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26例自体造血干细胞感染手术患者,给予其相应的术后观察与护理。结果所有患者经护理处理,各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加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观察和护理,对缓解症状有重要作用。
作者:晏佳楠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7月于我院接受单孔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例,其中左肺上叶8例,右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3例,右肺上叶3例,右肺中下叶1例。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单孔在腋前线第5肋间,大小约3.0 cm。结果(1)所有患者均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中无增加第2个操作孔或者中转开胸者。(2)手术时间150~260 min,平均(210.45±25.54) min;术中出血量139~458 ml,平均(290.85±40.24)ml。术后住院时间6~12 d,平均(9.00±1.14)d;术后送检淋巴结6~16枚,平均(10.24±2.10)枚。(3)术后未见无肺不张、肺部感染、出血、二次开胸等并发症的发生,21例患者术后均未见剧烈疼痛,3例出现中度疼痛,给予镇痛泵止痛。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可靠,是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作者:曹纪伟;朱红军;韩玉龙;曹志坤;朱富国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析冠心病患者施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予以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参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优质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93.6±4.0)分,自我监测(90.4±4.5)分,饮食控制(91.6±5.9)分,规范用药(94.8±5.7)分,高于参照组患者的各项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4%,高于参照组的79.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施行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作者:邱彦勤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总结对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治疗后并发症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有褥疮、肌肉萎缩、伤口感染、肢体肿胀、情绪失调等,通过有效的常规和专科护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有所改善。结论对术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刘其娴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究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替吉奥胶囊和顺铂联合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接受诊治的晚期胃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替吉奥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顺铂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替吉奥胶囊和顺铂治疗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袁航;任统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治疗鼓膜穿孔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6例鼓膜穿孔患者均在局部麻醉硬性耳内镜下行脂肪嵌入法鼓膜修补术,术后给予中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1周,术后4~6周取除外耳道填塞物,并随访。结果32例手术成功,占88.8%(32/36);4例移植脂肪组织脱落,手术失败,占11.2%(4/36)。无术中及术后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眩晕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脂肪嵌入法鼓膜修补术是一种行之有效治疗各种原因所致鼓膜穿孔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宫彦丽;王磊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盐酸阿那格雷胶囊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ET的166例,随机分组,各83例,对照组给予羟基脲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阿那格雷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6%(62/83),对照组为60.2%(50/8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盐酸阿那格雷胶囊治疗ET,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作者:丁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明确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的佳时机。方法将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按早期与超早期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围绕并发症、死亡、再出血、预后(ADL)以及Barthel指数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死亡、再出血、预后(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或超早期对HCH患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均可起到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术后风险的目的,但超早期接受治疗临床意义更大。
作者:高峰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小儿水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6例水痘患儿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疱疹结痂时间、止疹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出现水痘肺炎发生率为15.09%,观察组水痘肺炎发生率为1.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儿病情恢复,提高小儿水痘的治愈效果。
作者:马瑞;王丹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气胸患儿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例新生儿气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防治方法和发病因素。结果新生儿气胸的发病率和机械通气、羊水污染以及窒息复苏等诸多因素有关,大部分在产后24 h内发病。结论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可对机械通气、羊水污染以及窒息复苏等因素进行关注,降低发病率。
作者:袁玉峰;张海燕;乔林霞;朱文英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对应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对患有气胸疾病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随机将新生儿气胸患儿8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气胸疾病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气胸疾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对患有气胸疾病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陈沫岩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分析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护理方式。方法根据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的12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进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00.32±20.53)ml、手术时间(4.32±1.54)h、住院时间(6.34±1.42)d及生存质量(92.42±1.44)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结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出血量,让患者的手术时间缩短,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洪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分析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疾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进行诊治的132例血液疾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均为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疾病,其中可分为任意1、任意2、全3系减少者,研究其疾病与血细胞减少的关联性。结果经分析可知,在血细胞减少任意1系者中,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缺或粒少、其余疾病的占有率分别为28.81%、19.41%、10.44%、31.34%。在血细胞减少任意2系者中,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余疾病的占有率分别为41.46%、19.52%、7.31%、31.71%。而在血细胞减少3系者中则主要有29.16%的急性白血病,有20.84%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有50.00%为其余疾病。结论经本次研究可知由于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疾病包括多种疾病类型,临床上应对该类疾病给予重视,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疾病诊治方法。
作者:郭明发;史利欢;栗春香;刘炜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采用中药厚朴麻黄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50例,实验组采用厚朴麻黄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疾病采用厚朴麻黄汤药物治疗更加有效。
作者:朱海玲;郭伟明;刘艳伟;石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内科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以区组随机方法选取2013级2个班级38例学生为试验组,另从2013级其余的班级抽取38例学生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实施教学,试验组则采用LBL与PBL相联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观察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操作考核成绩及理论成绩相比于对照组,均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教师对学生的评优率及对教学满意的学生相比于对照组,均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联合应用于内科学教学中,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冯原;周继红;江颖;刘旭东;庞健丽;陈广琴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康复科高危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方法对我院康复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共16例住院跌倒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调查。结果16例患者中,7例跌倒发生在患者上下床的过程中,占43.8%;65岁以上老龄患者10例,占比62.5%;行为认知存在障碍的患者6例,占37.5%。结论康复科高危患者跌倒的因素主要以高龄、行为认知障碍以及环境设施等为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作者:陈侃侃;周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分析乙肝血清检验的三种不常见现象,探讨是否是因为试剂所导致。方法根据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的200例乙肝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取3 ml静脉血进行检验,每位患者均接受了两种ELISA试剂检验。根据结果分析不常见现象发生几率。结果 A组患者有10例出现不常见现象,B组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常见现象,两组的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血清检验出现不常见现象时,需要进行复查,将干扰因素排除,提升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郭春梅;刘然;赵浩淼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患者20例均给予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总结检查结果。结果20例患者首次磁共振均表现出脑膜脑炎改变,15例患者出现感染后脑血管受累症状。12例增强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其头颅内存在感染性肉芽肿病变有9例,左额叶类圆形异常信号周边环形强化3例。20例患者治疗后2~4周再次给予头颅磁共振复查,显示其脑膜强化、肉芽肿等现象均不同程度的缩小,脑梗死范围减小且出现脑软化、胶质增生等症状。结论头颅磁共振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诊断、治疗评估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郭瑾 刊期: 201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