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DF方案化疗致胃、十二指肠穿孔

李勇;钟珊

关键词:
摘要:患者男,69岁.因左耳鸣、耳聋6月余,伴左面部麻木2周于2000年3月12日以“鼻咽癌”入院.查体:鼻咽部左咽隐窝消失,见新生物1×1.5cm表面粗糙,无溃烂.左颈动脉三角触及1.5×2cm淋巴结,胸锁乳突肌深面触及直径为2cm的淋巴结.均质硬,无压痛,活动.取鼻咽部活检病理报告:鼻咽粘膜不典型增生,局部癌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静脉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与护理

    呼吸系统感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积极的抗菌药物治疗其目的在于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由于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常应用多种药物,加之调节功能受损,老年人药动学改变,机体储备能力和控制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减少,血药浓度的增高,促使抗菌药物在疗程中极易发生不良反应[1].

    作者:刘桂霞;王肖青;王慧霜;孟俊华;赵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洛美沙星注射液致局部浅表性静脉炎3例

    例1女,25岁,2000年3月18日因咽痛2d加重,伴发热半天来院就诊.查体:T 39.1℃,HR 100次·min-1,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上覆有白色脓点多个.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柴胡、安痛定注射液各2ml,im,0.2%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100ml,静滴,30滴·min-1,约10min,患者输液的进针部位起沿血管走向出现红肿,伴疼痛,停药,约6h后逐渐消失,于次日再给予该药时同样症状复现,停药,改静滴阿莫西林(益萨林),红肿逐渐消退.

    作者:张明雄;戴志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鱼腥草注射液致小儿过敏反应3例

    鱼腥草注射液是中药注射制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已有一些成人的不良反应报道,现将我院在儿科应用中发生的3例过敏反应报道如下.例1男,3岁半,主因发热咳嗽3天来院,查体:T 39℃,P 140次/min,R 28次/min,神清,咽部充血,心脏未见异常,两肺呼吸音粗.血:WBC 5.4×109/L,诊断为急性气管炎.给予红霉素、鱼腥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静滴.静滴红霉素时,患儿无不适.静滴鱼腥草注射液至50ml时,患儿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唇颤肢抖,四肢发凉,T 37℃,P 104次/min,R 28次/min.考虑为鱼腥草注射液所致的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治疗.患儿面色逐渐好转,症状缓解.次日患儿续滴红霉素无不良反应.

    作者:赵丽华;赵元姝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44例医院感染病例的抗菌药物利用调查

    目的:了解44例医院感染病例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其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解放军总医院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联合设计的《抗菌药物利用流行病学调查软件包》对每个病例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结果:①44例患者在医院感染发生前,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8.64%,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占31.86%,不合理用药为33.63%.②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较高.③44例患者在医院感染发生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95.5%未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④44例医院感染多发生于用药时间长的患者,以胃肠道感染为多见.⑤在8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的构成比为29.06%,排列第1,在感染率的统计中其为3.93%,排列第7.结论:①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比例过大.②抗菌药物的使用仍以经验用药为主,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比例过小.③抗菌药物应用既是医院感染的控制因素,又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何绥平;李建伟;全燕丽;韩燕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联苯双酯临床适应证的探讨

    目的:探讨联苯双酯在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及引起肝损伤加重的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血清ALT异常的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64例.服用联苯双酯7.5mg tid治疗28天,观察其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联苯双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其临床分型、治疗前AST和AST/ALT比值密切相关.结论:联苯双酯对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有待于研究.

    作者:卢书伟;蔡皓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生命质量观在评价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本文从传统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的局限性出发,提出生命质量评价是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有益的必要补充.根据目前学术界对生命质量观的认识,概述了生命质量的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后对生命质量评价在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测.

    作者:李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普罗帕酮致急性药物性肝炎

    患者男,69岁.于2000年1月诊为糖尿病Ⅱ型,未治疗,近2月因心悸就诊.门诊查空腹血糖335mg/dl,ECG:频发室早.诊为“糖尿病Ⅱ型”,“心律失常一室早”,给予达美康、二甲双胍及普罗帕酮(心律平)150mg tid口服.治疗40天,症状缓解.但近20天出现恶心、厌食症状,发现转氨酶升高而停用所有药物.停药后食欲好转,未监测血糖及肝功能,为进一步诊治于2000年5月20日入院.

    作者:刘曼;谭秀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

    目的: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基本情况及其发生原因.方法:对1991~1999年国内24种杂志进行专题检索.结果:共收集到487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病例,由109种药物引起,发生率高的药物为抗生素.死亡69例,65%患者(317例)在用药后5min内发生.文中还对药物性休克发生原因进行了讨论.结论:本文供临床参考,以减少药源性休克发生和死亡.

    作者:杨连成;周转;陈同理;杨新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硝苯地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患者女,19岁,主因“全身红斑水疱伴疼痛6天”于2000年3月3日入院.患者“偏头痛”已4年,经常服用“复方羊角冲剂”,入院两周前“偏头痛”复发,再次服用“复方羊角冲剂”,并加用硝苯地平,肝太乐,维生素B12,维生素C,服药一周后,开始面部出现红斑,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全身,随即停药.继而出现水疱并融合成大疱,疼痛明显,唇颊粘膜亦出现水疱,迅速糜烂,疼痛剧烈,影响进食.双眼畏光,肿胀并出现分泌物.

    作者:徐敏丽;李亚娟;尤艳明;陈学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

    黄芪注射液具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炎及其他因免疫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疾病.我院在临床应用中,有2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现报告如下:例1男,70岁,因糖尿病Ⅱ型、胰腺癌等症于1998年8月28日入院治疗.查体:T 37.2℃,P 90次/min,R 20次/min,BP 150/68mmHg;神志清,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膝腱反射两侧对称;化验空腹血糖5.68mmol/L,便常规培养正常.

    作者:杨秀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新兴的药学领域——药物基因组学

    1 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及意义药物基因组学(pharrnacogenomics)是研究遗传因素(基因型)与药物反应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为近几年来出现的、发展迅速并充满希望的新兴学科.传统上认为,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不同患者对某一药物的不同反应主要是由于药动学而不是药效学差异所造成;然而近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由于药效学原因而产生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差异比由药动学原因产生的差异更为广泛、常见和显著[1].由于对“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在分子水平存在差异”这一概念认识和深化的结果,使基因变异、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变异及致病基因变异对药物吸收、代谢和发挥效应所产生的影响的分子机制得到阐明.

    作者:王跃明;徐小薇;游雪甫;李大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磺胺嘧啶致多器官损害

    患者男,20岁,因感冒于1998年4月16日口服磺胺嘧啶1.0g/次,bid,服药3次后出现全身皮疹、并畏光4天,4月22日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可见密集猩红热样皮疹,双侧睑结膜充血,分泌物较多,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诊断为:1.药疹,2.结膜炎,3.扁桃体炎.给予激素、抗生素等治疗,同时给予一级护理.

    作者:李为民;谢晓娥;陈发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的不良反应

    平阳霉素(博来霉素A5,PYM),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于1969年从我国浙江省温州的平阳地区土壤中分离出平阳链霉菌,并从其产生的多种博来霉素组分中筛选出的单一组分A5,是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抗生素.PYM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和切断DNA链.临床上因其抗肿瘤疗效确切,对骨髓和免疫的抑制作用小,与其他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并具显效快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癌、头颈部恶性肿瘤、乳腺癌、食道癌、官颈癌、阴茎癌、外阴癌、恶性淋巴瘤、肝癌和坏死性肉芽肿等[1].

    作者:吴洪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罗非昔布

    罗非昔布(Rofecoxib,商品名Vioxx)为新的特异性Ⅱ型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由美国Merck Sharp & Dohme公司开发,于1999年6月首次在墨西哥上市,同年7月在美国和英国上市.罗非昔布化学名为4-[4'-(甲磺酰基)苯基]-3-苯基-2(5H)-呋喃酮.

    作者:李玉珍;王佩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0877例北京市居民使用镇静催眠药的调查

    目的:调查城市居民使用镇静催眠药的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以问卷调查和个别面谈方式随机调查了北京市居民10877人,对其用药率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镇静催眠药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不同年龄使用镇静催眠药效果各不相同.结论:防止镇静催眠药的流失与滥用,重点应放在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及使用安全性教育上,提高有效利用率,降低用药率及用药量.

    作者:黄宇;宋友华;汤光;张石革;张丽芳;贡联兵;尚书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复方胆通致过敏性休克

    复方胆通为胆石溶解剂,可溶解胆结石,尤以对胆固醇性结石形成的早期纯胆固醇结石、混合型胆固醇结石有效.同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和松弛作用.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的常用药.但在临床中我们发现1例口服复方胆通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报道如下:患者女,31岁,因患结石性胆囊炎于1997年4月23日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给予复方胆通2粒口服,约10min后感心慌、胸闷、气急、皮肤瘙痒、全身乏力,继而双眼发黑,昏倒在地.

    作者:郭昆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HDF方案化疗致胃、十二指肠穿孔

    患者男,69岁.因左耳鸣、耳聋6月余,伴左面部麻木2周于2000年3月12日以“鼻咽癌”入院.查体:鼻咽部左咽隐窝消失,见新生物1×1.5cm表面粗糙,无溃烂.左颈动脉三角触及1.5×2cm淋巴结,胸锁乳突肌深面触及直径为2cm的淋巴结.均质硬,无压痛,活动.取鼻咽部活检病理报告:鼻咽粘膜不典型增生,局部癌变.

    作者:李勇;钟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面部肌肉抽搐

    患者女,17岁.体重59kg,因单纯型性腺发育不全于2000年1月24日入院.住院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性腺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为预防感染,静脉输注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日200ml (0.4g).第1天未见任何不适,第2天输入100ml后,患者突然感觉周身不适,肌肉紧张,继之双目强迫上视,出汗多.查体:P 134次/min,R 20次/min,BP 135/90mmHg,神志清,回答准确,面色稍红,口唇红润,双眼强迫向上凝视,不可闭合,心律齐,双肺呼吸音清,四肢肌张力稍强.追问病史,患者否认有癫痫等相关病史.停用左氧氟沙星后,给地西泮(安定)10mg入小壶,用药后患者安静入睡,症状全部消失.2h后再次出现周身不适,轻度弓角反张.查体:P 117次/min,BP 112/75mmHg,无肌肉紧张,再次给安定5mg入小壶,症状缓解,病情平稳.停药后改用青霉素,未再出现类似反应.

    作者:梁月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硝苯地平胶囊(微丸)引起血尿

    患者女,70岁.患高血压病多年.曾服用培他乐克片、复方降压片及地奥心血康胶囊,近来感到效果不佳,于2000年3月15日来我院门诊就医.医生根据病情给予硝苯地平(Nifedipine)胶囊(微丸)po 10mg tid、培他乐克片po 25mg qd、复方降压片1片po tid、地奥心血康胶囊20mg po tid.服用硝苯地平胶囊(微丸)10mg 2次后,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查尿常规:RBC满视野,考虑为硝苯地平胶囊(微丸)引起,故停用,继续服用培他乐克片、复方降压片及地奥心血康胶囊,2d后患者肉眼血尿消失,查尿常规:RBC++,随后复查3次,尿常规均恢复正常.

    作者:孙海英;刘皋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双黄连注射液致支气管哮喘

    患者男,35岁.因畏寒、发热、头痛、咽痛2天就诊.既往无心肺疾病史.查体:T 38.6℃,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WBC 4.7×109/L,N0.7,L 0.3,X线胸透正常.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双黄连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作者:宋金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