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比较

梁李恒;唐雪梅;谢刚

关键词:辛伐他汀, 稳定性心绞痛
摘要:冠心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1,2〕。他汀类药物除调节血脂作用外,还可减轻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保护内膜功能〔3,4〕,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辛伐他汀为选择性竞争性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HMG-CoA)抑制剂,是他汀类药物中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作用强的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选择何种剂量治疗效果佳,不良反应更少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年龄与老年人低T3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年龄在老年人低T3综合征发病的重要性及机制。方法收集老年患者193例,其中低T3综合征患者(病例组)84例,平均年龄(81.5±0.738)岁,正常对照组109例,平均年龄(76.3±0.859)岁。采用UnicelBX18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配套试剂盒测定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反T3(rT3)。结果病例组 FT3低于对照组、rT3高于对照组(P<0.01),FT4、TSH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性别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年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 FT3与年龄呈负相关(r=0.432、R2=0.186,b=-5.639)。结论年龄可作为低T3综合征发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董燕;乔莉;龚晨;田昌荣;申潇竹;包勤文;聂毛晓;汪玲玲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脉通散外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恶性肿瘤下肢血栓的疗效

    目的:探讨脉通散外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老年恶性肿瘤下肢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皮下注射,12 h/次,疗程10 d;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脉通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量患者髌骨上、下缘15 cm处肢体的周径并计算髌骨周径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研究组治疗后髌骨上、下缘15 cm周径差分别为(2.84±1.75)cm和(3.34±2.12)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9±2.68)cm和(4.48±2.87)cm(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别为(4.72±0.72)mPA? s、(11.24±1.48)mPA? s、(1.41±0.13)mPA? s和(2.45±0.43)g/L,与对照组的(5.13±0.76)mPa? s、(12.09±1.54)mPa? s、(1.72±0.09)mPa? s和(2.87±0.46)g/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脉通散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陈红;王维;肖彩芝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不同尿流改道术式在老年膀胱癌患者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老年膀胱癌患者不同尿流改道术式治疗的效果。方法84例老年膀胱癌患者均接受全膀胱癌切除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尿流改道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回肠膀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并发症率为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7.50%(P<0.05)。结论与原位新膀胱术比较,回肠膀胱术的操作更简单,且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更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值得推广。

    作者:温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56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进行基础治疗后,观察组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等指标的监测。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39/78)、93.59%(73/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77%(24/78)、82.05%(64/78)。两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和NIHSS评分对比无差异,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对比无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提高,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对神经功能、抑郁症状以及生活状况均有更好的改善效果。

    作者:刘艳明;陈芸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老年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近年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1〕,NAFLD与心脏功能的关系亦受到关注〔2~4〕。本研究拟探讨NAFLD对老年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凌赵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住院老年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ADL)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随机抽取重庆市某家医院125名年龄≥60岁的住院老年病人,进行健康状况及ADL调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能完全独立( ADL评分为100分)的维持率,男为24.10%,女为40.40%,女性住院老年病人的完全独立能力要比男性好(χ2=16.54,P<0.001);男女老年住院病人中还有重度功能障碍,男36.20%,女16.70%;差异显著(χ2=20.74,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为ADL的危险因素。10个 ADL 评价项目中,上下楼梯困难者所占比例高。结论住院老年病人应配备专门的照理人员,大限度地减少住院老年病人日常生活的困难,进一步提高住院老年病人的ADL及生活质量。

    作者:陈俊良;张滨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降钙素原(PCT)、hs-CRP水平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单纯AECOPD组、AECOPD合并糖尿病组,检查各组血PCT、hs-CRP、HbA1c水平。结果 COPD急性加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PCT、hs-CRP较单纯AECOPD期及单纯2型糖尿病明显升高。结论 PCT、hs-CRP对COPD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秋颖;郭晓慧;徐丹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老年综合评估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 CGA)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CHF)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CHF患者290例,随机分为CGA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45例,干预组入院时行CGA评估,并据评估结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组织多学科诊疗,对症治疗等措施,对照组予对症治疗。随访CGA干预对老年CHF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及急诊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CGA干预组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及急诊就诊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9.569,4.378,9.410,P均<0.05)。结论 CGA干预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及急诊就诊率。

    作者:梁世秀;王少凡;胡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治疗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是左心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而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又是肺动脉高压中常见的类型〔1〕。绝大多数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是由左心收缩功能障碍、舒张功能障碍和(或)左心瓣膜病所致。并发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较差,其病死率是无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患者的2倍〔2〕。本文对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石建平;赵梦华;陈海鱼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影响

    目的:研究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量表简表( CES-D10)测量农村老年人的抑郁发生率,利用列联方法分析社会活动参与对其抑郁发生的作用。结果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率不高;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越有助于降低其抑郁发生概率;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会使得抑郁发生的可能性大大下降;比较其他不同类别的老年人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即参与社会活动后有助于降低抑郁发生的可能性。结论社会活动参与对老年人抑郁发生有抑制作用。要重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鼓励老年人多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社区要经常组织各种精神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作者:张冲;张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生物吸收性内固定材料聚左旋丙交酯治疗老年颌骨骨折的效果

    目的:探讨生物吸收性内固定材料聚左旋丙交酯( PLLA)在老年颌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07例老年颌骨骨折患者自愿行生物吸收性接骨材料PLLA(55例,PLLA组)和钛板(52例,对照组)内固定手术治疗颌骨骨折,对两组的疗效、主要观察指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评价PLLA在老年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PLLA组疗效的优良率与患者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且PLLA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度和术后6个月颞颌关节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PLLA可很好地应用于老年颌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是目前老年人临床理想的固定材料。

    作者:王陈飞;冯兴梅;冯桂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吸烟对中老年人癌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归因分析

    目的:通过定量计算吸烟导致中老年人癌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疾病负担来评估中国2007年吸烟导致的累积健康危害。方法采用间接法,依据当地流行病学证据和国家生命登记数据计算癌症和COPD归因于吸烟的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s)。结果中国2007年因吸烟导致的中老年癌症和 COPD 死亡数为203922~234415人,并造成242万~279万年寿命损失,其中中老年男性死亡占28.6%,女性占3.8%,城市和农村无差异。2007年中国中老年人中归因于吸烟的癌症和COPD死亡率为21.2%。结论吸烟导致的癌症和COPD负担在中国非常严峻,影响到人群期望寿命,其造成严重的累积危害预示吸烟导致的健康问题在中国非常突出,控烟措施势在必行。

    作者:徐刚;鄢艳兰;黄久玲;刘世炜;陈英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早期激光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光凝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3例136眼老年DR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的DR分期,早期予局限性视网膜光凝格栅样光凝或标准全视网膜光凝。结果术后随访1年,视力提高45眼(33.1%),不变75眼(55.1%),下降16眼(11.7%),总有效率88.2%。术后2 w~1个月内激光治疗,效果明显。结论白内障术后合理及时地进行光凝治疗,能有效控制DR进展,改善视功能,稳定视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静;张剑虹;沈璐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认知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通过自制的社区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认知问卷以及简明健康测量量表( SF-36量表),对长春市435名社区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及生存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结果长春市社区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在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得分分别为(23.43±4.296)分、(22.22±4.648)分、(9.47±3.879)分;总体生存质量处于良、中、差者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9.4%、68.7%、1.8%。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检频度,是否知道血压、是否患有慢性病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有统计学差异(P<0.05)。社区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与生存质量存在正相关(r=0.247,P=0.000)。结论提高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祝燕;梁丽梅;黄卫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并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和二尖瓣峰大流速值( E)/A峰大流速( A)将研究组患者分组,比较各组血清H-FABP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FAB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研究组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 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 LVEDd的增加,患者H-FABP水平明显升高(P<0.05);E/A≤1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E/A>1组( 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H-FABP水平与 LVEF和 E/A呈负相关( P<0.05),与 LVEDd 呈正相关( 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FABP水平明显增加,且早期显著升高;H-FABP水平随着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LVEDd的增加而明显升高,与E/A也有关。

    作者:涂芊茜;赵宁;徐淼;张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骨痹颗粒防治兔骨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观察骨痹颗粒对兔骨关节炎( OA)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塞来昔布组及骨痹颗粒2.78,5.56,11.12 g生药/kg三个剂量组;采用兔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法建立 OA 模型,连续给药8 w,检测家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1β、前列腺素(PG)E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含量及关节液中诱导型一氧化碳合酶(iNOS)和一氧化氮(NO)水平,观察兔关节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骨痹颗粒5.56,11.12 g生药/kg可抑制炎症因子 IL-1β及 PGE2的生成,降低 MMP-1及 MMP-3水平,提高TIMP-1水平,抑制关节液中iNOS表达及NO释放,减轻关节软骨病变,降低关节Mankin评分。结论骨痹颗粒对兔OA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和炎性因子生成、调节基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有关。

    作者:周玲玲;刘慧;周聪;耿姗;周学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老年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中20s Proteasome的表达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中20s Proteasome表达及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Western印迹法及荧光标记蛋白质底物法检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中20 s Proteasome的表达及酶活性变化。结果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及核硬度的增加,20s Proteasome的表达及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结论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病过程中,20s Proteasome与晶状体混浊程度相关。

    作者:李卉;田蕊;吴怡;王陆飞;窦文文;张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定量脑电图联合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脑电图慢波化比率〔(θ+δ)/(α+β)值,DTABR〕、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检测相对脑血流量(rCBF)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46例发病7 d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及洛桑卒中预后评分( AS-TRAL),脑电监测DTABR,ASL测量梗死区即感兴趣区(ROI)的CBF-ROI及对侧镜像区(ROM)的CBF-ROM,计算CBF-ROI/CBF-ROM得到相对脑血流量( rCBF),随访发病28 d的Barthel指数( BI),分析预后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探讨预测脑梗死预后的因素。结果46例患者中BI>60分35例,≤60分11例。预后不良组的女性比例较高,梗死体积、入院 NIHSS评分、ASTRLA评分、DTABR患/健侧增加,CBF、rCBF值减少。 Barthel指数与入院NIHSS评分、ASTRAL评分、梗死体积、DTABR患/健侧均呈负相关( r=-0.862,P=0.000;r=-0.772,P=0.000;r=-0.520,P=0.000;r=-0.414,P=0.004),与CBF-ROI、rCBF呈正相关(r=0.331,P=0.025;r=0.538,P=0.000)。 DTABR 患/健侧与 rCBF 呈负相关(r=-0.302,P=0.044)。入院NIHSS评分、DTABR患/健侧是预测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NIHSS 评分、DTABR 患/健侧越高预后越差。入院 NIHSS 评分8分,DTABR 患/健侧1.159是预测不良预后敏感度及特异性均较好的界值。结论入院NIHSS评分联合定量脑电图DTABR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估。

    作者:车春晖;阮杏林;林寿;金魏笑凡;黄华品;陆剑平;林霖;林海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比较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218例,按照透析方式的不同分成血液透析组(n=143)和腹膜透析组(n=75),使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对两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结果血液透析组情绪状态、社交能力、生理疼痛程度的得分均显著低于腹膜透析组( P<0.05);两组是否患有原发性糖尿病及是否失业均会对 SF-36总分及各项指标得分有显著影响( P<0.05);经多元回归统计,透析方法、原发性糖尿病、失业、文化程度是透析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腹膜透析的综合疗效高于血液透析,糖尿病及失业可以影响其生存质量。

    作者:何川鄂;杨林;贾中尉;朱平;黄倩;张祥文;夏敬彪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MicroRNA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症状表现为短期记忆丧失、失语、方向感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行为异常,生活不能自理,直至死亡〔1,2〕。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速度的加快,AD 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3〕。据统计,全世界65岁以上人口患有AD 为5000多万,并且估算2020年将增加50%〔3,4〕。我国AD 人数达500万,数据显示,60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80岁为20%〔5〕。目前AD 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其死亡率仅低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脑卒中,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6〕。由于AD 发病时间较晚,并且没有特异性指标,早期很容易被忽略,很多患者被确诊时已发展至痴呆阶段。而患者一旦进入痴呆阶段,将面临无有效治疗方法可用的尴尬。故力求在痴呆前阶段对AD 进行诊断和预警并进行治疗干预已成为AD 学界的共识。

    作者:杨婷婷;刘辰庚;王培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