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6例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分析

滕忠强;张樨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 代谢障碍性疾病, 现报道如下, 慢性并发症, 肺通气功能, 肺功能变化, 中枢神经, 影响因素, 末梢神经, 泌尿系, 多系统, 靶器官, 血管, 心脏, 肺脏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范围极广,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包括心脏、中枢神经、眼、末梢神经及血管、泌尿系等,肺脏也可成为糖尿病累及的靶器官.我们通过对46例2型糖尿病患者肺通气功能进行分析,从中探讨糖尿病肺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福建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部深化改革竞聘上岗实施方法探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好坏与病人的生命安危、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密切相关.深入护理改革,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也是护理部工作重点之一.近年来,我院作为漳州市卫生系统的一个改革试点单位,护理部通过几项竞聘上岗的护理改革,使我院的护理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对竞聘上岗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康亚婵;朱金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有限单元法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限单元法(FEM)是一种在工程学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物理方法,用于模拟并解决各种工程力学、热学、电磁学等物理场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由无数个质点组成并且有无限个自由度的连续体近似为有限个单元所组成的集体[1].从70年代开始,有限单元法被应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研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生物力学实验近似获得求解,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近年来,有限单元法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中已取得迅猛发展,目前,其所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模型不仅能逼真地模拟椎骨、椎间盘,还能将周围的韧带、肌肉直接或间接地加入模型,使模拟更加真实和完美[2,3].

    作者:杨春治;何善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变化快,稍一延误即可危及伤员的生命.所以,院前及时、正确、有效的救护,是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1997年5月~2004年5月,我院共出诊救护严重多发伤206例,现将院前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娉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1)肿瘤血管生成;(2)肿瘤细胞穿越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组成的屏障.该屏障主要由2种成分构成:一是结构蛋白;二是糖氨聚糖.其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sulfate proteoglycan,HSPG).HSPG主要由一个蛋白核心和数个与之共价连接的线性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侧链组成,参与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2].

    作者:程柏松;陈仕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1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救治体会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闭合性脑外伤中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是在特殊的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主要特征的脑白质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多较危重,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近5年我院共救治18例病人,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建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鼻咽血管纤维瘤研究新进展

    鼻咽血管纤维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鼻咽部良性肿瘤,常发生于16~25岁的男性青年,瘤中含有丰富的血管,极易出血,故又名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血管瘤纤维.其原因不明,起源于颅底筋膜或鼻咽顶后侧壁或临近咽上缩肌的筋膜,肿瘤生长扩张能力强,又有凶猛的大出血,故病理上虽属良性,但生物学特性倾向于恶性.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而无法找到有效控制其发展的方法.

    作者:祁浩;程金妹;易自翔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管内栓塞切除颅底高血运脑膜瘤15例

    脑膜瘤是神经外科领域的一种常见疾病,为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由于各种类型的脑膜瘤都富于血管结构,尤其前中颅底的肿瘤往往富含血管甚至血窦,肿瘤的血供十分丰富,手术切除过程中出血量大,手术视野不清,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难度.因此,在切除肿瘤前很难控制来自颈内外动脉的供血,尤其是来自颈外动脉的供血,使手术切除及止血困难极大.我院2001~2004年对15例前中颅底的高血运脑膜瘤施行了术前选择性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发现高血运脑膜瘤的术前栓塞对控制术中出血、减少出血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全切率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使手术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伟巍;林瑞生;李榕;郑水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侧方淋巴结清除在46例下段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扩大直肠根治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上方淋巴结转移率为54.3%,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19.4%,侧方淋巴结与癌肿肠壁浸润的深度及分化有关,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侧方淋巴结清除特别是在分化差及肿瘤肠壁浸润深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作者:余养生;严宏;方公贤;王振飞;陈江田;陈壮威;蒋文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324例慢性肝炎患者经肝脏活检行常规病理检查,同时肝活检前一周内采血检测血清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探讨它们与肝脏病理的关系.结果血清PCⅢ、HA、Ⅳ-C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分期有相关性,PCⅢ、HA水平随纤维化分期(S1→S4)依次升高,各期中差异有显著性;PCⅢ水平在S0期已有明显升高.Ⅳ-C水平在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各期中无差异.LN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无相关性.血清PCⅢ、HA、Ⅳ-C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分级有相关性,PCⅢ、HA水平随着组织病理分级而升高,各级中差异有显著性.Ⅳ-C水平在肝组织病理分级中有差异,但其水平不随分级而升高.结论血清PCⅢ、H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的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较好,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良好指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Ⅳ-C、LN水平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PCⅢ可能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作者:谢秋里;王功遂;刘梅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322例剖宫产临床分析

    剖宫产作为一种解决难产的手术方式,为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已引起了产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产科医师正为降低剖宫产率而努力.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四年内322例剖宫产手术的指征,探讨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低位直肠癌78例诊治体会

    目的分析老年低位直肠癌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1983年1月~2003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78例老年低位直肠癌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早期确诊率为19.1%,误诊率为57.7%.直肠前切除组(Dixon)、腹会阴联合切除组(Miles)、Hartmann组手术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3.4%、52%、20%,复发率分别为9.3%、8%、30%,死亡率分别为7%、8%、10%.术后并发症共18例次.手术前有共存病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1%,而手术前无共存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1)老年低位直肠癌临床特点确诊晚,误诊率高,并发症多.(2)老年低位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晚期病人宜行Hartmann手术,尽量行直肠前切除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只作为后的选择.(3)加强对老年低位直肠癌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死亡的重要措施.

    作者:邱颂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乳腺癌术后门诊化疗的管理体会

    近30年来,对乳腺癌的认识已由原来的局部解剖观念向全身系统性观念发展,因此全身性治疗的地位在逐步地提高,化疗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乳腺癌在院治疗,包括手术及六次化疗(不包括内分泌治疗),疗程一般均需4个多月,结合我院肿瘤科病床紧张的特点,乳腺癌术后住院化疗一次,其余五次化疗一般都在门诊输液室完成.因此做好门诊化疗的管理,无论对患者还是护士,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将两年来门诊化疗的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潘莘莘;周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凯时注射液治疗20例早期慢性肾功能损害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并总结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注射液(Lipo PGE1)对各种常见原因肾病变致早期慢性肾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收集20例各种肾病致早期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凯时10μg;对照组20例,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50 ml治疗;两组药物均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日,两周为一个疗程.结果两组临床症状(水肿、尿量)与肾功能(BUN、Cr)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肾功能改善(BUN、Cr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凯时组与黄芪组相比,临床症状、肾功能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凯时治疗各种肾病致早期慢性肾功能损害,疗效满意,副作用少,在临床中使用效果显著.

    作者:罗玮;陈五星;杨枫;郑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及临床意义(附106例分析)

    目的探讨TSGF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06例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血清TSGF、AFP.结果原发性肝癌TSGF检测阳性率为87.5%,AFP检测阳性率为66%.结论TSGF是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检测指标,与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显著提高.

    作者:王琼;杨晓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5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X线分析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支原体肺炎的认识和X线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2~2004年间我院明确诊断25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胸部X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表现为:肺间质浸润病变115例(46%),小叶性实质浸润病变25例(10%),节段性或大叶性实质浸润病变65例(20%),混合性病变45例(18%);其他伴随表现:胸膜反应,或者胸腔积液20例(8%).肺不张15例(6%),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6%).结论支原体肺炎X线呈多样性表现,易与病毒性、细菌性肺炎及肺结核相混淆.诊断需认真分析肺部X线征象,密切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作者:王强;郑天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新形势下医院档案工作的网络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势在必行.计算机的应用使档案日常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它不仅在技术上带给我们巨大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

    作者:赖维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结肠腺瘤1421例癌变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癌变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2年来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或活检钳取结肠腺瘤性息肉1421例(1521颗).结果结肠腺瘤1421例(息肉1521颗),癌变率7.96%(121/1521);腺瘤≤1 cm癌变率0.74%(8/1077),腺瘤1.1 cm~1.9 cm癌变10.04%(17/163),腺瘤≥2 cm癌变34.20%(96/281).管状腺瘤癌变率4.45%(58/1302),绒毛状腺瘤癌变率36.64%(48/131),混合性腺瘤癌变率17.05%(15/88).结论结肠腺瘤癌变与腺瘤部位、大小、病理类型有关,及时诊治结肠腺瘤性息肉对防治结肠癌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文平;许向农;施至乾;孙木泉;杨天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20例临床分析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机体对各种严重感染、创伤、烧伤、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感染及非感染等因素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1],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将近三年来我科收治的120例SIR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刘乐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远端保护装置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缩小梗死范围、保护心功能、改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破碎血栓或粥样斑块可能引起远端血管栓塞以及再灌注血流缓慢甚至无再流现象、心肌梗死、泵衰竭或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而且传统药物疗效不佳,临床研究表明在传统PCI手术中其发生率达到9%至15%[1,2].血管远端保护装置是迄今为止预防介入治疗过程中无再流现象较理想的器械,但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报告尚较少.

    作者:陆程翔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磷烧伤损害的特点及早期处理

    目的探讨减轻磷早期损害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总结10例磷烧伤早期损害特点以及损害与初期应急措施的关系.结果磷烧伤现场救护和院前医疗措施及时、得当者,损害轻,内脏中毒性损害发生率低.结论现场自救互救,创面持续水处理是减轻磷早期损害的根本措施,尽早切(削)痂是中止磷继续向深层损害和吸收中毒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锦河;郑庆亦;蔡少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福建医药杂志

福建医药杂志

主管:福建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