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研究进展

宋爱霞;刘宏骞;张安民

关键词:自噬, 神经退行性病变, 易聚集蛋白
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亨廷顿舞蹈病(HD)和帕金森病(PD)等。共同病理特征是神经元内存在大量错误折叠并易聚集的蛋白质,如突变的α-共核蛋白、β-淀粉样蛋白(Aβ)、tau 蛋白、亨廷顿蛋白(Htt)等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性和可塑性,甚至可能触发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神经元大量死亡。自噬作为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溶酶体依赖型途径,可降解胞质内过多的蛋白质、细胞器和代谢产物,不仅能维持细胞的稳态效应,还能促进氨基酸、核苷酸和游离脂肪酸的再循环,并为细胞再生提供一定的底物和原料〔1〕。神经细胞中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的易聚集蛋白也能通过自噬作用降解。单纯的自噬障碍可产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型,病理上表现为细胞内包涵体的大量堆积〔2〕。这充分说明自噬在降解神经细胞中易聚集蛋白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特将自噬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脑钠肽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钠肽(BNP)、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111例不同程度CHF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浆 CTGF和BNP水平,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并计算LVMI。结果 CHF组血浆CTGF和BNP水平及LVM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因所致的CHF患者血浆CTG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HF组血浆CTGF和BNP水平随NYHA分级的升高而升高,且NYHA Ⅳ级患者血浆CTGF和BNP水平明显高于 NYHAⅢ级及NYHAⅡ级患者(P<0.05);CHF组血浆CTGF水平与BNP、LVMI显著正相关(r=0.540,P<0.001;r=0.347,P<0.001),校正性别、年龄、BMI、血糖、ALT、Cr、NYHA分级等因素后,上述相关性仍然存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HF患者血浆 CTGF水平与 BNP和 NYHA 分级有关。结论CHF患者血浆CTGF可作为评估心衰的新的生化指标,其血浆水平能反映CHF心功能不全及心肌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对预测心衰进程、判断心衰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孙红娟;张金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老年急性心梗患者QRS时限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RS波时限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 VA)的概率的相关性。方法参照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将AMI老年患者114例分成A组(>160 ms)36例,B组(120~160 ms)45例,C组(<120 ms)33例。比较3组基线资料、心率变异性(HRV)及VA发生结果。结果3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Ⅲ级(χ2=7.903,P=0.019)、ⅣB级(χ2=8.962,P=0.011)VA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且均为 A 组发生率高,C 组低;3组 HRV 指标包括24 h 正常 R-R 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 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RMSSD)、超过50 ms百分比的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pNN50(%)〕和三角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均为A组低,C组高。结论老年AMI患者QRS时限异常与VA的发生率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则林;吴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 RCT)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预后危险病理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13例进行结直肠手术并接受RCT和长期放射疗法的直肠癌患者,均收集肿瘤样本,记录肿瘤体积、远端切除边缘( DRM)、直肠系膜切除效果,并记录神经侵犯、肿瘤芽殖和坏死情况、胶体反应和钙化情况等,统计患者的总生存期( OS)和无病生存率( DFS)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3年OS和DFS分别为97.3%,67.6%。5例(4.6%)发生局部复发,30例(27.8%)发生远端复发转移,术后死亡率为1.8%;单变量分析显示ypT期、嗜神经和血管侵犯、ypN期、DRM、不完全显微远端或环切及肿瘤芽殖与局部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并未发现DFS与组织学消退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13例(12%)ypT0期患者的DFS较其他ypT期患者高(P=0.003)。在多变量分析中,只有肿瘤神经侵犯和肿瘤芽殖是较差DFS的两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直肠腺癌RCT治疗后的标准化病理报告可以加入一些新的病理因素,例如肿瘤神经侵犯和肿瘤芽殖的评价;同时,ypTN分级仍然是肿瘤预后的可靠的预测方式。

    作者:刘昭晖;苏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老年学杂志》郑重声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从未设任何网站,唯一投稿方式为邮箱投稿,投稿邮箱为:okgood911@126.com 。唯一咨询电话:0431-88923384。唯一汇款方式为邮局汇款,汇款地址:长春市建政路971号《中国老年学杂志》编辑部收,邮编:130061。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的,这为人口老龄化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可谓“先富后老”,而中国是在“未富先老”。本文通过既往文献研究分析得出我国中老年人目前心理健康水平及常见心理问题、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滕丽新;王健瑜;赵娟;王国威;卫丽;黄希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86例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和医学应对量表( MCM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受住院次数、病变程度和文化程度的影响( r=0.716、0.928、0.665,均P<0.05)。老年冠心病患者面对应对方式和屈服应对方式维度得分高于常模( P<0.05),面对应对方式与患者生活质量的三个领域呈正相关(r=0.323、0.216、0.257,均P<0.05)。屈服应对方式与患者生活质量的身体领域和情绪领域呈负相关(r=-0.221、-0.159,均 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该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方式进行评估和干预,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龚丽;那建华;曹冰莹;杨丽华;任曼曼;周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泪道浚通术联合硅胶管植入治疗老年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

    泪道阻塞性疾病( LDOD)是眼科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1〕,国外有文献〔2〕报道,LDOD患者占门诊病人的3%,为各种原因所致形成泪道阻塞,表现为长期流脓或泪溢,女性尤为多发人群。本研究拟观察泪道浚通联合硅胶义管植入在老年LDOD中的疗效。

    作者:周华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帕瑞昔布钠预处理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术后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预处理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9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帕瑞昔布钠预处理组(预处理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静脉注射2 ml生理盐水,预处理组患者术前给予静脉注射40 mg帕瑞昔布钠,术后均安装镇痛泵,记录两组患者2、4、6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4、6、12 h的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次数和24 h镇痛泵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同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人数。结果预处理组患者术后2、4、6 h VAS评分及4、6、12 h的PCIA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且预处理组患者24 h舒芬太尼用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处理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热、心动过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前使用能在术后有效镇痛,降低镇痛泵药物使用量,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刘艳军;袁华平;余相地;钟宇;肖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长期冬泳对中老年人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期冬泳对中老年人骨密度( BMD)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114名55~65岁的中老年人采用超声BMD测定仪测定跟骨的宽带超声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定量超声指数(QOI)和BMD;采用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钙(Ca)、磷(P)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同时采用S200型酶标仪测定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含量。结果冬泳组男性的 BUA、SOS、QUI和 BMD均值高于对照组(P<0.01);冬泳组和对照组ALP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Ca、BGP、TRACP 5b均值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长期参与冬泳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骨代谢能力,对男性骨密度改善程度优于女性。

    作者:赵春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胰岛β细胞总量的非侵入性图像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T1DM)是胰腺β细胞选择性自身免疫损伤的结果,当其绝大多数β细胞被破坏,β细胞总量( BCM)显著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出现高血糖。 T2DM除外周胰岛素抵抗,肝葡萄糖产生增加外,研究表明,机体多个代谢紊乱可以对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BCM降低,高出现65%的β细胞损伤〔1〕。 BCM的显著降低是T1DM和T2DM的共同特点。能够准确对BCM进行测定,了解BCM的动态变化,可以为DM治疗及包括胰岛移植的新的治疗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目前, BCM的经典分析是利用组织切片,经免疫组化染色后进行形态学分析〔2〕,需要杀死实验动物并取出胰腺,临床研究也仅局限于尸体解剖。近年,一系列研究探讨了对活体内BCM进行非侵入性分析,建立了一些胰岛或胰岛β细胞图像分析技术,本文综述关于胰岛或胰岛β细胞图像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作者:姜文静;孙嘉星;朱晓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姬松茸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姬松茸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月龄雌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姬松茸多糖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发大鼠糖尿病模型,观察姬松茸多糖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水平,血CD4+、CD8+T细胞计数,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 IL)-6水平以及胸腺、脾指数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姬松茸多糖组大鼠体质量,血 CD4+、CD8+T细胞计数,胸腺、脾指数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糖,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姬松茸多糖可干预糖尿病大鼠多项免疫指标,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黄清松;李红枝;郑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程度间歇性低氧大鼠学习记忆及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

    目的:复制不同程度间歇性低氧动物模型,观察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及神经细胞凋亡变化,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20)、轻度间歇低氧组(n=20)、重度间歇低氧组(n=20)。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低氧条件下(100 ml/L和50 ml/L,暴露时间每天8 h,持续时间2、4、6、8 w)。 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两间歇性低氧组大鼠神经元结构损伤; TUNEL阳性细胞增多(P<0.05);水迷宫检测动物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穿台次数减少(P<0.05);上述变化在重度间歇性低氧组为显著(P<0.05);轻度间歇性低氧组TUNEL阳性细胞6 w达高峰,组内各时间差异显著(P<0.05);重度间歇性低氧组TUNEL阳性细胞8 w达高峰,组内各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性低氧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且认知损伤程度和神经细胞凋亡与间歇性低氧的时间和程度有关。

    作者:赵雅宁;王红阳;李琳;马素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诱导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通过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酯(PDTC)研究核因子(NF)-κ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模拟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为五组对HUVECs进行培养,即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缺血再灌注组(模拟缺血培养液培养30 min后换正常培养液再培养4 h)、缺血再灌注+0.1 mmol/L PDTC组、缺血再灌注+0.25 mmol/L PDTC组和缺血再灌注+0.5 mmol/L PDTC组。后三组均于模拟缺血再灌注培养前1 h在培养液中添加相应浓度PDTC。实时定量 PCR 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 PDTC 对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模拟缺血再灌注刺激TNF-α、I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同时,模拟缺血再灌注刺激HUVECS上清液TNF-α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1、0.25、0.5 mmol/L PDTC 均显著降低模拟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TNF-α和ICAM-1的mRNA表达水平(P<0.05)。0.5 mmol/L PDTC显著降低模拟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 TNF-α和 I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PDTC通过沉默p65,抑制模拟缺血再灌注诱导的TNF-α和ICAM-1表达水平。

    作者:曾敏;吴智勇;郑茵;何扬利;费毅;刘肖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老年专科领域的核心问题

    目的:探讨老年护理专科领域核心护理问题,以期帮助临床护士确定老年护理工作重点,提高决策能力,提升老年护理质量。方法以奥马哈系统为问题分类依据,通过文献回顾和临床调研获取老年护理问题,编制函询问卷,应用Delphi法对全国26名专家进行老年护理专科领域核心护理问题的筛查与论证。结果经过三轮专家函询,确认老年护理专科领域住院期间共11个核心护理问题,涵盖了生理、健康相关行为、心理社会等3个领域;出院后共7个核心护理问题,涵盖了生理、健康相关行为2个领域。结论老年护理专科领域核心问题的确认能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及资金,提高老年护理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朱小佳;罗迎霞;程维;刘雪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及脑水肿的影响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Ⅳ型胶原酶肝素生理盐水尾状核立体定向注射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干预组腹膜腔内注射雷公藤内酯醇(0.2 mg? kg-1? d-1),连续7 d。在术后每日进行1次Long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术后第2天和第7天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结果干预组在术后第2天,第5天和第7天的Long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术后第2天脑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3组大鼠术后第2天和第7天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干预组第7天个别样本血 ALT 明显升高。结论雷公藤内酯醇(0.2 mg ? kg-1? d-1)可以减轻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部分改善神经功能,但仍需注意毒副作用。

    作者:陈龙飞;李智文;陈启文;刘月娥;林艾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miR-451与MI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microRNA-451(miR-451)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该院接受治疗的30例胃癌患者,取其肿瘤及肿瘤旁相关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内的miR-451与MI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的 miR-451相对表达为(0.287±0.143),显著低于肿瘤旁组织的(0.520±0.257)( t=-4.021, P<0.05);肿瘤组织中的MIF相对表达为(1.542±0.023),显著高于肿瘤旁组织的(0.631±0.027)(t=-23.183,P<0.05);miR-451与 MIF的相对表达呈现显著负相关性(t=-0.721,P<0.05);肿瘤组织中miR-451及MIF与胃癌的组织类型(高、中、低分化)、TNM 分期(Ⅰ+Ⅱ、Ⅲ+Ⅳ)、浸润深度(T1+T2、T3+T4)及淋巴结转移(有、无)相关(均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miR-451及 MIF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类型、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推测miR-451反向抑制 MIF,进一步调控胃癌在人体内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马宁;周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

    老年糖尿病( DM)包括60岁以前发病延续至60岁后及60岁以后才发病,多为2型DM,大血管并发症是主要并发症。我国老年DM的患病率明显高于DM平均患病率,其中DM慢性并发症是老年DM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相关文献数据〔2〕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DM发病率明显大于65岁以下人群。老年DM患者具有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低等特点〔3〕。世界卫生组织曾报道, DM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0%~40%,我国 DM 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8.4%~48.1%〔4〕,但老年患者中仅7.6%血压得到有效及时控制。根据英国经典前瞻性研究( UKPDS)〔5,6〕,DM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可降低24%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脑卒中降低44%,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高血压佳治疗( HOT)试验结果也说明血压降低可明显下降DM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控制老年DM患者的血压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老年DM合并高血压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做一综述。

    作者:张慧欣;郑源强;韩新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三七三醇皂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区周围微管相关蛋白( MPA)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三七三醇皂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0.45 h后,不同再灌注时间(1、7、14、21、28 d),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双标法观察再灌注损伤后1、7、14、21、28 d Brdu、Brdu/MPA2、Brdu/GFAP表达及三七三醇皂苷对其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14 d Br-du表达水平达到峰值,至再灌注28 d Brdu表达水平已明显回落,但仍较正常水平高。再灌注7、14、21 d,三七三醇皂苷组Brdu/GFAP阳性细胞比例高于模型组(P<0.05)。三七三醇皂苷组Brdu/MPA2阳性细胞水平于整个实验过程中均较相同时间段对照组增多,但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增殖水平增高,而三七三醇皂苷治疗可能加速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可能使增殖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胶质细胞分化。

    作者:张利军;白宇;侯育青;程记伟;陈黎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社区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与焦虑的相关性

    脑卒中发病后75%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重度残疾者达40%以上〔1〕。国内外研究显示,长期照护会导致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2,3〕,且照顾者的负担随着焦虑的增加而增加〔4〕。本研究旨在了解社区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及焦虑状况及相关性。

    作者:梅永霞;张振香;林蓓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目的:对比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平均72.3岁。均行VCTDSA和3D-DSA检查,两位评价者分析此两项检查的影像资料,记录动脉瘤检出的个数、部位及大小,并评价VCTDSA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两种技术诊断动脉瘤的一致性。结果3D-DSA检出动脉瘤94个,VCTDSA检出93个(评价者A检出93个,评价者B 92个);评价者A检出全部动脉瘤以及检出<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评价者B高,而两者检出≥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在检出动脉瘤个数、部位和大小三方面,3D-DSA和 VCTDSA有很好的评价者间的一致性。结论 VCTDSA的动脉瘤检出效能与3D-DSA相当,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方法。

    作者:李剑秋;陈莉;姚开情;吕发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