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徐军;李丽;孙世元;张可名;王月琦;王宇峰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 MS)患者中循环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及相关危险因子。方法选取该院诊治的215例MS患者和110例老年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对象体内白细胞介素( IL)-1、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等循环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并分析老年MS 患者相关危险因子。结果对照组PAI-1〔M(min~max)〕、Fg 、hs-CRP〔M(min~max)〕、IL-1、IL-6、TNF-α水平分别为24.5(1.2~79.6)U/L、(3.1±0.3)g/L、1.8(1.0~7.4)mg/L、(0.6±0.2)ng/L、(95.7±26.8)pg/ml和(14.2±5.2)pg/ml,青年组分别为36.5(4.5~153.3)U/L、(3.7±0.4)g/L、3.0(1.1~14.2)mg/L、(0.9±0.3)ng/L、(123.5±43.2)pg/ml 和(20.7±5.8)pg/ml,老年组分别为57.2(9.3~219.5)U/L、(5.1±0.4)g/L、6.5(1.6~21.8)mg/L、(1.9±0.4)ng/L、(169.0±62.4)pg/ml和(30.3±6.5)pg/ml,经方差分析,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OR=2.348,95%CI=1.281~8.965)、Fg(OR=1.721,95%CI=1.114~6.728)、IL-6(OR=1.516,95%CI=1.106~5.982)和 TNF-α(OR=1.247,95%CI=1.065~5.107)为影响老年人发生MS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老年 MS患者体内循环炎性因子呈升高状态,其中,IL-6、TNF-α、Fg和hs-CRP是老年MS发生的危险因子。
作者:邓晓龙;朱红霞;高静;孙玥;葛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CTCA评价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82例经 CTCA检出的冠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口服,12个月后复查冠脉 CTA,观察斑块变化,同时随访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组12个月后,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治疗后分别下降33.5%、52.6%,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CTCA显示,治疗组患者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斑块CT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明显逆转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斑块,CTCA可对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疗效进行有效评价。
作者:王小红;徐军;李丽;孙世元;张可名;王月琦;王宇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头孢孟多是新型半合成头孢菌素,属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低,血药浓度高,组织渗透性好。它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都显示广谱的抗菌作用〔1〕。本研究观察头孢孟多酯钠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 LRTI)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李凤梅;林晓燕;栾佩佩;宋洪波;崔学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近年来,在运动科学领域关于抗阻训练以及抗阻训练结合蛋白补充对老年肌肉蛋白质代谢乃至对肌肉丢失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戴瑞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髓内固定和倒置微创锁定接骨板( LISS)治疗股骨近端转子部骨折老年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79例股骨近端转子部骨折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分为髓内固定组( n=301)和倒置 LISS组( n=78)。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功能恢复情况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髓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术后首次完全负重时间显著低于倒置LISS组( 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髓内固定组和倒置 LISS组的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2.9%和1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倒置LISS组的11.5%( P<0.05)。结论髓内固定和倒置LISS两个手术方案治疗股骨近端转子部骨折老年患者的疗效均较令人满意,两者的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倒置LISS的远期并发症较高,故髓内固定仍是转子部骨折的首选方法,对合并外侧壁骨折、冠状面劈裂等髓内固定较为困难的患者可考虑采用倒置LISS进行髓外固定,但应严格进行规律随访,避免过早负重,减少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黄波;朱登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蔗糖铁对血液透析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23水平及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86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均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实验组再给予静脉输注蔗糖铁治疗,为期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FGF23、1,25-二羟维生素D3〔(25-( OH) VitD3〕、甲状旁腺激素( PTH)、钙( Ca)、磷( P)、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铁蛋白(SF)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 FGF、1,25-(OH)VitD3、Ca、P 及 PT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Ca、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而实验组FGF23、PTH均有明显的下降,1,25-(OH)VitD3有明显上升(P<0.05);2个月后随访,两组除Ca、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其余各指标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 SF、BUN、SCR、CRP及H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而实验组 BUN、SCR 、CRP均有明显下降,SF、Hb 明显上升( P<0.05);2个月后随访,两组除BUN水平无显著变化( P>0.05) ,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时进行静脉输注蔗糖铁,对患者体内FGF-23水平及钙磷代谢紊乱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肖英;张红霞;冯现竹;张晓宁;张洪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调强放疗联合奈达铂同步放化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92例,分为单纯放疗组和放疗联合奈达铂组,放疗方法采用三维调强外照射联合后装腔内治疗,放疗联合奈达铂组为放疗的第1天起予以奈达铂每周20 mg/m2。结果调强放疗联合单药NDP化疗组患者中CR+PR高于单纯放疗组( P<0.05),调强放疗联合单药NDP化疗组患者13个月内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 P<0.05)。结论调强放疗同步联合小剂量单药奈达铂化疗近期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张俊;王红勇;王春宇;王铁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实验( TET)对冠心病( CH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38例疑似CHD患者进行TET与冠状动脉造影试验,检测病人的运动时间及大心率、ST段压低状况、血压改变等。结果938例患者中,400例 TET阳性,冠状动脉造影阳性300例,阴性100例;48例TET阳性可疑,冠状动脉造影阳性37例,阴性11例;490例TET阴性,冠状动脉造影阴性412例,阳性78例。TET对CHD的敏感性为79.36%,特异性为80.47%,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84.08%,准确度80.00%。378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中,174例单支病变,204例多支病变。单支病变组患者的总运动时间、峰值心率、ST段下移出现时间显著高于多支病变组( P<0.05或 P<0.01)。 TET阳性患者中血压上升较快率为27.50%,正常率为22.50%,血压下降率为50.00%;在 TET 阴性患者中血压上升较快率为5.71%,血压正常率为88.98%,血压下降率为5.31%。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检查诊断结果可靠。而对于传统平板运动阳性患者,可适当添加一些新的检测指标以使诊断更具有科学性。
作者:夏纪田;张燕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3、(IL)-25与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AR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 IL-13、IL-25水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持续性 AR患者血清中 IL-13,IL-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中重度组AR患者血清中IL-13、IL-25水平均明显高于持续性轻度组(P<0.05)。 IL-13与 IL-25在持续性 AR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正相关( r=0.979 P<0.05)。结论 IL-13、IL-25参与了AR的发生与发展,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黄芳林;徐艳萍;王言言;汤翠华;何晓;李阳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 kg-1? d-1,连续8 d,建立心肌纤维化模型,于第9天开始给予四逆汤灌胃6.06 g/kg,1次/d,连续4 w。实验结束后计算大鼠心脏重量指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羟脯氨酸含量,Masson染色图像分析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心肌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蛋白表达。结果四逆汤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心脏重量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四逆汤组大鼠血浆ICAM1和TGF-β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四逆汤组心肌组织中PPARα、PPARγ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四逆汤能够改善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大鼠心肌组织内PPAR蛋白表达下降、降低ICAM1水平和TGF-β1水平有关。
作者:陈宇;石月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厄多司坦对老年支气管扩张症及黏液分泌过多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80例确为支气管扩张症及黏液分泌过多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非药物性气道清理的物理方法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厄多司坦。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相关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 VAS、PEF、PaCO2指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痰液性状变化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的MD、MP、MVP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厄多司坦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症及黏液分泌过多患者,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增加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良好,适用临床推广。
作者:帅冬怡;廖慧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于大、中型动脉中,临床表现为纤维基质、细胞、脂质以及组织碎片异常沉积〔1〕,患者动脉内膜或中层中出现增生过程的病理变化,而周围血管疾病中,绝大多数动脉的狭窄、闭塞或者动脉瘤是由动脉硬化造成的〔2〕。据统计,血糖、血脂、吸烟及高血压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是否也是介入手术治疗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无定论〔3〕。本研究旨在分析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以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因素。
作者:刘一强;王天玉;杜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杂交技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1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率95.6%。围术期严重并发症5例(3.7%),大腿截肢2例。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5±0.23增加至术后0.87±0.23(P<0.01)。随访3~60个月〔平均(25±7.3)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3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9%、89.7%、86.79%和55.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8.8%、90.7%和65.8%,术后1年和3年的截肢率分别为4.0%和21.1%。结论杂交技术能够降低手术创伤,扩大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并提高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
作者:程志华;王琦;孙喜伟;孙思翘;王中英;赵文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非CHB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8例CHB合并CAD患者及同时间段451例年龄匹配的CAD不伴有CHB患者,测定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空腹血糖等传统的CAD危险因素的水平,对比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在 CHB 组和非 CHB 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与非CHB组比较,CHB组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总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两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B可能在CAD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二者间关系仍需研究。
作者:李丹;黄猛珣;张现格;马礼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遗传性高血脂( WHHL)家兔为单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引起肝脏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延迟,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能够自发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在此基础上,经过选择性培育,选择出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WHHL家兔,其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并形成了与人类相似的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WHHL家兔形成易损斑块发生致命性的心肌梗死〔1〕,此家兔为WHHLMI家兔。 WHHL家兔与普通家兔相比,在给予正常胆固醇饮食时即能发生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2〕。 WHHL家兔作为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用以研究心血管疾病。本文介绍WHHL家兔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主要应用。
作者:何津春;刘维娟;刘宇琴;武美丽;车团结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2例T2DM患者,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作为认知功能的测评工具,分为合并MCI 60例( MCI组)和无MCI 52例(对照组),采集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记录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MCI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HbA1c、FBS、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SBP、hs-CR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腰臀比、DBP、TC、TG、LDL-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与Mo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糖可能是T2DM患者并发轻度认识功能障碍的重要负性影响因素。结论 T2DM的低血糖发生率与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相关。
作者:李芝;陈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组织重建失衡,终导致骨强度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1,2〕。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导致患者致死率的升高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其中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引起的严重后果,高达50%的患者会遗留长期的不可恢复的行动障碍〔3~6〕。近的一项分析表明,在老年人中,髋部骨折后的3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会提高5%~8%〔7〕。另有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60岁的人群,发生脆性骨折后其死亡率的升高会持续5~10年〔8〕。因此,预防骨折是骨质疏松干预治疗的首要目的。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人们对两种营养元素:钙和维生素D给予格外的关注和青睐〔9,10〕。钙元素为骨骼系统主要组成成分,维生素D作为钙调节激素之一,在骨生长和骨密度( BMD)维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恒;张凯;王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在对多发性骨髓瘤危险度进行分层的过程中进行细胞肿瘤高危遗传学异常分析,以更好地进行临床分层。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及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细胞遗传学总体检出率为85.54%(71/83),在分子遗传学异常方面,大部分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全部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均存在,但分子遗传学异常无统计学差异( P>0.05)。1例为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伴有IGH/CCND1,且IGH/FGFR3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P<0.05)。6例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具有1q21的扩增,但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无统计学差异( P>0.05)。在RB-1缺失方面,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差异不显著( P>0.05);P53缺失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GH/MAF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1q21扩增和IGH异常、IGH/CCND1阳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浆细胞肿瘤恶性程度的高形式是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学异常,可为多发性骨髓瘤危险度分层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李燕;杨涛;李静;杨洁;罗建民;郝洪岭;王素云;李杰;袁军;王瑞仓;陈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营养不良是指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应用过度,导致患者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发生不良影响〔1〕。住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如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降低等〔2,3〕。传统营养评价指标有: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等,使用这些单一指标来衡量患者营养状况存在明显不足。 BMI易受到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不能准确反映机体组织构成与疾病的关系,并且难以对机体近期和未来的营养状况变化进行判断〔4〕。血清白蛋白半衰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机体近期营养状况的变化,白蛋白水平持续降低才足以提示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作为判断指标容易出现偏差〔5〕。淋巴细胞总数诊断营养不良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假阳性率为34%,假阴性率为50%,而且不能反映出营养干预后营养状况的变化,作为单一指标评估营养状况没有价值〔6〕。本文对综合营养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侯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特征及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将78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试验组与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别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特征;采用中位数法将糖尿病人按甲襞微循环总分( NFM )分为积分≤中位数( NFM≤median)和积分>中位数( NFM>median)两部分,分析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甲襞微循环的交叉、畸形、渗出、出血、红细胞聚集五项积分高于对照组;NFM>median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出现频次高于 NFM≤median患者( P<0.05);NFM>me-dian患者颈动脉斑块出现频次高于 NFM≤median患者( 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循环病变主要表现为交叉、畸形、红细胞聚集、袢周渗出、出血;糖尿病患者微血管与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作者:张鑫月;贾振华;常丽萍;刘美之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