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云专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近些年收治的10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作为护理干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溃疡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
作者:屈桂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状况、口腔疾病相关因素和预防。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儿,将其设为观察组并实行问卷调查,同时抽取同期健康儿童8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探究其引发龋齿的因素,分析预防方法。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经过问卷调查之后发现引发儿童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为1周饮用碳酸饮料和食用糖果的次数,睡觉前是否食用甜点以及每日刷牙的次数。结论对于引发因素应增强对患儿父母的口腔保健知识,告知其正确的生活习惯,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
作者:杨小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综合治疗法治疗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对其进行综合治疗。结果经过综合治疗后,患者Wards三角区、大转子和股骨颈的BMD值明显提高,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8%。结论对于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采用综合治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作者:董桂茜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康复科高危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方法对我院康复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共16例住院跌倒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调查。结果16例患者中,7例跌倒发生在患者上下床的过程中,占43.8%;65岁以上老龄患者10例,占比62.5%;行为认知存在障碍的患者6例,占37.5%。结论康复科高危患者跌倒的因素主要以高龄、行为认知障碍以及环境设施等为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作者:陈侃侃;周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疾病采用纳洛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纳洛酮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比对照组的74%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呼吸衰竭疾病使用纳洛酮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于萍;赵春凤;王莹;王海英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观察早期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4 h内内镜下行套扎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结果急诊止血率高达96%,近期再出血率、远期再出血率、复发率较低,曲张静脉清除率较高。结论早期内急诊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成功率高,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作者:孙会潇;方立峰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7月于我院接受单孔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例,其中左肺上叶8例,右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3例,右肺上叶3例,右肺中下叶1例。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单孔在腋前线第5肋间,大小约3.0 cm。结果(1)所有患者均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中无增加第2个操作孔或者中转开胸者。(2)手术时间150~260 min,平均(210.45±25.54) min;术中出血量139~458 ml,平均(290.85±40.24)ml。术后住院时间6~12 d,平均(9.00±1.14)d;术后送检淋巴结6~16枚,平均(10.24±2.10)枚。(3)术后未见无肺不张、肺部感染、出血、二次开胸等并发症的发生,21例患者术后均未见剧烈疼痛,3例出现中度疼痛,给予镇痛泵止痛。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可靠,是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作者:曹纪伟;朱红军;韩玉龙;曹志坤;朱富国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综合分析医院不合理用药影响因素,根据各种因素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分析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再针对不合理用药的不同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结果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建立健全医院不合理用药干预对策,积极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用药风险,保证公众用药安全。结论不合理用药是医院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合理的用药干预措施对策可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费用。从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
作者:张元礼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划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护理组,每组人数各36例,根据分组对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结果经分组护理与观察后发现,康复护理组的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常规护理组,Barthel评分较常规护理组更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一步实施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作者:左志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慧琴;叶丽玲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盐酸阿那格雷胶囊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ET的166例,随机分组,各83例,对照组给予羟基脲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阿那格雷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6%(62/83),对照组为60.2%(50/8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盐酸阿那格雷胶囊治疗ET,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作者:丁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作者:梁丽;张琰;张为;刘文伟;周雅英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予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良昌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院内延伸护理对肿瘤放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放化疗治疗的86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采取院内延伸护理的观察组,护理后两组躯体健康评分、人际交往评分、生理功能评分、精神评分等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躯体健康、人际交往、生理功能、精神等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延伸护理在放化疗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郝慧孜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分析CT诊断应用于肺内孤立结节的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120例肺内孤立结节患者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中良性结节患者是56例,占该组的46.7%;恶性结节病例是64例,占该组的53.3%。结论肺内孤立结节可以通过CT诊断进行确诊,这有助于良性恶性肺内孤立结节的区分。
作者:陈瑞鑫;李丽;吴晓丽;庞然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总结分析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5月~2016年3月90例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5例,常规胸部创伤处理,对照组常规通气治疗,观察组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比较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后血气指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可提高氧分压,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连戈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一个院前急救调度工作人员的优秀业务素质和强烈安全意识的水平,与急救人员是否能够准确、快速、高效地进行施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将我急救中心调度工作中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林舒婷;庄雅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分析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使用多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的86例胰腺导管细胞患者进行分析。术前为患者进行多层和单层螺旋CT诊断,并按此分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要优于单层螺旋CT(P<0.05),这两种检查方法临床中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比单层螺旋CT高。
作者:杜鑫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