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菊
目的:探讨胸腹水与血液中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胸腹水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我院诊治的70例胸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对其进行分组,分别是良性胸、腹水组(35例)、恶性胸、腹水组(35例),借助生化分析仪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恶性胸、腹组的LDH、TP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水属于浆膜腔积水,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医学中可以借助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胸、腹水的性质,继而实施相对应的治疗方案。
作者:林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8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眼压、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效果理想。
作者:吴国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针刺廉泉穴不同深度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廉泉穴浅刺组和廉泉穴深刺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廉泉穴深刺组与廉泉穴浅刺组患者分别采用深刺廉泉及浅刺廉泉法治疗,比较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廉泉深刺组有效率为(95.00%),高于廉泉浅刺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深度针刺廉泉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促进患者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承惠;赵欲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究艾灸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用鲨肝醇和利血生,观察组采用艾灸,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4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通过艾灸可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效果显著。
作者:陈露;姚丽鸽;孔天东;王留晏;段方方;张克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施治规律进行探讨。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38例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探究,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针灸治疗,用BELL氏慢性疲劳综合征积分表作为评判标准,分析针灸施治规律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在进行针灸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中,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诊治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秦丽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本文对CT以及MRI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56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进行CT以及MRI的诊断,对这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度以及检测值进行分析。结果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行CT以及MRI诊断后,其检查结果较为相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T检查不能对胆囊的结石进行有效检测。结论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行CT和MRI为常见的两种诊断方式,MRI的诊断效果相比与CT诊断价值高。
作者:余蓓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西比灵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针灸配合推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25.58%,观察组为48.84%,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治疗周期短,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庞青民;赵欲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上较难治愈的病症,且复发率较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该病发病率开始逐年提高,如何根治反流性食管炎成为医学界广泛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中医角度对该病症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内容展开简要分析和探讨。
作者:周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和结果。方法选取免疫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血液样本在实施质量控制前接收,观察组血液样本在实施质量控制后接收,分析两组血液样本质量控制方面的差异及检验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可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应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建立康复护理专科质量敏感指标在推进康复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确立康复科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将其应用于康复科,收集每月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针对结果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应用前(P<0.05)。结论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后能推进康复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阿依夏木古丽·沙得尔;李洪燕;杨韵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8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分成两组。40例为对照组,采用一般剂量肝素治疗;40例为观察组,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FIB、APTT与PLT指标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清FIB、APTT与PL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FIB含量下降,APTT以及PLT指标上升,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更好。
作者:张振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与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与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手术方法。结果22例垂体腺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垂体腺瘤全部切除,3例垂体腺瘤次全切除,未发生感染、昏迷和死亡病例。结论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与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手术效果理想。
作者:王志恩;Xinxian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讨论临床检测妊高征产妇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5例妊高征孕产妇与45例健康孕产妇进行研究,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妊高征孕产妇与健康孕产妇体内血清DBIL、TBIL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浆ALB与Ca 2+浓度低于健康孕产妇,其他ALT、AST、ALP、BUN、Cr以及UA、TG、CHO各项生化指标高于健康孕产妇,P<0.05。结论相较于健康孕产妇,妊高征孕产妇体内各项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临床应该加强对妊高征孕产妇各项生化指标的监控与治疗。
作者:李昕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实行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患者实行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 B组患者实行放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B组66.67%,疼痛缓解率93.33%,高于B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实行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
作者:智会;李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1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均为单侧发病,右肾9例,左肾7例,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均匀密度,6例病灶中心可见星芒状低密度影,2例病灶可见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志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复流现象与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进行治疗,并依据术后有无复流情况,分为NSN组14例,NSNN组30例,SN组2例, SNN组20例,并对无复流组与复流组血浆的LDL-C和TC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未使用他汀治疗与使用他汀治疗发生无复流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N+NSNN组与SN+NSN组LDL-C和TC水平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与血脂水平有一定关系,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对无复流现象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血浆胆固醇水平较低者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彭娜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4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予以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此外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04%(61/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12%(51/67)。结论胺碘酮在治疗心律失常中能够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程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采用蓝光治疗的新生儿黄疸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23例,总体治疗有效率92.11%,相比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3.16%)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存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唑来膦酸在由肺癌骨转移所引起疼痛的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共计100例由肺癌骨转移所引起的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帕米膦酸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生活质量和一般状况评分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生活质量和一般状况评分的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由肺癌骨转移而引起的疼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强。
作者:秦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点提出的新意见,要求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进行培养。前者侧重于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及基础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渐趋成熟,然而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存在临床与科研能力发展不均衡,虽临床技能达标、但科研能力薄弱等问题,导致其较难在后续工作中承担科研任务,成为个人发展的短板。本文从专科培养角度出发,介绍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临床科研能力的经验。以科研带临床,以临床促科研,可实现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协同高效发展,可有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徐宇伦;王磊;杨辰龙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