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护士能级管理的实践效果,以增强各级护士的质量意识,提升血液净化护理整体质量。方法采用护理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对血液净化科应用护士能级管理模式前、应用后进行血液净化科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实施能级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各个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级管理模式,建立了护士分层级管理,合理利用了护士资源,可以提高血液净化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彬;罗世香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疗效及家庭支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出院癫痫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出院后均要求按医嘱常规服用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对照组返院随访或复查时由门诊护士给予一般的心理护理。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过渡期护理干预。出院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 APGAR)、癫痫疗效标准及自制治疗依从性标准于随访结束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家庭APGAR评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家庭APGA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随访结束研究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药物自我管理能力、对药物的满意程度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功能,降低疾病复发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患者的家庭、社区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癫痫患者康复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雅芹;楚平华;赵广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卵巢癌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将60例住院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入院实施系统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测查负性情绪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负性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保持平衡适应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
作者:许素莲;郑瑛;王晓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内窥镜结合超声刀治疗双侧腋臭的疗效及围术期循证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窥镜结合超声刀治疗12例双侧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和循证护理措施。结果12例患者全部治愈,美容效果好,无皮瓣全层坏死和皮下血肿。1例女性患者一侧腋下皮肤表皮脱落,1例男性患者电凝钩灼伤皮肤,经治疗和循证护理后愈合。术后随访3~6月,无复发,12例患者对护理服务均非常满意。结论内窥镜结合超声刀治疗双侧腋臭疗效好,围术期实施循证护理可提高手术效果和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温丽婷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系统化健康教育对老年住院患者进食情况、对误吸的认知以及误吸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减少老年住院患者误吸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120例住院老年患者进食情况、以往误吸发生情况及对误吸认知进行调查,针对个体情况予以系统化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教育前后对误吸认知及误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查的120例患者中,36例(占30%)曾发生过误吸,大多数患者对误吸认知缺乏。接受健康教育后的住院老年患者对误吸的相关单项知识了解率明显优于接受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半年内发生误吸8名,误吸率为6.78%。结论老年患者进食误吸的知识缺乏,通过对老年人群进行预防误吸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认知率,有效地减少误吸的发生。
作者:陈宇娟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消化性溃疡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负性情绪的发生率,分析溃疡类型、溃疡病始发年龄、病程、性别及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等对负性情绪发生率的影响,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负性情绪发生率为63.9%(235例/368例),复合性溃疡高于单纯性溃疡,胃溃疡高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起始于25~40岁患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病程越长,发生率越高;女性多于男性,有个人不良生活习惯患者高于无个人不良生活习惯患者。上述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结论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负性情绪,找出引起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并采用恰当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溃疡病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研究了解自制宣传手册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把本科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患者522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发放宣传手册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发放自制宣传手册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自制宣传手册的发放能有效地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作者:周冰玉;严翠群;阳星娥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短期肺康复治疗与长期肺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只接受短期肺康复锻炼(8-12周),观察组在完成短期肺康复锻炼后,重新评估病情,制定长期肺康复计划,长期坚持肺康复锻炼。各组观察锻炼前及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FEV1占预计值%、6分钟步行试验(6MWT)、呼吸困难评分( Borg指数)、生存质量评分( SGRQ评分)、年急性加重次数的变化。结果经过短期肺康复训练,FEV1占预计值%升高、6MWT升高、SGRQ分值、Borg指数均降低;在干预12个月时,观察组在6 MWT、SGRQ分值、Borg指数、年急性加重次数等方面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肺康复治疗可提高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呼吸困难和生活质量,长期肺康复治疗优于短期肺康复治疗。
作者:李冰;张瑞云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及家属对预防下肢DVT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循证护理组未发生DVT,常规护理组DVT 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循证护理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引入循证护理理念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作者:李朝银;张晓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癌症化疗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运用希望护理理论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6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的癌症化疗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科室不同随机分为肿瘤一科71例为观察组,肿瘤二科74例为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和以希望护理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运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并运用希望差异量表(HDS)对患者的希望水平进行评定,调查患者的住院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SAS、SDS 、HDS 评定在入院时无明显差异( P>0.05),在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减轻,对生活希望水平提高,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度比对照组高。结论将希望护理理论运用到癌症化疗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对生活的希望水平增高,提高患者的住院满意度。
作者:孙平平;张洪胜;于萍萍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鞣酸软膏预防多西他赛致皮肤坏死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通过外周静脉置入静脉留置针行多西他赛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用药后外涂鞣酸软膏,3次/d,连续7 d;对照组50例,用药后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涂,方法同鞣酸软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预防多西他赛致皮肤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8%、24%( P>0.05)。结论鞣酸软膏预防多西他赛致皮肤坏死的疗效同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两者同样具备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但鞣酸软膏的价格优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雪霞;王富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护士定能分级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的效果,总结实际临床中实施护理分层次使用的管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职的全体护士,实施定能分级管理。将临床护士按临床工作的实际能力,结合职称、职龄分为N1-N5五级。比较在实施定能分级管理前后一年,急诊科在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病区管理、教学科研、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绩效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施护士定能分级管理后,除在病区管理方面无显著差异外,在基础护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教学科研、护士对绩效的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五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P<0.05或P<0.01)。结论对急诊护士实行定能分级管理,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有利于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张萍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可控行为因素的影响。方法将124例首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试验组应用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观察出院6个月、12个月两组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及二级预防行为、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及脑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得分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1及P<0.05)。结论与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相比,以跨理论模型为依据制订的健康教育方案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可控行为。
作者:晁素兰;郭玉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在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外科收治的8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分析两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CNP,可提高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增进患者自护能力,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模式,且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建蕾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糖盐溶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健康的安全性。方法将17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采用术前常规禁食方式,即术前1 d 10∶00 pm禁食12 h,术日6∶00 am禁饮4 h;观察组于术前1 d 10∶00 pm研究者指导患者口服自制糖盐溶液300 ml,12∶00 pm后禁饮禁食,术前4 h再饮糖盐溶液200 ml。采用直观标度尺评分( VAS)测量患者术前主观不适感;比较术前1d晨、术日晨、术后6h、12h、24h血糖、心率、血压变化。结果对照组不同时刻所测得的血糖、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存在差别( F=5.609、5.771、15.780、12.335, P<0.05),而观察组各时刻生理指标变化不显著( P>0.05);且血糖术后24h、心率术后6h、收缩压术后6h及舒张压术后6h时刻点与其他时刻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测得的血糖、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晨VA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术日晨对照组患者主要不适感觉为紧张、饥饿、口渴、疲劳、疼痛, VAS总分与观察组相比均显著增加( P<0.05)。结论采用自制口服糖盐溶液于术前1 d 10∶00 pm及术前4 h饮用糖盐溶液,不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的稳定及麻醉插管,不增加术中误吸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同时可以减轻患者术前饥饿、口渴感,缓解紧张、疲劳、疼痛感;维持术前血糖稳定。
作者:姚晓丽;原英姿;张桂梅;刘瑶;佟可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数字化教育模块在老年性痴呆( AD )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70例诊断为AD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两组均应用药物维持治疗和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一般健康教育,实验组采用数字化教育模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将两组患者MMSE对比分值及ADL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MMSE得分及ADL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用数字化教育模块对A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AD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效延缓其病情进展。
作者:唐忠秀;陈秀春;易彩霞;苏冬凤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应用寓教于乐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通过实施寓教于乐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在1个月、3个月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得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个月P<0.01、3个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寓教于乐健康教育能引导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作者:杨海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接收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组患者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发病初期即采用康复护理方法。1个月后和3个月后比较康复效果。结果康复组恢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D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能显著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崔秋红;张群;宋波;汪柏荷;张玥;赵耀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产褥期产妇的生活质量及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11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0例,观察组产妇给予产前及产时指导、产后指导哺乳、指导外阴护理、饮食及心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按医嘱的等级护理进行,所有产妇跟踪随访6周,分别比较两组产妇的身份认知、哺乳情况、产后恢复情况等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周观察组的SDS评分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的产后6 h与产妇产后6周对比6周后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6周比产后6h状况变差,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的产褥感染率、急性乳腺炎发生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观察组都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的授乳率与乳头皲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意义( P<0.05)。新生儿体重增加观察组比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新生儿身长与头围的增加两组差异不明显( P>0.05)。观察组新生儿患病率为1.54%;对照组为5.38%,差异明显( 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产褥期产妇的生活质量,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并保证了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作者:杜莉红;凌敏;曲学华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765例无偿献血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359例和观察组4406例,对照组在常规条件下进行献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在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下进行献血,统计两组献血者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血时能够积极配合,采血顺利进行,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仅为0.5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0.92%,经χ2检验,χ2=4.2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无偿献血事业的长足发展,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作者:魏堤 刊期: 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