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

杨秀斐

关键词:
摘要:黄芪注射液具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炎及其他因免疫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疾病.我院在临床应用中,有2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现报告如下:例1男,70岁,因糖尿病Ⅱ型、胰腺癌等症于1998年8月28日入院治疗.查体:T 37.2℃,P 90次/min,R 20次/min,BP 150/68mmHg;神志清,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膝腱反射两侧对称;化验空腹血糖5.68mmol/L,便常规培养正常.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合理用药的对策

    我国目前不合理用药形势十分严峻,极大地影响到卫生保健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是合理用药系列文章的第3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营造合理用药的氛围,提高全民的合理用药意识,完善相应的药品监督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乃至药师的作用,并围绕如何促进合理用药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策供讨论.

    作者:魏水易;周东;王士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洛美沙星注射液致局部浅表性静脉炎3例

    例1女,25岁,2000年3月18日因咽痛2d加重,伴发热半天来院就诊.查体:T 39.1℃,HR 100次·min-1,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上覆有白色脓点多个.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柴胡、安痛定注射液各2ml,im,0.2%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100ml,静滴,30滴·min-1,约10min,患者输液的进针部位起沿血管走向出现红肿,伴疼痛,停药,约6h后逐渐消失,于次日再给予该药时同样症状复现,停药,改静滴阿莫西林(益萨林),红肿逐渐消退.

    作者:张明雄;戴志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硝苯地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患者女,19岁,主因“全身红斑水疱伴疼痛6天”于2000年3月3日入院.患者“偏头痛”已4年,经常服用“复方羊角冲剂”,入院两周前“偏头痛”复发,再次服用“复方羊角冲剂”,并加用硝苯地平,肝太乐,维生素B12,维生素C,服药一周后,开始面部出现红斑,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全身,随即停药.继而出现水疱并融合成大疱,疼痛明显,唇颊粘膜亦出现水疱,迅速糜烂,疼痛剧烈,影响进食.双眼畏光,肿胀并出现分泌物.

    作者:徐敏丽;李亚娟;尤艳明;陈学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硝苯地平致脚踝水肿数例

    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据有关资料介绍它没有一般血管扩张剂常见的水钠潴留和水肿不良反应或引起的水钠潴留不明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5例高血压患者因服硝苯地平片或其缓释制剂后,于2~4周时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下肢水肿.

    作者:曾永兰;周国民;张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联苯双酯临床适应证的探讨

    目的:探讨联苯双酯在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及引起肝损伤加重的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血清ALT异常的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64例.服用联苯双酯7.5mg tid治疗28天,观察其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联苯双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其临床分型、治疗前AST和AST/ALT比值密切相关.结论:联苯双酯对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有待于研究.

    作者:卢书伟;蔡皓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

    黄芪注射液具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炎及其他因免疫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疾病.我院在临床应用中,有2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现报告如下:例1男,70岁,因糖尿病Ⅱ型、胰腺癌等症于1998年8月28日入院治疗.查体:T 37.2℃,P 90次/min,R 20次/min,BP 150/68mmHg;神志清,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膝腱反射两侧对称;化验空腹血糖5.68mmol/L,便常规培养正常.

    作者:杨秀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洛美沙星致血管性水肿

    患者女,38岁.因咳嗽、咳痰、咽痛3d,遵医嘱口服盐酸洛美沙星胶囊0.2g,tid.当口服此药的第2天晚(共口服6次),患者上唇发胀,随之肿胀迅速加重,波及下额、双眼睑,仅2个多小时,整个颜面呈非指凹性水肿,上下口唇发亮,口周可见米粒大小水泡.即到医院就诊,此间未用其他药物,诊断为“严重血管性水肿”,为药物过敏反应,停用洛美沙星胶囊,给予泼尼松10mg,tid;维生素C 0.2g,tid;葡萄糖酸钙1.0g,tid,口服3d.治疗的第2天水肿明显减轻,7d痊愈.

    作者:张志莲;吴振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乳母服用氧氟沙星致乳儿药疹

    患者女,8个月,因右侧颈部皮肤红肿并出现水疱于2000年6月26日来院就诊.查体,患儿神志清,烦燥,哭闹不安,发育营养好,T 37.1℃,P 108次/min,R 26次/min,右颈部至发际红肿并有10余个绿豆粒大小的水疱,疱内含有淡黄色透明液体,部分水疱已被患儿抓破,疱壁松弛起皱,发际处看不出水疱,只见表皮与真皮剥离,如浸湿的皱纹纸粘在皮肤上,极易擦破.

    作者:杨冬梅;王秀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面部肌肉抽搐

    患者女,17岁.体重59kg,因单纯型性腺发育不全于2000年1月24日入院.住院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性腺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为预防感染,静脉输注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日200ml (0.4g).第1天未见任何不适,第2天输入100ml后,患者突然感觉周身不适,肌肉紧张,继之双目强迫上视,出汗多.查体:P 134次/min,R 20次/min,BP 135/90mmHg,神志清,回答准确,面色稍红,口唇红润,双眼强迫向上凝视,不可闭合,心律齐,双肺呼吸音清,四肢肌张力稍强.追问病史,患者否认有癫痫等相关病史.停用左氧氟沙星后,给地西泮(安定)10mg入小壶,用药后患者安静入睡,症状全部消失.2h后再次出现周身不适,轻度弓角反张.查体:P 117次/min,BP 112/75mmHg,无肌肉紧张,再次给安定5mg入小壶,症状缓解,病情平稳.停药后改用青霉素,未再出现类似反应.

    作者:梁月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泰能引起药物热2例

    例1 女,33岁,有咳嗽、咳痰史十余年,每年冬春季节受寒后发作,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入院前1周因受寒后出现咳嗽,咳大量黄色粘痰,并伴有畏寒、发热,体温高达40℃,并感左下胸痛,使用妥布霉素静脉点滴治疗,症状无改善而住院.患者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曾静脉点滴头孢氨苄皮肤出现皮疹,于1999年11月15日入院,查体:T 39.5℃,R 22次/min,HR 102次/min,BP 100/60mmHg.神志清楚,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其他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杨媛华;李占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罗通定致严重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患者女,39岁,于1997年8月患神经性头痛,经常服去痛片、平痛新、脑清片等,无不良反应.基础血压为105~112.8/60~75mmHg (14~15/8~10kPa),脉搏70次/min左右,无心血管及其它系统疾病史,于1999年4月份因头痛口服罗通定(颅痛定)2片共60mg,约20min,自感头晕、乏力、症状逐渐加重,心慌,约40min时,面色苍白、冷汗、全身乏力、呈软瘫状、言语不出,但神志清,有濒死感.测T 36℃,P 44次/min,BP 60/45mmHg.约3.5h后,自觉症状逐渐好转,头晕、心慌减轻,但全身仍无力,P 48次/min,BP 75/42mmHg (10/5.6kpa),约5h后症状完全缓解,脉搏、血压基本正常,未用药物治疗.

    作者:王玉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44例医院感染病例的抗菌药物利用调查

    目的:了解44例医院感染病例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其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解放军总医院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联合设计的《抗菌药物利用流行病学调查软件包》对每个病例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结果:①44例患者在医院感染发生前,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8.64%,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占31.86%,不合理用药为33.63%.②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较高.③44例患者在医院感染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95.5%未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④44例医院感染多发生于用药时间长的患者,以胃肠道感染为多见.⑤在8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的构成比为29.06%,排列第1,在感染率的统计中其为3.93%,排列第7.结论:①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比例过大.②抗菌药物的使用仍以经验用药为主,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比例过小.③抗菌药物应用既是医院感染的控制因素,又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何绥平;李建伟;全燕丽;韩燕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复方胆通致过敏性休克

    复方胆通为胆石溶解剂,可溶解胆结石,尤以对胆固醇性结石形成的早期纯胆固醇结石、混合型胆固醇结石有效.同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和松弛作用.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的常用药.但在临床中我们发现1例口服复方胆通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报道如下:患者女,31岁,因患结石性胆囊炎于1997年4月23日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给予复方胆通2粒口服,约10min后感心慌、胸闷、气急、皮肤瘙痒、全身乏力,继而双眼发黑,昏倒在地.

    作者:郭昆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抑肽酶致过敏性休克2例

    例1男,22岁,因慢性扁桃体炎于1999年11月1日入院.无药物过敏史.11月3日术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30ml加抑肽酶20万u静脉注射,在推注约3min时,患者出现恶心欲吐、头晕、大汗淋漓、皮肤潮红,立即停药,并静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加地塞米松10mg,头晕减轻,5min后解大便1次,头晕加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测不到,确认为抑肽酶致过敏性休克,静推0.1%肾上腺素1ml,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多巴胺40mg,吸氧,10min后血压回升为90/60mmHg,30min后上述症状缓解,血压恢复正常.

    作者:吕景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引起药物热

    患者女,5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全身乏力并伴有轻度心绞痛,于1999年11月就诊.检查:神志清,BP 120/85mmHg,HR 98次/min,未闻及器质性杂音.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T波倒置,ST段下移≥0.05mv.诊断:冠心病.治疗:给予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qd.第1、2天静滴后患者自感病症明显减轻,第3天静滴后约50min,出现畏寒,发热(T 38.9℃).给予安痛定2ml肌注,APC1片po,症状逐渐缓解.调整治疗方案,改为刺五加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畏寒,发热等症状未再出现.

    作者:蔡爱平;贺芳;宋继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的不良反应

    平阳霉素(博来霉素A5,PYM),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于1969年从我国浙江省温州的平阳地区土壤中分离出平阳链霉菌,并从其产生的多种博来霉素组分中筛选出的单一组分A5,是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抗生素.PYM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和切断DNA链.临床上因其抗肿瘤疗效确切,对骨髓和免疫的抑制作用小,与其他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并具显效快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癌、头颈部恶性肿瘤、乳腺癌、食道癌、官颈癌、阴茎癌、外阴癌、恶性淋巴瘤、肝癌和坏死性肉芽肿等[1].

    作者:吴洪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0877例北京市居民使用镇静催眠药的调查

    目的:调查城市居民使用镇静催眠药的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以问卷调查和个别面谈方式随机调查了北京市居民10877人,对其用药率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镇静催眠药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不同年龄使用镇静催眠药效果各不相同.结论:防止镇静催眠药的流失与滥用,重点应放在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及使用安全性教育上,提高有效利用率,降低用药率及用药量.

    作者:黄宇;宋友华;汤光;张石革;张丽芳;贡联兵;尚书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人用浓缩狂犬病疫苗致脱髓鞘脑病

    患者女,46岁.因1999年4月13日被狐狸犬咬伤左手虎口区后,于当日立即到防疫站肌注狂犬疫苗(系由地鼠肾制备)1支(2ml),约10小时后,患者出现以臀部注射部位为中心的巴掌大小样红斑、瘙痒、数小时后出现气促,全身皮肤风团,体温38.9℃,考虑为“荨麻疹”,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治疗后,患者气促、全身风团消失、瘙痒减轻.

    作者:周向红;郑建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近年来有关中药配伍研究的进展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它之所以能在西医西药广泛应用的今天,得到延续和发展,完全有赖于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显著.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基本形式,历代医药学家在漫长的实践中将中药配伍使用的规律总结为“君、臣、佐、使”、“七情”、“十八反、十九畏”等宝贵经验,流传深远,至今还为人们广泛采用;现代科学在对中药的研究中发现,某些中药配伍使用后作用增强,某些配伍则使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开展,重视对中药配伍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作者:顾苏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二氢埃托啡片致严重呼吸抑制

    盐酸二氢埃托啡(DHE)为临床上用于各种晚期癌症、外伤、手术后、诊断明确的急腹症等各种剧痛的镇痛药.若用法不当或超量用药,可发生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昏迷等.现报告1例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严重呼吸抑制.

    作者:郭丽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