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姜燕;陈乃江
目的:分析循证药学在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需要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根据循证药学理论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将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病症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研究表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 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病症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循证药学可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不仅减少了抗生素的滥用情况,还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胡雯玲;李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门诊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分析,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性。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1月~9月门诊事前干预不合理处方2353张,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有多方面的原因,干预后纠正的不合理处方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用药频次)不适宜,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抗菌药物使用指针不明确等方面。结论通过药师审核,对不合理处方事前干预,能及时减少和防范不合理用药的发生,从而有效的保证处方的质量,规范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性。
作者:杨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患者使用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伦的药学跟踪服务,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践行药学服务在临床中的真正意义。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门诊新治129例艾滋病患者使用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伦进行用药指导、药学干预、跟踪随访服务及用药后皮疹、肝功、CD4+淋巴细胞等监测,分析总结其用药情况。结果129例艾滋病患者,其中2014年度52例:服药依从性达86.54%,不良反应发生率36.54%;2015年度77例:服药依从性88.31%,不良反应发生率33.77%,绝大部分患者服药后CD4+淋巴细胞持续上升。结论2年的主动药学跟踪服务,减少了艾滋病患者漏服、自行减量或停药的发生,促进患者合理规律服药,增强了患者应对不良反应的能力,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从而保证了药物抗病毒作用的良好发挥。
作者:卢园华;张鹰庆;张彦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通过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 CHKD),查找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关于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药物的文献及研究进展,对目前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药物进行汇总整理,为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陈剑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建立丹参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以丹酚酸B为参照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测定了11批丹参配方颗粒样品;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 C18(4.6mm ×250mm,5μm);流动相:甲醇(A)-0.4%的甲酸溶液(B),检测波长270nm,柱温30℃,流速1.0mL· min -1。结果通过HPLC指纹图谱分析,标示出丹参配方颗粒16个共有色谱峰,相似度均大于0.96,并确认2个已知峰为丹酚酸 B和丹参酮ⅡA。结论建立的丹参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可为丹参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郑江萍;叶政德;杨光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奥美拉唑药物应用后引发的不良反应及其与其他药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情况,为临床治疗工作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收治治疗的80例消化系统溃疡疾病患者,按照入院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实验组采取奥美拉唑治疗,参照组采取雷尼替丁治疗,对比两组消化系统溃疡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问题。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低于参照组, P <0.05。结论奥美拉唑药物应该过程不良反应低,但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在用药的时候需要强化管理,观察药物之间出现的相互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作者:王定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另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认知障碍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前认知障碍得分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治疗后认知障碍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曾凡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应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68例,按治疗方式不同给予分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布地奈德治疗,研究组34例给予孟鲁司特钠加上布地奈德治疗,对比两组间肺功能及满意度情况。结果用药前研究组患儿FEV1、FVC、FEV1/FVC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研究组患儿FEV1、FVC、FEV1/FVC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得到好转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满意率91.18%相比于对照组70.59%有所提高,P<0.05。结论通过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的联合治疗后提高了患儿的肺功能,改善了家属满意程度。
作者:朱冰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析房颤运用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单一胺碘酮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 LVEF、LVEDV以及 LVESV值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 LVEF、LVEDV以及LVESV值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房颤患者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心率,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张云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顺铂/培美曲塞二钠方案与卡铂/培美曲塞二钠方案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对比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案例共71例,将其分为顺铂组(34例)和卡铂组(37例),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顺铂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60d,顺铂组为150d,(P>0.05);一年生存率为分别为50%和48.7%(P>0.05),客观缓解率(CR+PR)分别为为26.5%和29.7%(P>0.05);两方案Ⅲ-Ⅳ度血液毒性和肠胃道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方案在一线治疗晚期NSCLC中具有相似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作者:林海燕;谢瑞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以随机投掷法给予分组,对照组44例以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研究组44例以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间治疗效果与凝血功能。结果用药后研究组PLT、PDW、MPV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得到好转,P<0.05,FBG水平相比对照组并无明显区别,P>0.05。用药后研究组患者有效率90.91%相比于对照组68.18%改善提高,P<0.05。结论通过联合用药后,脑梗死患者PLT、PDW、MPV得到改善,疗效好转,促进了疾病的恢复。
作者:孙友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主要耐药菌构成比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的相关性,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 Excel软件按季度统计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主要耐药菌构成比数据,采用SPSS 16.0 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与耐药菌构成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要耐药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此5种耐药菌的构成比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种耐药菌的构成比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无明显相关( P均>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在耐药菌中的占有比例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何军华;邓国泉;陈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入选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生产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160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在治疗时采用新斯的明肌肉注射,观察组应用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选择三阴交穴位。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应用综合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的总的有效率为95.0%,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的有效率70.0%,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P<0.05)。结论治疗产后尿潴留时应用三阴交穴位注射新斯的明的临床效果好,尿潴留症状可得到有效的改善。
作者:赵琼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中通过靶控输注( TCI)和恒速输注( CI)两种给药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靶控输注,对照组为恒速输注。观察术中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后恢复情况,并统计麻药用量。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下降,对照组伴有心率减慢;停药时两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升高;对照组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诱导前(P<0.05)。观察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单位体重的麻药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靶控输注的给药方式,能够有效地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迅速,并且能够减少麻药用量,值得推广。
作者:廖婧华;张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糖尿病中采用胰岛素泵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糖尿病患者,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将患者分组,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设为治疗组,在治疗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用药前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变化情况、临床治疗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糖水平早饭后2h、中饭后2h、晚饭前、晚饭后2h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低;治疗组患者的胰岛素平均用量、血糖控制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少;治疗组患者的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高渗性昏迷、甲状腺代谢紊乱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中采用胰岛素泵的临床作用较为突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郭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四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均为阳虚或寒凝。将其按照(0,1)分布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消心痛和四逆汤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心电图改善与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的心功能指标、症状表现与用药量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指标值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的PEP/LVET低于对照组,LVEF、CO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5.3±1.8)1次1周,发作持续时间为(2.6±0.9)min,硝酸甘油用量为(2.1±0.6)片/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四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改善患者的心电图和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提高心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黄贝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与探讨将氨甲环酸局部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 TKR)中止血效果以及临床护理。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病患12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均6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氨甲环酸,试验组给予氨甲环酸术前静滴,缝合前应用。在整个过程中两组均给予精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AKSS评分情况、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膝评分、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失血量、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膝,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病患出血量,止血效果较好,护理与治疗相结合后,膝关节各项功能均得到改善,并发症情况发生较少,有助于患者恢复。
作者:陈云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多年来药品包装一直处在一个低调的位置,而且它的作用被许多广大普通市民所忽略〔1〕,有些急救药如硝酸甘油由于包装问题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改进药品包装设计,提高使用的方便快捷。方法在分析市场上硝酸甘油包装存在的不足,探讨药品包装的改进方案。结论注重人性化、智能化的药品包装,单剂量、定量的包装设计,将大大提高药品使用的便捷性,以及药品品质的保持。
作者:王伟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头孢西丁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头孢西丁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曲南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头孢西丁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6%;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2%,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8%;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用药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头孢西丁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患者恢复较快,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杰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阐述山豆根肝毒性的研究进展。方法结合文献从山豆根的毒性认识、毒性研究方法、毒性作用机制、配伍减毒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山豆根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山豆根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在临床中的使用。我们要通过合理配伍降低山豆根的毒性、运用现代技术深入研究山豆根中毒机制,以提高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作者:潘双凤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