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书伟;蔡皓东
呼吸系统感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积极的抗菌药物治疗其目的在于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由于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常应用多种药物,加之调节功能受损,老年人药动学改变,机体储备能力和控制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减少,血药浓度的增高,促使抗菌药物在疗程中极易发生不良反应[1].
作者:刘桂霞;王肖青;王慧霜;孟俊华;赵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46岁.因1999年4月13日被狐狸犬咬伤左手虎口区后,于当日立即到防疫站肌注狂犬疫苗(系由地鼠肾制备)1支(2ml),约10小时后,患者出现以臀部注射部位为中心的巴掌大小样红斑、瘙痒、数小时后出现气促,全身皮肤风团,体温38.9℃,考虑为“荨麻疹”,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治疗后,患者气促、全身风团消失、瘙痒减轻.
作者:周向红;郑建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75岁,因上腹痛,反酸5年,头昏、乏力2天,柏油样便1天就诊.入院时查Hb 86g/L,WBC 12.5×109/L,BPC 120×109/L,RBC 3.5×1012/L.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贫血(中度).给予5%葡萄糖注射500ml+西咪替丁1.0g静滴,输液速度40滴/min,输入液体10min,液体量约26ml时突然出现干咳、全身大汗,呼气性呼吸困难,唇发绀,查体:P 130次/min,节律齐,R 30次/min,BP 97/60mmHg (13/8kPa),SaO2 87%,双肺闻及哮鸣音,考虑为西咪替丁所致的支气管哮喘.立即停输西咪替丁,吸氧4L/min,必可酮气雾剂2喷,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10ml+氨茶碱0.125g,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0.1g.经上述处理后,患者症状缓解.
作者:张钰;张建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联苯双酯在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及引起肝损伤加重的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血清ALT异常的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64例.服用联苯双酯7.5mg tid治疗28天,观察其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联苯双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其临床分型、治疗前AST和AST/ALT比值密切相关.结论:联苯双酯对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有待于研究.
作者:卢书伟;蔡皓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例1 女,33岁,有咳嗽、咳痰史十余年,每年冬春季节受寒后发作,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入院前1周因受寒后出现咳嗽,咳大量黄色粘痰,并伴有畏寒、发热,体温高达40℃,并感左下胸痛,使用妥布霉素静脉点滴治疗,症状无改善而住院.患者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曾静脉点滴头孢氨苄皮肤出现皮疹,于1999年11月15日入院,查体:T 39.5℃,R 22次/min,HR 102次/min,BP 100/60mmHg.神志清楚,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其他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杨媛华;李占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它之所以能在西医西药广泛应用的今天,得到延续和发展,完全有赖于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显著.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基本形式,历代医药学家在漫长的实践中将中药配伍使用的规律总结为“君、臣、佐、使”、“七情”、“十八反、十九畏”等宝贵经验,流传深远,至今还为人们广泛采用;现代科学在对中药的研究中发现,某些中药配伍使用后作用增强,某些配伍则使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开展,重视对中药配伍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作者:顾苏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69岁.于2000年1月诊为糖尿病Ⅱ型,未治疗,近2月因心悸就诊.门诊查空腹血糖335mg/dl,ECG:频发室早.诊为“糖尿病Ⅱ型”,“心律失常一室早”,给予达美康、二甲双胍及普罗帕酮(心律平)150mg tid口服.治疗40天,症状缓解.但近20天出现恶心、厌食症状,发现转氨酶升高而停用所有药物.停药后食欲好转,未监测血糖及肝功能,为进一步诊治于2000年5月20日入院.
作者:刘曼;谭秀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是一种腺嘌呤核昔类抗病毒药.它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从而达到HBV DNA和HBeAg阴转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但由于其疗程长,用量较大,在应用过程中仍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ADR).为使该药在临床安全应用,我们对近期应用Ara-AMP的患者所出现的ADR进行了观察,并总结其护现体会,结果如下.
作者:关燕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69岁.因左耳鸣、耳聋6月余,伴左面部麻木2周于2000年3月12日以“鼻咽癌”入院.查体:鼻咽部左咽隐窝消失,见新生物1×1.5cm表面粗糙,无溃烂.左颈动脉三角触及1.5×2cm淋巴结,胸锁乳突肌深面触及直径为2cm的淋巴结.均质硬,无压痛,活动.取鼻咽部活检病理报告:鼻咽粘膜不典型增生,局部癌变.
作者:李勇;钟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39岁,于1997年8月患神经性头痛,经常服去痛片、平痛新、脑清片等,无不良反应.基础血压为105~112.8/60~75mmHg (14~15/8~10kPa),脉搏70次/min左右,无心血管及其它系统疾病史,于1999年4月份因头痛口服罗通定(颅痛定)2片共60mg,约20min,自感头晕、乏力、症状逐渐加重,心慌,约40min时,面色苍白、冷汗、全身乏力、呈软瘫状、言语不出,但神志清,有濒死感.测T 36℃,P 44次/min,BP 60/45mmHg.约3.5h后,自觉症状逐渐好转,头晕、心慌减轻,但全身仍无力,P 48次/min,BP 75/42mmHg (10/5.6kpa),约5h后症状完全缓解,脉搏、血压基本正常,未用药物治疗.
作者:王玉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据有关资料介绍它没有一般血管扩张剂常见的水钠潴留和水肿不良反应或引起的水钠潴留不明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5例高血压患者因服硝苯地平片或其缓释制剂后,于2~4周时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下肢水肿.
作者:曾永兰;周国民;张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全身乏力并伴有轻度心绞痛,于1999年11月就诊.检查:神志清,BP 120/85mmHg,HR 98次/min,未闻及器质性杂音.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T波倒置,ST段下移≥0.05mv.诊断:冠心病.治疗:给予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qd.第1、2天静滴后患者自感病症明显减轻,第3天静滴后约50min,出现畏寒,发热(T 38.9℃).给予安痛定2ml肌注,APC1片po,症状逐渐缓解.调整治疗方案,改为刺五加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畏寒,发热等症状未再出现.
作者:蔡爱平;贺芳;宋继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基本情况及其发生原因.方法:对1991~1999年国内24种杂志进行专题检索.结果:共收集到487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病例,由109种药物引起,发生率高的药物为抗生素.死亡69例,65%患者(317例)在用药后5min内发生.文中还对药物性休克发生原因进行了讨论.结论:本文供临床参考,以减少药源性休克发生和死亡.
作者:杨连成;周转;陈同理;杨新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鱼腥草注射液是中药注射制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已有一些成人的不良反应报道,现将我院在儿科应用中发生的3例过敏反应报道如下.例1男,3岁半,主因发热咳嗽3天来院,查体:T 39℃,P 140次/min,R 28次/min,神清,咽部充血,心脏未见异常,两肺呼吸音粗.血:WBC 5.4×109/L,诊断为急性气管炎.给予红霉素、鱼腥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静滴.静滴红霉素时,患儿无不适.静滴鱼腥草注射液至50ml时,患儿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唇颤肢抖,四肢发凉,T 37℃,P 104次/min,R 28次/min.考虑为鱼腥草注射液所致的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治疗.患儿面色逐渐好转,症状缓解.次日患儿续滴红霉素无不良反应.
作者:赵丽华;赵元姝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藻酸双脂钠又名多糖硫酸脂(PSS),是从海藻中提取的一种类肝素制剂,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粘稠度、抗凝血、降血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用于治疗脑梗塞、肺心病、冠心病等,效果较好.作者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急性喉头水肿严重并发症15例,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吴胜亮;邹万琴;冯树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38岁.因咳嗽、咳痰、咽痛3d,遵医嘱口服盐酸洛美沙星胶囊0.2g,tid.当口服此药的第2天晚(共口服6次),患者上唇发胀,随之肿胀迅速加重,波及下额、双眼睑,仅2个多小时,整个颜面呈非指凹性水肿,上下口唇发亮,口周可见米粒大小水泡.即到医院就诊,此间未用其他药物,诊断为“严重血管性水肿”,为药物过敏反应,停用洛美沙星胶囊,给予泼尼松10mg,tid;维生素C 0.2g,tid;葡萄糖酸钙1.0g,tid,口服3d.治疗的第2天水肿明显减轻,7d痊愈.
作者:张志莲;吴振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35岁.因畏寒、发热、头痛、咽痛2天就诊.既往无心肺疾病史.查体:T 38.6℃,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WBC 4.7×109/L,N0.7,L 0.3,X线胸透正常.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双黄连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作者:宋金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例1女,25岁,2000年3月18日因咽痛2d加重,伴发热半天来院就诊.查体:T 39.1℃,HR 100次·min-1,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上覆有白色脓点多个.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柴胡、安痛定注射液各2ml,im,0.2%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100ml,静滴,30滴·min-1,约10min,患者输液的进针部位起沿血管走向出现红肿,伴疼痛,停药,约6h后逐渐消失,于次日再给予该药时同样症状复现,停药,改静滴阿莫西林(益萨林),红肿逐渐消退.
作者:张明雄;戴志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及意义药物基因组学(pharrnacogenomics)是研究遗传因素(基因型)与药物反应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为近几年来出现的、发展迅速并充满希望的新兴学科.传统上认为,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不同患者对某一药物的不同反应主要是由于药动学而不是药效学差异所造成;然而近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由于药效学原因而产生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差异比由药动学原因产生的差异更为广泛、常见和显著[1].由于对“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在分子水平存在差异”这一概念认识和深化的结果,使基因变异、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变异及致病基因变异对药物吸收、代谢和发挥效应所产生的影响的分子机制得到阐明.
作者:王跃明;徐小薇;游雪甫;李大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长期以来,我国避孕药均以口服、注射剂型为主,此类药物如长期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多[1].为了填补我国外用避孕药的空白,中国药科大学于1976年开始进行非激素类避孕药——杀精子剂药物壬苯醇醚(nonoxynol)的研究.这一课题被列为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生产出了符合USP(美国药典)的高效外用避孕药物壬苯醇醚,并研制了商品名为“乐乐迷”的膜剂、凝胶剂等系列产品.
作者:韩锦标;曹美玉;陈幼亭;沈立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