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产促肝细胞生长素的不良反应

常克宏;程书权

关键词:
摘要: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系自乳猪肝中提取的多肽核酸制品,具有促进肝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作用,近年发现其抗纤维化,抑制肝癌细胞株和HBV转染细胞分泌病毒抗原现象,故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肝病的辅助治疗.今将我院自1992年以来应用PHGF治疗肝脏疾病的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万古霉素与红人综合征

    万古霉素以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的良效而著称,关注其不良反应并尽量避免其发生是合理用药内容之一.本文对与万古霉素相关的红人综合征(RMS)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多数报道认为:RMS是在快速静脉输注万古霉素的过程中发生的、由组胺介导的一种反应.此反应以脸、颈及躯干上部斑丘疹样红斑为特征.本文对其发生机制及发生率的不同看法根据文献进行了分析,亦介绍了发生RMS后的处理方法与预防措施.

    作者:谢晓慧;刘法永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门冬氨酸钾镁引起严重高血压

    患者男,52岁,主诉乏力纳差尿黄1周.入院查体:血压130/70mmH-g,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腹软肝右肋下1cm质软,脾肋下未触及.既往无药敏史.化验:总胆红素86μmol/L,ALT 326U/L,AST 120U/L,GT 110U/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诊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口服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B,肝太乐,中药等.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20ml,大约滴入150ml左右患者突然出现烦燥不安、神志不清、呕吐、四肢抽搐.测血压260/130mmHg,立即心痛定20mg研末灌服,利血平1mg肌肉注射,10min后血压降到200/110mmH-,抽搐停止,给于吸氧30min后血压降至170/100mmHg,神志清醒,主诉头痛,密切观察血压及一般情况均逐步恢复正常.

    作者:赖兰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过敏性休克死亡/吗丁啉致月经推迟/吗丁啉致精神忧郁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头孢氨苄胶囊致心律失常

    患者男,16岁.因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半小时于1999年6月26日急诊人院.患者由于左眼球结膜充血当地诊所诊断为“结膜炎”,给予头孢氨苄胶囊0.25g口服,半小时后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恶心、大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不伴发热、头痛、头晕,无咳嗽,无大小便失禁.既往体健.入院查体:T36.3℃、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00/40mmHg,神志清,自动体位,全身皮肤出现花斑,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室间隔未见异常.

    作者:赵丽岩;康玮;王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长春新硷化疗引起肠梗阻3例

    长春新硷是抗肿瘤治疗常用化疗药之一,临床已使用多年,多选用联合化疗方案,我院使用长春新硷(VCR)化疗引起肠梗阻3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性,68岁,于1994年2月14日在我院诊为:左上肺腺癌并胸膜、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于2月22日行VCM方案化疗,VCR 2mg;2月23日环磷酰胺(CTX) 800mg,甲氨蝶呤(MTX) 20mg,3月1日VCR 2mg.3月2日出现呃逆、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平片示左侧小肠扩张,有气液平,诊为肠梗阻,给予胃肠减压,灌肠,西沙比利5mg,每日3次口服,渐恢复肠道功能.

    作者:王爱珍;裴保香;谭次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药物与高催乳素血症

    催乳素由下丘脑催乳素释放因子和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调节,生理情况下抑制性影响占优势.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原因有多种,药源性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对可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药物进行了概述,并给出了预防和处理药物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法.

    作者:魏桂林;徐小薇;李大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111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本文就报道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111例次反映在性别、年龄、发生时间和类型上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不良反应并无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发生时间较长,大于24h的占36.46%.在类型上,变态反应占66.67%(其中过敏性休克占10.81%,皮疹占40.54%,药物热占12.61%,剥脱性皮炎占2.70%),消化系统反应占7.21%,泌尿系统反应2.70%,心血管系统反应1.80%,血液系统反应0.90%,神经系统反应7.21%,呼吸系统反应0.90%,其它反应12.61%.对引起不良反应前5位的药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

    作者:刘艳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优良缓泻剂——比沙可啶

    长时间的便秘,一方面使某些物质在大肠内的腐败作用加强,产生的有毒物质增加;另一方面有毒物质在大肠内停留时间加长而被肠道的吸收增加,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其结果轻者引起智力下降、食欲减退、头晕乏力等;重者可出现中毒症状,如精神紊乱、定向能力障碍、昏睡或昏迷等.另外,长期的便秘可引起痔疮、肛裂、直肠溃疡等[1].

    作者:徐文跃;曹纪兴;陈幼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雷尼替丁致过敏性休克

    患者女,35岁,因患有十二指肠溃疡3年,于1998年6月10日服用雷尼替丁1粒(150mg),30分钟后双耳、颈部奇痒,颈胸部出现皮疹并迅速向全身蔓延,皮肤蚁走样麻木、逐渐烦躁、心慌、胸闷、四肢乏力、神智不清、胡言乱语.来院急诊,查体:呈现谵妄状态,面色苍白,四肢冷,脉扪不清.颈、胸、腹、四肢广泛荨麻疹.心音低钝,心率每分钟135次,血压52/0mmHg (7/0 kPa),呼吸急促,立即肌注肾上腺紊1mg,静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滴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ml加多巴胺150mg,0.5h后脉搏能扪清,皮肤复暖,血压105/71mmHg,神志恢复,观察6h,血压稳定在112/75mmHg,皮疹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后离院.本患者既往无药敏史,也未并用其它药.

    作者:赵小平;印茂菊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合理用药概念解析

    合理用药已经是医药专业人员非常熟习的名词.但在国内论及该主题的文献中,介绍合理用药的实践经验和案例者比比皆是,而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概念的完整性方面显得较为薄弱.笔者在参考大量中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对该主题的教学心得,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给“合理用药”以明确的定义,解析用药合理化的评价指标,提炼合理用药概念的特点,阐述促进全社会合理用药的意义,并从药师在临床用药中作用和职责的渐变,划分合理用药在认识论上的发展过程.

    作者:魏水易;王士民;周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药物性肝炎

    患者女,57岁.因乏力、纳差、尿黄5天,1998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因双下肢麻木,在当地医院诊治,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下肢麻木感好转,继续治疗.静滴1周后自觉明显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自服“胃舒冲剂”治疗无效.近2天发现尿黄,如浓茶色,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同时发现眼黄,皮肤瘙痒和大便灰白,以肝炎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无肝炎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和长期饮酒史.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皮疹、肝掌和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脏肋下未及,脾肋下及边,腹水征(-),双下肢不肿.化验检查:ALT 848U/L,AST775U/L,GGT 119U/L,T-Bil 206.1μmol/L,D-Bil122.1μmol/L,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给予强力宁和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3周后,肝功能正常出院.

    作者:张跃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吗啡控释片引起排便困难的护理体会

    近50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癌症已成为人类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据我国1997年26个省市自治区的死亡原因统计,恶性肿瘤死亡占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恶性肿瘤晚期经常因肿瘤细胞浸润到骨骼或全身各脏器引起疼痛,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十分重要.

    作者:张瑞庆;唐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头孢唑林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患者女,53岁,因咽痛发热来我院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唑林钠注射液等静滴治疗,当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头孢唑林纳3.0g输入几秒钟时,患者即出现双手、双脚针刺样感觉,胸闷眼前发黑,继之意识丧失,血压为70/40mmHg (9.3/5.3kPa),躯干及双上肢可见大片红色斑疹,压之褪色,指甲紫绀.诊断:过敏性休克,立即抢救.吸氧,吸痰,心电监护.同时依次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5%GS) 250ml+多巴胺100mg;10% GS250ml+多巴胺100mg+肾上腺素5mg;5%GS 250m1+多巴胺80mg;琥珀酸氢化考的松100mg+ 0.9%氯化钠注射液(NS) 20ml;琥珀酸氢化考的松100mg+ Ns20ml.另开通道补液:静脉滴注平衡液500ml、5%GS 250ml.约半小时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继续予以激素、抗炎对症治疗等处理,患者病情好转.1周后痊愈出院.患者无青霉素等药物过敏史,无遗传性疾病史.

    作者:李萍;费新;原晓飞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131例围手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本文随机抽取我院1999年围手术期病例131例,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种类,用药频度,联用,用药天数进行调查分析.

    作者:魏建英;康淑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大剂量安乃近,去痛片致急性白血病死亡

    患者男,43岁,入院前10天因患感冒自行口服安乃近、去痛片,各0.5g×3片/次,tid交替服用,连服1周,其中安乃近共服30片,去痛片共服40片,1周后左上肢、右下肢、臂部分别出现紫色瘀点瘀斑伴全身乏力,于2000年1月21日到医院就诊.化验检查:红细胞3.09×1012/L,白细胞7.1×109/L,血色素11l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79fL,血小板29×109/L,分类L 0.35、N0.59、M 0.06,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待诊收入院.入院后体验:T37.2℃,P 86次/min,R 22次/min,BP 158/98mmHg.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肝脾未扪及,左上肢、右下肢及臀部可见片状紫色瘀斑,未高出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其他未见阳性体征.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激素治疗,入院后第3天再作血检:红细胞2.09×1012/L,白细胞43.0×109/L,血色素109g/L,MCV 77fL,血小板31×109/L,分类L 0.27、N 0.07、幼稚细胞0.66.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幼红细胞0.08、晚幼红细胞0.06、淋巴细胞0.16、单核细胞0.04、早幼粒细胞0.08、原粒细胞0.58,过氧化酶染色除少数早幼粒细胞阳性外,余为阴性反应,骨髓报告为急性白血病M1型.26日复查血常规除白细胞43.0×109/L外,红细胞降至1.50×1012/L、血色素74g/L、血小板15×109/L,电解质及肾功能也出现异常,病人病情继续加重,于29日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中午死亡.

    作者:袁晓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心脏毒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临床上可出现昏迷和猝死,以红霉素诱发为多,这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间,诱发心脏浦肯野纤维的早期后除极.为减少或避免心脏毒性的发生,临床医师在应用本类药物前需了解其诱发心脏毒性的可能性,根据患者病情和合用药物情况谨慎选药,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必要时监测心电图,一旦发生心脏毒性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作者:王佩;李玉珍;刘恩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溶血3例

    1999年1~2月,我院干部病房2个科室3例病人使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溶血,现报道如下:例1,男,72岁,离休干部,因脑动脉硬化、脑梗塞于1999年1月11日入院治疗.12日开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0mg,每日1次,静脉点滴.1月23日停药3天.1月26日继续给药,用法用量同前.从2月2日开始,患者诉乏力,头昏加重,食欲差,小便浓茶样.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肝脾未触及;2月3日急查肝功示T-Bil(总胆红素)36.5μ mol/L,Ⅰ-Bil(间接胆红素)30.5μ mol/L,TBA(总胆酸)15μ mol/L(余正常);血常规:RBC2j11×1012/L,Hb(血红蛋白)73g/L.考虑药物引起溶血,即停药.给予静脉点滴地塞米松,口服碳酸氢钠,并嘱多饮水,患者症状渐改善.2月24日(停药3周后)复查血常规:RBC 3.36×1012/L,Hb125g/L.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作者:陈龙英;黄伟强;廖宁;杨玉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西沙必利致小儿锥体外系反应

    患者男,11岁,体重34kg,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于1999年12月1日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予西沙必利5mg×10,回家空腹服药5mg,1h后,出现颈部扭转、言语不清1h而再次就诊.患儿不发热,无腹泻,无其它神经系统症状.既往无类似服药史和神经系统病史.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说话吐字含糊欠清,双眼上吊,面部皮肤发紧,头向后倾,斜颈,颈部向左侧扭转,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未同时服用其它药物,故初步考虑为该药所致锥体外系反应,遂对症处理: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654-2 5mg加入小壶,速尿20mg静脉冲入,经上述处理后,症状缓解.

    作者:要林青;方娟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头孢曲松致重症急性心功能衰竭、脑水肿

    患儿男,4m,8kg.因咳嗽3天,于2000年3月19日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院.WBC15.0×109/L,N0.72,L0.28.入院后给予常规超声雾化、止咳、对症抗炎治疗.抗生素选用头孢唑林0.5/日静滴,第2日改为头孢曲松(菌得治),0.6/日分两次静漓.第1次菌得治静滴约1/2量(12:30pm)时患儿出现精神烦燥,哭闹不安,面色潮红.听诊:心率240~250次/min,无杂音,肝脾未触及.给予冬眠灵、非那根各8mg静注,无效,1h后重复1次,仍无效,于3pm给于毒毛旋花子甙K0.06mg静注、呋塞米6mg静注,症状稍缓解,心率下降至180次/min.当第2次静滴菌得治过程中再次出现烦燥不安、哭闹.查体:T36.2℃,精神时而烦燥,时而萎靡,神志略痴呆.

    作者:李善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镇痛新致过敏性休克

    患者男,28岁.1998年3月6日因肛周脓肿合并肛痛来院诊治,体检:BP 97/75mmHg (13/10Kpa),瞳孔对光反射灵敏,皮肤无黄染和出血点及红斑,体温36.5℃.曾对花粉等多种物质过敏.疼痛难忍,肌注镇痛新,20mg,用药后15min,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麻木,意识不清,BP67/30mmHg (9/4kpa).立即给氧,肌注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继续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滴.20min后神态清楚,呼吸平稳,血压渐回升,约1h后BP 97/75mmHg (13/10kpa),休克纠正,其原因不明.次日,又肌注镇痛新20mg,症状再次出现,立即给上述抗过敏药物,症状缓解,即停镇痛新.诊断:镇痛新过敏性休克.

    作者:郑谊;陈若轩;彭福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