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彬;王振辉;杨丽霞
选取脑血管疾病患者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微创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86例患者微创治疗后经悉心的护理,全部康复出院.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后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和出血的现象,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术后护理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日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清痹汤加减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膝骨关节炎的患者19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6例.研究组给予口服清痹汤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氯灭痛片进行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同时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血液中的MMP-3、TIMP-1的含量.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情况较对照组佳;研究组血液中的MMP-3、TIMP-1的改变优于对照组.结论 灵活运用清痹汤对膝骨关节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毒副作用较少,能有效减少MMP-3、增加TIMP-1的含量,阻止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蒋尧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神经内科住院的108例60岁以上的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结合相应的老年护理措施.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应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相应的老年护理相联合的护理措施可以大幅度增加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对于护理事业的提高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作者:周仲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对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月1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护士正确的术前健康教育,各种医疗器械设备的充分准备,以及手术中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了手术质量.
作者:吕亚礼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在临终前癌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肿瘤科晚期癌痛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和布托啡诺行静脉镇痛泵持续输注,记录镇痛后各时点的VAS及Ramsay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增高,对照组的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观察组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临终前癌痛镇痛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储静红;颜瑞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对恶性淋巴瘤侵犯骨髓的发生率、临床分期以及病理类型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00例,对其进行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发生骨髓侵犯者21例,发生率为21.00%.其中骨髓涂片检出骨髓侵犯12例,骨髓活检切片检出9例.结论 采取骨髓活检对骨髓侵犯进行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率,值得关注.
作者:张雅西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对4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病情观察和护理,并在患者脑出血急性期预防并发症发生.4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中死亡4例,康复出院3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因处在脑出血的急性期,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后果严重,为减少病死率、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出现,需强化对患者的病情监护和护理工作.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20%甘露醇注射液改善晚期癌症生存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晚期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即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观察组均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3个周期后比较三组患者止痛效果及生存质量水平.结果 (1)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1组CR+PR率为76.9%;观察2组CR+PR率为84.3%;对照组CR+PR率为36.9%.组间两两比较发现,观察1、2组均较对照组疼痛改善程度明显(P<0.05),观察1组较观察2组疼痛程度改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1、2组治疗3个周期后生活质量水平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认知功能外均有所改善;同时,观察1组较观察2组身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甘露醇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晚期癌症生存质量水平,且观察2组治疗方法更能减轻癌症疼痛及提高生活质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实践依据.
作者:林榕生;温卫东;李明华;吴楚海;钟声;肖国材;陆美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对应用放疗间断与新辅助化疗方式联合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94例鼻咽癌患者,将其分为放疗组和联合组各47例.放疗组患者采用单纯放疗方式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放疗间断与新辅助化疗方式联合进行治疗.结果 联合组患者经过治疗鼻咽癌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放疗组;治疗时间和症状控制时间明显短于放疗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明显少于放疗组;存活率明显高于放疗组.结论 应用放疗间断与新辅助化疗方式联合对患有鼻咽癌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邓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16例肝癌患者均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治疗次数为1~4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3个月,据患者自身情况酌情选择.实施栓塞术治疗1w后服用健脾中药,每日一剂.每次实施介入治疗前后均需为患者做免疫指标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做详细记录.结果采用健脾法治疗前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NK、CD3、CD4、CD4/CD8、LBT)均处于较低水平,经中医健脾法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所提升.通过中医健脾法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之后,患者免疫功能各个指标均有所上升,表明应用中医健脾法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倪雪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将82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灌肠及抗生素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治愈33例(71.7%),好转12例(26.1%),无效1例(2.2%);对照组治愈15例(41.7%),好转14例(38.9%),无效7例(19.4%),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疗效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国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症的现状.方法 通过量表测试焦虑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评分,做出分析.结果 合并焦虑症占50.5%,用黛安神联合舒肝解郁胶囊口服抗焦虑治疗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疾病综合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焦虑治疗非常必要,且应引起广泛重视.
作者:刘吉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所收治的6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必可酮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和FVC 、FEV1、FEV1/FVC和PEF值.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FVC、FEV1、FEV1/FVC三项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F值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使用表面吸入治疗的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小,可以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建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舒利迭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予以低流量持续吸氧、口服沐舒坦及支气管舒张剂.对照组加用缓释茶碱0.2g,bi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吸入舒利迭粉吸入剂(50~250 μg/60吸),qd,2喷/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7.0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 、FEV水平及FEV1/F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利迭是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理想药物,能使肺的顺应性增加,改善通气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世闻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自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48例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8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各74例,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据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果 亚低温组治疗结束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恢复良好52例,中残11例,重残及植物生存8例,死亡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5例,中残19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3例,死亡7例.结论 通过亚低温治疗使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得到良好改善.
作者:任文博;刘振林;赵玉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1月~2007年6月来我院查体的150例初筛为肺癌高危人群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每组各50人,三组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中、高危组对检测有阳性指标者进行病理学检查,低危组及多项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者或拒绝行病理检查者进行为期l~5年的跟踪随访,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中、高危组共确诊47例肺癌,其中肿瘤标志物均为阳性者28例,约占59.6%,低危组及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者共52例,经随访后做病理确诊为肺癌2例,约占3.8%,与中、高危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春梅;李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对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应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联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与单甲氨蝶呤局部应用效果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出血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检测项目消失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治疗组成功率、出血时间、监测项目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联合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不良反应较少,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姚坤凤;廖秀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并探讨外固定架固定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该治疗方法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在2007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对患者进行骨外固定治疗;对照组中,对患者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率为90%,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骨骼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对骨折进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的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作者:阴晓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主要包括心脏异位、心肌肥厚、左心或右心的发育不良、单心腔、心室单入口或双入口、心室单出口或双出口瓣膜关闭不全或瓣膜闭锁、室间隔以及房间隔缺损等.而彩色多普勒是产妇在产前宫内诊断胎儿心脏血管异常不可缺少的一种无创影像学方式,其对于妊娠期间及早发现及诊断胎儿先心病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正确、科学的进行产前彩色多普勒的检查,对于围产期的医学及优生优育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彩色多普勒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其所具有的优势及局限性以及彩色多普勒在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的,希望能够为彩色多普勒的更加普及和应用有所裨益.
作者:黄精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值及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内源性二氢尿嘧啶(H2U)与尿嘧啶(U)的比值来判断外周血DPD的活性,并分析DPD的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DPD活性为3.75±1.92,小为1.59,大为6.07,呈正态分布;其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 外周血DPD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各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外周血DPD活性目前难于作为独立指标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但可以作为预测5-Fu为主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简便方法.
作者:李彦丽;孙亚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