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杨文
2007年对焦煤集团中级以上管理人员及工程系列知识分子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健康体检,共检163人,其中男124人,女性39人,年龄32~55岁,平均42.55岁;汉族153人,少数民族10人,焦煤集团公司部分领导因工作关系,未在此体检之列,检查结果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张晓军;徐志强;张淑云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在5~30之间的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血栓通注射液5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和对照组(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44例,两组均1次/日给药,连续给药14天,然后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学测定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并且血脂与血粘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具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尚智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病历资料患者,男,44岁.因肾结石多次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后出现气短、恶心4天入院.患者与入院前1个月出现左侧腰部疼痛,在外院门诊行泌尿系超声提示双肾多发结石,20天内连续行双侧ESWL 14次.入院前四天出现气短、恶心症状,就诊本院.查体:双肾区叩击痛,双侧输尿管体表投影区压痛明显;超声检查:双肾多发结石,双侧输尿管结石,双肾肾盂中度积水.肾功+离子:尿素氮22.1mmol/L,血肌酐1062.0μmol/L,钙2.03mmol/L,磷0.65mmol/L,钾4.8mmol/L,阴离子间隙22.9mmol/L,肌酐清除率6.6ml/分,空腹血糖5.8mmol/L,尿常规镜下血尿,血常规未见异常.
作者:张立锋;刘亚兰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16排螺旋CT(MS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MD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2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并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英志;班秀丽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总结胎盘早剥前瞻性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护理经验.方法:2004~2010年对57例胎盘早剥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腰腹疼痛、阴道流血、胎心率或胎心监护异常是胎盘早剥常见临床表现.结论:胎盘早剥常见临床表现具有前瞻性临床评估的价值.在前瞻性临床评估指导下,采取有效的、预见性的、可行性护理措施,是提高胎盘早剥病例护理质量,挽救母婴生命的关键.
作者:邓雪芬;邱彩凤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各种皮肤软组织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总结经病理证实的13例皮肤软组织血管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软组织血管瘤根据结构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的特点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淋巴血管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淑香 刊期: 2011年第27期
鼻胃管置入过程中有3种特殊表现,胃管虽然在胃内但用教课书中的3种方法无法判断,并且胃管末端溢出较多气泡;胃管在胃内打成活结;胃管插入到气管中,并且注入100ml生理盐水+0.5g氟尿嘧啶后患者无呛咳、无呼吸困难、无紫绀表现.经讨论其原因有深昏迷患者胃内滞留大量空气、术后胃肠不规则的蠕动及个体差异等.
作者:王小明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病历资料患者,女,47岁.于2006年7月及2007年1月先后2次出现右侧乳腺内肿块,手术切除后病例报告乳腺良性肿块.2007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眶周肿块,伴疼痛及视力下降、视物重影,经抗炎治疗后无效.2008年1月8日症状加重,就诊于某院,行右眼眶内复杂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右眶内增生的纤维组织中见散在异型细胞,CK表达提示上皮性,支持转移癌,考虑胃内肿瘤.2008年1月28日胃镜下活检确诊为胃体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样细胞.同时双侧乳腺内肿块渐增大.
作者:任小琼 刊期: 2011年第27期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证,常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泄泻、呕吐、呃逆、便秘、腹痛、痞满、瘀血、癥瘕、积聚等病证范围.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外邪、情志、饮食、久病、体虚或脾胃素虚引起以上腹部(剑突下至脐上部位)到肚脐以上经常出现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或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或嗳腐吞酸或吐食、恶食,食后甚,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或胃痛隐隐,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或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或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或胃脘刺痛或割痛,痛处固定不移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等临床特征.
作者:崔具玲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正确的临床肠外营养治疗与肠内营养的干预的常见的问题及护理对策分析、与解决.方法:患者均通过全胃肠外营养的输注和肠内营养的干预来提供营养,保持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结果:使危重患者及家属对进行肠外与肠内营养的干预后的可靠性及有效性认知度增加,使患者对干预后依从性增加,而营养干预是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医嘱依从性的有效方法,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可促使患者康复能力增加.
作者:王凤英;陈静玲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阴囊急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价值和诊断方法,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对收治的35例急性阴囊疼痛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与健侧对比、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检查分析.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急性阴囊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是诊断急性阴囊疾病的快捷敏感的检查方法.
作者:兰斌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缝合术应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皮内连续缝合、皮外缝合与传统丝线皮外缝合3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应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皮内连续缝合组100例,皮外缝合组100例,传统丝线皮外缝合组100例.记录3组术中、术后伤口疼痛情况、伤口愈合及产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临床观察结果,皮内缝合、皮外缝合较丝线皮外缝合组伤口疼痛轻、伤口愈合理想且术后住院时间短.结论:会阴侧切缝合术使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皮内连续缝合、皮外缝合均优于丝线皮肤外缝合.
作者:何冬卉 刊期: 2011年第27期
胰头癌是指发生于胰腺头部的恶性肿瘤,为近几年逐渐增多的消化系统肿瘤,其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有的头体尾部均有,属于弥漫性病变或多中心性病变.近年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有所扩大,同时它也是胰头癌的首选根治性切除手术式,为了达到更好的根治效果,其多采取骨骼化清扫.行骨骼化清扫后不仅使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还包括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下腔动脉、主动脉、肾静脉等暴露在手术视野中,并且一旦发生胰漏,这些血管都容易受到腐蚀,造成严重的大出血.胰肠吻合口漏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率9%~19%[1],一旦发生了胰漏其死亡率为8%~40%[2],胰腺本身质地柔软使胰漏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
作者:郑粉善 刊期: 2011年第27期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发展的需要.儿童接种信息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不仅是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多年来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剂次不清,难以全程有效接种的问题;同时,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亦能通过信息平台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免疫接种率信息动态.
作者:李鹏;吐尔洪·现孜里;武梅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通过对0~14岁儿童微量元素检测,了解缺乏情况,并指导临床给予合理补充.方法:利用原子分光光度分析法测定儿童末梢血、镁、锌、铁、钙、铜,进行测定.2007年5月~2009年5月从微量元素检测中随机抽取0~14岁儿童826例结果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在该地区儿童中缺铁普遍存在,钙、锌仅次之,镁、铜缺乏者较少见.结论: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较快,需要补充大量的微量元素,如补给不足,会造成严重的缺乏,且年龄越小,钙、铁、锌的缺乏也越严重,也越普遍,该地区因高寒,光照时间短,户外活动少,维生素D缺乏,钙吸收少,血钙元素缺乏较普遍,应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做好早期预防工作,选择佳时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
作者:肖宝敏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毒型痢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7月~2010年7月收治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7.41,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两药与西药合用作用协同互补,完美无缺,方便可行.明显缩短疗程、明显提高治愈率.
作者:文祥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百草枯(PQ)百草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除草剂.是被农业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除草剂.其毒性很强,且具有腐蚀性,人体中毒后无特效解毒剂,中毒者死亡率非常高.百草枯中毒后对人体主要造成以肺纤维化为主的多器官功能损害.2009年12月~2011年4月收治PQ中毒患者13例,在临床抢救过程中深感综合护理的重要性.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尚芳;李华英;陈琼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掌握阿克苏地区麻疹流行特点,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地区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发生麻疹84例,发病率为3.8/10万,无死亡病例;呈散发;发病高峰在4~5月,以维吾尔族为多,高发年龄在7~39岁.结论:加强阿克苏地区麻疹复种工作,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今后加速麻疹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作者:于立;李涛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在老年患者中联合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和小剂量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ICA),评价其镇痛效果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老年患者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A组)30例,小剂量芬太尼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组(B组)30例.术后24小时持续监测SpO2、ECG、NBP,并进行VAS评分,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组患者头昏、恶心、呕吐以及瘙痒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与单纯芬太尼比较,能明显减弱芬太尼产生的头昏、恶心、呕吐,瘙痒以及对老年患者明显的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并且镇痛效果满意.
作者:占学书 刊期: 2011年第27期
目的:通过5例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合文献报道,对该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诊断方法更进一步明确.方法:通过体格检查,结合血液常规及生化、骨髓穿刺等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结果: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少见,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结论:对于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只要掌握本病的特点,就可以进行骨髓穿刺等实验室检查,以尽早确诊.
作者:何文 刊期: 2011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