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朝晖;黄志军;管穗丽;张爱芬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96例颅脑外伤患者,先后为所有患者行脑电图与CT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常率。就检查所显示的异常率而言,脑电图要高于CT,颅脑外伤的脑电图异常率也与患者本身外伤的轻重有关,故外伤越严重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越高,且急性期异常率要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统计学有差异。脑电图对于患者颅脑外伤程度具有病情评估、临床治疗参考与预后判断的重要作用,其临床价值不低于CT。
作者:初菊;黄生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本院2015年1~10月期间诊治的160例生产以后出现尿失禁的患者实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80例。研究组采取生物反馈的电刺激配合盆底肌的训练,对照组选择盆底肌的训练。观察并对比两组医治尿失禁的效果及盆底的肌力。医治以后,两组患者盆底的肌力和以前相对比都明显提升,研究组患者盆底的肌力改善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统计学差异存在意义(P<0.05);医治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尿失禁医治的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为82.50%,统计学差异存在意义(P<0.05)。生物反馈和电刺激配合盆底的肌肉训练能将生产过后出现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功能及临床上尿失禁的症状明显改善,有益于生产以后患者康复。
作者:黄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门诊的围绝经期妇女门诊病历,分析子宫内膜的变化与卵巢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对关系。绝经后一年子宫内膜厚度≥8mm的患者比例为44.83%,显著高于绝经过渡期的比例40.22%(P<0.05);bFSH随着围绝经期的进展而呈现递增的趋势;AFC在绝经过渡期为5.10±3.06,显著高于绝经后1年的3.86±3.23(P<0.05);AMH在绝经过渡期的浓度为0.67±0.22 ug/L,显著高于绝经后1年的0.43±0.19 ug/L(P<0.05)。围绝经期妇女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减退其bFSH会逐渐递增,而AMH和AFC会逐渐降低,其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成增厚趋势。
作者:张惠碧;杨丹;谭荣裕;郭桂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回顾性分析翰岭社区产妇169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产妇心理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产妇均完成调查,13例(7.7%)有流产史,74例(43.8%)有剖宫产史,3例(1.8%)有产后出血史,4例(2.4%)有妊高症史,1例(0.6%)有产后感染史。强迫22例(13.0%),躯体化19例(11.2%),抑郁25例(14.8%),敌对13例(7.7%),焦虑11例(6.5%),偏执8例(4.7%),恐怖11例(6.5%)。胎次、家人介意胎儿性别是心理异常独立危险因素(P<0.05),文化程度和年龄是保护因素(P<0.05)。翰岭社区产妇心理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正常人,建议针对初产、年龄小等产妇给予更多关怀,提供针对性的保健指导,加强护理干预。
作者:柯楚真;李燕;苏景玫;张永珍;荣丽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宫腔填塞纱布术方法治疗,试验组患者则给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0%(36/40)、65.0%(26/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出血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中在对难治性产后出血进行治疗时,改良B-Lynch缝合术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作者:张水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内科常规治疗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抗感染、祛痰等内科常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简化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simplified 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更快,且WBC计数、CRP水平、CPIS评分等感染指标及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9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8%/1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常规治疗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同常规治疗比较,疗程更短,疗效更佳。
作者:谭经福;叶永青;杨龙峰;陈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探讨黛力新治疗癫痫伴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癫痫合并抑郁患者2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0例)和对照组(132例),两组均用抗癫痫药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0 mg黛力新,每天1次,晨起口服;由专业医生通过beck抑郁问卷(BDI)及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分别对两组在治疗前,治疗4周、12周、24周进行测定。评估患者再治疗前后抑郁程度与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BDI评分与癫痫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QOLIE-31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黛力新治疗癫痫患者抑郁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可有效降低癫痫发作的次数,安全性较高。
作者:陈艳;马志远;陈庞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4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全部通过L型解剖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统计40例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共计42处肢体胫骨远端骨折,依照AO分型属于A型患者4处,B型患者16处,C型患者22处;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其中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剩余39例患者骨折手术之后愈合时间全部在12~24w;所有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没有出现钢板外露、腓深神经损伤、皮瓣坏死、足背动脉损伤、内固定松动以及失败并发症;依照Johner-Wruhs评分,40例患者优34例,良5例,可0例,差1例。针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L型解剖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方式治疗效果显著,手术安全,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吴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收集医院1500例颅脑外伤手术治疗患者中的150例并发颅内感染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患者出现颅脑外伤手术后感染和病人的手术时间,年龄,手术切口,脑室外引流,术前GCS评分,开放性伤口等,是影响患者出现颅脑外伤感染的重要因素(P<0.05),颅脑外伤手术后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和手术时间等是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能够及早进行预防性处理,可以降低手术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何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2015年1~10月糖尿病足48例,经数字法分组,24例施以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在该疗法基础上,对其余24例实施高压氧治疗,为试验组。对比疗效。试验组股动脉、足背动脉及腘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改善明显,TG、FBG、TC和PBG2改善更明显,治疗有效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效果较佳,临床可推广。
作者:田永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择本院收治的44例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后顺利妊娠并已经分娩的产妇,再抽取同期同年龄段没有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健康产妇44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结局、产妇结局等几项指标。研究组研究对象的剖宫产率和自然分娩率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组间数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膜早破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产妇宫颈裂伤和产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妊娠和分娩前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不会对分娩方式的选择造成影响,但产妇和新生儿在围产期内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会明显加大。
作者:石元华;石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中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87例以及同期的非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90例,分别对其血压、体重以及25-羟维生素D3进行测定,记录数据并对比分析其相关性。87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90例非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P<0.05),其分级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老年人群25-羟维生素D3与代谢综合征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曾海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纳入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诊断为代谢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体检科检查结果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代谢综合征组和对照组两组间血常规中的指标WBC、PLT、MPV、Hb、MCH、MCHC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的各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临床中应该考虑代谢综合征乳糜血在血常规中的影响,使诊断更加精确。
作者:严妙娟;徐伟帆;颜海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动态24小时血压监测,观察白天、夜间及24小时的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观察组24hSSD与SSD,夜间SSD与SSD,白天SSD与SSD,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慢性心力衰竭各组24hSSD与SSD,夜间SSD与SSD,白天SSD与SSD比较,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心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且心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越高。
作者:甄锦焕;黄纪文;谭永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纳入本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确诊为骶尾部褥疮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8例患者,应用臀上动脉浅支为蒂的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结果术后4例皮瓣血运不良,创面延期愈合;2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坏死,换药之后创面肉芽长出,再行2期植皮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其余皮瓣均能够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的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随访,12例患者出现了皮瓣移植后的臃肿;其余3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均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深浅感觉功能障碍,3~6个月感觉逐渐恢复。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较好的修复骶尾部褥疮合并组织皮肤缺损,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齐明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急性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给予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与神经功能情况。试验组研究对象的总有效率(95.00%)与对照组(60.00%)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42±1.21)分与对照组(20.31±1.42)分相比明显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急性发作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方方;胡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共84例,患者按入院编号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疗效。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1.0%),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临床治疗冠心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指标,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吴敬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探讨维生素D(VitD)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0例,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按血清25-(OH)D3水平将观察组分为VitD正常组及VitD缺乏组,分别记录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itD正常组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较VitD缺乏组明显缩短(P均<0.05)。VitD水平低下影响临床症状缓解,延长住院时间,提示VitD缺乏可能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是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因素。
作者:庄哈娜;刘瑜;许美;赵宏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纳入本院采用术前CT及MRI评估选择未侵犯直肠浆膜层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研究组及对照组,全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与传统的开腹直肠癌根治手术病人各30例。观察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制定5年的远期疗效观察目标。手术的出血量、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全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组明显优于开腹直肠癌根治手术组(P<0.05);两组对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组感染几率低于开腹直肠癌根治手术组(P<0.05);1年后的总体复发率和生存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年后的复发率和生存率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的保肛手术安全且创伤性小,起到与开腹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作者:林大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择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0月期间“120急救”接诊的脑卒中患者共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急救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给予改进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从呼救到转入医院的时间以及在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差异,比较两组急救护理方法下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研究组患者从呼救到转入医院时间(15.76±2.27)min,而在院接受治疗的时间(38.18±7.45)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9.76±5.32)min、(65.43±10.72)min;并且,研究组的致残率23.64%(13/55),病死率5.45%(3/5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54.72%(29/53)、15.09%(8/53),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为患者赢取佳抢救时间,使患者尽快接受抢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玉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