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杰;陈宁波;胡卫健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营养状况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进行健康体检且自愿参加骨密度( BMD)检查的637例老年志愿者进行生活方式及膳食营养方面的调查,并借助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老年人受试者右侧跟骨的BMD进行测量。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男性和女性的BMD值均逐渐下降( P<0.01);常年吸烟、有饮酒习惯组的老年男性和女性 BMD 值分别低于无吸烟的男性和女性( P<0.01);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男性和女性BMD值分别高于偶尔及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和女性( P<0.01);坚持饮用奶制品、服用活性维生素D及钙剂的老年男性和女性BMD值分别高于不饮用奶制品的老年男性和女性( P<0.01)。结论老年人 BMD与生活方式及膳食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及膳食习惯对提高老年人骨健康极其重要。
作者:鞠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非杓型血压形态是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的一种表现,老年患者因多伴有大动脉顺应性的降低,非杓型血压形态的发生较为多见,已有研究证实该类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更严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加〔1〕。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观察给药时间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
作者:叶春福;藏传兰;涂江红;胡建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进行保温处理对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7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保温处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60、90 min及手术完毕时的鼻咽温,同时对麻醉前后各时间点和术后24、48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管性学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麻醉后30、60、90 min 和术后的 APTT、PT、TT、D-D、血小板计数、vWF、Fib 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PT、APTT和TT延长,术后24、48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麻醉前,而D-D和vWF明显升高,Fib显著降低(均 P<0.05)。结论围术期保温干预保护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黄晶;王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本研究对60岁以上离退休医务人员的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常见的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从大连市10所三甲医院中随机抽取2所,共534例60岁以上离退休的老年医务人员,其中,男162人,女372人。年龄60~70岁261例(48.9%);71~80岁239例(44.8%);81~90岁33例(6.2%);90岁以上1例(0.2%)。超重220例(41.20%)、肥胖89例(16.70%)、高血脂210例(39.33%)、高血压262例(49.06%)、糖尿病82例(15.36%)、空腹血糖临界高值51例(9.55%)、甲状腺肿325例(60.86%)。
作者:赵婷;李鹤;张鑫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烟草雾吸入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Clara细胞及其分泌蛋白(CC10)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自制的染毒箱,使大鼠吸入烟草雾制作COPD模型,对Clara细胞进行电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测定大鼠气道阻力及呼吸系统总顺应性。结果 COPD大鼠终末及呼吸性细支气管Clara细胞数量减少,胞质内滑面内质网扩张;终末及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CC10表达减少;呼吸功能检查显示气道阻力增加、呼吸系统总顺应性下降;气道上皮细胞CC10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气道阻力呈负相关。 COPD大鼠终末及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 Clara细胞数量减少,气道上皮细胞CC10表达减少,CC10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气道阻力呈负相关、与动态顺应性呈正相关。结论 Clara细胞及 CC10表达减少,这可能与大鼠气道阻力增加及呼吸系统总顺应性下降有关。
作者:李现东;韩纪昌;李磊;贾宗岭;李红兵;吴雪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轻质量型补片在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轻质量型补片组60例和重质量型补片组60例,分别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复发和术后阴囊水肿、尿潴留、尿路感染、切口血肿和切口感染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后6个月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和异物不适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和术后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质量型补片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发生率3.3%(2/60),低于重质量型补片组的发生率14.5%(9/60,P<0.05);轻质量型补片组术后异物感发生率发生率11.7%(7/60)低于重质量型补片组的31.7%(19/60,P<0.01)。结论用轻质量型网片进行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安全、可靠的,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慢性疼痛和异物不适感的发生率。
作者:袁喜红;周凯;华丽;王俊;洪华章;傅平;李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 ACI)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体内血清白细胞介素( IL)-6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来该院治疗,自发病到入院不超过24 h的老年ACI患者170例,随机分为灯盏细辛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各8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40 ml,静滴15 d。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测定患者发病24 h内以及治疗15 d后患者血清IL-6与TNF-α水平;对患者治疗前后IL-6与TNF-α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灯盏细辛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 IL-6与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5),患者治疗后 IL-6与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灯盏细辛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老年 ACI可能与降低老年ACI患者血清IL-6和TNF-α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减轻炎性因子所介导的ACI后炎症损伤有关。
作者:游明瑶;蔡胤浩;王世君;赵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成都市老年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按照中国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和《201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体质测试以及问卷调查,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及标准》进行综合体质评分,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都市老年人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体质评分合格率为91.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否骑自行车、骑自行车时间的长短、是否步行、步行时间的长短、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闲暇时间参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否骑自行车、在闲暇时间参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受教育程度、是否骑自行车。结论提高老年人的体质健康水平①加强老年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②日常宜多骑自行车,减少自驾车和坐出租车的频率。
作者:韩海军;龚海英;沈丽琴;宫川;陈希宁;杜喜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调查海口市老年牙周炎患者的牙齿缺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牙周科因牙周炎导致牙齿缺失而就诊的268例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268人,男138人,女130人,共计缺牙数2237颗,其中前牙522颗,后牙1715颗,平均缺牙数为(8.35±6.42)颗。老年牙周炎缺失牙数与年龄、居住地、经济收入、学历、口腔卫生状况(吸烟、刷牙次数、刷牙时间、是否使用菌斑控制器及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检查)、自身因素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海口市老年牙周炎患者牙齿缺失较多,需要针对不同的老年患者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
作者:郝春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检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Furin和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的表达。方法78例胰腺导管腺癌作为观察组,以50例胰腺上皮性良性肿瘤(25例浆液性囊腺瘤和25例黏液性囊腺瘤)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CC1、Furin和PTEN的表达及三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别。结果观察组ERCC1和PTEN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Furin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ERCC1、Furin和PTEN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大径、分化程度、脉管浸润和Ki67指数密切相关。观察组中ERCC1和PTEN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Furin和PTEN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 ERCC1和 PTEN低表达、Furin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短。结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RCC1、Furin和PTEN异常表达对肿瘤进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ERCC1和Furin的表达均与 PTEN 表达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段志英;朱秀芳;王竞;霍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加贝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胃肠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加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加用奥曲肽联合加贝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排便与排气恢复正常时间、肠鸣音消失时间以及腹痛与腹胀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都下降,然而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69%,高于对照组的70.77%( 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奥曲肽、加贝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机体的炎症反应,改善血清TNF-α、IL-6、IL-8水平。
作者:曾杰;陈宁波;胡卫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检测Fascin基因在大肠管状腺瘤和腺瘤癌变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两步法的方法,研究82例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76例大肠管状腺瘤癌变和40例大肠黏膜中Fascin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肠黏膜、散发性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大肠管状腺瘤癌变中Fasc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30.5%、64.5%。在大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和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黏膜组( P<0.05),而且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组( P<0.05)。大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组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轻中度)、47.7%(重度),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在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组中Fasc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 P<0.05),与性别、年龄均无关( P>0.05)。结论大肠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Fascin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Fascin可能参与了大肠管状腺瘤癌变的发生。
作者:赵振亚;许欣;薛延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高血压脑出血( HICH)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的预后效果优劣并未得出明确结论,临床上对手术治疗的佳时机、术式选择等均存在一定争议〔1〕。本文对比分析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显微清除术和钻颅置管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作者:杨勇灵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 HSP70)在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50例胶质细胞瘤组织,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进行HSP70蛋白检测。比较肿瘤分级与HSP70的相关性,同时,观察肿瘤复发对 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SP70蛋白阳性率,在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肿瘤组织分别为33.33%、66.67%、84.62%、100%,随着分级的升高,其阳性率明显提高(P<0.05)。 HSP70在局部复发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7.50%,无复发组为55.56%(P<0.05)。在复发组中,HSP70阳性患者复发时间明显早于HSP70阴性患者( P<0.05)。此外,HSP70阳性患者1年死亡率为65.79%,明显高于HSP70阴性组的16.67%( P<0.05)。结论 HSP70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分级越高,阳性表达越多。 HSP70阳性能够提高局部肿瘤复发率及提前复发时间,对患者1年死亡率有较大的影响。
作者:王晓东;陈善成;杨俊保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长沙市社区老年人体重指数( BMI)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HRQOL)的关系。方法对被调查者进行身高、体重的统一测量,并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生命质量进行评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 BMI老年人生命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体重组老年人相比,体重过轻组老年人在SF-36的各维度得分均较低,超重组及肥胖组在生理领域(PCS)4个维度得分均较低,在心理领域(MCS)4个维度得分均较高,其中,超重组MCS生命质量显著较好,肥胖组生理机能维度显著较差( P<0.05)。结论 BMI分类不同的老年人 SF-36各领域生命质量不同,超重及肥胖组MCS生命质量较好,肥胖组PCS生命质量较差。
作者:刘竟芳;陈哲;杨非柯;何新平;杨敏;盘婧婧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3例,其中接受PFNA治疗的56例,DHS治疗27例。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结果相对于DHS组患者,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也较少(P<0.05)。两组在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术后12个月PFNA和DHS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优良率分别为91.07%和88.89%,无明显差异,并且术后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PFNA和 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相对于DHS,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作者:赵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吉林市所辖昌邑、龙潭、丰满和船营4个区的1700名居住10年以上的老年居民,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1622份(95.41%)。男747人,女875人。1.2调查方法依据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家庭量表部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培训调查员,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生命质量调查使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从生理健康( PCS)和心理健康( MCS)进行生命质量系统评价〔1〕。
作者:冯磊;王艳玲;孙全超;孙平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后者将使相关骨折的发生率大幅度增加〔1〕。本文拟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围绝经期女性骨量减少的特点。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汉族和维吾尔族围绝经患者,确诊为骨量减少的女性312例,其中汉族191例,平均年龄44.6岁;维族121例,平均年龄45.7岁。(1)纳入标准:顺利完成上述各项检查项目,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测定值:-1.5 SD≤骨密度≤-2.5 SD;同时,还需要满足以下任一条件:①绝经后一年以内的女性;②未绝经的女性,年龄在42~55岁之间,出现明确的月经周期改变或伴随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的症状;(2)排除标准:①1个月内服用过其他影响骨钙代谢的药物(不包括单纯钙剂);②原发性骨质疏松、有明确的脆性骨折病史,或腰椎摄片存在明显的椎体楔形变;③继发性骨质疏松病以及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恶性肿瘤、肾上腺或性腺疾病、药物或酒精滥用、肝或肾脏器质性疾病、子宫附件切除或胃肠道切除术后等。按族别分为汉族及维吾尔族组。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
作者:冯建军;钟慧琴;任江林;李原;袁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冠心病( CHD)危险因素及其聚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心血管内科住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者600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用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测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狭窄≥50%者分为CHD组,无狭窄或狭窄<50%者为非CHD组,根据病变损害的程度进行评分。根据管腔受累内径50%~75%、≥76%者定为轻、中度以上狭窄。根据冠状动脉主要血管受累支数定为单支、双支以上病变。结果(1)CHD组中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肝(CREA)、总胆红素(TBIL)、尿酸(UA)、空腹血糖(FBG)的平均水平与非CH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HD组男性、高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者比例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P<0.01)。(2)随着伴发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也明显增加(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狭窄程度及回旋支(LCX)血管病变受累明显增加(P<0.05),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主干(LM)病变与危险因素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患者的年龄、SBP、TC、TG、LDL-C、UA、FB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r=0.169~0.107,P=0.002~0.047),与HDL-C、TBIL呈负相关( r=-0.136~-0.600,P=0.012~0.000),与性别、DBP、CREA无相关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患者的年龄、DBP、SBP、LDL-C、UA、FB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136~0.261,P=0.012~0.000),与 HDL-C、TBIL呈负相关(r=-0.124~-0.279,P=0.022~0.000),与性别、TC、CREA、TG无相关性。结论(1) CHD患病率随着年龄、吸烟率、SBP、DBP、FBG、TC、TG、LDL-C平均水平的增高而上升。(2)冠状动脉病变与病人的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有密切关系。(3)伴发危险因素数目越多,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越高,而且危险因素的聚集可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和范围扩大。
作者:王贵亮;崔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颈椎病有脊髓型、神经根型、食管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多种类型,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检查大部分能够确诊,但椎动脉型颈椎病(即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常缺乏明确的依据,有学者认为是骨质增生横突孔狭窄或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但缺乏影像学指标〔1〕;本研究分析椎动脉扭曲的原因及其与颈源性眩晕的关系。
作者:居克举;高社荣;曹化;程冠亮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