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芬;彭英
将1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肾上腺素、吸氧、抗病毒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聚肌胞雾化吸入。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且治疗组在咳嗽,气促,喘憋,三凹征等肺部体征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均较对照组短。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肌胞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可缩短病程,疗效确切。
作者:杨俊潮;吴建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156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组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包括平喘、化痰、止咳、防治感染、吸氧等措施;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疗程结束后,对照两组病人的肺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FVC、FEV1、FEV1/FVC、PEF等指标均改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联合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有利于肺功能的改善,疗效十分显著。
作者:姚剑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以多普勒超声(Simpgon 法)测定的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 min步行距离(6WMT)。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SD、LVEDD明显缩小及LVEF、6WMT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研究分析实施产科全程助产责任制对于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意义。选择临产的18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产妇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0例。观察组给予产妇全程助产方式,对照组给予产妇传统助产方式。对比观察两组产妇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产妇活跃期、总产程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助产、剖宫产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全程助产责任制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产妇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杨历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7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包括“病变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一期肿瘤切除术”+“二期肠端端吻合术”等。术中注意切除肠管前严格按无菌原则行肠道灌洗;术中保持手术野清晰等。术后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定期扩肛等。观察并记录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74例患者中,71例经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3例死亡;平均肛门排气时间4.0±1.7d、住院时间11.3±3.7d,术后共发生并发症13例。71例患者中,失访1例,共70例患者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52.9%、41.4%。手术疗法治疗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满意,须在充分术前准备后,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周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84例,根据患者住院号中尾数的奇偶性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患者42例。采用常规白内障摘除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视力水平恢复时间、手术操作时间、白内障疾病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白内障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白内障手术期间不良反应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应用超声乳化技术对患有白内障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陈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子宫肉瘤采取表阿霉素及顺铂联合(PE方案)治疗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将子宫肉瘤患者51例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纯采取表阿霉素化疗,而观察组采取表阿霉素联合顺铂化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毒副反应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则为42.8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Ⅳ度白细胞下降、Ⅳ度血小板下降、心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随访3年时,观察组复发率与死亡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肉瘤患者采取表阿霉素联合顺铂化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但毒副作用较重,尤其是对心功能损伤明显,临床治疗时除了要重视疗效还应加强毒副反应预防与控制。
作者:李雪;付武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2例老年银屑病患者进行观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阿维A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阿维A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8%与81.97%,P<0.01;观察组无显著不良反应,总体治疗安全性高且治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采用联合用药(黄芪注射液+阿维A)治疗方式治疗老年银屑病,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临床使用价值广泛,可做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志雄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高负压胸闭式引流治疗慢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脓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压力下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高负压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慢性脓胸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汪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将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合并左心力衰竭病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脏彩超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心室LAD、LVDd、E/Ea峰值分别为51.39±11.64mm、56.27±10.94mm、14.39±3.8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LVEF 指数55.39±10.0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LAD、LVDd、E/Ea峰值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而LVEF则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彩超检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合并左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准确评估心功能,可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应予以推广使用。
作者:胡芳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脑微出血是以亚临床的终末期微小血管病变为特征导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的一种疾病。由磁共振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和磁敏感序列检出,表现为直径<10mm的圆形信号丢失,周围无水肿发现。研究表明脑微出血与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等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探讨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其诊断意义。
作者:樊云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100例,按硬币法随机分组,50例试验组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心律平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为76.21±5.29mmHg,舒张压为56.21±3.56mmHg,心率为135.21±10.21次/min,疾病治疗有效率为8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
作者:张士晓;李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96例新生儿,其中有典型性高胆红素脑病患儿48例为试验组,无典型性高胆红素脑病新生儿48例为对照组,所有的患儿均接受头颅MR的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头颅MR的变化与疾病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患者出现对称性苍白球T1W1高信号的异常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并且试验组患儿在患病前、中、后期的信号变化也有显著差异。高胆红素头颅MR的特异性病变为对称性苍白球T1W1高信号。
作者:庄凯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四肢粉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肢粉碎骨折患者应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振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观察组30例,给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2.7±11.6min,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18.2±3.6h,住院时间为7.3±2.6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其术中出血量为41.3±8.8ml,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结石残留1例,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张小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P73和AFP-L3在HCC组(85例HCC患者)腹腔积液脱落癌细胞及HCC组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CC组患者和正常组(80例正常人)腹腔积液 GP73和AFP-L3含量,对比分析两者数值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CC组的腹腔积液脱落癌细胞GP73和AFP-L3阳性表达率分别是91.7%(78/85)、81.2%(69/85),HCC组的肝组织GP73和AFP-L3阳性表达率分别是94.1%(80/85)、84.7%(72/85),二者之间的GP73和AFP-L3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HCC组腹腔积液 GP73和AFP-L3含量分别为(294.4±105.8)pg/ml,(637.6±121.3) pg/ml,正常组腹腔积液GP73和AFP-L3含量分别为(20.1±24.5)pg/ml,(1.3±0.5) pg/ml,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GP73和AFP-L3在HCC腹腔积液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腹腔积液中GP73和AFP-L3联合检测对HC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邓菲丹;郑定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采用综合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综合保守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以及治疗4w和12月后的下腰痛评分(M-JOA)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达到72%,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4w的M-JOA评分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12月后,观察组的M-JOA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腰椎疼痛,与小切口手术相比具有显著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尖锐湿疣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电灼疗法治疗,试验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25例非尿道CA,患者治疗后22率治愈,复发率为12%,低于对照组(26例,复发率为34.61%)(P<0.05);试验组15例尿道 CA,复发率为13.3%,低于对照组(7例复发,复发率为50%)(P<0.05);试验组平均复发周期为15.6周,长于对照组(11.75%)(P<0.05)。尖锐湿疣发病率较高且复发率也比较高,临床上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理想,能够降低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蔡锦楠;吴华红;陈松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本院UC活动期患者38例,缓解期35例,按临床表现分轻、中、重度三组。治疗前后分别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C反应蛋白(CRP)。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非参数检验;PLT、MPV、CRP采用Spearm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⑴CRP、PLT值在活动期UC患者高于缓解期(P<0.01),MPV低于缓解期(P<0.05)。⑵在活动期UC患者中,UC重度患者PLT、CRP高于轻度患者,MPV 低于轻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C中度与重度比较,只有PLT具统计学差异(P<0.01)。⑶Spearm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UC活动期患者PLT与CRP变化存在正相关性(r=0.580,P<0.01);MPV与CRP变化存在负相关性(r=0.502,P<0.01)。综合考虑CRP、PLT及MPV的变化能够反映UC的活动性,且PLT、MPV和CRP在临床中很容易检测,可以作为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对于病情的判断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作者:郑奕;张启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将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住院部接收的64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纳入研究并按照其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患者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作不规则性的肝叶切除手术;B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C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联合术中取栓术;D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联合术中取栓术和术后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1、2、3年的总生存率。结果B组和C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较A组显著提高(P<0.05);而D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均较其他3组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门静脉癌栓取出术与术后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可显著提高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的生存率。
作者:黄海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