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王彩霞
目的:对比传统开腹与腹腔镜治疗的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1年06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穿孔性阑尾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剖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组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结果: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切口大小明显少于对照组,不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治疗前WBC、N与L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的WBC与N水平显著升高(P<0.0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备手术时间快、创伤少、切口小等特点,同时安全性好,对于机体的影响小,在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运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6例,分为实验组52例,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黄疸完全消退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伍庭林;伍廷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组后除原发病治疗药物继续维持原有用法、用量不变,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第一周600mg/d,第二周400mg/d,第三周200mg/d,并从第三周开始维持剂量200mg/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6.92±1.47)mm和(36.73±1.51)mm,两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8.27±1.49)mm和(37.45±1.43)mm,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能够控制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有效预防心房重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淑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脏功能损害的手术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4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脏功能损害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择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无肝脏功能损害)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的炎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并以四项指标来分析肝脏功能的损伤程度。结果:经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与对照组相比,重度炎症患者肝脏四项指标的差异显著(P<0.01);中度炎症患者肝脏四项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患者肝脏四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可以作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炎症程度的一个参考,来判断病情、选择手术方案以及佳手术时机;同时消炎、保肝以及尽早的手术治疗可以更快更好的恢复肝脏功能。
作者:韩建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对腹膜透析(PD)患者腹透导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大网膜游离端悬吊组(改良置管组)置管时将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对照组为常规置管。比较2组病人术后导管功能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改良置管组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3~6个月)之后,血肌酐、尿素较PD前明显改善(P<0.01),2组间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大网膜游离端小部分结扎悬吊能预防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刘国勇;王谱章;贺理宇;李军;彭佑铭;刘伏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急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8)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对照组(n=38)采用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6.3%)(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维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方法:本文从分型论治及针灸治疗两方面对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进行论述。结果:中医药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不断深入,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就目前而言,虽然研究人员对对化痰类方药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观察调整脂质代谢的药效学水平,但另一方面对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薛阳;徐重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98例)单纯腰背肌锻炼组和B组(97例)复方南星止痛膏外用加腰背肌锻炼组,治疗前后以VAS视觉模拟量尺和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与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VAS与SF-36评分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四周治疗症状均有明显改善,B组腰痛缓解程度及健康状况改善程度均优于A组。结论:在腰背肌锻炼的基础上,复方南星止痛膏是治疗NLBP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田志刚;朱晓东;朱立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中口服对比剂的选择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进行MSCTE检查患者口服对比剂应用情况,50例检查前口服中性对比剂等渗2.5%甘露醇溶液,20例检查前口服阳性对比剂碘海醇的稀释液。结果:两组患者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扩张程度比较:t值分别为7.7807、6.6994和7.97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对比剂组优于阳性对比剂组;两组患者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显示良好率比较χ2=6.65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对比剂组优于阳性对比剂组。结论:在MSCTE检查中,等渗中性对比剂扩张小肠的效果优于低渗的阳性对比剂,等渗中性对比剂可作为MSCTE检查的首选,但终的选择还要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决定。
作者:缪军;夏裕平;黄永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抗感利咽喷雾剂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40例)仅给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n=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抗感利咽喷雾剂雾化吸入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天。观察和比较两组疗效和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和食欲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抗感利咽喷雾剂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观察心电图检测中碎裂qrs波对临床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心电图监测的2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将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阴性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碎裂QRS波发生率及碎裂QRS波在心电图的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图的碎裂QRS波发生率为66.0%,对照组患者心电图的碎裂QRS波发生率为34.0%,两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下壁导联碎裂QRS波的发生率为42.0%,高于前壁9.0%的发生率和侧壁13.0%的发生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检测中碎裂QRS波对临床冠心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碎裂QRS波可有效的预测冠心病的多支病变。
作者:周江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主要特征是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其临床表现为反复急性发作,肺功能逐渐减退,后出现呼吸衰竭[1]。年龄的增加已被广泛认为是COPD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包括胸廓、肺容量、支气管及肺和血管壁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呼吸功能,加之老年人常合并心血管、代谢性等多种基础疾病,使老年COPD发生更加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构成生命威胁。很多研究证实,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改善营养和加强肺功能的康复锻炼等综合措施,COPD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2]。但是COPD的发展呈渐进性,患者经过多年发展才出现临床症状,由于症状不明显早期疏于就诊,即使早期就诊,鉴于目前很多非专科医生对COPD的认识不够也未能早期诊断。因此,提高非专科医生对COPD的认知度,提高对COPD综合防治措施的深入认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非专科医生诊治COPD行为,是阻止COPD的发生发展或延缓其发展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敏;孙卫莉;陈艳蓉;曹讷;房宇;夏翠英;陈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并对该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产科就诊的136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到该病发生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硫酸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孕妇年龄,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或家族史,肥胖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因素。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4.4%)比对照组(79.7%)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效果明显,适合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黄钧;彭久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将我院146例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分别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和持续硬膜外麻醉的基础上实施剖宫产手术,对两组产妇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术中出血量、麻药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实验组产妇感觉阻滞效果、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产妇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使用剂量小、麻醉效果良好、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登文;王生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断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CHD患儿的彩色超声心动图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56例CHD患儿中,VSD 69例(44.23%),ASD 22例(14.10%),PDA 20例(12.82%),F437例(23.72%),复杂性CHD8例(5.13),超声心动图共检出148例,诊断准确率为94.8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CHD诊断准确率高,且具有直观、无创、安全、可反复操作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敏;邓伶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变化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观察两组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血红蛋白及贫血发生率差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103.56±15.78)g/L低于健康体检者(139.86±12.89)g/L,贫血41.82%高于健康体检者3.75%(P<0.05),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加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贫血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血红蛋白下降及贫血发生率较高,与心功能分级有明显关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因此应重视其变化,并加以干预。
作者:刘春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脑利钠肽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老年尿毒症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老年尿毒症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是否发生CVD事件分为CVD组(37例)和对照组(43例)。记录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结果:CVD组CRP、BNP水平[分别为(3.3±2.9)mg/L、(4895.45±3700.55) pg/ml]较对照组[分别为(1.7±1.4)mg/L、(3224.9±2654.6) pg/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1.5 mg/L或BNP≥1750 pg/ml,CVD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P≥1.5 mg/L和BNP≥1750 pg/ml为老年尿毒症患者CV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NP和CRP升高与老年尿毒症患者CVD发生率相关。
作者:李红艳;凌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血性心肌病致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缺血性心肌病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采用常规、胸片、心肌酶、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结果:112例患者的左湿射血分数为18~4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6~80毫米。其中50例单质病变,42例两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所有患者均采用PCI和药物治疗,治疗后20例患者如病情加重,其余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容易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谢丽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之间收录的4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观察治疗前、后椎体的高度和Cobb's角度以及VAS评分、JOA评分等情况。结果:通过手术治疗前后的观察比较,患者在治疗后的前、后椎体的高度和Cobb's角度均较治疗前的前、后椎体的高度和Cobb's角度有明显的改善,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后的VAS评分、JOA评分较治疗前的VAS评分、JOA评分有明显的改善,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本组的40例患者在治疗中无任何的不良反应情况出现,恢复较好。结论:临床中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且术后恢复快,稳定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中应用。
作者:展宝明;谢学升;谷增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钠(凯福隆)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作用机制研究。方法:自2009年3月~2011年9月我院接诊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79例,均经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颅脑CT以及血常规检查等方法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头孢唑肟治疗组、凯福隆治疗组,另选取健康同龄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通过ELISA、荧光定量PCR法以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blot)法,在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细胞炎性因子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以及基质金属蛋白-9(MMP9)的蛋白含量或者mRNA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相关药物的具体治疗机制。结果:ELISA法结果显示,相比于头孢唑肟组,凯福隆组在治疗后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法结果也保持一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蛋白含量发现,头孢唑肟组治疗后未有明显降低,而凯福隆组治疗后,MMP-9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结合MMP-9在血脑屏障中的影响,凯福隆药物通过显著降低MMP-9水平从而改善患儿脑膜炎症状,为今后研究小儿细菌性及化脓性脑膜炎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验基础。
作者:王蕊艳;谢基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