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静;宋红霞;吕亚静;张莉莉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退热时间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出现皮疹3例,对照组出现皮疹4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卡氏体力状况(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药物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左金曼;夏瑞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在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后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因心肌梗死住院并行PCI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GEVivid19型超声心动仪进行六氟化硫心肌声学造影,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下观察正常冠脉供血区、梗死冠脉供血区的心肌造影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负荷后心肌显影强度、曲线上升斜率、心肌血流量均高于负荷前,正常冠脉供血区负荷前后心肌显影强度、曲线上升斜率、心肌血流量均高于梗死冠脉供血区( P<0.05)。梗死冠脉供血区存活心肌负荷前后心肌显影强度、曲线上升斜率、心肌血流量均高于非存活心肌(P<0.05)。心肌声学造影记分指数(CSI)>0.8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CSI≤0.8的患者(P<0.05)。结论六氟化硫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可有效评价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功能状况,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的负荷下,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测手段,能正确反映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
作者:王震;郑波;李宗清;张方霞;徐会圃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嵌顿性腹股沟疝急诊手术中肠缺血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68例老年嵌顿性腹股沟疝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手术中因肠缺血坏死需行肠切除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中证实腹股沟斜疝54例,直疝4例,股疝10例,共计9例患者手术中同期行肠切除术,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嵌顿持续时间(≥48 h)(OR=12.345,P=0.005)和股疝类型(OR=9.684,P=0.019)是手术中肠切除的独立危险因子,而患者年龄、既往腹股沟疝病程、腹痛症状以及影像学肠梗阻征象等相关因素与肠切除无明显相关。结论嵌顿性股疝和嵌顿时间≥48 h的腹股沟疝患者急诊手术中肠切除危险显著增加,临床医师应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何智勇;苏志坚 刊期: 2016年第20期
成功老龄化( SA)是指与增龄相关的功能状况无改变或改变甚微、尽管他们年事已高但认知功能良好、身心健康的一种状态〔1〕。 Reichstadt等〔2〕质性研究发现,老年人群将SA视为自我接受、满意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Montross等〔3〕通过对SA主客观评定结果间的比较发现,尽管有些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和部分能力丧失的情况,他们依旧将自己视为SA人群。本研究建立在文化差异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手段,深入了解我国高龄老人对SA的看法。
作者:任立山;骆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紫杉醇和顺铂对KYSE150细胞增殖与凋亡。方法用划痕实验检测紫杉醇和顺铂对 KYSE150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MTT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紫杉醇和顺铂对 KYSE150细胞中 Bax、Bcl-2和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紫杉醇和顺铂明显抑制KYSE150细胞的增殖,降低其迁移能力( P<0.05),且两药有协同抑制作用。紫杉醇和顺铂降低 KYSE150细胞中 Bcl-2蛋白的表达,增强 Bax 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紫杉醇和顺铂对KYSE150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与Bax、Bcl-2和Caspase-3基因表达异常相关。
作者:马永臻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并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和二尖瓣峰大流速值( E)/A峰大流速( A)将研究组患者分组,比较各组血清H-FABP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FAB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研究组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 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 LVEDd的增加,患者H-FABP水平明显升高(P<0.05);E/A≤1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E/A>1组( 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H-FABP水平与 LVEF和 E/A呈负相关( P<0.05),与 LVEDd 呈正相关( 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FABP水平明显增加,且早期显著升高;H-FABP水平随着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LVEDd的增加而明显升高,与E/A也有关。
作者:涂芊茜;赵宁;徐淼;张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应用双膦酸盐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照研究中国石油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68例,将骨密度( BMD) T-Score≤-2.5作为双膦酸盐应用指征,在确诊骨转移之前即开始应用双膦酸盐定义为早期应用。按是否早期应用双膦酸盐,将68例患者按照临床分期分为两组,早期应用双膦酸盐患者34例为治疗组;未早期应用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骨转移发生率及确诊时间。结果治疗组骨转移发生率47.06%(16/34),对照组82.35%(28/34),二者差异显著(χ2=9.27,P<0.01);治疗组中位骨转移发生时间较对照组延迟87(218 vs 131)d,二者差异显著(P=0.006)。结论早期应用双膦酸盐治疗经老年NSCLC患者,可以减少骨转移发生率,并推迟骨转移发生时间。
作者:杜宝昌;刘军;王帅兵;齐秀恒;邹庆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 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2例老年肺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贫血情况、体重、慢性疾病、肺基础病、吸烟史、术前气道准备时间、肺功能、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行单因素分析并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的92例患者中有26例术后出现PPCs,发生率为28.26%。经筛选后发现:年龄≥70岁、血清白蛋白<40 g/L、贫血、超重、患有糖尿病、原有肺部基础疾病、有吸烟史、FEV1%<70%、术前准备时间<5 d、开胸手术、切除范围≥1个肺叶、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100 ml是老年患者术后出现PPCs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70岁、贫血、超重、吸烟史、FEV1%降低、开胸手术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术后出现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对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分层干预可以减少PPCs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作者:高宝;杨志广;刘韵鹏;张鹏;刘行;钱本鑫;邵国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24 h和72 h脑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CaN)、环氧化酶(COX)-1和COX-2的分布及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和罗非昔布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线栓法制作右侧局部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4 h或72 h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溶媒组、阿司匹林(50 mg/kg)组和罗非昔布2 mg/kg组。 TTC染色法观察脑损伤面积;免疫组化法测定 CaN 、COX-1和 COX-2表达,高倍视野(×400)计数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结果①与CI/RI 24 h相比,CI/RI 72 h脑损伤面积减小,阿司匹林和罗非昔布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②CaN表达:CI/RI 24 h和72 h,CaN表达减少;阿司匹林明显提高两个时间点的表达,而罗非昔布没有明显效果。③COX-1表达:CI/RI 24 h和72 h,COX-1表达没有明显变化,阿司匹林和罗非昔布对其没有明显影响。④COX-2表达:CI/RI 24 h和72 h,COX-2表达明显增强,阿司匹林和罗非昔布明显降低其表达,2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时CaN、COX-1和COX-2在脑组织的阳性表达无明显一致性;CaN可能是阿司匹林神经保护作用的新靶点。
作者:孙晓玲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1例,94眼,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眼。实验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视力、眼压及前房情况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视力及前房情况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赵燕;常英霞;王国强;丁颖;宋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通过自制的社区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认知问卷以及简明健康测量量表( SF-36量表),对长春市435名社区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及生存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结果长春市社区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在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得分分别为(23.43±4.296)分、(22.22±4.648)分、(9.47±3.879)分;总体生存质量处于良、中、差者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9.4%、68.7%、1.8%。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检频度,是否知道血压、是否患有慢性病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有统计学差异(P<0.05)。社区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与生存质量存在正相关(r=0.247,P=0.000)。结论提高老年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祝燕;梁丽梅;黄卫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 WBC)不升高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总结分析763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WBC不升高与WBC升高CAP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心脑血管病、重度COPD与胃肠疾病是WBC不升高CAP的独立危险因素。 WBC不升高组与WBC升高组发病季节均以夏季较高(P>0.05);两组均以男性发病率较高(P<0.05);发病年龄两组均以成年段为高(P>0.05);WBC不升高组前3个月使用抗菌药物比率明显低于WBC升高组(P<0.001)。 WBC不升高组发热、呼吸急促、呼吸≥30次/min、心率≥120次/min与肺部湿性啰音均较WBC升高组显著低(P<0.01),并发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征与胸腔积液较WBC升高组低(P<0.05)。 WBC不升高组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较 WBC 升高组显著低( P<0.05)。 WBC 不升高组病原学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 WBC 升高组( P<0.05), WBC不升高组培养G-菌菌株比率较WBC升高组高(P<0.05),培养真菌菌株比率较WBC升高组低(P<0.05)。贵州地区WBC不升高CAP常见致病菌:卡他莫拉菌、草绿色链球菌及产气肠杆菌等七种G-细菌,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WBC 不升高组使用机械通气低于 WBC 升高组(P<0.01)。结论 WBC不升高CAP有独立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头孢类抗菌药物可作为贵州地区WBC不升高CAP患者的经验性治疗。
作者:周忠;陈佳;谢小馨;雷毅娜;关键;沈剑;龙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中20s Proteasome表达及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Western印迹法及荧光标记蛋白质底物法检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中20 s Proteasome的表达及酶活性变化。结果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及核硬度的增加,20s Proteasome的表达及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结论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病过程中,20s Proteasome与晶状体混浊程度相关。
作者:李卉;田蕊;吴怡;王陆飞;窦文文;张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2011年的1.85亿上升到4.83亿,比国家人口发展战略预测值多出5200万〔1〕。老龄化所引起的医疗费用激增问题,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而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经济基础和医疗条件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对医疗保障的需求。目前,医疗支出已成为继家庭食品、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居民消费〔2〕。因此,理清老年医疗费增长的内、外因素对于有效调控过度医疗支出,制定缓解方案,提高国民公共健康意识,降低国家财政支出,减少个人经济负担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梁思雨;杨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广场舞练习前后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广场舞对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和原因。方法179名老年女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广场舞练习6个月,对照组进行日常活动和锻炼,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 SF-36)进行测量。结果实验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总分为(606.20±118.43)分,变化量为80.44分(15.30%),较实验前差异显著(P<0.05),8个维度得分均出现增加,增长率依次为15.78%、38.60%、9.86%、14.24%、8.15%、8.21%、34.12%、10.26%,其中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维度差异非常显著(P<0.01),机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维度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无差异。结论广场舞练习能够改善老年女性的躯体功能、心理状况和社会交往能力,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红雨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不同梗死部位所致认知障碍及磁共振MRI、DWI检查的特征。方法对39例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 MRI及DWI扫描,按不同梗死部位分为膝部、体部、压部梗死三组,分析三组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比较三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查结果。结果经 MRI、DWI检查发现,入组患者均为胼胝体单一部位的新发病变,左右侧均有发病,且左右侧差异不均。单纯的压部梗死较体部和膝部更常见。胼胝体膝部、压部、体部梗死患者的 NIHSS和 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部梗死患者的HAD测定结果明显高于膝部和压部梗死(P<0.05)。不同部位胼胝体梗死患者 MMSE评分均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 P>0.05),膝部梗死患者表达和记忆力评分下降更突出,体部梗死患者语言障碍较压部梗死患者更突出。结论不同部位胼胝体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且胼胝体体部梗死更容易合并脑卒中后焦虑抑郁,膝部梗死表现以表达和记忆力下降为主,体部梗死表现以语言能力下降为主。
作者:杨丽丽;许鑫;崔志堂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对阿尔茨海默( 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15个月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双侧海马一次性注射聚集态β淀粉样蛋白( 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第2天开始进行艾灸治疗,在大鼠“肾俞”、“足三里”、“百会”上方2~3 cm处温和灸。每日治疗1次,每穴艾灸5 min,6 d为1疗程,休息1 d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HE 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结构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HE 染色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受损缺失,细胞核固缩。运用艾灸治疗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核固缩现象明显改善,形态较规则,排列较整齐。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Aβ在大鼠脑内能引起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退行性改变,神经元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线粒体肿胀,基质清淡、有空泡,数目减少,还可见到线粒体嵴呈畸形样改变,内质网扩张,脂褐素沉积增多。运用艾灸治疗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水肿明显减轻,内质网扩张明显改善,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结论艾灸治疗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艾灸对 AD 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退行性改变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王述菊;马骏;孙国杰;沈峰;李熙;万博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对难治性癫痫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宁痫颗粒组、卡马西平组以及联合组,采用海马CA3局部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大鼠癫痫模型,造模后用苯妥英钠灌胃14 d 对模型进行筛选。继续饲养2 w后股动脉取血并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1β、IL-6及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宁痫颗粒组和卡马西平组中三种因子表达显著下降(P<0.05),且联合组中 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下降显著(P<0.05)。结论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比两药单用效果突出。推测两药可能通过协同作用抑制炎症反应进而阻断癫痫发作,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
作者:薛韬;仝秀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在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在24 h内的78例患者,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小、中、大梗死组,行头部核磁弥散加权成像( MR-DWI)检查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检测。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人员40例。结果两组血清 NSE、S100β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P<0.001)。核磁弥散病灶大小与血清NSE、S100β水平均呈正相关(r=0.851,0.758;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S100β水平的变化能反映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较影像学检查更方便、更经济、易于掌握。
作者:司景荣;王亮;贾晓静;刘欣;苑云凤;祁昭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脂、血尿酸( UA)及总胆红素( TBIL)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8例冠心病( CHD)患者(病例组)及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阴性的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病例组按照受累动脉血管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50例)和多支病变组(5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的血脂、UA及TBIL水平,以Gensini评分法确定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并分析其与血清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HD累及血管支数与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与TBIL水平呈负相关(P<0.05);Gensini评分与UA、TG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与TBIL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高TG、高LDL-C、高UA水平及低TBIL水平可促进CHD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付晓杰;王璐;叶成;张景刚;王琳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