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间质瘤诊治进展

杨朝纲;熊斌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结肠, 外科治疗, 伊马替尼
摘要: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 GIST )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它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 intestinal cell of cajal ,ICC)或向cajal细胞分化,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组成。目前其新的诊断定义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型表达 c-kit 蛋白( CD117),遗传学上多有 c-kit 基因或PDGFRA活化突变[1]。结肠间质瘤是起源于结肠的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等有关。其诊断较为困难,腹部B超、CT及肠镜对此病均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确诊尚需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具体的治疗方案具有个体化差异,应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但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癌患者微创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腹腔镜微创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病理确诊的结肠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其中50例切口感染者为研究组,另50例无切口感染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及手术时间上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 BMI )、手术时间以及合并基础疾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临床上实践中,对具有以上影响因素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及时预防,以期减少或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魏宗赛;吴国燕;曹方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替吉奥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2例胃癌晚期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替吉奥联合紫杉醇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52.17%(24/46),对照组有效率为43.48%,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对明显,且产生的毒副作用明显少于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赵保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SCT 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无乳腺症状或体征,并拟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常规横轴位胸部MSCT双期增强扫描。术中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记录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CT表现。结果90例中45例患者乳腺扫描结果异常:26例为原发性乳腺癌,10例为转移性乳腺癌,9例为粘液腺癌。原发性乳腺癌的螺旋CT检出率为28.98%。45例乳腺癌患者共观察腋窝淋巴结80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6枚,非转移性淋巴结44枚。乳腺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CT扫描肿瘤边缘特征与乳房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MSCT双期增强扫描能够检测无症状乳腺癌,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兴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T诊断甲状腺癌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结合高频彩超在甲状腺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和术前高频彩超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差异和准确度。结果106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患者有34例,确诊为单发甲状腺癌的患者72例。多排螺旋CT结合高频彩超联合诊断的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和高频彩超以及多排螺旋CT单独诊断的符合率比较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联合高频彩超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较高频彩超和多排螺旋CT单独检测的准确率更高。

    作者:查婧;张捷;丁耀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乏氧诱导因子相关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的放化疗敏感性除了与肿瘤细胞的类型、恶性程度等有关外,还与肿瘤细胞的供氧及代谢状况有关。实体肿瘤在其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乏氧区域,肿瘤乏氧的存在可导致其侵袭性增强,同时可诱导肿瘤对化放疗产生抗拒,临床研究也显示高度乏氧肿瘤患者的局控率和远期生存率也较低。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肿瘤细胞的供血、供氧越好,代谢越旺盛,对放射线越敏感;反之,供血、供氧差的细胞(乏氧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较差。由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速度相对滞后于肿瘤细胞的分裂速度,因此造成较大实体瘤内部相当数量的乏氧细胞,使肿瘤的放疗敏感性大大降低。近的研究表明缺氧能使肿瘤细胞的一些基因和蛋白表达发生改变,如氧调节蛋白、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p53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等[1]。它们的变化使肿瘤细胞在适应乏氧微环境的同时,引起肿瘤自身的侵袭性增加和对放射治疗的抗拒性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乏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起着中枢纽带作用[2]。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HIF-1α在许多恶性肿瘤中高表达,HIF-1α的表达与肿瘤的放疗敏感性密切相关,调节其细胞生物学行为,并与这些肿瘤的发生、血管生成、分级、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并影响大部分恶性肿瘤的预后,可作为判断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3-6]。

    作者:梁毅(综述);朱琳燕;罗鹏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姑息性旁路手术在壶腹周围癌高龄患者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姑息性旁路手术在壶腹周围癌高龄患者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壶腹周围癌高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姑息性旁路手术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人数、住院天数、减黄效果以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001);减黄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2.1636,P=0.0305)。观察组的胰瘘、腹腔感染、术后出血、肺炎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输血人数,死亡率,伤口感染、胆瘘及胃排空障碍、心脏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姑息性旁路手术在壶腹周围癌高龄患者根治术中的疗效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鞠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及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120例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及生存预后情况,根据其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20例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8.3%。年龄、癌灶长径、浸润肌层、病理类型、病理分级、ER阳性、PR阴性及腹水细胞学阳性与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存在相关性(P<0.05)。年龄较大、癌灶长径较长、浸润肌层≥1/2、病理分级G3、ER阳性及PR阴性是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ER阳性与PR阴性均明显降低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P<0.05)。结论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受到年龄较大、癌灶较大、浸润肌层≥1/2、病理分级G3、ER阳性及PR阴性等影响,其生存率受ER阳性与PR阴性影响。在临床实际中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进行治疗。

    作者:王莉;杨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232例术后生存分析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年内的生存状况。方法232例Ⅰ~Ⅲ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病患者据手术方式分组:①单侧腺叶切除组;②全甲状腺切除组;③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组。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作生存分析。结果⑴三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第③组术后24 h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P=0.028);⑵复发风险:第①组术后累积复发风险显著高于第②组(P=0.000)和第③组(P=0.000),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⑶死亡风险:第①组术后累积死亡风险高于第②组(P=0.000)和第③组(P=0.000),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937);⑷预后因素:手术方式、年龄及病理类型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及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手术方式直接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年龄≥45岁、滤泡状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易俊松;龚治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患者的微钙化 X线平片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患者的微钙化X线平片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微钙化分布、形态的X线表现,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110例患者的微钙化分布、形态在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中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浸润性和浸润性癌之中的微钙化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以簇状和段样分布。在非浸润性和浸润性癌之中微钙化的形态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浸润性和浸润性癌中形态多为细小多形性钙化,在非浸润性癌肿中多见多种恶性钙化混合,在浸润性癌肿多见线样分支和线样状钙化类型。结论给予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患者的微钙化分布和形态进行鉴别在不同病理类型中没有鉴别意义。手术之前可以对患者的微钙化X线平片进行分析,通过其微钙化分布和形态来判断乳腺癌是非浸润性还是浸润性。

    作者:李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术后气管感染对原发性喉癌患者肺部功能及复发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后气管感染对原发性喉癌患者肺部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喉癌手术的患者200例,观察并记录原发性喉癌患者术后的气管感染情况,并对术后气管感染患者肺部功能及复发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施喉癌切除术的患者的气管感染率为9.50%(19例),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12例,感染率63.16%;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感染率为36.84%。术后发生气管感染患者的 FEV1%、FEV1、MMEF、V50值均高于手术前;V25、FVC值均低于手术前,其中FEV1%、V25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例喉癌切除患者,发生气管感染患者的复发率为15.79%,未感染组的复发率为11.60%,2组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气管感染对原发性喉癌患者肺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且肿瘤复发率较高,在临床上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原发性喉癌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国燕;魏宗赛;曹方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淋巴结阴性Ⅰ~ⅡA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评估影响淋巴结阴性Ⅰ~Ⅱ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及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估生存预后因素和有关辅助化疗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近90%的患者接受肺叶切除或肺纵隔淋巴结切除术,其他患者行楔形切除。ⅠA期患者为35%,ⅠB期49%和ⅡA期16%。病理类型(P=0.02),肿瘤直径(P=0.01)和T分期(P<0.001)为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同时,手术类型,淋巴管浸润(LVI),病理类型和复发是预测总生存期(OS)的重要因素;手术类型、T分期、LVI和胸膜入侵与无病生存率(P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类型(P<0.001,HR:1.91)和复发(P<0.001,HR:0.007)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胸膜入侵(P=0.01,HR:0.57)和LVI(P=0.004,HR:0.57)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Ⅰ~ⅡA期淋巴结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主要受到手术类型,淋巴管浸润( LVI),组织学分级和复发情况的影响。

    作者:苏海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癌采用双超声造影进行术前 T分期的准确性分析

    目的:探讨双超声造影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于术前进行双超声造影检查及对T分期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术后胃癌标本60个,均为单发癌,其中T1期3例,T2期14例,T3期35例,T4期8例。双超声造影术前T分期评估的准确率为88.3%,其中T1、T2、T3、T4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6.7%、85.7%、91.4%、87.5%。结论双超声造影对胃癌术前T分期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汪军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影响Ⅱ、Ⅲ期直肠癌长期无瘤生存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Ⅱ、Ⅲ期直肠癌长期无瘤生存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无瘤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手术方式、治疗手段种类以及是否接受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与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相关关系,其中采取保肛手术的患者在躯体、情绪、社会功能等方面要优于采用造口手术患者,P<0.05;而治疗手段种类与健康教育是直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2个独立因素,治疗手段种类为负相关因素,健康教育为正相关因素。结论患者的手术方式是影响Ⅱ、Ⅲ期直肠癌长期无瘤生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改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临床选用治疗手段种类越少,并积极采取系统的健康教育都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无瘤生存质量。

    作者:辛力;孙浩;袁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异常糖链糖蛋白检测对消化道癌的筛查研究

    目的:探讨异常糖链糖蛋白( TAP)对常见消化道癌( CGICs)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00例入选对象分为4个组:CGICs高危人群组、CGICs患者组、BGIDs患者组及正常人群组,每组100例;检测4组入院时、手术后2周时TAP、微磁( OWMF)的表达水平,并随访2年、动态监测TAP表达的变化。结果①CGICs高危人群组、CGICs患者组以及正常人群组TA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00%、92.00%及3.00%,3组间差异明显( P<0.01);②TAP检测对消化道癌诊断的Sen、Spe、β、α、YI、﹢PV、﹣PV以及OCR分别为92.00%、84.33%、8.00%、15.67%、0.7633、66.18%、96.93%以及86.25%;③随访2年后, CGICs 高危人群组、消化道良性病组并正常人群组TAP 阳性病例CGICs 发生率分别为28.21%和12.50%,明显高于TAP阴性病例的4.92%和0(P<0.01);④随访2后年,CGICs组术后TAP阳性病例CGICs复发率为37.04%比TAP阴性病例(6.85%)明显增高( P<0.01)。结论 TAP检测是常见消化道癌筛查、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作者:吴永梅;姚淞元;王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芪胶升白胶囊对恶性消化道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对恶性消化道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编为两组,治疗组(化疗+芪胶升白胶囊),72例;对照组(单纯化疗组)68例。比较化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骨髓抑制、血淋巴细胞百分比、血Th1和Th2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率37.5%,对照组20.6%,P<0.05;治疗组化疗后Ⅱ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后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及比值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0.05)。治疗后Th1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状况分析,治疗组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的表达水平(P<0.05);治疗后,治疗组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所产生的骨髓毒性,起到改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作用。

    作者:谢菁;刘泉;吴灵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阴道镜图像满意度对 LEEP术病理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阴道镜图像满意度对宫颈电环切术病理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术前阴道镜图像满意度不同,对行宫颈电环切术( LEEP)的345例患者术前、术后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345例宫颈病变患者LEEP术后病理分级较术前升级80例,相符131例,降级134例,其中病变升级病例中21例阴道镜图像满意,21例阴道镜图像局部满意,38例阴道镜图像不满意。结论电环切术后病变级别随着阴道镜图像满意度下降而上升,CINⅡ级以下阴道镜图像满意者可以考虑严密随访,术前病变级别越高阴道镜图像越不满意的患者,越要重视宫颈病变的可能。

    作者:华荃;陈洁;付亚娟;申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淋巴结清扫手术对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评估淋巴结清扫手术对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淋巴结清扫手术( LND)患者临床资料,另选取72例非LND患者作为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总生存状况及特定生存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变量分析显示,淋巴结清扫与整体生存率和子宫特定生存率相关,其HR分别为0.81(P<0.0001)和0.78(P<0.0001)。淋巴结清扫11个以上者与整体生存率和子宫特定生存率相关,其HR为0.74(P<0.0001)和0.69(P<0.0001)。进一步多元分析证实,淋巴结清扫11个以上者与所有其他原因特定死亡率和心血管特定死亡率相关,HR分别为0.77(P<0.0001)和0.82(P=0.0062)。结论淋巴结清扫数量可估计子宫内膜腺癌女性的整体生存状况和子宫特定生存状况。

    作者:张蓉;曹利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恶性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与分析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00例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发病率较高的前5位[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髓样癌、导管内原位癌]的好发年龄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研究发现,41~55岁为恶性乳腺肿瘤高发年龄段,占52.83%(634/1200);其中高发年龄段为46~50岁,占18.75%(225/1200)。1200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中,其中前5位发病较高的乳腺恶性肿瘤分别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916例,占76.33%,平均年龄为(48.78±30.74)岁;浸润性小叶癌57例,占4.75%,平均年龄为(51.42±11.27)岁;黏液癌28例,占2.33%,平均年龄为(57.89±15.81)岁;髓样瘤21例,占1.75%,平均年龄为(48.47±11.31)岁;导管内原位癌65例,占5.42%,平均年龄(48.69±13.97)岁。浸润导管癌发病年龄与髓样癌及导管内原位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小叶癌及黏液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乳腺肿瘤高发年龄段为41~55岁,该年龄段中高发年龄段为46~50岁;因此,应对广大妇女实施宣传教育,加大健康体检,减少乳腺恶性疾病发生,保障妇女生命健康。

    作者:谢春燕;谢刚;王安群;杨永红;季语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131I(清甲)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131 I(清甲)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按照患者是否愿意接受131 I (清甲)治疗将1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接受131 I治疗)71例和对照组(不接受131 I治疗)66例,实验组患者术后给予131 I(清甲)+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仅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年随访期间甲状腺球蛋白( TG)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6、12、18、24个月T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8、24个月TG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6和12个月,术后24个月TG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采取131 I(清甲)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降低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武健;李兆全;韩雪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188铼-羟基亚乙基二膦酸盐治疗转移性骨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转移性骨癌患者采用不同剂量188铼-羟基亚乙基二膦酸盐(188 Re-HEDP)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88 Re-HEDP治疗90例转移性骨癌患者,按照治疗剂量分组为甲、乙、丙3组,各30例。甲组为低剂量组,14.8~18.5 MBq/kg 188 Re-HEDP;乙组为中剂量组,18.9~25.9 MBq/kg;丙组为高剂量组,26.3~37.0 MBq/kg。静脉一次性给药,1次/月,3次为1疗程。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转移病灶多少及治疗后疗效反应情况给予其1~2个疗程治疗。观察3组患者镇痛和临床消退骨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甲、乙、丙3组镇痛疗效分别为60.00%(18/30)、86.67%(26/30)、90.00%(27/30)。乙、丙组与甲组比较,P<0.05;乙丙组比较,P>0.05。甲、乙、丙3组骨转移临床疗效分别为13.33%(4/30)、20.00%(6/30)、16.67%(5/30);3组比较,P>0.05。3组患者均出现血小板降低和白细胞下降,但3组比较,P>0.05;3组治疗后均出现反跳痛( P>0.05)。结论临床采用中剂量(18.9~25.9 MBq/kg)188铼-羟基亚乙基二膦酸盐治疗转移性骨癌患者,不但具有较好镇痛效果,还对部分转移病灶具有较好消退效果,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作者:周定;唐相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