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民;张兰仙;张慧娟
目的 探讨突变型p53和Cox-2蛋白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6例肺癌患者组织中突变型p53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并用CD34标记血管来计数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116例肺癌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47例(40.52%),Cox-2蛋白阳性78例(67.24%).Cox-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P=0.014)及其中的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6)密切相关,且阳性表达的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00),有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的转移(P=0.004)和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P=0.000)是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突变型p53与Cox-2蛋白的表达有关,Cox-2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指标.
作者:孙丽梅;赵月;王鲁建;宋敏;宋继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乳腺肿瘤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liVision快速IHC技术检测乳腺肿瘤冷冻切片中常用抗体(SMA、CK5/6、p63、c-erbB-2、CD34、CD117、ER、PR)的表达情况,以相应病例冷冻切片的EliVision常规IHC法以及冰余组织EliVision常规免疫组化法作对照.结果 EliVision快速IHC免疫组化法在30 min内完成检测,7种抗体显示明确而定位可靠的阳性表达结果(c-erbB-2仅在常规IHC中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高于相应病例冷冻切片的EliVision常规IHC法、接近于冰余组织EliVision常规IHC法.结论 EliVision快速IHC技术可以作为乳腺肿瘤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中有价值的辅助手段.
作者:何沁;徐华;邵牧民;余学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食管良性肿瘤少见,几乎所有的黏膜下良性肿瘤均是平滑肌瘤,而食管雪旺瘤罕见.我们报道1例食管雪旺瘤,根据其临床特征和特征性组织学特点术中冷冻切片可以初步诊断,后经免疫组化证实.现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讨论.
作者:吴影;王双珠;李欣;毛鑫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探讨乙酰肝素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并与13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其表达程度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7).结论 乙酰肝素酶参与了宫颈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过程,可作为判断宫颈癌转移潜力及不良预后指标.
作者:崔红梅;王海琳;王晓黎;白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aggressive papillary tumour,APT)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点.方法 对1例中耳APT进行组织形态学、影像学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1岁,临床表现为左侧间断性耳鸣、突发耳聋.CT和MRI示左侧中耳鼓室后下方4 cm×3 cm肿块,颞骨岩部不规则骨质破坏.大体为灰红灰白色碎组织一堆,与骨组织紧密粘连.组织学表现为复杂的指突状乳头、类似于甲状腺滤泡的腺管样或片状实性的结构,局部侵犯骨组织,肿瘤细胞形态较温和.免疫表型:CKpan、EMA、vimentin+,S-100大部分+,Ki-67增殖指数<5%.结论 中耳APT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的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有复发倾向,罕见转移.
作者:潘敏鸿;石群立;金行藻;张正祥;陈英鑫;陆珍凤;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组织细胞肉瘤(histocytic sarcoma,HS)是一类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起源恶性肿瘤,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显示组织细胞分化.在新的WHO肿瘤分类中,HS被视为巨噬细胞/组织细胞源性肿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生率不足0.5%[1],国外文献见一组14例临床病理分析[2],国内仅见4例个案报道[3~6].我们总结2例HS,并复习国内已报道4例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郭凌川;康苏娅;吴德明;王修珍;顾冬梅;朱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肝前体细胞(hepatic progenitor cells,HPCs)、小管样反应、中间型肝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和数量变化,以及与肝细胞再生之间的可能联系.方法 对42例慢性乙型肝炎组织行常规病理HE染色,按炎症活动度(G)分为轻、中、重三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胆细胞标记(AFP、GST-π、CK7、CK19)和造血干细胞标记(c-kit、CD34)的表达,并以Ki-67标记增殖的肝细胞,用CK7/CK19作为标记物对符合定义的HPCs、中间型肝细胞进行计数,小管样反应程度的判定利用彩色病理图象分析系统.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阶段即存在HPCs的活化和小管样反应,其数量随着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而增加,均表达CK7、CK19、GST-π和AFP,肝细胞增殖指数在轻、中度肝炎中逐渐增加,重度肝炎、肝硬化患者增殖的肝细胞数下降,而中间型肝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小管样反应面积百分比与HPCs数目正相关(r=0.739,P<0.05),中间型肝细胞数目与HPCs数目正相关(r=0.614,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中不仅有成熟肝细胞增殖,也存在肝前体细胞活化和分化,可能参与肝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
作者:胡勇;徐军;周继;王健;章太平;余宏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Survivin基因编码的蛋白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凋亡和促进增殖双重作用,NET-1基因编码的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有关,其作用显著上调癌的形成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NET-1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作者:曹晓蕾;周祀桥;陈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卵巢多胚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原始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特征不明显,易误诊.我们报道1例卵巢多胚瘤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和病理医师正确认识该肿瘤提供帮助.
作者:李小红;徐勇飞;谷化平;王中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16岁.因月经后阴道淋漓出血就诊.既往病史:14岁初潮,每次月经后阴道淋漓出血5~7天,于当地多家医院就诊,曾诊为青春期月经紊乱及阴道炎,因未婚,未行阴道镜检查,给于调经及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来我院后B超检查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考虑子宫内膜癌可能性大,在征得家属同意后行阴道镜检查,检查中宫腔内脱落一块烂肉样组织,较松散、易碎,送病理检查.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疾病性质待查.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高远;刘春荣;王秀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方法 分析1例肺LG的临床病理特点,行SP法免疫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EBER),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4岁,临床上表现为双肺快速增多、增大的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呈孤立性或弥漫性分布,并出现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无力等症状.胸腔镜肺活检组织示弥漫淋巴细胞及散在异形性大细胞浸润,并见血管受累和坏死,免疫表型:大细胞CD45+,CD20++,CD30+,EBV+,EBER+,CD68+;CD15、ALK、EMA、CD3、CD56等均-(散在小淋巴细胞CD3+).结论 LG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肺的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EBV感染有关.诊断困难,临床上需要与Wegener肉芽肿、结核、结节病等肺结节性病变鉴别.病理学上也需与结核、非特异性肉芽肿病、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经形态学、免疫表型与临床、影像学相结合可明确诊断.
作者:何春年;石卫东;王连庆;赵焕芬;段国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真核翻译启始因子eIF-4E在宫颈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IF-4E蛋白和HPV16/18DNA在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2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1级),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2、3级)和31例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结果 eIF-4E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呈阴性表达,随着上皮病变级别升高,表达逐渐增强: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P<0.05),且在宫颈鳞癌中表达更强;HPV16/18DNA在四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两组之间没有差别(均为96.8%)以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三组中eIF-4E蛋白表达和HPV感染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宫颈鳞癌的发生与eIF-4E蛋白表达及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二者在宫颈鳞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作者:潘保见;陈嘉薇;祝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子宫肌瘤中极为少见的种类,来源于子宫肌瘤或子宫血管壁扩散至静脉,具有转移和浸润生长的特性,可以生长在盆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甚至出现在右侧心脏处[1].目前国内外对本病多为散在个案报道[2],我院于1996年6月至2006年3月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例子宫IVL,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讨论.
作者:卢洪胜;甘梅富;周涛;郑海红;翁寿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肺癌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临床确诊已属中、晚期,5年存活率仅14%[1],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SCLC组织中的IGFBP-3、Brg-1和bF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作者:夏钰弘;杨国仪;洪建刚;虞敏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986年Vuitch等[1]首先报道了乳腺间质的一种良性间质增生性病变,命名为乳腺间质的假血管瘤样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PASH).其临床少见,在病理组织学上易与乳腺高分化血管肉瘤相混淆.我们将诊断的4例PASH进行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郭玲玲;卢洪胜;甘梅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 对2例乳腺AME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肿瘤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腺上皮CK、EMA、ER、PR(+);肌上皮CK(-),S-100蛋白、SMA、actin(+)、EMA局部弱(+),GFAP、desmin(-).结论 乳腺AME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学特征的良性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而成.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文君;陈丽荣;吴翔燕;陈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混合结缔组织亚型)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骨软化症患者的肿块切除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表现为顽固性骨软化症、低磷酸盐血症,高磷酸盐尿,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血钙浓度正常.经99 mTc-OCT(奥曲肽)检查指导临床发现左腘窝区小肿块并切除之.术后3天,血磷恢复正常.光镜下肿瘤主要由肥胖的梭形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具有丰富的血管,可见血管外皮瘤样血管、散在脂肪岛、明显的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边缘有不完整的膜状骨样或软骨样组织.电镜下见梭形细胞内含数量不等的细颗粒状电子致密物,其中部分为结晶样高电子致密度颗粒.免疫组化显示多核细胞和单核间质细胞CD68阳性.结论 该例为肿瘤源性骨软化症,其病理类型为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混合结缔组织亚型.外科切除后治愈,99mTc-OCT对于指导临床发现小的隐蔽病灶很有价值.
作者:聂秀;邓仲端;杨秀萍;孙晖;官阳;贺骏;潘华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软骨发育不全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7例软骨发育不全病例进行系统解剖,测量上、下肢长度;镜下观察股骨、胫腓骨、椎骨、肋骨和髂骨等处骨外膜、骨皮质、骨松质的形态、厚度并作出描述和测量.结果 上肢平均长度比对照组少40.6%;下肢少24.4%;镜下见骨软骨连接处形成崎岖不整的平面,骨骺软骨生长带细胞增殖欠佳,软骨细胞缺乏正常的栅栏状线性排列,软骨化骨过程较正常同胎龄儿延迟,毛细血管增生并不规则长入软骨内.结论 软骨发育不全主要影响管状骨的软骨内化骨.其他主要器官未见发育异常.
作者:李伟平;陶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Livin在乳腺癌表达及其与caspase-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Livin在正常乳腺组织(14例)、乳腺增生性病变(14例)、乳腺非浸润性癌(20例)和乳腺浸润性癌组织(52例)中Livin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以及caspase-3、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Livin蛋白和mRNA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非浸润性癌和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1%、7.1%)、(28.6%、28.6%)、(65.0%、70.0%)、(73.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vin蛋白与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年龄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Livin蛋白与caspase-3的在乳腺癌表达呈负相关(P<0.01).L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乳腺癌Ki-67增殖指数(47.32%±22.34%)明显高于Livin蛋白表达阴性的乳腺癌Ki-67增殖指数(18.01%±23.34%)(P<0.01).结论 Livin基因及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提示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乳腺癌新的分子标记物,可能成为乳腺癌诱导凋亡治疗的新靶点.Livin蛋白通过与执行型caspase-3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止细胞凋亡.Livin不仅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还促进了细胞增殖及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陈建华;范钦和;蔡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人类肿瘤的研究重心经历了从单基因水平到染色体、多基因水平的转变.许多人类肿瘤与发育异常疾病一样以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化为特点.在癌症中,不利于肿瘤生长的基因(抑癌基因)可能存在于DNA拷贝数减少的区域;而有利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癌基因)可能存在于DNA拷贝数增加的区域.1992年,Kallioniemi等[1]首次描述了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标记体系标记来自待检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全基因组DNA,并且在Cot-1 DNA参与的情况下和正常人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抑制杂交.
作者:李巧新;李锋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