时,患者感全身发热,恶心,胸闷,随即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口唇发绀,大汗淋漓等,BP45/30mmHg,脉搏不易测到.诊断为红花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输液,给予肾上腺素0.5mg,sc,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iV,异丙嗪注射液25mg,im,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Vit C 2.0g+Vit B6 200mg+三磷腺苷40mg+辅酶A 100U静脉滴注.同时给以高压吸氧.约15min上述症状缓解.25min后恢复正常,HR 80次·min-1;BP140/95mmHg.
作者:吉文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46岁.因牙痛3天,来我院口腔科就诊.诊断为牙周炎,给予乙酰螺旋霉素0.2g,po qid.当日首次服用0.2g,约2h后,患者出现双侧耳鸣,无头痛、头昏、听力减退、恶心、皮疹;耳鸣持续3h后逐渐缓解.患者自行停药.次日,因耳鸣完全消失,而牙痛不见好转,再次服该药0.2g.约2h后,再次出现双侧耳鸣.患者因畏惧耳鸣加重和听力障碍不再服用乙酰螺旋霉素.停药后耳鸣好转.3日后来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双眼突出有神,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听力正常,肺、心、腹(-).追问病史:患者6年前患甲亢,现服甲巯咪唑和地西泮治疗;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曾用红霉素,未发生耳鸣症状.考虑患者耳鸣为乙酰螺旋霉素所致.
作者:陈义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28岁,因右足拇趾甲沟炎来我院门诊治疗.在门诊手术室行右足拇趾趾甲次全拔除术后,给予青霉素800万u(皮试阴性)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第1组),甲硝唑注射液250ml(0.5g)静脉滴注(第2组).于静脉滴注甲硝唑40min后即出现面部、双侧大腿内侧及阴囊部皮肤瘙痒,口唇周围可见1~1.5cm大小风团样红斑,大腿内侧及阴囊部可见2~4cm大小风团样红斑,略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考虑为过敏性药疹,即停止输液,给予异丙嗪25mg、地塞米松10mg,im.30min后皮疹逐渐消退.
作者:马廷军;龚科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3年5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加强预防诊断治疗非典型肺炎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市药品监管局加强对干扰素等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药品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为此,我们对珠江医院在非典时期(2003年5月1日~6月30日)应用预防和治疗药物的部分人群进行了集中监测和调研.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峰;郑彦云;关英;陆平平;周甘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57岁,5月前发现左颈部蚕豆大小无疼痛肿块一个,局部无发热,活动,随后逐渐增大.3月前来我院门诊经穿刺查见鳞癌细胞.后到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行手术活检,诊断为低分化腺癌.但经胸片、B超、鼻咽镜检查均未发现原发病灶.患者自服中药治疗,肿块进一步增大.2002年10月15日以左颈部转移性腺癌入我院肿瘤内科.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差,消瘦,脉较弱,心律齐无杂音,HR75次·min-1.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R 18次·min-1,BP120/75mmHg(16/10kpa),左颈部可扪及一个3×4cm和2个1×1cm大小肿块,活动、无触痛.
作者:张援;吴桂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3岁,因误服喷托维林(咳必清,toclase)后昏迷3h,于2001年8月12日来院就诊.据其母诉:她因感冒咳嗽购买咳必清糖衣片1瓶(每片25mg,每瓶100片).来院4h前,发现患儿出现站立不稳、反应迟钝,未引起重视.1h后,患儿出现四肢抽动、双眼上翻、意识不清.寻找原因,发现患儿空腹误服咳必清共89片,急送医院抢救.查体:神志不清,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颈软,鼻翼无扇动,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心音,四肢凉且肌张力及腱反射消失.诊断为喷托维林中毒.立即进行急救:插胃管,先以0.9%氯化钠溶液反复洗胃(洗胃液体总量>3000 ml);继而自胃管注入25%硫酸镁20ml导泻;同时静注毛花苷丙(西地兰)0.2mg,呋塞米(速尿)20mg强心、利尿治疗.经上述处理2h后,患儿病情未见改善,终因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作者:郭辉;丁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前,米非司酮和前列腺素类药物联合应用终止早期妊娠已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有些人员未能在医务人员的监护下合理应用,致使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能及时诊治或诊断不明,贻误病情.近几年,我们发现并收治2例口服该类引产药物诱发系统性红伴狼疮(SLE)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少华;林桦;梁大明;孙明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获取网上医学新闻,通过关键词检索搜索引擎Google是首选的查找方法.但当用户不能确切定位欲查找的内容,或需要跟踪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时,利用关键词检索,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跟踪浏览权威性的医药媒体报道,就成为了解学科进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朱鸽昀;郑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与继发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26日至5月24日住院治疗的253例非典型肺炎患者的血、尿、便、痰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培养结果依据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3例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80株.79例未使用激素者,继发感染率7.6%;17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继发感染率为19.0%.其中普通型SARS的继发感染率为12.9%,重症SARS的继发感染率25.9%,使用糖皮质激素小剂量患者的感染率为10.3%,中大剂量患者的感染率为23.3%.结论:SARS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的继发感染率要高于未使用激素者,随着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的增加,患者继发感染的几率也在增加;重症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更易引起继发感染.因此,在治疗SARS病人中应注意合理使用激素.
作者:赵辉;王慧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蜂胶是蜜蜂所产天然产品,因具有抗菌消炎等多种作用而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保健中,可口服也可外用.有关其接触性过敏反应国外早有文献报道.在我国,随着应用日益增多,其致敏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作者:王文慧;李林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治疗拉米夫定致HBV变异后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方法:将1999年10月以来门诊使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发生病毒变异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一般保肝药治疗,治疗组在一般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甘草酸二铵治疗,疗程8周.结果:治疗8周,肝功能恢复正常者,治疗组为15例(75%),对照组为9例(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对治疗拉米夫定变异后的肝功能异常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桂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38岁,因腹泻于2001年12月自购诺氟沙星胶囊口服,次日出现口腔溃疡,待服完12粒(0.2gtid)后,口腔溃疡日渐增多.经服VitB2片、牛黄解毒片,1周后口腔溃疡痊愈.2002年3月因腹泻,口服诺氟沙星,次日又出现口腔溃疡.2002年6月25日因腹痛腹泻来我院门诊就诊,医生处方诺氟沙星胶囊0.1g×12粒,0.2g tid,第二天患者因口腔出现溃疡又来院就诊.经追问病史,患者回忆起2001年12月和2002年3月发生的2次口腔溃疡均系口服诺氟沙星所致.遂停用诺氟沙星胶囊,给予口服黄连素0.1gtid,VitB2 10mg tid,VitC 0.2g tid.4天后患者口腔溃疡痊愈.
作者:刘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男,14岁,主因发热8天,皮疹半天入院.查体:T 38.9℃,颜面部、颈部皮肤可见散在红色小片状斑丘疹,略高出皮面,压之色褪,伴瘙痒,双侧颈部、颌下可及数个花生米大小淋巴结,活动,无触痛,边界清,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左侧可见少许白色分泌物.心、肺、腹未见异常.既往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过敏.化验血常规示:WBC 5.9×109·L-1,异型淋巴细胞Ⅰ型2%,Ⅱ型16%,EB病毒-IgM(+),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入院后给予鱼腥草注射液50ml稀释后静滴.5min后,患者出现胸闷,面色潮红,双上肢迅速出现风团样皮疹,口唇发绀,四肢末梢青紫,血压90/60mmHg,心音低钝,考虑为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立即停药,予地塞米松、肾上腺素、1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等药物抢救,1h后恢复.改为抗病毒药更昔洛韦治疗,10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作者:张全新;谢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院2000年共有2282名患者使用造影剂进行影象学检查,其中发生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例,发生率为0.35%,而且有5例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例死亡.为此,临床药学室与医学影象科共同制定了造影剂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如下:
作者:齐晓涟;陈树英;王育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