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再骨折的风险因素

石耀权

关键词:骨质疏松, 骨折后再骨折, 临床风险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01月至2013年0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发生骨折与再骨折情况,将患者分为骨折组与再骨折组,各60例,使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两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结果再骨折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骨折组,女性比例高于骨折组,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间隔时间长于骨折组,再骨折组前次发生骨折部位位于椎体或股骨的人数明显比骨折组多,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烟酒史等,特别针对发生椎体、髋部骨折的骨质疏松老年人,应该给予患者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与健康教育、复训训练等,有利于不断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满意程度。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离体和在体机械损伤致血管平滑肌增殖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离体和在体机械损伤致血管平滑肌增殖模型。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体外建立机械划伤致VSMCs增殖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Ud)掺入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整体动物上,采用新西兰兔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7d取颈总动脉段,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观测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结果机械划痕损伤12 h后划伤处两侧的细胞开始有部分增殖和迁移,24 h后细胞增殖较为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机械损伤后细胞增殖增多(P<0.05)。整体动物上,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7 d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显著增加(P<0.01)。结论机械损伤可以导致离体和在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作者:高林江;刘幸平;韩莎莎;姜红岩;李金玉;黄展勤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吞糊测试评定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糊测试评定的应用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吞咽障碍观察组的改善优越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糊测试评定可及时有效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减少患者误吸的危险及不必要的插胃管,保证水分摄入、增加进食乐趣,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吴振梅;罗敏婵;梁丽霞;王金兰;李又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STAT3对宫颈癌C33a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为了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对宫颈癌细胞的作用,我们利用RNAi干扰其表达,检测其对C33a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为对照组(即正常C33a细胞组)及干扰组(即RNA干扰STAT3组)。利用新型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Hilymax导入STAT3 RNA干扰序列,而后检测STAT3的表达,并利用CCK-8法检测C33a的细胞增殖水平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STAT3 mRNA下降约75%,显示成功干扰STAT3的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在1、2、3 d,干扰组细胞增殖水平较对照组抑制了约19.1%,31.2%,32.0%。结论本研究成功干扰C33a细胞STAT3的表达,且STAT3沉默可进一步抑制C33a细胞增殖。

    作者:王森;陈荏槐;康海鲜;姚运红;胡新荣;朱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中缝背核5-HT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中缝背核是位于脑干正中缝两侧的中缝核细胞群中的一员,其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参与多种生理活动。本文主要叙述中缝背核中的5-羟色胺及其相关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在中缝背核神经精神调节中的主要作用机制,及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关雅迪;韩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皮肤科治疗的92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丹参酮治疗的方法,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愈16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95.65%;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6例,有效率86.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疹、脓包、粉刺、结节等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皮肤过敏,2例疼痛、瘙痒,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寻常痤疮符合中医辨证理论,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继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氧化应激检测在男性不育临床中的应用

    在当前,有大量研究认为氧化应激损伤是导致一系列男性生殖功能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在检测男性不育时,主要可采用氧化应激检测来进行。为此,本研究旨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当前氧化应激检测在男性不育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陈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优质化护理对小儿肺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在小儿肺炎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小儿肺炎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化护理服务,观察两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临床护理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实施优质化护理服务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刘振荣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预见性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骨折中的围手术期应用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合并骨折的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按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预防心力衰竭加重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在术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和死亡的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率低,病死率低,总发生率为37.5%,对照组总发生率为7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基础上,对于心力衰竭合并骨折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心源性不良事件,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任志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左洛复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左洛复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左洛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栀逍遥丸,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在治疗2、4、6、8周后,观察组的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1、3.317、3.971、3.348,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显著优于对照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0,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5)。结论左洛复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毓茂;郭玉花;陈晓燕;黄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按照入院顺序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以来收治的30例行腹部手术后发生腹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特殊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肛门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产妇在肛门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行腹部手术患者应当给予早期正确饮食,早期活动指导,腹部按摩等特殊护理,能够有效避免以及减少腹胀以及术后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种慧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某区脂肪肝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连南瑶族自治县城乡居民脂肪肝的患病率以及与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法,对象均为连南县常住人口。连南瑶族自治县共7个乡镇(包括县城),30个机关单位。我们将县城分6个区域,每个区域3个点,每个点随机抽取25例,非县城乡镇6个,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25例,此次调查共随机抽取各类人员900例纳入分析,其中瑶族同胞53%,汉族45%,壮族2%,男、女、城、乡人员各半,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化验血糖、血脂、肝功能及肝脏超声检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检出脂肪肝173例,检出率为19.2%,其中男性22.2%,女性16.2%。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肝患病率有所升高,不同民族间脂肪肝的患病率瑶族、壮族高于汉族。脂肪肝组以喜好吸烟饮酒,具有独特饮食习俗(喜食腊味,偏咸食物)者居多、合并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升高、体质量超标的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结论连南少数民族地区经调查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与地理环境(高寒地区)、吸烟饮酒者密切相关,男性、具有独特饮食习俗(喜食腊味,偏咸食物)者、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

    作者:夏新中;颜建忠;李艳;蒋君秀;王发宝;房国荣;蓝明月;陈招钢;蓝秀英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MD),多见于早产儿,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临床表现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1]。在活产婴儿中其发生率为0.31%,占早产儿死亡原因的50%~70%,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2]。因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治疗NRDS可增加肺的顺应性和通气量,改善肺氧合功能,提高存活率,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能否达到好的效果则依赖于良好的护理配合。我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98例,疗效显著,现将有关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罗云;汪小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3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运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运用闭合手法复位、透视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32例,对照组运用闭合复位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内踝骨折32例。结果64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12个月,参照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1]进行术后功能评估标准,治疗组:优良率93.8%,对照组:优良率81.3%,治疗组由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愈合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关节功能恢复快,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柱;刘海亮;隆美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急诊收治的表现为不典型心电图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观察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相关性。结果①39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具体表现为:患者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7例,无Q波、无明显ST段抬高者6例;患者仅有ST-T变化、无Q波9例,肢导低电压、电轴左偏3例;患者Vl~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6例;动态监测ST-T改变患者3例;患者V3~V5导联U波倒置、后出现ST-T改变5例。②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共13例,占33.3%,死亡患者7例,占17.9%,其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例,占25.6%,死亡6例,占15.4%;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3例,占7.7%,死亡1例,占2.6%。以心电图表现为ST升高为特点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心电图表现为非ST升高的患者。结论不典型心电图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各异,对于可疑患者要结合患者症状、动态心电图及患者血清学检测做出仔细的判断,才能有效避免遗漏。

    作者:兰素珍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社区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500例,将这1500例儿童随机分成2组,每组750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儿童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儿童采取常规护理,对比2组儿童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满意率为99.0%,对照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满意率为95.7%。结论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通过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有助于减少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该种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永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骨内应力环境下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内应力对转染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方法设计制作能骨内加压的空心螺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并转染VEGF基因,20只实验犬通过手术截断股骨颈方法造模,根据术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四组:A组(单纯空心螺钉固定);B组(空心螺钉加人工骨填塞);C组(空心螺钉加复合转染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工骨填塞);D组(空心螺钉加复合转染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工骨填塞,同时加压)。造模20周后,行大体观察、X线及组织学、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骨修复效果。结果通过手术方式成功制作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在造模20周后,D组血管计数和VEGF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C组血管计数和VEGF的蛋白含量高于A组和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于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A组和B组血管计数和VEGF蛋白水平远低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管计数和VEGF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内加压能显著提高转染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再血管化,适当的应力刺激有利于骨组织的修复。

    作者:黄涛;陶杰;周孜辉;周渊;宋登新;傅燕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纽曼保健系统模式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纽曼保健系统模式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诊治的高血压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采用纽曼保健系统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不良生活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纽曼保健系统模式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了解并自觉加强血压控制,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刘洁;黄秀玲;杨凤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监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目前糖尿病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脑血管事件日益增多,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已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颈动脉被认为可以作为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提高对颈动脉血管形态及功能的评价,因此临床上以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监测中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对颈动脉病变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监测中的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丁丁;孙健玮;冯蕾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知识竞赛应用于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探索将知识竞赛应用于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方法设计药事管理学知识竞赛教学实施方案并将之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进行实践应用。结果本文所设计的药事管理学知识竞赛教学实施方案的实践应用效果良好。结论可为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的其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借鉴应用。

    作者:徐梦丹;党丽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低潮气量通气在人工气胸下小儿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人工气胸下小儿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治术麻醉时采用低潮气量人工通气对于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以40例行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治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采用低潮气量通气(观察组),另20例采用常规潮气量通气(对照组)。术中连续监测MAP、HR、CVP、SpO2、PETCO2、PAW及PaO2等循环呼吸指标,记录T0、T1、T2、T3及T4时上述各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气道压力在人工气胸形成后5、10、30 min时均较气胸形成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PCO2在人工气胸形成后10、30 min时均较气胸形成前显著增加(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PaO2在人工气胸形成后10、30 min时均较气胸形成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MAP、CVP在人工气胸形后5、10、30 min时均较气胸形成前显著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SpO2和HR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潮气量通气用于人工气胸下小儿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魏玉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