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皮质激素序贯孟鲁司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严峻海;周曦;李镛;张柏膺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糖皮质激素, 孟鲁司特,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8
摘要:目的:探讨孟鲁司特的抗炎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应用。方法:将80例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泼尼松30mg/天,五天后序贯予口服孟鲁司特10mg/天。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泼尼松30mg/天,一共十天,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肺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8(IL-8)。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与IL-8的水平有显著降低(P<0.01),肺功能有显著提高(P<0.01),两组之间治疗后肺功能、TNF-α变化无差异(P>0.05),但对照组IL-8降低较实验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期,糖皮质激素与孟鲁司特均有很好的抗炎作用,改善肺功能,但孟鲁司特不能完全替代糖皮质激素。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左布比卡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盐酸左布比卡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随机的方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采取盐酸左布比卡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采取盐酸左布比卡一点法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点法与一点法两组患者手术的麻醉剂量及术后硬膜外镇痛评分。结果:盐酸左布比卡两点法硬膜外的麻醉剂量比一点法的麻醉剂量少,两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左布比卡两点法术后镇痛效果优于一点法,两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左布比卡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下腹部手术,可避免盐酸左布比卡一点法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的风险,用药安全度得到提高,盐酸左布比卡中毒的风险明显降低,术后镇痛质量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苏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螺旋CT在胸椎小关节紊乱诊断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胸椎小关节紊乱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对98例不明原因引起胸背痛的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和CT检查,重点观察胸椎三种小关节间隙改变情况、局部硬化情况和周围软组织变化情况。找出胸背痛的真正原因。同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结果:98例患者有88例因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CT对小关节间隙改变和局部硬化情况检查率为100%,X线平片因经验和误差造成检查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能检查出周围软组织病变,但X线平片无法完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胸背痛患者并无胸椎小关节病变,而是由于其他系统疾病诱发。结论:16排CT在胸椎小关节紊乱诊断中具有高检测率,对软组织病变检查优于X线平片。

    作者:谭承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频彩超在睾丸扭转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检查对睾丸扭转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经高频彩超检查诊断为睾丸扭转的患者432例,将超声诊断结果结合手术资料及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为200例健康体检无阴囊疾病者,比较两组高频彩超表现。结果:经高频彩超检查诊断的432例患者经手术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确诊407例,诊断准确率为94.21%,误诊、漏诊25例。睾丸扭转超声表现为睾丸与附睾头间、附睾头旁结节呈不均匀质高回声,睾丸、附睾增大,睾丸或附睾内血流信号减少,结节内无血流信号。两组睾丸阻力指数、大收缩期流速、舒张末期小流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超检查睾丸扭转准确率高,具有直观、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能对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极其重要的依据,是睾丸扭转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仲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31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脑膨出原因及其治疗结局。结果:本组31例患者经治疗,恢复良好4例(12.9%),中残6例(19.4%),重残5例(16.1%),死亡16例(51.6%),患者死亡率随GCS评分降低而增高,其中GCS评分为3~5分者死亡率显著高于6~8分及9~10分患者(P<0.05);31例患者脑膨出原因分别为弥漫性脑肿胀14例(45.2%),迟发性颅内血肿8例(25.8%),广泛性脑挫裂伤合并颅内多发血肿或严重脑水肿9例(29.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治疗较为复杂,治疗结局与术前GCS评分、脑膨出原因具有密切关系,但术前给予全面评估,术中积极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均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桂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可行性。方法:63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33例)和开胸手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胸管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血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与开胸手术组比较,VATS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止痛药用量小、胸管引流量少、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P<0.01、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以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第3天及第5天逐渐下降,但VATS组各时间点血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胸手术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治疗创伤性血气胸能达到与开胸手术一样的效果,但采用VATS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孙振宇;孟祥宽;范伟;尹行;叶广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化学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化学治疗(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Ⅲ~Ⅳ期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甘露聚糖肽+长春瑞滨(NVB)+顺铂(DDP),NVB:25mg/m2 dL,8;DDP 80 mg/m2,d1~3,同时水化,28d为1周期,甘露聚糖肽10mg+5%GS 250 ml静滴,14 d为1周期。对照组仅用NP方案化疗,其用法用量与实验组相同。结果:(1)生存率: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6个月的生存率P>0.05,但甘露聚糖肽组有趋势显示较优;1年生存率分别为47.83%和38.83,2年生存率分别为20.30%和14.46%,均有显著差异(P<0.05)。(2)免疫学指标:治疗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实验组极显著升高了化疗引起的外周WBC的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01)。(3)不良反应: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了化疗药物导致恶心、呕吐(发生率18.5%比35%)和血小板下降(发生率1.1%比9.8%)等不良反应(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1年期以上生存率、各项免疫指标显著优于仅适用NP方案组,并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减轻了化疗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血小板降低等不良反应。

    作者:王之彝;谢启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甘露聚糖肽治疗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9月期间脑出血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静脉点滴,10mg/次,1次/天,连用2周;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选用常规方法对症治疗,用法用量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合并感染发生率,以及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和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水平。结果:(1)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IgG、IgA、IgM和补体C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并发感染发生率也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能降低脑出血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并能改善预后,有助于患者康复。

    作者:陈捷;刘万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奈达铂对照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并探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GN)与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G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前瞻性分组比较经组织学证实的6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GN组32例:吉西他滨+奈达铂,1/3周×2~6周期;GP组30例:吉西他滨+顺铂,1/3周×2~6周期。结果:GN组总有效率37.0%,肿瘤控制率59.3%,中位疾病进展期5.1个月,1年生存率40.7%,其疗效与GP组接近并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但GN组在血红蛋白下降、Ⅱ°以上恶心/呕吐及体力下降三项毒副反应方面低于GP组发生率,两组之间毒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GN方案疗效与GP方案疗效相近,但GN方案毒性低、耐受性好,值得推荐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方案。

    作者:王德林;曹玉娟;杜芳;郝龙英;曹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拟诊为乳腺疾病的患者53例,共62个乳腺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病灶MRI动态增强达峰时间、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病灶形态特点各项指标在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2例乳腺病灶经病理证实良性者24例,恶性者38例。上述各项指标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病灶MRI动态增强形态特征、达峰时间、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别作为乳腺癌诊断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84%、87.50%、87.10%,97.37%、83.33%、91.94%与92.30%、77.80%、87.10%;联合应用病灶MRI动态增强形态特征、达峰时间以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作为乳腺癌诊断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37%、100.00%、98.39%。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联合应用动态增强MRI多项诊断指标对乳腺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张志军;赵艳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及术后并发症防治58例研究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防治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58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以及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主要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肿瘤切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主要症状缓解情况,除肢端肥大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蝶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具有全切除率高、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垂体腺瘤患者中大腺瘤以及巨大腺瘤的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耳思远;卓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ITP患者雷公藤内酯醇对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应用对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情况。方法:截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共60例ITP患者,按病情情况分为ITP初期组(28例)及ITP完全缓解组(32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人群(30例),对比各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差异性。结果:初治组与缓解组在加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中,IFN-α、IL-6、TNF-α、CD11C、CD80、CD86水平在高浓度均较低浓度组水平降低(P<0.05),初治组对比缓解组及正常组水平升高(P<0.05)。结论:对pDC向mDC的转化过程中雷公藤内酯醇存在减少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安婕;唐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5例再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发生的卒中类型将所有患者分成缺血组(92例)及出血组(33例),再将缺血组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组(68例)与后循环组(24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卒中时高龄(β=1.623, OR=5.068,95%CI1.652-15.551, P<0.05),合并高脂血症(β=1.479, OR=4.389,95%CI2.219-8.681, P<0.05)是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房颤(β=1.426, OR=4.162,95%CI1.878-9.224, P<0.05)是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与合并高脂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房颤的患者易发生后循环梗死,临床医师应基于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不同分娩方式与其妊娠结局的关联。方法:将2009年3月~2013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双胎妊娠孕妇8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40例,其中一组行剖宫产,另一组行阴道产,观察比较两种分娩方式的妊娠结局。结果:(1)两种分娩方式孕妇产后出血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组孕周≥37周有29例(72.5%),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17例,42.5%(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在2500g以上的有26例(65.0%),明显高出阴道分娩组(15例,37.5%)(P<0.05)。(2)两种分娩方式的第一胎儿发生窒息的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第二胎儿中阴道分娩组窒息率达到27.5%,剖宫产组为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胎儿分娩出生间隔时间>15min时第二例胎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15min出生者(P<0.05),在阴道分娩组第二胎儿中尤为显著。结论:对于双胎妊娠孕妇,结合孕妇及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适宜的分娩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陈丽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绩效管理在抗菌药物管理控制耐药菌流行的效果研究

    目的: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绩效管理前后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以我院为研究对像,在2012年时对医院实行绩效管理制度,对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并与未实行任何管理方式的2011年进行对比,研究对比两组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医院感染情况与耐药菌株出现的情况。结果:2011年为实行任何抗菌药物管理的有效措施,在出院的12304例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占92.81%的比例,大约有5.66%的患者出现了医院感染的情况,而32%的患者出现了耐药的情况;2012年医院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实施了绩效管理方式,在15468例出院患者中,有49.99%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4.37%的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出现耐药情况的患者占总比例的12.4%。结论:绩效管理的应用使得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下降到了4.37%,值得在医院进行推广。

    作者:黄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扩张血管药物治疗60例心肌梗的效果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6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治愈,占总数的63.3%;12例患者为显效,占总数的20%;8例患者为有效,占总数的13.3%;2例患者为无效,占总数的3.3%,达到了96.6%的总有效率。结论:扩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江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改良甲状腺手术体位对患者术后不良症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究改良甲状腺手术体位对患者术后不良症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并为手术室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于2010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5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手术体位护理,而研究组则开展改良手术体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d、第2d头痛及呕吐发生率,并在手术前1d及术后第2d向两组发放SAS量表和SAS量表,了解其精神心理状况。结果:研究组术后第1d和第2d头痛及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1d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d,研究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手术体位对甲状腺手术患者而言,不仅能减轻术后头痛及呕吐症状,还能改善其术后精神心理状态,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秦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跃涛;谷丽新;王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孤立肾多发结石疗效

    目的:以开放性手术为对照,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孤立肾多发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泌尿外科病房孤立肾并发多发结石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29例应用超声引导下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对照组29例应用开放式取石手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取净率、术后2个月排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术后2个月与术前比较血肌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各阶段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孤立肾多发结石具有创伤小、手术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结石取净率和排净率高,手术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李超;钱叶勇;柏宏伟;常京元;韩梦霞;李纲;许小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盐酸林可霉素跨膜转运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对盐酸林可霉素跨膜转运的色谱情况。方法:HPDLF及MC3T3-E1细胞以盐酸林可霉素孵育后,超声破碎,色谱分析线性关系,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胞内药物浓度情况。结果:10μg/mL盐酸林可霉素细胞培养1、5、10 min胞内无药物存在,20μg/mL盐酸林可霉素细胞培养5、10 min胞内无药物存在。结论:HPDLF和MC3T3-E1细胞无盐酸林可霉素跨膜转运。

    作者:刘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减少吸入性肺炎的研究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减少吸入性肺炎的措施以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1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68/80,85.1%)高于对照组(60/8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入性肺炎31例,占38.7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9例,占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作者:杨利娟;胡云静;张美娜;马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