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经深静脉输液对部分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张冬梅

关键词:血液检查, 采血标本, 深静脉输液, 影响
摘要:目的对于部分血液,分析经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对其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48例经静脉输液患者,选择的时间段为2009年4月至2013年5月。将所有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74例。对照组患者的研究标本为:在患者暂停输液的1min后,直接在患者的输液静脉处采取患者9mL的血液,而作为比对的血液为在患者自身的未输液的浅静脉处采取患者9mL的血液;观察组患者的研究标本:在患者暂停经深静脉输液之后,先抽取10mL的血液,再采取9mL的血液,而作为比对的血液为在患者自身的未输液的浅静脉处采取患者9mL的血液。对采取的研究标本先进行常规检查,检查指标为:血常规;肝功能;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然后对其比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与对比血液的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为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的血液与对比血液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差异很大,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在患者暂停经深静脉输液之后,先抽取10mL的血液,再采取9mL的血液,将其作为研究标本,检查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的结果无明显影响,此种采血方式可以作为经深静脉输液患者采集血液的首选。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瘢痕子宫的分娩方式研究

    本文研究了瘢痕子宫涵义及发病机制,分析了瘢痕子宫对产妇妊娠和分娩的影响,通过对各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其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来探讨了适合瘢痕子宫生产佳的分娩方式。

    作者:李雪芹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评价与体会

    目的探究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血站采血控制、血液的备份情况、血液保存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血液非正常报废的数量在132~158U,报废量较低,报废率在0.25%~0.28%,报废率较小。血液总非正常报废率比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值低。结论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保证采供血的安全。

    作者:徐辉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451例病毒检测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明本地区451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病毒感染状况并分析临床特点。方法对45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巨细胞病毒5种病毒的检测。结果该组451例患儿中病原体阳性295例,总阳性率占65.41%(295/451),男性患儿感染率63.64%(189/297),女性患儿感染率68.83%(106/154),结果可见,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组患儿中感染呼吸合胞病毒的病例数占首位,其次为巨细胞病毒,腺病毒与副流感病毒2型占末位。该组患儿中呼吸合胞病毒的阳性率居首位,且多数病毒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结论婴幼儿为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发病人群,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测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多见。

    作者:张东光;杨利;袁意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新生儿重症肠道病毒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的护理

    总结了2例新生儿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与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加强各脏器功能的监测,协助早期识别与早期诊断,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加强消毒隔离,预防肠道病毒在新生儿病房内的传播与交叉感染。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与精心护理,2例患儿均顺利渡过危险期,住院34~35d后出院。

    作者:朱幼玲;何碧云;程晓英;朱海虹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吡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兔CD40-CD40L系统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吡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脂、sVCAM-1、sICAM-1、sCD40L水平及斑块/内膜面积比以及斑块部位炎症细胞CD40表达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与CD40-CD40L系统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其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正常对照组):普通颗粒饲料喂饲;B组:(高脂模型组)高脂饲料喂饲;C组(高脂模型吡格列酮低剂量组):高脂饲料喂饲同时给予吡格列酮1mg/(kg?d)灌胃;D组(高脂模型吡格列酮高剂量组):高脂饲料喂饲同时给予吡格列酮2mg/(kg?d)灌胃,共16周。在饲养开始前及结束后检测如下指标:①血脂;实验结束后观察:②血清hsCRP;③sVCAM-1、sICAM-1、sCD40L;④斑块/内膜面积比;⑤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斑块部位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CD40的表达。结果饲养开始前B、C、D组与A组比较,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16周后,B、C、D组血脂水平与A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C、D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C、D组sVCAM-1、sICAM-1、sCD40L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血管内皮保护功能,而这些功能可能与其阻CD40-CD40L系统有关。

    作者:李华伟;薛凌;高夏青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浅谈新形势下疾控中心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检测市场以及校准市场不断呈现出规范化性的发展趋势。对于疾控中心而言,要想在检测及校准市场中稳固自身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就需要从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角度上入手,实现对自身工作能力的稳定提升。基于此,本文以疾控中心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新形势下疾控中心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详细研究了提高疾控中心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对策,并据此论证了质量管理在疾控中心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作者:李晓莹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急诊糖尿病低血糖症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糖尿病低血糖症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间诊治的40例急诊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平均(63.97±11.35)岁,发生血糖平均(2.11±0.49)mmol/L;出血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22例,呈脑血管意外表现8例,意识不清8例,行为异常2例;积极处理36例低血糖症状迅速消除,神志转清,4例血糖纠正后仍昏迷给予氢化可的松静脉点滴后3例清醒,1例死亡。结论低血糖症是临床急诊中常见一组征候群,严重者较多发于老年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较复杂,应用胰岛素及磺脲类多,糖尿病低血糖防治措施包括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血糖,调整用药剂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教育;注意老年糖尿病的特点,避免过度降低血糖;合并应用某些药物具警惕低血糖症。

    作者:施伟华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PBL教学法在医学类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本文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质量,尝试在医学类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

    作者:张超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关于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的因素及临床控制策略,以提高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采集的340份血液样本,并分析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结果3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的标本有40例,占总数的11.76%。结论通过进行分析造成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方法不当、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合理等,所以规范采集方法,实施标准化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的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丁静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性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共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11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两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缓解患者明显要多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有统计学上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均明显要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在腹痛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以及便血消失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有效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朱厚荣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减弱与SIRT1表达下调有关

    目的探讨SIRT1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8周建立大鼠DCM模型,彩色多普勒检测大鼠左心室结构和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DCM组大鼠左室舒张期末径和左室收缩期末径均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DCM大鼠心肌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 SIRT1在DCM心肌中表达下调,提示其与DCM的发生与发展相关。

    作者:刘杜;周乾毅;李小晶;张淑娟;朱磊;赵运海;袁新初;袁琼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关于基层医院新护士岗前培训的探讨

    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培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如何高效地对基层医院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另她们尽快融入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安全高效的进行。方法从医院护理管理层和新聘护士双方面考虑,提出科学的岗前培训方法、制定科学的培训内容,使新护士的各项技能得到提高。结果经过较严格的培训,新护士的护理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操作和综合素质均有提高。结论通过科学规范的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医院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使护士较快的适应基层医院工作环境,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姚钻霞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围生期抑郁症的营养调节

    抑郁症是世界上导致“精神残疾”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围生期的妇女,抑郁的发生常常是导致不能足月分娩、先兆子痫、难产以及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传统医学治疗抑郁症常常是从发现导致神经递质功能受损的生理因素以及改进递质功能的治疗手段入手。然而,对产妇和哺乳期妇女应用药物却仍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选择高效、低风险的治疗方法是必须的。一些微量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叶酸、DHA+等都在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吸收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相关实验研究提示:通过这些特殊的微量营养物质补给可以减轻抑郁症状,并能改善围生期抑郁孕妇的分娩结局。孕期抑郁的交替治疗法,包括各种营养剂的补充作为改善抑郁症状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不仅副作用小,而且费用低廉。本文旨在探讨围生期抑郁的生物学基础,同时对非药物治疗围生期抑郁的潜在时效性进行综述。

    作者:王丽君;张亚妹;尹照华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ELISA-TP和TPPA梅毒血清学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TP)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TPPA)行梅毒螺旋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将270例疑似梅毒感染血液样本列入疑似组,将300例健康体检血液样本列入阴性组,所有血清样本均分别采用ELISA-TP和TPPA两种方法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 TPPA法检测灵敏度为93.33%,明显高于ELISA-TP法88.15%的检测灵敏度,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的检测特异性(99.00%,99.3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ELISA-TP和TPPA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各具特点,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甚至可以联合检测,提高检出率。

    作者:李小红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49例心脏停搏ICU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抢救措施和其他临床资料。结果所有49例ICU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患者中,39例患者死亡,10例患者抢救成功,且不同复苏开始时间以及院前院内心脏停搏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ICU心脏停搏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通常较低,特别是院前出现心脏停搏症状的患者,因此,各个医院应强化急救体系建设,缩短复苏时间,普及心肺复苏知识,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滕启皓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额部皮下皮瓣扩张后全鼻再造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额部皮下皮瓣扩张后全鼻再造临床护理与措施。方法对5例全鼻缺损行额部皮下皮瓣扩张后全鼻再造术前术后护理要点。结果经过临床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5例全鼻缺损患者,治愈率达到100%,外观效果满意。结论额部皮瓣扩张后全鼻再造术,这项手术难度大,要求高。要取得手术成功除手术本身的因素外,术后的精心护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高国燕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胆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胆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收治的36例胆心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仅行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胆总管探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胆心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不仅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而且还必须通过手术解除患者的胆囊梗阻情况,并对患者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此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以及生活质量。

    作者:杜颖;刘卫英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集束化心理护理对术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集束化心理护理对术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术前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成常规心理护理组(简称常规组)和集束化心理护理组(简称集束化组),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程度,并比较两组血压的变化。结果集束化组干预后患者的焦虑程度(22.24±3.43)分明显低于常规组(30.35±4.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降压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术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实施集束化心理护理,能显著缓解其焦虑情绪,有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姚晓芬;珠仁;彭丽丽;邓海梅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5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35例;年龄65~87岁,平均73岁,所有病例均为外伤所致的闭合性骨折。骨折Tronzo-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16例,Ⅲ型24例,Ⅳ型8例,Ⅴ型3例。术后临床疗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结果术后有52例获得4~17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随访病例均骨性愈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8例,良18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为88.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创伤小,值得推广。

    作者:徐林军;许永涛;佃俊 刊期: 2013年第25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为其制订有效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n=30例),两组均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仅观察组加用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护理干预后的溶栓效果,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精神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浆白介素6(IL-6)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溶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vs.80.00%,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的血浆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1例肺部感染,2例低血压,1例出血,2例凝血障碍;观察组仅1例低血压,均未出现凝血障碍及出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vs.20.00%,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不仅提高溶栓有效率,而且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滕兆林 刊期: 2013年第25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